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

| 思恩

事迹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既然这样,那么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供大家参考!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1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先后领导、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和试验工作,解决了核弹研制和试验中力学方面的许多重大难题,且在推进核弹武器化方面有着突出贡献,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在核弹、导弹、地球卫星三个领域都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美国人评价钱学森“一人可顶五个师”,钱学森却评价郭永怀,“他顶两个我”。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2

郭永怀历任九所副所长、九院副院长,负责力学和工程方面的领导工作。当时,九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 的构造原理,开展 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为了便于科技攻关,九院成立了四个尖端技术委员会,郭永怀领导场外试验委员会。场外试验涉及到结构设计、强度计算和环境试验等任务,负责进行-研制的实验和武器化。郭永怀一方面为科研人员传授0力学和弹头设计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致力于结构强度、振动和冲击等方面的研究,加速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前期试验。

在郭永怀的倡议和积极指导下,中国第一个有关0力学的科学迅速制定 ,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试验相结合的道路。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的水中0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 、地对空 、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 系统的研究试验中,郭永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郭永怀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瀑法为主攻研究方向”的思路。为确立-装置的结构设计,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 0确定了最佳方案,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方案不仅为第一颗 研制投爆所采用,而且为整个第一代-的研制投爆所一直沿用。

1961年7月,郭永怀加入中国共产党。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3

由于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代表的据理力争,美国政府在1955年4月4日正式宣布撤销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的命令。苦等了6年之久,郭永怀终于看到了回国的曙光。即便如此,回家的路也并没有像他想象得那么顺利。但为了回到祖国,郭永怀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哪怕是自己视若珍宝的科研资料和讲义手稿。

据郭永怀的夫人李佩回忆,回国前夕,郭永怀曾两次烧毁自己积累十多年的科研资料和讲义文稿。一次是在自家院子里,郭永怀亲手烧毁了自己一大批科研资料和讲义文稿。还有一次是在康奈尔大学同事为郭永怀举办的饯行野餐会上,他当众烧毁了自己一部即将完成的书稿。这样的举动,让在场的美国同事惋惜不已,也曾让李佩倍感不解。

直到后来,他们登上回国的邮轮,美国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几个工作人员检查他们的行李时,李佩才恍然大悟。在此之前,郭永怀的师兄钱学森回国时,就是因为携带一些科研资料而被滞留美国多年。没有了携带科研文稿被扣留的麻烦,美国政府方面的检查终归是有惊无险,他们再也没有阻挠郭永怀“回家”的理由了。

1956年11月,郭永怀一家终于抵达广东罗湖口岸,踏上了阔别16年的家园故土。双脚踩在这片熟悉而又崭新的土地上,他感到无比踏实、前所未有的自由自在,他已经作好施展才华的准备。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4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于荣成市西滩郭家村一个家境殷实的普通农户,是郭文吉夫妇的第四个儿子。

略通文墨的郭文吉知道读书的重要,1919年春,便把儿子送进本村小学读书,郭永怀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异,连年跳级。1922年,他考入石岛明德高级小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26年1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青岛中学。1929年9月,他又考入天津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因郭永怀勤奋好学,天资聪颖异常,不久就被申又枨教授看中,经申教授重点指导,郭永怀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今后的数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1年7月,郭永怀预科班毕业后,即转入本科攻读物理专业,深得顾静薇教授垂爱。她经常为其单独开课,使其学业大有长进。1933年,顾教授推荐他到北京大学光学专家饶毓泰门下深造。1935年,郭永怀在北京大学毕业,因成绩突出,被饶教授留在身边做助教和研究生。郭永怀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积极参与各项实验工作。期间,他参与了吴大猷、郑华炽等知名教授正在进行的喇曼效应(RamanEFFeet)的研究工作,使他在科研实践中得到了很大锻炼。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占华北,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相继停课。郭永怀只得返乡应聘到威海中学任教。因郭学识渊博,教学认真,虽然只教了半年,却深得学生爱戴。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5

1938年,郭永怀在西南联大求学。他目睹了日军飞机轰炸下满目疮痍的家园,痛感中国航空工业的落后,下定决心学习航空工程。他放弃了自己钟爱的光学专业,追随周培源改学航空工程。1960年当钱学森推荐他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攻关时,他毫不犹豫地接受祖国的召唤,再次改变专业,隐姓埋名,秘密投入 “两弹”攻关,成为我国早期核武器研究的三大支柱之一。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江炮击英国“紫石英”号军舰,让郭永怀热血沸腾。他的夫人李佩说:新中国一成立,老郭就坐不住了,开始准备回国。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美国成立的留美中国科技工作者协会,和同胞一起筹划回国。但是师兄钱学森为了回国被美国联邦调查局软禁,让他警觉起来。他以一个科学家特有的严谨和理性一步一步实施着回国的计划。为了回国,他拒绝在美方的保密协议上签字,并因此失去了加入美国机密项目研究的资格;为了回国,他放弃了已经在美国取得的优渥生活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他对康奈尔大学校方说:“我来贵校是暂时的,我想回去的时候就要走”;为了回国,他在朋友为他举行的野餐会上,当众销毁了自己十几年的科研手稿。终于,1956年9月他们一家三口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回国后,郭永怀第一时间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当总理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说,我想尽快开始工作。1957年,他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我为什么回到祖国》,文章中他再次阐述回国的初心。他说:我作为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祖国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6

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郭永怀时,问他有什么要求,他焦急地说:“我想尽快投入工作……”

之后,郭永怀便全力投入到组织、领导国内的力学研究与国防科研上,并承担了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副所长等职务。

谈及自己的归国初衷,郭永怀说:“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辱。”

凭借着精深的理论知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决心,郭永怀在我国卫星、导弹和原子弹技术方面均作出重大贡献:在卫星技术方面,他做了很多关于回收技术的前期开创性工作,对我国卫星、飞船安全再入大气层顺利回收作出贡献;在导弹方面,他作为超小型地空导弹技术负责人,研究了导弹飞行过程中空气离解、气动加热及导弹头烧蚀等物理现象;在原子弹方面,他负责我国原子弹工程的总体设计、引爆方式和核航弹的轻型化工作,为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谈及郭永怀的一腔报国赤诚,物理学家郑哲敏院士极为动容:“郭先生把自己当作铺路石子,把培养下一代作为自己的使命。国家的前途就是他自己的前途,别无他求。”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7

1963年,为了加快-的研制步伐,党中央决定将集中在北京的专业科研队伍,郭永怀迁往在青海新建的-研制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的第一颗 试验成功。

1965年9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1970年4月24日,在郭永怀牺牲一年多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在核弹武器化的后期研究中,郭永怀相继提出了一些具有独到见解的主张,后来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郭永怀这些主张的科学性和严密性。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 0成功!

对 ,郭永怀也从结构形式、弹体重量、减速装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科学见解,从而保证了中国第一颗 空投试验的0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 空爆试验成功。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8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发展壮大独立民族工业体系急需一大批力学人才和力学专业机构。郭永怀甫一回国,便全身心投入到中国力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事业中,先后负责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科技领导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筹建、制订新中国“十二年科技规划”中力学学科规划等工作,为我国近代力学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际局势的新变化,让郭永怀的人生轨迹同国家命运一道,再次发生重大变化。

战争和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期间,美国多次威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面对美国的一次次核讹诈、核威胁,1955年,中共中央决定发展原子能事业、研究原子弹。屋漏偏逢连夜雨。1960年,苏联政府突然决定撤走所有在华技术专家,并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这一重大变故,让中国依靠苏联老大哥发展核武器的美梦化为泡影。

郭永怀便是在这样的危机形势下,接受党中央和国家安排,临危受命,投身于中国核武器研究的。美国的核讹诈、核威胁,苏联技术专家撤离中国等诸多事件,也让郭永怀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技报国的志向。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9

1938年3月,日本侵占威海,威海中学被迫解散。郭永怀又辗转到了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目睹日军野蛮侵略,郭永怀更加坚定了科学救国信念,他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首先要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发展航空事业。于是,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他毅然放弃光学,学习航空工程。航空工程与力学研究密切相关,他为此加入了空气动力学的研究。这期间,他在周培源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流体力学,研究流体力学中一个有名的难题???“湍流理论”。1938年夏,中英庚子赔款留学委员会举办免费留学招生考试,郭永怀和钱伟长同时被录取。

1940年9月,郭永怀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他与钱伟长一起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格教授的指导下进修,仅半年,他们就完成了硕士生的必修课程。郭永怀以《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论文获硕士学位。他们的突出业绩,使辛格教授大为赞叹:“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们是我一生中很少见到的优秀青年学者!”

1941年5月,郭永怀转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该院国际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古根汉姆航空实验室条件优越,研究气氛浓厚,交流活动频繁,为郭永怀在空气动力学领域一试身手提供了有利条件。当郭永怀大胆向著名力学导师冯卡门提出要对跨声速流体的不连续性进行研究时,卡门导师非常高兴,很钦佩这位中国学者的胆略和勇气。从此,郭永怀便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项研究中去。他凭借自己在数学和物理学及空气动力学的扎实功底,于1945年出色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后,被留在该校实验室做研究员。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10

郭永怀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师从著名航空大师冯·卡门。他的博士论文选择了没有人敢于涉足的声障问题。航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飞机的速度越来越快。到了上世纪40年代飞机的速度已经接近了声速(每小时1200公里)。但是当人类试图跨越声速时,陷入了意想不到的“死亡漩涡”,飞机失去控制,出现了机毁人亡的惨剧。人们普遍认为,声速无法跨越。

郭永怀勇敢地选择了这一课题,四年后,1945年他完成了震惊世界的论文《跨声速不连续解》,从理论上回答了声障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1947年美国制造出人类第一架超音速飞机,人类首次实现了跨声速的飞行。

1960年,郭永怀秘密参加“两弹一星”的研制。这些在我国是全新的领域,在国际上面临着美苏两个大国的封锁。在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中,他在原子弹的引爆方式上是用先进的内爆法还是使用枪法的争论中,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思路,大胆提出了用先进的内爆法为主要突破方向,从而优化了原子弹的结构设计,保证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在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中,他在一没有经验、二没有参照的情况下,大胆提出了氢弹弹体的航条蒙皮结构,大大减轻了氢弹重量,为第一颗氢弹的空投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一方案应用于整个第一代核弹的研制中。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11

1959年,苏联撤走所有专家,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1960年3月的一天,钱三强找到郭永怀,请他参加国家的一项绝密任务。从此,郭永怀和中国原子弹联系到了一起。之后,郭永怀正式受命担任九院副院长。

当时,九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郭永怀一方面为科研人员传授爆炸力学和弹头设计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致力于结构强度、振动和冲击等方面的研究,加速建立相关实验室,组织开展一系列前期试验。

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郭永怀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瀑法为主攻研究方向”的思路。为确立核武器装置的结构设计,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了最佳方案。此后,我国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投爆一直沿用这一方案。

1963年,核武器研制的技术骨干人员陆续迁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那里气象变化无常,冬季寒气逼人,经常飞沙走石,最低温度零下40多摄氏度,一年中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

恶劣的条件下,郭永怀却有一个特殊的习惯——睡觉时不让警卫员铺褥子,他说:“睡在铁床上,一翻身就会硌着疼醒了,这样就不至于让自己睡过头,就能起来继续工作了。”

他经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候甚至彻夜不眠。1964年10月16日下午,罗布泊一声巨响,中国第—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当所有人都欢呼雀跃时,郭永怀因为疲劳过度晕倒在了实验现场。

4年后,郭永怀再次来到罗布泊实验基地,准备我国第一颗热核武器的实验。在两弹科研工作者的辛苦攻关下,中国第一颗热核武器于1968年12月27日爆炸试验成功。这里倾注了郭永怀太多的心血,但他却永远无法看到了——在试验成功的22天前,年仅59岁的郭永怀带着在实验基地发现的重要数据文件紧急返京,因飞机失事牺牲。

他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为祖国尽忠的大孝。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12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又一次来到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 热-的发射以及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就争分夺秒地要人抓紧联系飞机。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拖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坠毁在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

当人们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

据国务院工作人员后来回忆,郭永怀飞机失事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失声痛哭,良久不语,随即下令彻查这一事故,并指示《人民日报》发布这一不幸的消息 。此时郭永怀刚满59岁,22天后中国第一颗热核 试验获得成功,此前郭永怀这位以空气动力学研究驰名世界的科学家,为准备这次试验在青海整整呆了四十五天 。

郭永怀牺牲的第22天――1968年12月25日,中央授予他烈士称号。同日,中国第一颗热核 试验获得了成功![5-7]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13

1960年,在钱学森的大力推荐下,郭永怀被任命为二机部九院(后改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专门从事我国核武器研制,同王淦昌、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其中,王淦昌负责物理实验,彭桓武负责理论设计,郭永怀负责力学方面的技术领导工作,具体主要负责核武器的结构设计、强度计算和环境试验。

1963年,为了加快核武器研制步伐,中央决定在青海建立核试验基地,郭永怀等一大批专家从此隐姓埋名、扎根大漠。从那时候起,已经年过半百的郭永怀,不畏条件艰苦和气候恶劣,忍受克服高原反应,跟年轻人风餐露宿、同吃同住同工作,坚守在爆炸试验现场。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为了这一刻的来临,郭永怀几乎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等待了太久……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14

1946年,郭永怀和钱学森合作发表了“可压缩流体二维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流的混合型流动及上临界马赫数”重要论文,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论,并得到实验证实。由于郭永怀、钱学森等成功地解决了跨声速飞行中的空气力学理论问题,1947年10月14日,人类才首次突破声障,实现了超声速飞行。

同年,W?F?Sears教授在康乃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聘请郭永怀共同主持研究院的工作,并担任教学和指导研究生工作。10年来,郭永怀指导培养了数名研究生和助手,后来,这些研究生均成为美国、日本和中国的知名学者,有的还担任了重要学术领导职务。同时,他从事的跨声速理论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并且,他还从事了粘性流体力学和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发表了“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论文,得出几个有重要实际意义的规律,是奇异摄动理论的一个重要方法,被命名为PLK方法,即庞加勒、赖特尔、郭永怀方法。这项成果在许多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15

郭永怀深知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在重实际轻理论的时代,他和钱学森一起坚持大力发展空气动力学基础研究,特别是对航空航天事业有重要意义的高超声速动力学。他作为筹备小组的副组长,以严谨的态度一手规划了空气动力研究中心的建设发展方向,如今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已经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风洞群。而在力学所的高温气体动力学实验室已经发展成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建设的JF-2激波风洞成为全世界最先进的风洞,为我国的高超声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攻关中,郭永怀担任场外试验委员会主任。场外试验涉及结构设计、强度计算、环境试验任务。郭永怀一方面为科研人员传授弹头设计、爆炸力学的基本理论,一方面致力于结构强度、结构传力路线、气动特性、震动和冲击的研究,加速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组织开展大量试验,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供了方案。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16

关于郭永怀对我国核武器研制作出的贡献,我国核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院士曾给予这样的评价:在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时,郭永怀提出了以“内爆法”原子弹为主攻方向,并领导大家建立了爆轰过程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同时还出任场外试验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经常深入现场指导爆轰试验,为我国原子弹研制工作的突破付出了大量心血。郭永怀十分重视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领导开展了核武器的总体结构设计、环境模拟试验等与力学相关的工作,建立了一整套设计、试验方法和试验设施,为核航弹试验、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氢弹试验等一系列重大试验的安全与成功,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长远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永怀为我国航天事业初期的发展也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位在我国核弹、导弹、地球卫星三个重要领域都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他积极倡导我国发展航天事业,参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规划,参加重大技术课题的研究工作,参与组织中国科学院人造卫星(包括回地式卫星)的研制工作。1965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启动,郭永怀负责的便是“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1970年4月24日,在郭永怀不幸去世两年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也算是对他在天之灵的莫大告慰。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17

50年代,火箭技术已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发射地球卫星,运载工具是关键。要克服地球引力,运载火箭必须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因此,在空气力学的理论基础上,高超声速问题成了首要突破口。于是,郭永怀开始探究,1953年,他研究出沿高超声速运动平板的粘性绕流。

之后,他又结合prandti的过界理论,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平板前缘的奇异问题,并发表“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等论文两篇。他还和潘良儒合作研究了高超声速可压缩粘性流体绕楔流动等课题,发表了“绕平板的超高速粘性流”等论文。这期间他还先后发表了《物体在有旋流中所受的力和力矩》、《大振幅球面波或柱面波的传播和冲击波的产生》、《斜冲击波与片流动边界层的交互影响》、《绕机翼的二维跨声速流》和《二元连续跨声速流的稳定问题》等论著。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有尝试性和开拓性,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与公认。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18

回国后,郭永怀和妻子将在美国积攒的48460元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当时2000元就可以在北京买下一个四合院,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就是二三十元。他的这一举动震惊了整个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反复征求他的意见,是否全部上交,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他说:“完全没有问题,这本是人民的财产,再回到人民手中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他对自己却十分苛刻,他的毛巾一直用到实在不能再用了才肯换新的。

1960年,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初期,郭永怀每天上午在力学所办公,下午秘密前往九所参加核武器的研制。他和王淦昌、彭桓武一起在长城脚下的17号工地打响了原子弹炮轰试验的第一炮。那时的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他们吃不饱饭,饿着肚子搞试验,很多人都患上了浮肿。长城脚下的试验工地,冬天像冰窖,夏天像火炉,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郭永怀和科技工作者进行了1000多次的炮轰试验。

1963年,郭永怀和其他科研人员一起,迁往青海高原的221基地,开始了原子弹“草原大会战”。由于保密规定,他不能告诉妻子李佩,一度引起了妻子的误解。青海高原海拔3000多米,地处高原断氧层,空气稀薄,水煮不开,饭也煮不熟,最低气温零下40℃,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郭永怀和广大科研人员一起喝碱水、住帐篷,以惊人的毅力,集智攻关,完成了研制原子弹的壮举。

1968年9月20日他把唯一的女儿送上了去往内蒙古呼伦贝尔插队的火车,9月30日参加了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庆招待会。10月3日,他再一次踏上了青海高原,为我国第一颗热核武器的研制做最后的准备。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他步履匆匆地登上了回京汇报的飞机。12月5日,飞机在即将于首都机场着陆时发生了意外,不幸坠毁。在他牺牲的22天后,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成功发射。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奉献。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19

郭永怀出生在战火纷飞的旧中国,外敌入侵、家国遭辱,让他青年时期便在心中埋下了科技救国、科技报国的种子。在国内求学期间,他便深切地感悟到,没有强大的军事工业实力,很难彻底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为此,他曾经“弃理从工”,放弃自己心爱的光学专业,转投与航空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力学学科。这也是他出国留学决心师从著名航空大师冯·卡门的重要原因。

1963年我国在青海建成核试验基地后,郭永怀出于工作需要,经常往返于北京和青海之间。为了保证像郭永怀这样的科学家的安全,中央领导特别叮嘱他们尽量不要乘坐飞机。但为了节省时间加快科研和试验进度,郭永怀经常选择乘坐飞机往返北京和青海之间。

1968年10月,郭永怀再一次来到青海核试验基地,为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发射试验做准备。12月4日,他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便让人赶紧联系飞机,急匆匆从青海赶到兰州,换乘飞机连夜赶回北京。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次与大家的再见竟变成了永别。

12月5日凌晨,当飞机在北京的机场缓缓降落时,飞机出现了严重故障失衡坠毁,郭永怀不幸遇难。搜救人员在飞机残骸中找到郭永怀的尸体时,发现他跟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将他们分开时,现场的工作人员震惊了。两个人怀中紧紧抱着的是一个公文包,里面是保护完好的核武器绝密资料。在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0天,1968年12月25日,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郭永怀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誓死保护好事关国家安全的绝密资料。郭永怀学成归国、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1968年12月25日,郭永怀被追认为烈士。1999年,郭永怀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年7月,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申请,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将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20

1957年,郭永怀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和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他积极开拓并领导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破力学的研究,成为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同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我国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10月13日,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召开了在京著名科学家座谈会,郭永怀在会上就发射人造卫星的运载工具及推力、火箭发动机的推进剂,卫星入轨时的姿态控制、苏联同西方国家火箭技术的比较等具体技术问题作了简要分析介绍,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积极倡导我国研制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郭永怀把在京的老、中、青空气动力学工作者组织起来,成立了高超声研讨班。在这个班上,郭永怀提出了钝锥绕流在一定情况下,后身流场中可能产生“悬挂激波”和“云粒子侵蚀效应”的设想,并通过实验,找到了钝锥体绕流头部的激波层分析方法,取得了锥体高超声速绕流的最大熵值线、高温气体效应以及钝体流形状等研究成果,为我国的航天与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在世界上尚属首例。

1961年,他在力学研究所建立了电磁流体力学研究室,对磁流体和等离子体稳定性、磁流体直接发电、同位素的电磁分离等研究出一批成果,撰写出一批专著和论文,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另外他还积极倡导爆炸力学的研究,他从培养爆炸力学专业人员入手,对“爆炸成型”、“爆炸筑坝”、“铁路建设”和爆炸力学的军事应用等课题给予极大关注与指导。他还亲自主持领导了6405项目的研究工作,6405是反导弹系统640中的一部分,主要研究再入核弹头的识别问题,这个项目虽然搞的时间不长,但却取得了再入物理现象的理论问题等重大成果,这些成果后来为七机部同类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21

1956年回国后,郭永怀立即参与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担任力学规划组副组长,与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等科学家一起制定了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规划。他担任力学所副所长长达十年时间,那时候钱学森已经兼任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第一代导弹的研制上,所以力学所的工作主要是郭永怀主持。他和钱学森配合得非常融洽,被称为 “卡门学派的中国兄弟”。

力学所的研究员眭璞如曾问过郭永怀:“为什么您与钱学森所长从来没有不同意见,是不是让着钱所长?”郭笑着回答:“他是师兄嘛!有什么不同意见我们俩在一起时说。”钱学森对郭永怀也是一样的尊重,有什么问题都要问一问郭的意见。正是领军人物的团结协作、互相配合,才使得我国的力学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22

郭永怀十分重视科技的总体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他具有深邃的科学思想和战略眼光,他关心的不只是一两个学科的发展,而是我国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重视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强调开创性研究;重视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性,强调科研要为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服务,从工程实践中选课题;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重视培养新生的科研力量,造就一批科研生力军。郭永怀始终把自己作为一颗石子,常说,我回国就是给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内的科技事业打基础,做铺路人。尽管教育不是郭永怀的主要工作,但他还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以各种方式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1956年我国恢复建立研究生制度,郭永怀积极筹划力学所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在第一次招生中,他亲自带了五名研究生。由于郭永怀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指导,这些同志很快成长起来。现在他们当中,有许多已经成为知名的专家学者。

1957年,力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合办了工程力学研究班。第一届参加力学班的就有120多人,郭永怀担任了班主任,除了负责班务工作外,还亲自讲授《流体力学概论》。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言教,身教,以身教为主”。他从不以权威自居,而是认真发扬学术民主,对助手和研究生的指导是启发式的,使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得到提高。力学研究班后来又办了两届。郭永怀虽然不再担任班主任,但仍十分关心研究班的教学和学员的学习。这三届力学研究班共毕业学生290多人,现在这些人分布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国防科研单位和重点高等院校都起着顶梁柱作用。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23

郭永怀经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是,你们和你们以后的两三代人,要成为国家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他的学生、上海大学教授戴世强说:“我一生都把老师的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1956年,我国恢复研究生制度。郭永怀积极筹划力学所的研究生培养。在第一批招生中,他一人就带了5名研究生,以后又亲自带过几批。他主张培养人才要“言教、身教,以身教为主”。

1957年,他与钱学森、钱伟长一起创办了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并担任了第二届、第三届班主任,为国家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批力学人才,被称为力学界的“黄埔三期”。

郭永怀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始人之一。1958年,为了给新中国培养更多的航空航天人才,他和钱学森一起向中国科学院建议成立“星际航行学院”。这一建议直接催生了一所全新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诞生。

如今,他的许多学生已经成长为我国科技事业的栋梁之材,他们传承弘扬着郭永怀先生的精神,为我国的力学事业、国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两弹一星郭永怀个人事迹篇24

郭永怀回国12年,贡献之多,令人惊叹。为了保护像他这样的科学家的安全,周恩来总理还特地叮嘱不让乘飞机。但为了抢时间,郭永怀经常强行登机。当时国内航线大都是中、小型客机,乘飞机远不如坐火车软席舒适。许多人劝他不要乘飞机,他却说:“我是搞航空的,搞航空的人都不坐飞机,那让谁来坐。”

1968年10月,郭永怀赴西北核基地,进行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发射试验的准备工作,他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急着要赶回北京。由于时间紧迫,他坚持夜航。12月5日,郭永怀从兰州乘飞机回京,就在他上飞机时,大家还劝他换个时间,郭永怀却平静地说:“夜航打个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当飞机在首都机场着陆时,发生事故,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终年59岁。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226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