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个人经典事迹

| 思恩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吧,既然这样,那么朱光亚个人经典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光亚个人经典事迹,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朱光亚个人经典事迹

朱光亚个人经典事迹(精选篇1)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核物理学家。生于湖北宜昌,籍贯湖北汉阳。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教授,核武器研究所(院)副所(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全国副主席等。

朱光亚早期主要从事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参与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组织领导了禁核试条件下中国核武器技术持续发展研究、军备控制研究及我军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朱光亚个人经典事迹(精选篇2)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年年底,本可以在美国继续享受优渥物质生活的朱光亚响应祖国的号召,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资助,毅然决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回国之前,朱光亚还发表了一封充满了爱国热血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信中,他慷慨陈词:“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号召广大留学生一起响应祖国的召唤,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朱光亚个人经典事迹(精选篇3)

1952年朝鲜板门店谈判,朱光亚是志愿军停战代表团秘书处的一名翻译。当谈判陷入僵持,双方均保持沉默。美国人一支接一支吸香烟、一口接一口吐烟圈。来而不往非礼也,朱光亚也学会了抽烟和吐烟圈。

这,不啻为一种双方心理战的抗衡。然而,美方代表经常以核武器要挟,却让朱光亚如芒刺背:年轻的共和国要想真正独立,不受人欺侮,必须拥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1950年,朱光亚回国不久,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专著《原子能和原子武器》。这本小册子,售价旧币2000元,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两角钱。  轻飘飘的一本书,寄托着朱光亚的核弹梦。

30多年后,有人问朱光亚:“当年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朱光亚未假思索就回答:“没有资料,几乎没有任何参考资料。”

一次,有人送来一封信和一张图纸。信中大意是,某国上层人士一次聚会时,该国一名绅士拿出一张图纸,声称是原子弹的原理结构图,然后很神秘地迅速将图纸收了起来。有人事后凭记忆画出了这张图,传送回国。

朱光亚一瞄这张图,没有说话,呵呵一笑,然后走开了。他一眼看出,此图毫无价值,连示意图都算不上,只是一张虚张声势的宣传画!

朱光亚个人经典事迹(精选篇4)

去东北人民大学就职时,朱光亚他刚从朝鲜回来不久,当时负责去火车站接他的人回忆说,朱光亚“穿着一身志愿军的黄色军服,脚上穿着黄色军靴”。

几年后,已经调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的朱光亚仍然穿着去朝鲜时发的军大衣。秘书好奇地问起来,朱光亚说:“我曾经是志愿军的一员,参加过停战谈判,当过英文翻译,在谈判桌前面对面跟美国佬较量过。”十多年后,穿着同一件大衣,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仍然兴致勃勃地这么解释。

朱光亚个人经典事迹(精选篇5)

1945年8月6日和8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核武器的巨大威力让世界各国对掌握原子弹研制技术以增强国防军事力量都十分重视。经与专家商议,国民政府决定派出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3位教授和5位优秀青年学生到美国学习制造原子弹的技术,朱光亚正是其中之一。

到了美国,一行人才发现,美国当局根本不会向其他任何国家开放原子弹的研制技术。但朱光亚仍然希望学习核物理知识和先进技术,为中国的核事业发展积蓄知识力量。于是,他辗转到密歇根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他铆足了劲,尽可能地吸收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朱光亚在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的四年中,正是中国大地上两种力量、两种前途决战的年代。他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变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他已经取得博士学位,并拿到留校任教和研究的机会。得知新中国成立后,朱光亚迫切地想要回到祖国,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号召留美的中国青年回到祖国,用所学的本事,建设自己的国家。他的倡议得到了52名准备近期回国的留学生的支持,他们都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封信发表在纽约《留美学生通讯》第三卷第八期上,信中说:

同学们:

是我们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工作的时候了。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人民政府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大声召唤我们,北京电台也发出了号召同学回国的呼声。人民政府在欢迎和招待回国的留学生。同学们,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托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呢?还有什么可以迟疑的呢?我们还在这里彷徨什么?同学们,我们都是中国长大的,我们受了20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种过一粒米,不曾挖过一块煤。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是的,我们该赶快回去了。

......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

朱光亚热血澎湃的号召,让许多中国留学生同样热血激昂,下定决心,回国报效。同年,朱光亚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他先到北京大学任物理学副教授,朝鲜战争爆发后,又被调到东北人民大学。1953年,29岁的朱光亚被选中担任朝鲜战争和谈的中方翻译,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朝鲜回国后,他又全力以赴振兴吉林大学(由东北人民大学改名)物理系。

朱光亚个人经典事迹(精选篇6)

朱光亚长期隐姓埋名献身国防建设,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才逐渐了解他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他不愿接受媒体采访,撰写的回顾文章只说别人所作贡献,从来不提自己。

1996年,他将获得的“何梁何利杰出成就奖”的百万港币奖金,悉数捐给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

在“两弹”研制期间,朱光亚非常善于团结科学家群体集智攻关。他既注重发挥好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等老科学家的指导作用,又注重发挥好邓稼先、陈能宽、龙文光、周光召、于敏等研究室主任的骨干作用,承上启下,知人善任,组织协调,明确分工,让每个人能够各司其职、尽展所长。

朱光亚在东北人民大学和北大教过的学生大部分成长为我国核事业的骨干,其中6位当选两院院士。朱光亚对扶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不遗余力。在担任中国科协主席期间,指导创办青年学术年会和青年科学家论坛,完善了青年科技奖制度,使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得到展示才华的机会,成长为我国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

朱光亚个人经典事迹(精选篇7)

在西南联大理学院学习期间,朱光亚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和熏陶。1946年9月,物理学家吴大猷推荐朱光亚和李政道赴美留学,攻读核物理学专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

此后,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次核航弹空投爆炸试验……朱光亚全程参与组织领导。晚年时,他评价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为中国研究核武器”。

226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