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个人事迹简介
事迹是指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既然这样,那么薛其坤个人事迹简介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薛其坤个人事迹简介,供大家参考!
薛其坤个人事迹简介【篇1】
薛其坤1963年出生在山东省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物质条件匮乏,小时候上学的课桌就是从中间劈开的一棵树或者水泥板做成的,凳子是自己从家带来的。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虽然接触信息有限,但都会从课本中知道为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加之1978年喊出了“科学春天”的口号,因而本能地对科学有了朦胧、朴素的向往。用薛其坤自己的话说,“当一个科学家多么伟大”。但真正成为科学家,尤其是杰出的科学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专业没有任何想法,能上大学就行”才是当时薛其坤内心的真实写照。
贪玩的薛其坤在中学时代成绩不错,老师认为他能考上大学。对于一个山东人来讲,去本省最高学府山东大学是很自然的选择,最终薛其坤被光学系激光专业录取,成为让全家人骄傲的大学生。
对于在光学系读书这件事,薛其坤表示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国家发展激光相关研究,诞生了当时的专业建制,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当时信息匮乏,阴差阳错就进到这里开始了大学生活。
薛其坤个人事迹简介【篇2】
硕士毕业后,薛其坤选择继续读博。恰好其导师陆华老师得到了一个与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联合培养的机会,这是日本最古老的大学附属研究所。在这里,薛其坤迎来了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刻。
导师樱井利夫的实验室号称“7-11实验室”,要求非常严格:一周工作6天,早上7点来实验室,晚上11点之前不许离开。薛其坤对那段岁月记忆犹新:“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有的时候困得坐在马桶上都能睡着。”
除了体力和毅力上的考验,语言不通则是精神上的折磨。薛其坤几乎听不懂导师的指令,当导师和同学们一起做实验的时候,他连碰都不敢碰,只能怔怔地看着。不少去日本学习的同学受不了煎熬“逃”了回去,身心俱疲的薛其坤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坦言,这是个人成长中最难的一段时间,“一年中有七八个月想回家”。
有一次,薛其坤和刚上学的儿子通电话。儿子说:“爸爸,我给你背段刚学的课文吧:‘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稚子之声,让背井离乡的薛其坤心潮澎湃,一团爱国的热火在心中熊熊燃烧。他决心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
薛其坤每天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一年半后,他取得了一项重要的科研突破,这是日本东北大学近三十年来最重要的成果。薛其坤终于感觉到,自己这个山东农村放牛娃脑海里朦朦胧胧的梦想,开始变得有一点儿真切了。他也开始体会到做科学研究的美妙,日常靠抽烟提神的他,采到精彩数据的时候,才恍然发现,“三个小时没吸烟了”。
薛其坤个人事迹简介【篇3】
薛其坤的研究生时期的成绩并不亮眼,甚至有些“差劲“,别人五到六年可以完成的学业,他整整读了七年才完成,这时候的薛其坤并不算是科研界被看好的青年才俊。而此后的日本交换学习更为艰难。
1992年,以中日联合培养学生身份就读于日本东北大学金属研究所的薛其坤,碰上了一位极其严格的导师樱井利夫,一周6天,每天从7点持续到晚上11点的高强度工作,不允许一次缺席,再加上语言不通更是备受折磨,经常因为听不懂而犯错误。
因此受到导师的严厉批评,薛其坤很长一段时间只能愣在一边看同学操作仪器。
强烈的乡愁、独自在外的孤独和困难重重的学业并没有压垮薛其坤,他把这些转化为自己的动力,更是凭借扎实的基本功投身科研,最终获得了7-11实验室30年以来的最重量级的成果。
薛其坤个人事迹简介【篇4】
2012年10月的一个晚上,薛其坤收到学生短信,他们在实验中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迹象。
薛其坤立即组织团队人员,设计实验方案,部署实验细节,实施检测实验。
接下来几天的实验中,团队成员用“诚惶诚恐”形容当时的心情。25800欧姆,所有人期待着这个标志性的数值。数据不停地跳动着,15800、20000、25800!数据停住了!
世界量子物理学将记住这一刻——在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于1880年发现反常霍尔效应130多年后,人类终于实现了其量子化。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特征性行为顺利得到验证:材料在零磁场中的反常霍尔电阻达到量子电阻的数值并形成一个平台,同时纵向电阻急剧降低并趋近于零。
结果揭晓当天,薛其坤带了两瓶香槟,与团队合影,留下这珍贵的回忆。这天,离2008年10月实验开始已整整4年。
薛其坤个人事迹简介【篇5】
在日本期间,每周工作6天,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11点都在实验室,以至于后来的若干年,即使回国之后,他的生活轨迹也是“7-11”式的,人送绰号“7-11”院士,说的正是薛其坤。
要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辛苦的付出并没有辜负他,毕业前,取得了一项所在实验室近30年来最为重要的科研成果。
这次科研上的重大突破,逐渐打开了薛其坤的科研大门。
在科研上陆续取得的成果就不再一一赘述,对于那么深奥的领域,其实我们凡人也是看不懂,只是看懂了薛其坤的那种学习精神,那种对事业的坚持和执着,那种对科研对学术的追求,那种对学生所带来的榜样力量。
他曾在记者的一次采访中这样描述自己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心情:“当你的实验数据比别人准确、漂亮,那种快乐可以体会吗?当一个复杂庞大的仪器被驾驭得如同骑自行车一样娴熟,那种自如可以感受吗?当一项研究取得一再突破,那种骄傲可以想象吗?”
这样快意的心情,的确会打破身体带来的所有疲惫。
薛其坤个人事迹简介【篇6】
薛其坤1999年回国从教,到现在已经近十八年。他培养了十七位博士后,七十二位博士和三位硕士。他说,除了科研,大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要尽一切可能,培养对社会有用的、正能量的人才。薛其坤很自豪他的学生把他以前从事科研的快乐,从事科研的一些传统,传承到他们自己的学生身上。
薛其坤要求学生要不顾一切追求极致。他有一位学生,要根据几年的科研成果,写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收到学生论文初稿时,薛其坤一看就晕了:“这个学生英文写作水平,居然跟我的口语一样差!”他把论文发回给那位同学,让他认真地修订10遍,每修改一次,保存一次。没想到,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学生的回邮,发现有两个存储文件,保存间隔时间才1分钟,那可是七八页的论文啊!这下可把薛其坤给气坏了。他马上把学生叫到办公室,从语法错误,到段与段间逻辑,甚至一个词一个词带着他改。“回去之后,你继续改,第一遍查语法,第二遍查用词,第三遍查段落间的逻辑联系,第四遍看整个行文的思路…”让学生一遍遍修改的意义在于,告诉学生对待学术要严谨,对待学术要有一颗追求至极的心。
薛其坤收弟子至少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对学术有兴趣;第二,与人和谐相处具有协作精神。薛其坤说,自己尤其强调与人相处这一点,他认为唯有学会与别人合作、具备团队精神,才能在科研团队中有所成就。因为,每一个科研项目都是整个团队整体协作的成果。
薛其坤个人事迹简介【篇7】
薛其坤每月都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同时还要参加项目申报及各类评审活动,管理科研团队,还担任了学校的行政职务。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我正在努力寻找一个支点,在不减少科研工作有效性的同时,在别的方面也能作出贡献。如果有一天,我发现行政工作影响了科研,我想我会毅然决然地选择辞去。”他说。
钱学森曾经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沉重问题。对此,薛其坤说解答“钱学森之问”的症结仍在于时间。“科学就是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人才的培养也要循序渐进,不能有丝毫的跃进。我们曾经历了特殊的时期,像我这一辈人接受正规的系统科学训练已经很晚,所以我们需要比别人更加刻苦弥补这个差距。”
薛其坤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他的学生身上。他说,这些孩子们从小受到了完整的科学训练,所以他常要求他们把实验技术做到极致,基本功练扎实了才能有更大的成就。
他告诉学生,“7—11”的生活不是谁都可以。你若不能深入其中,这样的刻苦便是一种痛苦,最终会让人崩溃;你若进入了这个科学的世界,便能从中获得快乐,这样的坚持便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