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的感人事迹五篇800字
聂耳,云南玉溪人。自幼喜爱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大革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翌年考进“明月歌舞团”,向黎锦辉学习作曲。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聂耳的感人事迹作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聂耳的感人事迹1
聂耳是我家乡的名人。聂耳192019年2月14日出生于云南昆明人,汉族。聂耳从小喜爱音乐,原名聂守信,因为他的耳朵特别灵,所以改名为聂耳。192019年7月17日聂耳的父亲病故,家庭经济立即陷入困境。192019年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创作了大量歌曲:有《圆舞曲》、《天伦之爱》、《雪飞花》、《卖报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现在还被称为了国歌呢!他不仅在昆明有名,而且在全国也有名。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也有人说是被鲨鱼吃掉,也有人说是被日本机关暗杀的。
聂耳在1933年的春天的傍晚,他和朋友周伯勋出去散步他边走边对朋友说:“这条路上有一个卖报的小姑娘,卖报时喊的名字和声音都很好听,想让周伯也听一听。”当时他们走到吕班路现在的上海重庆南路时,果然看到了小姑娘,她的声音清脆、响亮有顺序地叫着卖报。聂耳看着她很可怜就走过去把她的报纸全部买了下来。并跟她聊了起来,她父亲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听了这些聂耳很沉重地说:“我很想把卖报儿童的悲惨生活写出来。”过了几天聂耳想着那位小姑娘卖报时很开心,开头的那里就写下了:啦啦啦……因为她天天吃不好,睡不好,这是聂耳加上了几句话,写了三四天,聂耳把写好的歌曲给小姑娘看,她说再加上七个铜板就卖一份报,聂耳整理了以后,就成了一首歌。那个小姑娘一边唱一边卖,使她的生意好了起来。现在聂耳早去世了,但那位小姑娘还活着,已经成为白发斑斑的老人了。
聂耳创作了大量歌曲,有一首歌曲还被称为了国歌。聂耳因此在全国而出名,我生在昆明为聂耳而感到骄傲。
聂耳的感人事迹2
聂守信年轻的时候,对音乐特别敏感。大家都说,只要能从耳朵进去的,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
一次联欢会上,聂守信不但能表演舞蹈,模仿各种人说话,而且还能让两只耳朵一前一后地动,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大伙儿都被逗得大笑起来。总经理给聂守信送礼物,并称他为“聂耳博士”。聂守信笑着对大家说:“你们硬要把一只耳朵送我,也好,四只耳朵(“聂”的繁体字“聂”)连成一串,不像一个炮弹吗?”从此,聂守信改名为聂耳。
热爱音乐
聂耳在北平时穷得买不起棉衣,却在秋末深入到贫民区天桥等地,用有限的几个钱来收集北方民间音乐素材,并在“充满了工人们、车夫、流氓无产阶级的汗臭”环境中聆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从中知道了他们“生命的挣扎”的心曲;他在上海一年的苦苦积攒,才买到一把梦寐以求的廉价小提琴。在上海,他经常踏着晨霜夜路体验女工上班的辛苦,从而创作出《新的女性》。聂耳还与小报童交上了朋友,天天问寒问暖,那首着名的《卖报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吟诵出来的。
聂耳没有像样的创作条件,到上海一年后经过苦苦积攒,才买到一把多年梦寐以求的廉价小提琴。他居住的斗室冬冷夏热,到北京一次连续登台演出四天仅得6元钱报酬。这不仅使他从心底更憎恨资本家老板剥削的冷酷,其作品也不断呼喊出人民要求解放的心声。
创作国歌
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寇侵占东北后又把铁蹄伸向华北,国内的反动腐朽势力却仍沉溺于纸醉金迷中。社会上充斥着“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爱你”一类萎靡丧志的淫歌艳曲。共产党员作家田汉找到聂耳,认为如此“唱靡靡之音,长此下去,人们会成为亡国奴”。二人就此议定,要创作一首歌,来战胜“桃花江是美人窝”。二人研究了《国际歌》、《马赛曲》和《船夫曲》,认为很有气势,可以借鉴。1935年初,田汉改编了电影《风云儿女》,并写了一首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由于发现国民党特务已来追捕,他仓促间在一张小小的香烟包装纸上写下歌词,就被抓进监狱。
夏衍拿到田汉留下的剧本,在里面发现了那张写着歌词的香烟衬纸。不久,聂耳来找夏衍,听说此事后,主动提出:“作曲交给我,我干!”聂耳根据同田汉一起提出的构想,带着满腔激愤,只用两天时间便谱写了初稿,随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在那里,他一方面受到友好人士的热情接待,一方面也看到军国主义分子大肆鼓噪“扩大在支那利益”,并磨刀霍霍。聂耳由此更激发了创作灵感,迅速将歌曲定稿寄回国,其旋律更加高昂雄壮。
聂耳的感人事迹3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每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边响起了这首铿锵激昂的国歌声时,自己仿佛已经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到处充满白色恐怖的的红色革命时代。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唱,都要唱的一支歌,这是响彻全中国,响彻全世界的《义勇军进行曲》。它的旋律,它的气势,是那样的高昂、雄壮、坚定、有力,那样的强烈,那样的令人振奋,热血沸腾!它巨大的号召力,鼓舞所有中国人“万众一心”,“前进!前进!前进进!”它的曲作者是聂耳。
聂耳,云南玉溪人,19年2月15日,诞生在昆明甬道街72号他父亲聂鸿仪开办的“成春堂”小药铺楼上。聂耳4岁丧父,靠母亲行医卖药清贫度日。 聂耳自幼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和多方面的才能。学童时就学会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多种乐器,求实小学组织“学生音乐团”时,聂耳被选为乐队的小指挥。他十分喜欢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尤其对云南花灯与洞经音乐有浓厚兴趣。
聂耳先后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聂耳的音乐创作生涯虽然只有1933年至1935年这短短的两年,却创作出《开路先锋》、《毕业歌》、《卖报歌》等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的歌曲。1934年7月,田汉决定创作一部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并将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该影片的主题歌。随着电影的公开放映,《义勇军进行曲》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由于震撼人心地唱出了团结战斗的意志,唱出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它不仅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当时,在以后的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时期,也一直犹如进军的号角,激励着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战斗意志。《义勇军进行曲》在国际上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著名黑人歌王罗伯逊曾深情地说:“这首歌不仅唱出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决心,也唱出了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包括美国黑人在内的争取解放的决心。1978年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义勇军进行曲》被正式确定为国歌。
我为家乡云南有这样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天的我们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和平生活,怀着聂耳那不屈不挠、坚持奋斗的精神学习、工作和生活!
聂耳的感人事迹4
每一个地方都有名人,而我们春城也有一位名人,他的名字叫聂耳。我的家离聂耳的故居只有200米左右,我有幸成为他的邻居,这使我感到非常自豪。聂耳不仅是一位爱国人士,还是一位关心他人,一生都在报效祖国的人。正是他热爱音乐、祖国的情怀,使他创作了激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
为了了解这位爱国的音乐家,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其中最详细的是他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1935年初,聂耳听说电通影片公司正在筹备拍摄影片“风云儿女”,影片内容是号召文艺青年起来抗战,走与民众结合的路。故事梗概是田汉写的,后因田汉被捕入狱,由夏衍写成电影剧本。田汉被捕前危急仓促,主题歌的歌词写在一张包香烟锡纸的衬底上。聂耳知道此事后,立即跑去找夏衍,主动要求为主题歌谱曲。他从夏衍手中夺过歌词,一看题目是“义勇军进行曲”,激动地说:“作曲交给我,我干。” 他以极大的热情彻夜不眠地投入了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那充满爱国激情的歌词使他热血沸腾,脑海中闪现出一个个画面: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们铸成了钢铁长城,与侵略者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冒着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一幅幅画面化成了一个个铿锵有力的音符!
他用小号响亮的音调作为歌曲的前奏,像是吹起了进军号角。他很快就完成了初稿,交导演征求意见,准备进一步修改。当时,党组织为了聂耳的安全及音乐水平的提高,安排他先去日本考察,然后再赴西欧留学。聂耳到日本不久就将歌曲定稿寄回。
1935年5月1日 ,“中华日报”发表了这首歌,影片“风云儿女”首映,主题歌立即传遍全国,成为号召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歌。 1949年9月27日 ,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著名画家徐悲鸿首先提出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提案,被大会通过。 1982年12月4日 ,全国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又通过决议,确定这首歌为正式国歌。
聂耳在创作上最注重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他创作的音乐情感朴实无华,真诚而凝重,是心泉中流淌出来的,动人心弦,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中国体育健儿夺得冠军,听到赛场上响起国歌声的时候,我就感到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令人痛惜的是这位天才的音乐家,还不到24岁就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名字和《义勇军进行曲》永远伫立在人们的心碑。
聂耳的感人事迹5
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在昆明甬道街72号开了一家成春堂药店。 1912年2月15日,聂耳出生在药店的楼上,原名紫艺。不久,父亲死了,药店由母亲经营,殷实的聂家开始中落。在幼年聂耳的记忆里,母亲经常坐在灯下,拨拉算盘,算完账后,叹气,发愁。聂耳曾暗许心愿:今后一定要“让母亲过好日子”。他到上海后,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屡屡提到“汇钱”之类的字眼。
母亲是聂耳的牵挂。从照片中看,母亲彭寂宽是比较典型的傣族妇女的长相。令人佩服的是,彭氏没有上过一天学堂,但跟着丈夫,居然能够读医书,丈夫死后还能坐堂把脉问诊,养家活口。彭氏的聪慧,显然也遗传给了儿子。聂耳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乖巧伶俐,一支简陋的竹笛能吹得五彩缤纷,甚得亲友疼爱。
母亲能唱各种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洞经调、花灯调、洋琴调,等等。动听的歌曲与歌曲里的故事让小聂耳着迷。蔡锷功成名就之时,聂耳还是黄口小儿,但他从母亲的歌里认识了蔡锷。蔡将军云南首义讨袁护国的壮举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习武从军曾是少年聂耳的一大志向。十六岁那年,聂耳终于憋不住了,背着家人偷偷参军,被编入十六军湖南新兵队受训,后投考黄埔军校不果,又被军队遣散,习武之念才在无奈之中打消。不得已,转而读书、演戏、作曲,但成就伟业之心未了。
在一篇《我之人生观》的中学作文中,聂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会从事宗教、哲学和科学的行当。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学,然后出外游历,是出国,行路读书,增长见识,学术上有所建树。最后挣几个钱,与几个谈得来的朋友,找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读书,弹琴,度悠闲时光。他还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将是自己隐逸的首选。
待到年长几岁也就是中学毕业考入云南省立师范学校后,聂耳又写了篇《我之人生观》,他的学生腔明显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希望学工科,研究点艺术,做一个“并不是鲁滨逊那种个人主义的思想”的游历家,然后“以实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设新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