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个人主要事迹
借助事迹材料可以很好地体现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既然这样,那么王淦昌个人主要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王淦昌个人主要事迹,供大家参考!
王淦昌个人主要事迹精选篇1
王淦昌,1979年加入共产党,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二机部副部长等职。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两项,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我国核武器研制主要科学技术负责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
王淦昌个人主要事迹精选篇2
1932年,王淦昌听完一场学术报告会后,对其物理现象和结论提出质疑,同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欣喜万分的王淦昌两次向导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她却并不认可王淦昌的想法,两次拒绝了他的申请。
之后,英国物理学家采用了与王淦昌类似的实验方法,发现了中子,获得了193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王淦昌第一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的王淦昌不顾导师挽留,毅然选择回国。当时国内正值抗战,条件万分艰苦。德国同僚都劝他:“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很落后,没有研究条件,何必回去?”
可王淦昌却掷地有声地回答:“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国界的。身为中国人,我的祖国正在蒙冤受难,我要回去为她服务!”
王淦昌个人主要事迹精选篇3
1979年10月20日,王淦昌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那时,他已经是72岁的老人了,为什么还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呢?
正如他入党时所说的:“入党,可以多做工作。我亲身体会到,曾经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后,才有了尊严、有了力量,中国人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不可能的。经过了十年动乱的曲折和十一届的召开,我更加深信中国共产党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错误、端正航向,团结并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党员同志们,在心怀敬意与感动的同时,也请再次向内心发问“我为什么入党?”
王淦昌个人主要事迹精选篇4
在科普工作中,王淦昌格外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他曾亲自动笔,撰写了科普读物《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无尽的追问》,笔触亲切、朴实,将科普故事讲述得生动有趣、娓娓道来,引导青少年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为了支持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王淦昌将自己因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奖金全部捐献给了原子能所下属的小学和中学。
1986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成立“王淦昌基础教育奖励基金会”,王淦昌又捐了4万元。甚至在弥留之际,王淦昌都不忘嘱咐子女将10万元赠与支塘中学作为奖学金。在他去世后,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王淦昌还悄悄资助过多个贫困学子求学,而这些他从未对旁人讲起。
王淦昌个人主要事迹精选篇5
王淦昌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清华第一届本科生中,成功释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在学校他多次获得奖学金,在学校时他投身革命,见过太多的手无寸铁的学生游行呼吁反抗侵略者,却被自己人对准枪口杀害。
有过这类的经历后他决定要用自己的所学报效国家,毕业后他回到老家考取了当地的官办留学资格,王淦昌因此获得前往柏林大学深造学习机会,他所做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报效自己的祖国,赶走外来侵略者,让中国不再看任何国家的眼色。
在柏林大学,王淦昌的物理学导师是大名鼎鼎的女物理学家迈特纳,这位女科学家最擅长的研究就是核物理,她被誉为世界核物理研究的先驱,爱因斯坦夸赞她的才华比肩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
此时王淦昌的年纪才二十出头就获得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的青睐,他的才华可想而知,年轻的王淦昌就在这时错过了他人生中第一个诺贝尔奖,王淦昌当时的物理造诣非常高。
王淦昌个人主要事迹精选篇6
年近花甲的王淦昌是当时青藏高原上最年长的科学家。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与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不搞特殊。他常常一顿饭一个馒头,一杯清茶。他对身边的人们说:“搞科学研究的人,特别是从事我们这个事业的科学工作者,不能怕艰苦,不能过多地考虑个人生活。饭吃饱了就行。我们甚至可以过原始人的生活。”王淦昌坚持深入到车间、实验室和试验场地,去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兴致勃勃地和同志们讨论问题,常常和大家一起工作到深夜。
对每项技术,每个数据,每次实验的准备工作,他都一丝不苟,严格把关,保证了一次一次实验的成功。
王淦昌个人主要事迹精选篇7
在山大两年多的教学中,王老师循循善诱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渐渐使学生明白过来,教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启发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王淦昌老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是巧妙的。受王淦昌老师的影响和带动,一些教师学会了一套教学艺术,巧妙地解答学生的提问,有时迂回诱发,多做教学演示,也故意保留一点结论,让学生自己去琢磨。
50多年以后王淦昌先生回忆这段教学生活时说,30年代山东大学的学风,较为严谨笃实。教授一律担任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或可符合“名师出高徒”之谚语。对学生要求严格,注重质量,实行学分淘汰制,所以学生都肯勤奋攻读,刻苦上进,形成浓郁的学习风气。科学研究工作,更是学校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内容,每周星期一的“总理纪念”会上,照例由教授轮流作学术讲演,各系的学术报告会或讨论会从不间断。王淦昌先生在山大两年半的时间中就作了8次学术报告。当时,全校呈现出学术空气浓厚、学术思想活跃的喜人景象。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均须选出专题,由教师指导进行独立研究,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拓精神。 1935年,中山文化教育基金会举行全国大学生物理学考试和征文两项竞赛,公、私立大学各选3名学生参加,山东大学物理系选送5人全部入选,成绩都名列榜首,为学校赢得了社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