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王淦昌个人事迹

| 思恩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吧,既然这样,那么两弹元勋王淦昌个人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两弹元勋王淦昌个人事迹,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两弹元勋王淦昌个人事迹

两弹元勋王淦昌个人事迹(篇1)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出生于江苏常熟,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

生前曾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 ,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两弹元勋王淦昌个人事迹(篇2)

王淦昌(1907-1998)男,汉族,江苏省常熟市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生前曾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著名核物理学家。

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1941年,他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1953年到1956年,他领导建立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我国宇宙线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1959年他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61年开始,他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64年,他独立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成为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1984年,他又领导开辟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新领域。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等一起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受到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以此为契机,国家制定了“863”计划,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元勋王淦昌个人事迹(篇3)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淦昌被安排到了核武器研究小组,并要求他改名字,王淦昌毫不迟疑的就同意了。从那以后,王淦昌这个名字被隐藏了二十八年之久,邓稼先叫了他一句王淦昌,他泪流满面。

化名以后的王淦昌叫王京,他和家人联系也是用这个名字,二十八年没和家人见面,孩子们都以为自己的父亲是一个信箱。

两弹元勋王淦昌个人事迹(篇4)

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986年,他与王大珩等一起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以此为契机,国家制定了“863”计划,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两弹元勋王淦昌个人事迹(篇5)

不满4岁,父亲去世,13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寰,孤苦伶仃的王淦昌,只能和自己的外婆相依为命。

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凭着外婆的支持、自己的努力和导师的指引,王淦昌一路从江苏的农村私塾走到了清华大学,并考取了官费留学生。在国家危难,民族前途茫茫之际,王淦昌感受到中国青年肩负的重任,在为国家民族救亡图存而奔走呼号的同时,也立下了他科学报国的一生志向。

两弹元勋王淦昌个人事迹(篇6)

1907年5月28日,王淦昌出生在江苏常熟枫塘湾的一户普通人家。

在他出生的那年,中国正处于列强环伺,内外交困之中。而这也深深影响了王淦昌。

1926年3月,王淦昌刚刚考入清华大学不久,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借口“大沽口事件”侵犯我国主权,他和同学们走上街头抗议,结果遭到残酷镇压,造成47名爱国学生死亡、150多人受伤,这其中就有许多王淦昌的同学。经历过这次事件后,王淦昌愈加明白,只有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才能真正拥有尊严和幸福,科学报国的夙愿从此在他心底扎下了根。

两弹元勋王淦昌个人事迹(篇7)

刚刚从苏联回国,正当王淦昌精力充沛地潜心于基本粒子的神秘王国,向着微观世界冲刺的时候,他的科研生涯来了个急骤的大转弯—奉命参加核武器的研制工作。1961年4月的一天,王淦昌接到第二机械工业部(二机部)的通知,部长刘杰约他见面。在二机部办公大楼二层刘杰的办公室里,刘杰和钱三强副部长见到了这位我国第一流的实验物理学家。“今天请你来,是想让你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请你参加原子弹研制的领导工作。”接着,刘杰向他们传达了中央计划在8年内研制出原子弹的决定,加重语气说:“苏联卡我们,我们要争这口气,把原子弹搞出来。”王淦昌是第一次听到要他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事先不曾料到,显得很激动,略作沉思后说道:“我愿以身许国!”

刘杰强调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安危的绝密工程,参与研制的人员必须绝对保密,要长期隐姓埋名。王淦昌听后,有力地回答:“能够做到。”最后,刘杰要求他3天之内到核武器研究所报到。这个决定对王淦昌来说,意味着他要从熟悉的,并且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研究工作,改做他不熟悉的应用性工作。他脑子里一下就联想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国际上有一批物理学家,突然“失踪”了……

汽车离开了二机部大楼。王淦昌陷入了沉思:“3天?”他想起了刚才刘杰同志向他转达的的口信:这是政治任务。我们刚起步的国防尖端事业,需要尖端人才,需要第一流的科学家!我们的祖国,需要更加强大。是啊,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不就是祖国的强盛吗?他深深地感到,党和国家对自己是多么信任,寄托着多大的期望啊!第二天,他就到核武器研究所上班了。从此,他隐姓埋名,默默地为这神圣的事业奋斗了17年。

在王淦昌眼里,“以身许国”绝对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它意味着,在以后的若干年里,不能在世界学术领域抛头露面,不能与同行交流学术成果,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索,更不能实现自己成为世界顶尖科学家、摘取诺贝尔奖的梦想。

22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