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骕个人生平事迹故事

| 徐球

胡先骕在教育上,倡导“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独立创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胡先骕个人生平事迹故事(精选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胡先骕个人生平事迹故事

胡先骕个人生平事迹故事(篇1)

胡先骕为中国近代植物学事业奠基人,仅以其所创办的研究机构而论,即有1922年与动物学家秉志一同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1928年又与秉志一同创建静生生物调查所,随后静生所于1934年设立庐山森林植物园、于1938年设立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这些研究机构均被接收,几经演变,分别为今日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余从事中国近现代主要生物学研究机构历史之研究,于2005年出版《静生生物调查所史稿》一书,对静生所及附属机构之历史作了全面梳理。拙著出版十四年后,幸被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所长傅峰先生批阅,指出胡先骕创立之机构传递下来者,还有今日其所执掌之木材所。拙著对此未能言及,非常感谢傅峰先生之指正。余学识谫陋,确实将这段历史予以遗漏。当初写《史稿》时,曾来林科院查阅档案,获得珍贵史料,而不知该院还有木材所,不知深究。

上世纪二十年代胡先骕在开创中国植物学事业之初,即认识在木材对国民经济及国防工业中的重要性,而木材解剖学还是植物分类学方法之一。而此项研究在其时之中国尚付阙如,乃嘱研究所同仁注重收集木材学研究文献,采集腊叶标本时,也注重木材标本等。1931年年初条件稍具,即函招东南大学毕业之门生唐燿自扬州来北平,在静生所内辟木材试验室,专门从事研究。唐燿入所后,首先开展木材解剖学研究,自行摸索,以国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的材料,1932年开始发表《中国木材之研究》系列论文于《静生所汇报》和《科学》杂志上,有《穗果木科木材解剖之研究》《华北阔叶树材之鉴定》《华南阔叶树材之鉴定》《中国裸子植物各属木材之研究》《中国木材重量之初步研究》《木材识别法》等。1934年唐燿将几年研究所得汇编成册,名之曰《中国木材学》,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资助,于翌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35年唐燿经秉志、胡先骕推荐,获得美国洛氏基金会资助,赴美耶鲁大学研究院留学,三年后获得博士学位;又得中基会资助,赴欧洲各国访学一年,1939年回国。

胡先骕个人生平事迹故事(篇2)

胡先骕所作之文名为《天翼图书馆记》。文中阐明藏书意义之后,而赞扬杨绰庵兴办图书馆之功。其云:

尝叹藏书非笃好而有力者不能。而世之有力者,多溺于声色狗马之好;稍进或沉酣于钟鼎彝器、名画法书:更进则宋板元椠,珍护世守,惟恐不谨。乃或仅数传,或不俟身后,辄罹燹危;宁任散佚,终不肯与众共之。呜呼!得之难而失之易,其自私玩丧之罪,不得辞也。若先生者,笃行劬学,又能行其所好,深维学者不得书,如饥渴之思饮食,遂建斯馆,嘉惠士林,固已卓尔;矧值兹物力艰困之际,而馆宇轩敞若此,致世家巨室,乐出秘藏,割爱捐赠,其愿力之伟,尤可尚焉。同人感念先生经始之劳,属余纪绩,因述斯感。将使并世之贤,闻风兴起,则斯馆之创,又非第霑溉一方已也。

收藏乃是为了研究,自己若不能,即应该献给公共机构,供他人研究,而不能私自匿藏,若遭兵火,不复存在,乃有罪责。胡先骕对此类收藏之人,痛斥之。其时之中国,公共图书馆本不多,而博物馆则更少,胡先骕遂对杨绰庵创建私立公共图书馆则极为赞誉。

于胡先骕而言,藏书如此,采集收藏植物标本亦复如此。1919年胡先骕赴浙江采集,其时,中国植物分类学尚属开创时期,因无标本收藏,也无参考文献,采得标本,无法鉴定植物之种类,胡先骕乃与德国柏林植物园和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联系,将标本寄往,请求鉴定,任由他们研究,发表新种。书信来往之中,胡先骕之学识得到这些机构著名植物学家之赏识。其后1923年胡先骕还再度赴美,以研究中国植物为题,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且与阿诺德树木园建立起良好学术交流关系。当1925年回国之时,胡先骕即成为中国植物学界之领袖,为植物学本土化,继续开办研究所、组织人员大肆采集、设立植物标本室、创办学术刊物,直至1933年倡导组织中国植物学会等待。

胡先骕个人生平事迹故事(篇3)

像太平洋那样浩瀚无垠和深不可测,也是我对《全集》的第一印象。这套书如今被我放在探手可及的位置,伴随着对《全集》的不断翻阅,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浅陋与无知——这19卷大书覆盖的学科实在是太多,涉及的范围实在是太广,没有人能对其作全面系统的评论,因此我这里只能写下自己初读后的感言。在胡先骕所处的那个时代,有人以为世上有两个同名同姓的胡先骕,《全集》主编胡晓江教授(她和祖父一样也是哈佛博士)在前言中说:“曾经,‘H.H.Hu’是那个享誉世界的中国植物权威,而‘胡步曾’则是文学史里坚决维护传统文化的文学评论家和古典诗人。两个名字代表了往往毫无交集的两个世界。即使在今日,研究胡先骕的学者仍然分属于不相往来的两大学科。”而我却觉得世间曾有多个胡先骕,除了那个被称为“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的胡先骕之外,还有作为诗人、批评家、翻译家、学会(包括刊物)发起人、科研机构(包括多家植物园)创办人和大学校长的胡先骕。

在上述领域之外,《全集》显示胡先骕在哲学、教育、历史、地理、语言乃至时政和外交等方面均有涉猎,围绕这些话题发表过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一般人可能无法想象,胡先骕的兴趣竟然如此广泛,在许多看上去与其主业无关的问题上钻研得如此深入。我当然不是第一次读胡先骕,《胡先骕文存》一直是我的案头书,《全集》让我在重温中更新对他的认知,也让我像以往一样从他的广博中获益。作为比较文学领域的后学,我是读到《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第15卷)一文才关注比较文学领域的大家欧文·白璧德,该文融会中西的论述,为像我这样的中国读者走近白璧德架设了一道桥梁;后来得知中国比较文学的创始人吴宓也是白璧德的学生之后,我对自己所在领域的学术渊源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作为从事过高校管理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今天常说的“立德树人”与其“进德修业”育人宗旨一脉相承,中正大学首次开学仪式上他的演讲题目便是《大学生所应抱之目的及进德修业之方针》(第15卷)。作为土生土长对地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江西人,我一直想弄清楚西山万寿宫庙会上女性香客为什么会在发间佩饰松柏叶片,这次读到《东南诸省森林植物之特点》(第1卷)一文,其中的“土民以其(水松)枝叶供装饰嫁奁之用,因其结实,多呼为长柏,以为宜男云”,启发我这种佩饰应有求子动机在内。

胡先骕个人生平事迹故事(篇4)

1940年,日本桥川时雄编撰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一书,曾把植物学家胡先骕与诗人胡先骕认为同姓同名的两个人,岂知原为一人,传为美谈。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胡先骕完成了170首苏东坡诗词及《长生殿》全本的英译。

胡先骕是一位大诗人,从学宋诗入手,汲取多家,入而能出,自成一家,是同光体嬗变时赣派中承前启后的大家,在20世纪中国诗坛上独树一帜。

胡先骕一直相信中国古典诗歌形式也能反映现代科学的精神和科学发现。1961年胡先骕完成了《水杉歌》。这首独具特色的科学诗,充分体现了胡先骕广博的文学和生物学功底和非凡的豪爽气概。

1949年,新中国成立,胡先骕选择留在大陆,成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继续从事植物学研究工作。1968年7月16日,胡先骕去世,终年74岁。1984年7月,其骨灰安葬于庐山植物园。“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让我们寻着先贤的光辉,砥砺奋进,不断前行!

胡先骕个人生平事迹故事(篇5)

幸有众多历史学人,钩沉索隐,把他们拉回到后人面前。胡先骕就是被“重新找到”的人之一。最早是《胡先骕文存》(1995)的问世,给研究者提供了基础性材料;在随后陆续问世的多部著作中,胡宗刚的《不该遗忘的胡先骕》(2005)和《胡先骕先生年谱长编》(2008)提供了最为全面和详细的资料。此外,学术界和教育界涌现了大批学术文章和学位论文,更有相关文章不断见诸报端和网络。这些研究勾勒出了一个轮廓鲜明的人物形象,让年轻一代不由惊叹“世间曾有胡先骕”!这个惊叹蕴含着两个不解。第一是不解那个时代如何成就了一代人的奇迹。

在后人眼里,祖父辈的时代明明是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数次改朝换代,兵连祸结,经年的颠沛流离,千万人口的死亡……明明是不适合做学问的一代人,为什么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采集的标本被烧了,正在印刷的著作被炸了,研究机构被占领了,研究人员被杀了,手稿与资料遗失了,同行转眼就成了敌人……种种在和平年代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统统发生在这一代人身上。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种子,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以至于不管条件如何恶劣都要发芽,并能结出如此美丽的果实?第二是不解胡先骕这个个体如何得以生成。在他身上,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科学与文学、书斋与社会,这些看上去明显相互矛盾的特质,如何得以完美地共存?不仅如此,即使在同样出类拔萃的大科学家中,胡先骕仍然有其特别之处。而这点“特别”,让即使与他毫无历史瓜葛或者专业联系的年轻人也被他吸引。

胡先骕个人生平事迹故事(篇6)

胡先骕在人生的最后二十年,提出并发表了 “被子植物的一个多元的新分类系统”,这是中国植物学家在国际植物学界首创的新的植物分类系统。

继1930、1940年代多次提出编纂《中国植物志》未果后,1959年,胡先骕又一次与同事钱崇澍等提出倡议,并最终获批成立编委会,胡先骕与植物研究同仁们马上着手开始编写。虽然胡先骕未能亲眼目睹植物志的出版,但经过他的同僚、学生等四代中国植物学家几十年的不懈努力,80大卷、126分册的《中国植物志》终于在2004年完成。全书共5千多万字,图版9千余幅,是全世界同类图书中种类最丰富的科学著作。

胡先骕的晚年依然笔力雄健。据不完全统计,1950—1960年代出版的著作就有:《种子植物分类学讲义》《经济植物学》《经济植物手册》(上册第一、二分册,下册第一分册),《植物分类学简编》。译著有:《人的习惯与旧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高等植物系统的系统发育原理》《新系统学》。散见于报纸杂志上的科普文章更是不计其数。

胡先骕个人生平事迹故事(篇7)

胡先骕,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12岁已通读《史记》、《汉书》。后入省立一中学习,毕业后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1912年参加东西洋留学考试,名列第一,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农业和植物学,1916年学成回国。1923年,再次赴美深造,在哈拂大学攻读植物分类学,获农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从1918年起,胡先骕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中正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胡先骕对我国植物学的研究,尤其是对植物分类学、古植物学和经济植物学的研究与教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先后发现一个新科、十个新属、数百个新种。

1926年 4月王夫人病逝于南京。6月辞去东南大学教职,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专职从事植物学研究。10月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三届太平洋科学会议。1927年 与陈焕镛合著《中国植物图谱》第一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共出版五卷。续娶张景珩。1928年 参与创建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任植物部主任。1929年 出席在印度尼西亚爪哇举行的第四届太平洋科学会议。

1951年,他根据对近代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和分类学的研究,创建多元植物分类系统,提出著名的被子植物出自多元的分类学系统理论,对近代植物学的研究与发展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从1928年起,他先后创办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庐山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为我国植物学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基地,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胡先骕一生发表了论文百余篇,其中许多是有关新种、新属、新科和植物分类系统方面的论述。1923年,他与邹秉文、钱崇树一起合编我国第一部《高等植物学》。1933年翻译出版了哈第所著《世界植物地理》。解放后,先后编写《种子植物分类学讲义》、《中国植物分类学》、《经济植物学》等著作。“____”期间,被残酷迫害致死,1979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为他平反昭雪。

208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