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事迹素材介绍

| 徐球

于敏毕业于北京大学,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于敏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于敏事迹素材介绍(精选8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于敏事迹素材介绍

于敏事迹素材介绍精选篇1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于敏事迹素材介绍精选篇2

未曾出国留学的于敏,自谦是“地道的国产”。但他对自己的学生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开阔视野。因此,他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但有一个条件——“开过眼界后就回国作贡献”。

氢弹理论的探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当时被核大国列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最高机密。因此,要在短期内实现氢弹研制理论上的突破,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为了尽快研制出我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昼夜奋战。然而,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始终找不到氢弹原理的突破口。

重大转折点发生在那一年秋天,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外地用计算机进行优化计算。在“百日会战”里,他和同事们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氢弹原理一经突破,所有人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造出氢弹。但是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

试验场远在西北大漠,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上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达—30℃,道路冻得像搓衣板……而于敏都甘之若饴。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

试验成功的那一刻,于敏很平静,“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直到于敏的工作逐步解密后,他的妻子孙玉芹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于敏事迹素材介绍精选篇3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1946年在北京大学开始了理论物理专业学习,1961年开始了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于敏出生在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战乱年代,侵略者的暴行,给他的童年留下了惨痛的记忆。有一次,于敏差点儿遭到一辆横冲直撞的日本军车碾压。那一刻,只有12岁的于敏惊恐、愤怒,更切身体味到了“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亡国奴滋味。从此,于敏更加发奋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像岳飞一样荡寇平虏,重振山河!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自恃核武器威胁中国。此时,身在北京大学的于敏并不知晓,他的命运已经随着战争时局和国家发展的需求开始发生转变。

1951年的一天,在北大当助教不足一年的于敏,被神秘地带入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近代物理研究所。于敏同邓稼先、黄祖洽、金星南等8人,一同分入了原子核理论小组。在研究所短短数年间,于敏不仅掌握了国际核物理的精髓,还写出了多篇重量级论文,这些论文,直接让我国的原子核研究上升到全新高度。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崭露头角的时候,1952年11月1日,美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氢弹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一个小岛上爆炸。____指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于敏事迹素材介绍精选篇4

对于业界公认的“中国氢弹之父”这一美誉,于敏本人并不乐意承受:“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相比较,他更喜欢“国产土专家”的称谓,因为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于敏的低调正是其座右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折射。应国家需要,他于上个世纪60年代放下即将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从零开始投入氢弹的研制。相比原子弹,氢弹性能更优越,为了粉碎核大国的武力威胁,中国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氢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首次空投氢弹爆炸成功。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核武器的跨越式发展,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成功的喜悦只能藏在心里,出于保密的需要,哪怕是对最亲近的家人,于敏也不能透露自己是做什么的。30年隐姓埋名之后,直到1999年,于敏才第一次公开露面,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又过了16年,2015年1月9日,他第二次公开露面,摘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桂冠。

他已经习惯隐匿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这既是他的淡然,更是他的超然。

于敏事迹素材介绍精选篇5

1951年,于敏研究生毕业后,加入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朝永振一郎来华进行学术交流。他对于敏从未出过国感到非常震惊,称赞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1号”。正当于敏准备大展拳脚时,他的命运却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

电视剧《功勋》艺术再现了这一幕:郝所长突然请于敏去听戏,称赞于敏和台上的诸葛亮一样是个角儿,于敏听出话里有话。随后两人吃馄饨时,郝所长问于敏愿不愿意参与氢弹研究,于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表示第二天就可以上班。

这个决定其实并不容易下。一旦参与了氢弹研究,从此注定隐姓埋名,把这当成“带到坟墓里去的秘密”。于敏和妻子当时正在准备出国留学,得知于敏不能出国后,妻子只能无奈地撕下写满英语单词的笔记本,扔进火炉里。

邻居都在传于敏政审出了问题,面对传言,于敏却连妻子也不能解释。现实中,于敏的妻子也是直到28年后,看到媒体报道,才得知他竟然参与了这么重要的工作。

于敏事迹素材介绍精选篇6

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天津境内)一户普通人家。他的青少年时代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一次,他差点遭到一辆横冲直撞的日本军车辗轧,当时12岁的于敏惊恐、愤怒,他曾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深刻的惨痛的印象。”

1944年,18岁的于敏以优异成绩考进北京大学工学院。然而,父亲却突然失业,难以供他求学,同窗好友的父母听闻后愿意资助他,于敏才得以迈入北大校门。

在北大,于敏如饥似渴地学习,没有路费,他寒暑假从不回家,跑到景山顶上去,拿着课本、习题学习。

家国情怀是于敏他们这一代人身上浓厚的情结,他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崛起而效力。1946年,于敏决定走科学救国道路,毅然从工学院转到理学院。

在北大校园,于敏被看作是一个“天才”。在一次代数考试中,由于试题非常难,数学系的平均成绩不足20分,却有一张成绩单轰动了整个北大校园:于敏,100分!在北大学习理论物理的时候,于敏就已名冠北大。1949年,他更是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大理学院的研究生。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张宗燧无比欣慰地说:“我教学了一辈子,从未见过于敏这么好的学生!”

于敏事迹素材介绍精选篇7

1957年5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专家朝永振一郎率领日本物理代表团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和于敏一番学术交流之后,朝永振一郎问:“于先生是从国外哪所大学毕业的?”

于敏风趣地说:“在我这里,除了ABC外,基本都是国产的!”在得知于敏是一个从未出过国、从未受到外国名师指导的本土学者,完全靠自主钻研获得巨大研究成果后,朝永振一郎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回到日本,朝永振一郎在自己的著作中称赞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1号”。

这位“国产专家1号”,如何在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在一张白纸上书写了中国人用世界最快速度独立研制出氢弹的神话。

时年34岁的于敏已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耕耘了十载春秋。原子弹和氢弹虽然都是核武器,但一个属于核裂变,一个属于核聚变,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于敏毅然决然地从研究原子核转向研究氢弹原理。

由于核武器的研究必须严格保密,从开始接受这项任务起,于敏的名字和他的事业一起成为国家最高机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国产专家1号”从此销声匿迹,再没有公开发表论文。

研制氢弹,中国完全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在中国,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用于氢弹设计。

于敏事迹素材介绍精选篇8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区天津度过的。日本鬼子的横行霸道、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深刻的惨痛印象,至今仍历历在目。民族忧患的意识,使我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学科学、爱科学,从事科学研究,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志向。”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1988年被媒体报道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是谁,更少有人了解他在做什么,连他的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于敏的科研生涯始于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了他。

“面对这样重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现在我们国家要强国富民,要搞原子弹、氢弹,防御外来侵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任务,也是我实现夙愿,报效祖国的机会。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国就无家,更何来个人的兴趣、志向和名誉?”

从接受研制氢弹任务的那一刻起,于敏就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当时的核大国对氢弹研究绝对保密,造氢弹,我国完全从一张白纸起步。

208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