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大师刘伯鸣劳动模范事迹

| 徐球

刘伯鸣带领团队攻克多个超大、超难锻造工艺难关,填补了多项国内行业空白,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技术大师刘伯鸣劳动模范事迹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技术大师刘伯鸣劳动模范事迹

技术大师刘伯鸣劳动模范事迹精选篇1

到了关键锻造环节时,刘伯鸣两天三夜没回家,一直吃住在单位。操作台上,刘伯鸣拭去额角的汗水,认真观察着形变的料面,变换着指挥手势,牢牢掌控着每一处要点。硕大的锤头稳稳施压,精确地控制着锥形筒体的每一点形变……国内最大的首件CAP1400锥形筒体最终一次锻造成功。

近年来,许多国家重点项目的攻坚工作,刘伯鸣都冲锋在前,在一次次抗住高压、不断突破极限后,许多产品实现了国产替代。

因工作业绩突出,刘伯鸣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特殊津贴,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刘伯鸣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刘伯鸣说:“我和工友们见证了国家超大锻件国产化、产业化的历程。我们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公司发展不遗余力的奉献精神永远不会变。”

当选党的____代表,刘伯鸣感到非常光荣,心情无比激动。他说:“这体现了党对装备制造业和产业工人的高度重视。”

刘伯鸣表示,作为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要认真聆听大会报告,领会会议精神。会议结束后,把大会精神带回来,做好宣传工作,在工作岗位上,要用实际行动书写忠诚担当,用创新求实增强核心动力。

技术大师刘伯鸣劳动模范事迹精选篇2

责任重啊!需要用万吨水压机,特别是用2006年中国一重自主研制的当时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5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的锻件都是大锻件,多为超宽、超高、超重的“国之重器”,如果给锻废了,不仅是几百、几千万元经济损失的事儿,还要算耽误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政治账、用户质疑的信誉账。因此,锻工干活都要格外的细心、小心。

诱惑大啊!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公司发展步入低谷,生产经营一度陷入困境,员工每月只能拿到200元生活费。一时间,人心浮动,公司高技能工人也出现了外流,并且有的还挣到了“大钱”。其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薪酬等诱惑从未间断。

精益难啊!锻工是“打铁的”,过去的“铁匠”就是粗放的代名词,想在这个行当进行技术创新、精益管理、降本增效,干出成绩,难!

现实的纷扰,众多的诱惑,常常让人淡忘了本来的追求。守住初心,保持定力,每一步都走稳走好走扎实,非常不易。

技术大师刘伯鸣劳动模范事迹精选篇3

刘伯鸣带着十几个人吃住在单位,进行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关。在水压机锻造厂车间里,加热炉内最高温度可达1250摄氏度。高温炙烤下,刘伯鸣常常大汗淋漓,有一天下班他发现当天体重减了好几斤。

揉着面团反复模拟锻件形状、深夜两三点打电话和技术人员讨论模拟结果、反复计算板坯厚度和直径……刘伯鸣“着了魔”,在火花和热浪的“陪伴”下修炼着“铁上绣花”的功夫。

终于,当重锤最后一次落下,硕大的锤头精确地控制着锻件的每一丝形变,核电锻件一次锻造成功!刘伯鸣和工友们首创了同步变形技术,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随之而来的,是一段凯歌频传的日子。世界最大715吨百万千瓦整锻低压转子、“华龙一号”主泵泵壳锻件、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水室封头……伴随着一项项成果产生,刘伯鸣团队也探索出了刘伯鸣不同步走步法、关键点控制法等核电锻件制造技术,保证锻件制造一次合格。

技术大师刘伯鸣劳动模范事迹精选篇4

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车间,高级技师刘伯鸣正在指挥团队锻造世界最大轧机上的重要部件——5.5米支承辊。

这种超大锻件从出炉到冷却回炉的3个小时内,每一秒,他们都要和温度赛跑。为此,刘伯鸣改善工艺流程,指挥三个工位、十几名工人配合联动,打破了此项超大锻件国产化极限制造瓶颈。瞄准核电、石化类超大超难锻件,刘伯鸣不断发起挑战。在锻造用于“华龙一号”机组整锻低压转子的世界最大钢锭时,刘伯鸣遇到了测量、翻转、压合等工艺难题。

30多年来,刘伯鸣和他的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先后攻克90多项锻造工艺难关,填补40多项国内行业空白,对核电、石化、专项产品国产化,提升我国超大型铸锻件极端制造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起到了重要支撑。32年前,年轻的刘伯鸣走进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的厂房。如今,已是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的刘伯鸣,依然奋战在厂房里的国产1.5万吨水压机前。

技术大师刘伯鸣劳动模范事迹精选篇5

刘伯鸣谈及技术革新,以前对基层员工来说,根本没有提上日程,我们每天按部就班,按师傅传授的方法干,把活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好了。这种干法儿,随着企业的发展,装备水平的提升,局限性会逐渐显现。

你比如在我们锻造领域,要锻造一只普通的支撑辊,一般用75吨钢水可以干出来,过去我们很多地方得用78吨,多用3吨的钢水量,那就是1万多块钱的生产成本,你要追求技术规范,就能省下这一万多块钱。那么你再进步一点儿呢,或许用73吨也可以,又能节省近1万块钱,这就是需要我们技术人员做的。省下这些钢水有困难,那你解决困难,就需要创新意识迸发出来。

2014年,刘伯鸣因为生产需要,成立了创新工作室,最早的时候进行小改小革,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五小发明”,为节能增效提供新思路,比如说快取料、快装、快吊,就算是精简了坯料的运输过程,也能带来效益提升。有了这些小创新、小改革,没准儿就会有个大创新。

技术大师刘伯鸣劳动模范事迹精选篇6

“创新的优势在人的思想上,靠一个人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在刘伯鸣看来,一线技能人员要和科研人员有效地衔接,才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实现创新的最大化。

“最成功的地方不是给你多高的荣誉,多培养为国家作贡献的高技能人才,才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如今,刘伯鸣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带徒弟上。

作为支撑国家重要核电项目的关键部分,核电锻件吨位大、质量要求高,制造工序相当复杂,从冶炼、锻造、热处理到机加工、无损检测、性能检验……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前功尽弃。

刘伯鸣带着十几个人吃住在单位,进行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关。在水压机锻造厂车间里,加热炉内最高温度可达1250摄氏度。高温炙烤下,刘伯鸣常常大汗淋漓,有一天下班他发现当天体重减了好几斤。

揉着面团反复模拟锻件形状、深夜两三点打电话和技术人员讨论模拟结果、反复计算板坯厚度和直径……刘伯鸣“着了魔”,在火花和热浪的“陪伴”下修炼着“铁上绣花”的功夫。

技术大师刘伯鸣劳动模范事迹精选篇7

“核电、石油化工大型锻件,是世界公认的综合性能要求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热加工产品。在核电国产化进程中,核电蒸发器锥形筒体和核电常规岛设备整锻低压转子,是我一直在攻关的项目。过去这方面一直依赖于进口,特别是整锻低压转子一度只有日本的JSW具有成熟制造技术。”作为万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的操作者,刘伯鸣深知锻造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的重要性,也深知“卡脖子”之痛。

核电锥形筒体锻件是核电蒸发器中的重要部件,综合性能要求高、技术难度大,一直依赖进口。刘伯鸣下决心要攻克这个难关,他和他的团队全身心投入到技术攻关中,工艺参数、变形过程、锻造过程的关键控制点,一个一个攻关,终于锻造成功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锥形筒体,彻底打破了此类核电关键锻件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在刘伯鸣三十多年的锻造生涯中,他和他的团队独创了30多种锻造方法,开发了30余项锻造技术。他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自己的工作,踏实专注、精益求精,带领工友们用智慧和毅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0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