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颜宁个人奋斗事迹
颜宁这位传奇女科学家的故事大家了解吗?科学家颜宁事迹有哪些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科学家颜宁个人奋斗事迹(通用9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科学家颜宁个人奋斗事迹【篇1】
短短5年,从“白手起家”到连续突破,似乎幸运之神一直眷顾着颜宁。当回顾这段“充满运气”的经历时,颜宁坦言:“最关键的是不畏艰难。其实现在想想,很多人觉得膜蛋白难,可能是最开始就被吓住了,没人敢去做。”确实,只有不畏艰难,才有可能创造卓越,颜宁和她的团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论才智我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我觉得搞科研最重要的还是专注,也就是要能耐得住‘宅’。”颜宁说,每天除了回家吃饭、睡觉,她差不多能有14个小时“宅”在实验室里,到了紧张的攻坚阶段,干脆不分黑白连轴转,“宅”在实验楼不出来。
这种高强度的研究工作,如果不是因为有兴趣、从内心里喜欢科学,很难做到。“别人老问我这样的生活苦不苦,其实只要是你着迷的事情,怎么会觉得苦?”她说,“所谓苦,就是不得已做你不想做的事。别人可能会觉得作实验、写论文很枯燥,但我乐在其中。就像有些人打游戏上瘾似的,会着迷。”
在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走廊的墙壁上,挂着颜宁和学生们几幅洋溢着想象力的“画作”:在八聚体的蛋白质结构上,她描上了中国的太极八卦图,两幅图在分布和线条上不谋而合,使研究内容“细胞凋亡体”与古老的哲学命题浑然一体;以上下翻飞的蝴蝶做背景,与蛋白的α螺旋结构交相辉映,旁边配上沾着露珠的小草,引人无限遐想。而在给NAT家族蛋白代表UraA绘制其转运机制示意图的时候,她给学生隆重地推出了“板砖闷棍”模型——核心结构域就是“板砖”,门控结构域就是“闷棍”,听起来很是诙谐,但是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十分形象。聊起此图来,颜宁也是忍俊不禁。
颜宁说,如果不是走上了生物学这条研究道路,自己很有可能去从事设计或者写作。在她看来,做科研跟艺术创作一样,是很美妙、很激动人心的事,那些在旁人看来枯燥无趣的膜蛋白结构,仿佛都有着神奇的生命力:“大家都知道DNA是双螺旋结构,而蛋白质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当你把细胞里那些只有几个到几十个纳米大小的蛋白质分子解析出其原子分辨率的结构,在电脑上放大几亿倍之后,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些美丽的构造如何行使复杂的.功能,你就会忍不住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科学家颜宁个人奋斗事迹【篇2】
“今天,与一堆学生约好唱卡拉OK,我忙完手头事情赶过去的时候,却没人;打电话,都说喝醉了,撤了。我笑骂几句,竟然敢放我鸽子,但完全理解。我知道,邓东太不容易,背负了各种压力,太多期望,我以他为傲!”5月20日,颜宁的一篇日志,记录下了实验成功后团队成员难得的一次放松。
平均每天12个小时的高强度实验,恒温4度的“冰箱”实验室,实验团队几百个日日夜夜执着地进行着他们好奇而又热爱的科学战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这个创造世界科研领域奇迹的研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更难以想象的是,在这个被浮躁裹挟着的社会里,这群年轻人却如此心无旁骛地醉心科研。
究竟是什么力量,在短短几年内就让中国科学家自己的实验室里生长出了世界级的研究成果,更锻造出一支精干的科研“奇兵”?
年轻的团队充满着无限的活力,年龄的相近使他们之间亦师亦友。在这样的团队里,对学生而言,收获的不只是科研成果,更是珍贵的系统的科研训练和成长经历。
“有什么开心的'事、不高兴的事,我们都和颜老师沟通。”邓东说,而他自己也被几位“小弟”称为“东哥”。
“从细胞培养到提纯蛋白再到培养晶体,与东哥一起筛选‘突变体’。感受最深的是系统的科研工作。”吴建平说。
“在本科二年级时就能参与到这项科研,并能真正参与其中的一些工作,我最大的收获是一种信心和感觉。”孙鹏程说。
科学家颜宁个人奋斗事迹【篇3】
在2014年的清华毕业典礼上,颜宁受邀作为校友代表发言,当时她对自己的人生是如此评价的:“当我定义了(探索未知)这样一种人生意义,也同时意味着选择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一种自找麻烦的思维方式,和一种自得其乐的存在方式。”自由自在、自找麻烦、自得其乐,正是颜宁多年来的写照。
颜宁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她作为一名主流的科研工作者处处展现出的“非主流”特质,而这无疑给公众带来了巨大的反差感。有血有肉、敢爱敢恨,颜宁的这些特质让人们透过屏幕看到了一个鲜活的科研工作者,从此对于这一群体的印象也有所改观——他们并不都是严肃、刻板的老学究,而是五光十色、多元包容的学术共同体。
作为互联网资深的“冲浪选手”,颜宁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之余也偶尔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偶尔接受正儿八经的媒体采访,有时候现身在大学同窗及闺蜜李一诺的直播间中畅谈人生,又或者时不时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对不平之事仗义执言,为女性群体的困境发声,公开追星并“安利”给朋友,甚至还会主动拉黑一些在她微博底下恶意评论的用户。
科学家颜宁个人奋斗事迹【篇4】
2007年,年仅30岁的颜宁成为“清华最年轻教授”。2017年5月,颜宁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2019年,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2年11月,颜宁宣布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她也发文回应:“希望能将自己的幸运复制延伸,让更多年轻人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发掘、施展自己的潜力,从而做出更多真正原创性的发现。”
2023年,颜宁受聘担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同年8月,颜宁进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在提名推荐环节结束后,还要经过两轮评审。原先在提名阶段后,第一轮评审为内部选拔和答辩,第二轮评审为全体投票。2023年的院士增选,评审和选举阶段则改为先由外部同行专家评选,再进行院士增选大会选举。
2023年11月22日,颜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家颜宁个人奋斗事迹【篇5】
能爬珠穆朗玛,干嘛还要爬那些小山?这是科学家颜宁的看法。
颜宁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后留在该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7年10月,不满30岁的颜宁回到母校清华,成为清华大学医学院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在他人眼里,颜宁起点高、潜力大,早已是冉冉升起的科学新星。然而,从时间的后视镜看,这个阶段的颜宁,只是刚刚起步。
37岁时,颜宁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用6个月的时间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科学难题,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
一年后,颜宁团队进一步获得了具备更多构象的GLUT3结合底物和抑制剂的超高分辨率结构,不仅清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转运这一基本细胞过程的分子基础,还对离子通道结构生物学领域作出重要贡献,解析了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
科学家颜宁个人奋斗事迹【篇6】
颜宁37岁时,就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攻克困扰结构生物学界半世纪的科学难题;用6个月的时间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未解,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科学难题之一;2015年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她做出了重要的决定:回国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从宣布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之后,颜宁就迅速开启了创业的征途。过去一年里,她一共收获了4个新身份: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光明致远基金会理事长、EMBO外籍成员。
3月,颜宁还被深圳市聘任为深圳湾实验室主任。她在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这样介绍深圳湾实验室:2019年成立的深圳湾实验室发展非常迅速和蓬勃,而且是立足前沿的研究。实验室的人才也是以年轻人为主,全职PI(学术带头人)里,30岁—40岁占比为40%以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基础研究之外,深圳湾实验室注重转化,布局了三个转化中心,包括深圳湾转化医学中心、百瑞创新中心以及坪山医药研发中心,希望可以打通从基础科研到应用转化的全链条。
2023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颜宁以主持人的身份登上论坛。她总结说,深圳是一个“梦想之都”,她的第一个小梦想实现了,而事实上她也充分感受到了深圳这座年轻城市无与伦比的速度、活力以及效率。“去年此时,我作为一个初来者,带着归去来兮的感慨和无限的好奇来观察深圳。现在我作为一个深圳人在这里脚踏实地地筑梦、逐梦。”
科学家颜宁个人奋斗事迹【篇7】
颜宁是近些年少见的如此受大众关注的科学家,这要从她担任清华大学教授说起。
2007年,不满30岁的颜宁,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此后,她在《自然》《科学》《细胞》等顶尖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多次取得突破性成就,清华大学聘请的国际评估小组一致认为:“无论以哪个标准衡量,颜宁博士已位居世界最优秀的年轻结构生物学家之列。”
这些耀眼的成就将她推到大众视野,被迫接受公众的审视。
随之而来的是,大大小小的标签从天而降:清华女神、美女科学家、施一公的得意门生......
自此,她开始了被议论、被误解的命运。
那时,她每发表一篇研究成果都会被喷。2012年,科学网报道了颜宁发表在《自然》的一项新成果,留言区32条评论,有十余条都是尖酸刻薄的话:
“解析一个蛋白结构,就是一篇Nature。不错,毕竟有几万个蛋白呢。加上不同物种的蛋白,至少10万篇CNS。” “结构解析不是难事,很多人可以做,搞得快的,喝几杯茶的工夫就有个大概结果。”
科学家颜宁个人奋斗事迹【篇8】
晚间,备受关注的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
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4人。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个名字,非颜宁莫属。她以膜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方向,成功入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公开资料显示,新当选的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54.7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5岁,60岁(含)以下的占90%,女性科学家有5人当选。
也就是说,45岁的颜宁不仅是新增5名女性科学家之一,还是本届两院院士中年龄最小的新晋院士。由此,集才华与颜值于一身的颜宁也成为本届院士增选的最大亮点。
我最早认识颜宁是在2017年的央视“开讲啦”节目。彼时的颜宁长发飘飘,耳环高跟,引发现场一片欢呼,科学女神之名不胫而走,也把我看的目瞪口呆,科学家还能这样?
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章丘的颜宁,是个标准的农村女孩,从小就像个野小子,上树掏鸟下河捉鱼,无所不能,关键是,还天赋异禀赋成绩贼好。
1996年,19岁的颜宁考上清华大学生物系后,更是一路开挂,仅用4年时间便攻下博士学位,并获得《科学》杂志评选的“青年科学家奖”。
后师从施一公,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10月,不满30岁的颜宁回到母校,成为当时清华最年轻的教授。
31岁时,颜宁就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攻克困扰结构生物学界半世纪的科学难题。并在39岁时,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龄最小的候选人。
科学家颜宁个人奋斗事迹【篇9】
颜宁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都源于她在科研路上旁若无人的坚定。
大三那年,她被分配到国家实验室,就彻底喜欢上生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的时间全部投入在科研实验上。有一次接受采访,聊到自己的工作状态,她说:“除了睡觉,我基本都泡在实验室,我觉得这是很开心的事情,如果出去开会一周,我可能会受不了。做科研就不一样,它会让你身心都很轻松,喜怒哀乐都变得特别简单。在实验室里,我的脑子很轻松,不用去想任何其他的东西。你会感觉到,这个世界就是你的,就看你的思维有多广阔,能走到哪个地方,没有其他任何限制。我想象不出来,世界上还有比这种感觉更美好的。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想我们追求的都是,在科学史上我留下了什么,为这个社会我做了什么。所以从这个初心出发,你就会一直追求高目标。”
颜宁在一次采访中说:“年轻人要勇敢做自己,勇敢地追寻你的梦想,不要被那些固有观念、传统观念影响到。这是我对未来一代的期盼,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总是在想着不断地突破边界是一个很棒、很酷的事情。那么未来还是依靠于年轻人,希望他们到时候能有更大的勇气,不断地去打破边界,把人类文明继续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