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说到事迹,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精选篇1
4月8日晚,“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俞鸿儒院士被评为“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俞鸿儒院士,空气动力学家。江西广丰人。1953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1956年报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师从郭永怀攻读流体力学。1963年研究生毕业,留在力学研究所工作。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俞鸿儒院士是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激波与激波管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为我国创建了多种高性能气动实验装置,在高超声速、高焓流动实验研究方面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精选篇2
逢人来家拜访,俞鸿儒总会迎到电梯口,等候客人上来。
虽然岁月压低了个头,但他的腰杆依然笔直。看外表,很难想象他已经94岁,心脏放了支架,股骨还做过置换手术。
年纪大了难免念旧。俞鸿儒时常想起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攻读研究生时,先后跟随的三位导师——钱伟长、郭永怀和林同骥。这三位力学大师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永怀更是“两弹一星”元勋。
俞鸿儒的人生还与另一位“两弹一星”元勋有过交集,那就是力学所的创始人、首任所长钱学森。俞鸿儒的办公室是311,恰好靠近钱学森的办公室,他得以不时给钱学森打个下手,近距离感受大师的言传身教。
1975年,社会上“批林批孔”运动声势浩大。“鸿儒”两字容易招事,钱学森两次建议俞鸿儒改名,连名字都替他想好了——“轰儒”,这样一来,发论文时署名的拼音都不用改,尽显关切之情。
俞鸿儒自认是郭永怀布下的一颗“闲子”。围棋高手对弈,喜欢下几手闲棋冷子,看似无用,却对未来战局影响巨大。
这一“闲子”在工作考核上看起来似乎很闲,却搞出了巨大响动——他在初期的实验中曾多次发生爆炸事故,也因此“炸”出了一条新路。
多年后,因对我国高速风洞研究的卓越贡献,俞鸿儒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经常感叹自己此生幸运,得遇数位科学大师,以及他们所提供的宽松环境。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精选篇3
俞鸿儒院士在中国首先开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风洞和配套的瞬态测量系统;提出方案并参与实现对激波管流动和有关瞬态测量的关键难点的突破;开创了在航天器研制中广泛应用激波风洞的实践,为中国高超声速流实验开创出一条节省资金的独具特色的新途径,并促进了国内激波管事业的发展;
提出了一种利用普通激波管产生完整爆炸波的构思,已成功地用于冲击伤试验装置中;提出并采用爆轰驱动新方法建成爆轰驱动激波风洞,为提高实验气流焓值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致力于将气体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改善和革新与气体流动有关的生产工艺研究。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精选篇4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俞鸿儒一直很重视人才,以培养力学接班人为使命,曾于1990年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他牢牢铭记郭永怀先生的话:“我们这一代,你们以后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几十年来,他培养了多位硕士和博士,成为学术精英和国家栋梁。他经常教导青年科研人员,中科院人要有一种使命感,“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要从国家战略性、前瞻性、牵引性的角度分析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隐藏的关键问题,为工业部门的实施打下基础。
俞鸿儒虽然年事已高,依然耕耘在科研第一线,孜孜不倦地探索,学术思想活跃,善于从战略角度理性地看问题,如前辈钱学森和郭永怀一样,不断开辟新的方向。他先后担任过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和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以及《空气动力学学报》的副主编和顾问。这位慈爱善良的老人正在积极思考一个值得做得好题目并协助立项,在略显浮躁的科研环境下,让有志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优秀青年塌心踏实地做好学问。他期待着钱学森的“工程科学”理念和“求实求是”的科研传统能够传承给更多年轻人。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精选篇5
“科研项目的评估,就像买古董,只有识货的人才能分清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如果跟着外国人走,仿得再像,也永远落后于别人。”
在2015中国力学大会上,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空气动力学家俞鸿儒获颁首届“钱学森力学奖”。“钱学森力学奖”是为纪念我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力学学会创始人之一钱学森而设立,每4年评选一次。获此殊荣,他感到高兴:“我是搞实验科学的,不是研究理论的,这个奖能够颁给做实验的人,我觉得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他的高兴还缘于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我以前就跟着钱学森先生、跟着郭永怀先生学,拿到这个奖好像与他们的关系又紧密了一点。”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精选篇6
俞鸿儒是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郭永怀先生的学生。而当年“替”郭永怀招收研究生的,正是“三钱”中的“两钱”——钱伟长和钱学森。
原来,1956年中国科学院公开招考研究生时,郭永怀还没有回国。两位钱先生在知道他要回国的情况下,特意帮他招收学生。俞鸿儒就是在那时报考了钱伟长的研究生,和其他四名学生成为了郭永怀回国后的第一批弟子。
1956年也成了俞鸿儒人生的转折点。那一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每个人都要制定“向科学进军”的计划。当时在大连大学(后改为大连工学院,现为大连理工大学)留校任教的俞鸿儒被要求写类似“投身某学科研究”的“进军计划”,并被告知“几年后就能提升副教授、教授”。
俞鸿儒不写。“这哪是向科学进军?我看是向个人名利进军。”
他也迷茫:什么是科学研究?应该怎么作研究?那时钱学森刚回国不久,俞鸿儒很是仰慕他的学问和爱国精神。他想,能不能到他那里去做?刚好当时报考中国科学院没有单位限制,于是俞鸿儒第三次走进考场(他分别于1946年和1949年考上同济大学和大连大学),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俞鸿儒回忆说,钱学森和导师郭永怀的办公室在一起,跟钱学森有很多接触,包括当时钱、郭两人去拜访一些名家,他也随从,逐渐地成了他们的助手。“我自己觉得选不好该干什么,他们让我干什么我都干。”
近水楼台,俞鸿儒受钱、郭两人影响颇多。他至今记得,郭永怀第一次和他们谈话时很严肃:国家的科学事业需要很多人做铺路石,他也是。郭永怀希望他们也要有这种思想准备。
“我意识到,先生并不要求我们成为飞黄腾达的‘龙’,而是叮嘱我们做脚踏实地的‘牛’。”俞鸿儒说。
为研究超声速飞行,1958年,郭永怀在力学所成立激波管组,并指定俞鸿儒为组长。在郭永怀的支持下,俞鸿儒提出研究氢氧燃烧驱动激波管。这是当时已被国际上基本弃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因为其虽然费用低廉,驱动能力强,但试验气流品质低,容易出事故。
俞鸿儒坚持认为,国际流行的方法价格昂贵,技术复杂,还是氢氧燃烧驱动更适合中国国情,并认为其缺点可以改进,虽然怎么改一时也说不清,但他相信应该能找到解决办法。
郭永怀坚定地支持俞鸿儒放手去做。由于不清楚原因,俞鸿儒在试验中多次发生事故。最严重的一次竟把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都给炸毁了。然而,俞鸿儒不但没有被责难,反而受到安慰和鼓励。后来,力学所索性一次性申购了许多水泥和木材,实验室炸坏了就立刻重建。
这让俞鸿儒至今难以忘怀。“实验室炸一次表扬一次,哪有人有这种魄力?”最终,俞鸿儒弄清了事故原因并采取了防范措施,他创立的氢氧燃烧驱动方法沿用至今,40多年来再未发生过严重事故。他对记者说,当时做这些试验,自己虽然冒着风险,但导师郭永怀等人冒的风险更大:“要不是他们保护我,我这个事干不成。”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精选篇7
在郭永怀等人的影响下,俞鸿儒还“习得”了一项“技能”:花小钱办大事。“这个事我自己觉得很好。”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选题,学会用很少的钱做事”。
1960年前后的三年困难时期,许多科研项目被取消,俞鸿儒的项目虽然得以保留,但经费极少。郭永怀多次对他说:“钱少亦能工作,应该学会用最省钱的方法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那才是真本领。”
有一年,俞鸿儒建成了一个大设备——高性能的大型激波风洞。本以为导师会表扬他,谁知一向和气待人的郭永怀看到后却很生气:“你究竟从哪里弄来这么多钱?”
原来,当时北京大学也加工了一台激波风洞,那台设备虽然规模和性能比他这台低得多,但仅加工费就达80万元。在郭永怀看来,俞鸿儒的设备少说也得百万元。
俞鸿儒赶紧向导师解释,汇报了他如何回收利用废置设备,如何寻找便宜又能保证质量的加工厂,如何用仅8万元搭建起了这台高性能的激波风洞。
郭永怀听后才如释重负,问他:“能否把试验区再延长?”
俞鸿儒这才意识到,郭先生此前的那番话并不仅仅是针对当时困难环境的权宜之计,更是认识到科研工作者不应该把精力耗费在“找钱”上,应该尽可能采用简单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才是做好研究工作的有效途径。
50多年来,俞鸿儒一直坚持这种作风:以尽可能低的费用,研制出尽可能高性能的气动实验装置。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JF12风洞。JF12风洞是国际首座可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的长试验时间激波风洞,它的建成共花费约4600万元。由于采用了由俞鸿儒等人独创的“爆轰驱动技术”,该风洞的费用比国外同类风洞低了很多。JF12风洞项目组负责人姜宗林曾说:“如果没有这些创新,4个亿也未必搞得出来。”
“科学研究最关键的是人,是创新,而不是钱。有创新,再少经费也能用自己的办法做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作。没有创新,用再多钱仿制国外再多的先进技术也是赝品,做不出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成果。”俞鸿儒言真情切地说。
有一次,财政部一位负责人问俞鸿儒,为什么现在的科研经费越来越高?俞鸿儒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这都是你们自找的。你们给科研人员的工资不够,然后告诉大家说国家会拨付科研经费。大家都要生存要发展,当然要多拿一点经费。这样一来,找经费的人越来越多,正经干活的人反而越来越少。”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精选篇8
颁奖词:【时代塑鸿儒】前辈布下的奇子,蛰伏深空的巨龙。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他独辟蹊径,一往无前。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黄金般的心。
主要事迹:俞鸿儒是我国高超声速风洞奠基人,研究风洞技术已有60余年。在国家资金紧张之际,俞鸿儒选择了省钱的研究路径,成功完成试验,在报国家奖项时,作为主要设计者的他却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