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事迹

| 李金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年度人物揭晓。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精选15篇)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事迹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篇1)

投身导弹事业,隐姓埋名六十载,这是中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沈忠芳隐秘而伟大的一生。

在亲眼目睹日军轰炸家园后,沈忠芳便暗下决心,要设计出最强大的飞机,而在经历过导弹击落飞机后,沈忠芳意识到,只有先进的导弹,才能有强大的国防。

于是从那时起,沈忠芳便转向导弹事业,研制导弹、强大国防成为了他一生的目标。

隐姓埋名的60余年里,沈忠芳带领试验队伍攻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才,推动我国国防事业的蓬勃发展。

献身事业,淡泊名利;笑对人生,问心无愧。这是沈忠芳隐秘而伟大、平静而神圣的一生。“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每个人都有这个思想,我们国家就行了。”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篇2)

心怀天下仓廪,致力农业发展,“安徽麦王”徐淙祥将奋斗的汗水,挥洒这片黄土地,终得硕果累累。

徐淙祥的大伯因长期营养不良而去世,这对徐淙祥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于是他暗自发誓,要投身家乡农业事业,让每一个人都能吃到饭、吃饱饭。

从那时起,不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麦田里总能看到徐淙祥的身影,在徐淙祥的悉心培育下,他的农田产量大大提高,成为大家口中的“麦王”。

此外,徐淙祥还积极帮助村民,牵头成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科技育农,累计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235项,帮助上千贫困户成功脱贫致富、带领更多人致富致强。

仓廪实,天下安。如今徐淙祥一家都投身于农业产业,从徐淙祥父亲传统耕种到儿子科技育农,他们正是新时代的种粮明星,金黄的麦田地里,闪耀着他们的光芒。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篇3)

带领村民致富脱贫,改变农村旧容旧貌,这份青春的纸卷上,大学生村官杨宁书写下最美的篇章。

2010年杨宁从广西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工作。

“那天在街上看见了一名连一碗粉都不舍得吃的老奶奶,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杨宁当即便决定要带领父老乡亲致富脱贫,改变家乡贫穷样貌。

如何找到一条合适的致富道路,这是杨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杨宁先后尝试种植竹子和辣椒,但均以失败告终。

但在挫折困难面前,杨宁并没有选择放弃,她不断调查研究,偶然得知紫黑香糯这一家乡特色品种,便号召村民集体种植,甚至变卖婚房、自掏腰包。

而这一切,只为家乡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

在杨宁的带领下,她的家乡——大苗山江门村,如今正成为乡村振兴示范点,越来越多人正奔走在致富道路上。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篇4)

邓小岚幼年时曾被寄养在马兰村中,村民们热情质朴的爱成为邓小岚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她的命运,就此与这个小山村交织相连。

2004年邓小岚来到河北马兰村义务支教,“没有歌声的童年,是很寂寞的。”

在看到村里儿童什么歌都不会唱,缺少课外活动后,邓小岚决定向孩子们教授音乐,并组建合唱团,让孩子们的童年,不再是无声寂静。

这一教,就是18年。

随着合唱团的规模越来越大,邓小岚便想办法创造出登台表演的机会。

她带着合唱团到北京市中山公园开“音乐会”、在马兰村山谷办“音乐节”、参观自己的母校清华。合唱团的歌声渐渐飞出大山,越飞越远。

终于,邓小岚所带领的马兰花合唱团登上了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现场。44位孩童银铃般的歌声,飘荡在场馆,回荡在心中。

生于马兰、归于马兰,邓小岚清澈温暖的爱化为一个又一个音符,回荡在风中,响彻于世间。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篇5)

科技强军,是钱七虎一生的目标,为国铸盾60年,他的脊背,挺起的是中国防护工程事业。

钱七虎出生在炮火硝烟的年代。战火纷飞、国破民穷的苦难经历深深印刻在他脑中,科技强国的决心萌生于动荡不安的年代。

从那时起,钱七虎坚定地认为,只有科技进步,才能铸就祖国强大。

在目标的引领下,钱七虎一直努力学习,并且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赴前苏联深造的机会。

但与此同时,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也向他伸出橄榄枝。没有一丝的犹豫和踌躇,钱七虎选择了后者。

“要干一番事业。”钱七虎始终牢记父亲临终的叮嘱,六十多年来一直将国家事业摆在首位,奔走祖国各地,参与多项重大防护工程,攻克若干技术难题,为国家铸造“和平之盾”。

“我这一生没有碌碌无为,没有虚度年华,我一生,活得有价值,为国家、为我们的人民安全,贡献出了自己的心血。”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篇6)

从抗美援朝一战成名,到新时代上高原、跨远洋,不同的任务,相同的使命。

__大以来,飞行二大队深刻领悟统帅号令,结合使命任务,对接实战要求,锻造出制衡强敌的过硬本领,战巡南海、前出西太、绕岛巡航,快速成长为我军一支重要的空中战略性进攻力量,先后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表彰,被所在战区评为备战打仗先进典型,被空军授予集体一等功。

在飞行二大队,队员们不断地刷新自己的航迹和里程,解锁着未曾到达的区域和距离。

从单打独斗,到成体系作战,中国空军越飞越高,越飞越强!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篇7)

萧凯恩是一个90后,出生三个月因眼癌摘除眼球。5岁的时候,她问爸爸:“看不见是不是就没有用?”如今20多年过去了,她已经找到了答案:“天生我材必有用!”她是首位考入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视障人士,20岁时她已赢得超70个音乐比赛奖项。

多年来,即使身体残疾,她依旧经常参加义演筹集善款,甚至不怕艰苦去贫困山区当义工。而她的梦想,是开一些可以包容不同学生的音乐学校,为祖国不同的孩子作贡献。

即使生活在黑暗,也要为世界带去光明,她看不见这个世界,却始终笑对人生。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篇8)

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风洞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

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这是用于航空航天等试验的大型科学装置,技术水平在国际上遥遥领先。这一装置所运用的“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技术”的理论奠基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俞鸿儒。

俞老今年96岁,潜心研究风洞技术已经50年。如今,俞老依然提携后辈,他的智慧与谦逊,也点亮了无数新星。

致敬俞鸿儒院士,他的付出与奉献,将永远照耀在科学的高峰上。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篇9)

刘玲琍是湖南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2023年中组部优秀共产党员榜样人物,她扎根特教讲台,坚持做一件事,就是让听障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中,学习开口说话。

面对这群先天性听障儿童,刘玲琍是老师,更是妈妈。当并不标准的“谢谢你”“我爱你”从听障孩子的口中说出,这便是世间最好的语音。

33年来,刘玲琍所教的80多名学生中,有20多名考上了大学,她让这些被命运抛弃的孩子,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写自己的人生。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篇10)

孟二梅是北京市门头沟区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2023年7月30日,K396次列车被暴雨滞留在落坡岭站。孟二梅接到任务,积极救助滞留乘客,在断水、断电、断网的情况下,她带领社区300名老弱病残居民,想尽办法让近千名被困乘客在暴雨中免于冻饿。

她的一句“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让大家饿肚子”,感动了无数人。

一场暴雨,一场灾情,让全国记住了一个地名和一群人,也让我们记住了孟二梅。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篇11)

受父母影响,张雨霏3岁就开始游泳,在里约奥运会前,她曾自信满满,但结果让她认识到与国外选手的差距。

之后,她决定改变技术,尽管风险极大,她仍选择从零开始。熬过了漫长的艰难岁月,她终于等来了涅槃重生的机会。

2023年9月,张雨霏参加杭州第19届亚运会,并斩获六枚金牌,被评为“最具价值运动员”。

张雨霏是赛场上的“劳模”,平均每四天一次比赛,如此高强度的赛程,如果为自己,可以不去,但是为祖国,她必须去。

在颁奖现场,她听到观众唱国歌的声音,逐渐盖过自己的声音,不禁潸然泪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篇12)

在布隆迪的田间地头,有一位专家就像农民一样劳作,他就是来自中国的水稻专家杨华德。通过潜心带领专家组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八年时间成功将该国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让中国的杂交水稻成为摆脱贫困与粮食困境的“金钥匙”。

2024年,60岁的杨华德开始了第三期援非工作,11年的辛勤耕耘,通过“一带一路”将中国的友谊和智慧,播撒在这片非洲大地上。

他不只带来了优质稻种,更是传递中非友好情谊的使者。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篇13)

2023年,年近九旬的牛犇参与演出的四部影视作品与观众见面。70多年来,他精心刻画了200多个经典银幕形象,即便是很小的角色,他都会全力以赴。

为了演好角色,他常常潜心在生活中学习各种技能,他从不给别人添麻烦,没有助理,不用替身,受伤后打上麻药也要完成角色,“我不用人扶,哪跌倒哪爬起来。”

在作品中,他经历了新中国的建立,见证了新时代的开启。牛犇劝告年轻人,爱电影的鲜花和掌声,也要为电影付出。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篇14)

谁能不思念一起长大的玩伴?谁又不思念童年的一草一木?割舍不下的乡情,总让人魂牵梦绕,鼓岭柳杉和欧美式老房子,见证了绵延三代的故事。

穆言灵和她的丈夫都是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人,他们创立了“鼓岭之友”,并奔走于美国的东西海岸间,寻找那些尘封在鼓岭柳杉和欧美式老房子里的人物,让美好的记忆重新鲜活起来,续写着中美两国民间浓厚情谊往来的佳话。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篇15)

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是怎样炼成的?找到这个答案,港口专家张连钢走了10年。

2013年,青岛港决定筹建全自动化码头,处在肺癌术后康复期的张连钢毅然挑起重担。那时候,国外垄断自动化码头技术,不信邪的张连钢带领团队迅速展开科研攻关,用三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国外常规八到十年建设任务。张连钢也从智慧码头的“门外人”,成为智慧码头的“推门人”。2017年5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投产,创下世界自动化码头开港作业效率最高纪录。后来,张连钢团队多次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并荣获“时代楷模”称号。

20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