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事迹
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百年易俗社首位女掌门惠敏莉,“挂帅”中华戏曲第一剧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唱响新时代的秦腔魂、家国情、友谊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事迹(篇1)
惠敏莉,女,陕西黄陵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演员,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陕西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陕西省最具有文化影响力杰出成就人物、陕西省十大“风云人物”、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美劳动者”、西安市“最美奋斗者”“西安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事迹(篇2)
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百年“移风易俗”的坚持,成就了“梆子之祖”秦腔的往昔辉煌。它是凝固的历史,记载着包括秦腔在内,中华戏曲的发展兴衰,更折射了中国百年近代史的曲折路程,新的时代,易俗社用梆子敲击出更激越的旋律,用板胡拉奏出高璇的凯歌,而这都离不开她,当今易俗社掌门人——惠敏莉。
在易俗社,惠敏莉开启了她艺术上的进阶之路。底蕴深厚的易俗社,汇集了秦腔的诸多名家,肖若兰、全巧民、张咏华、姜云芳等老师手把手地教会她一招一式,一字一韵、一腔一调,她就像久旱逢甘霖的禾苗,拼命的吸收着珍贵的艺术养料,在这里她融众家之长,汇自我优势,传承了王芷华、张咏华、孙莉群等艺术家的风格,形成了易俗社鲜明的表演风格特色。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事迹(篇3)
从五岁起父亲就开始有意的对惠敏莉教唱秦腔,少时不解其意,但就此在她心中埋下了一个秦腔的种子,静待岁月花开。
她14岁考入延安戏剧学校,在延安黄陵戏校是最苦的日子,但也是她艺术之花最青春的时光。那时候在黄土地上练“四功五法”成了惠敏莉毕生难忘的回忆。
毕业后她借调到西安易俗社主攻小旦、武旦。但非正式的演员难免遭遇到了一些波折与磨难,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1989年,惠敏莉凭借《李陵碑》中匈奴公主的角色,以精彩娴熟的武技、声情并茂的唱腔、字正腔圆的道白博得一片喝彩,并荣获西安市第二届古文化艺术节个人表演二等奖,由此正式进入了她梦寐以求的易俗社。而这一切也都得益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常警惕老师、著名秦腔导演王蔼民二位对惠敏莉殷切的教诲,给她教戏做人、引荐她考入易俗社,是艺术道路上的人生导师。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事迹(篇4)
为更好传承传统艺术,易俗社于2015年招收20名青年演员组成第二十期传承班,招收120名学员进行定向培训,形成老中青少四代人的传承体系。她亲自为学生们教戏、说戏、排戏,为第二十期传承班学员排导的青春版《三滴血》《柳河湾的新娘》和《断桥》《烤火》《花木兰》等本戏折子戏,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2014年易俗社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为加强易俗社文化的保护利用,她组织人员对社里的秦腔剧本进行紧急抢救,整理出版68册剧本、680余本剧目,并建立相应电子档案。她推动组建易俗社文化研究院,筹措一千余万资金对易俗社百年文物剧场进行修缮保护。完成易俗社博物馆建设,弘扬了民族戏剧文化的价值,使具有文物和学术价值的剧场、剧本、剧目、文献资料等得到全方位保护。
从1982年惠敏莉11岁考入陕西黄陵县戏校,到1989年来到西安易俗社成为正式演员,再到2009年担任党支部书记、社长。从艺40年,因为热爱,她收获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成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陕西省人大代表;因为热爱,她把秦腔艺术送到了田间地头,送到了父老乡亲的心窝窝里;因为热爱,一批批年轻演员在她的言传身教中成长起来;因为热爱,作为省市人大代表,在她的呼吁及大力推动下,全国首家戏曲文化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重磅亮相,全国第一个省级层面制定的戏曲类地方性法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颁布实施……在秦腔的舞台上耕耘初心,用心血守护易俗社,惠敏莉把传承发展大秦正声、让传统惠及当代的使命镌刻在了骨子里。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事迹(篇5)
“音像录制、准备演出、排练新戏······”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期间,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党支部书记惠敏莉还是没闲下来。
40年来,惠敏莉为西安易俗社和秦腔事业的传承发展默默耕耘、奉献,先后主演60余部本戏、折子戏、戏曲电视连续剧。她还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能够当选党的__大代表,我感到特别光荣。”惠敏莉表示,从幼时接触戏曲,到求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再到带领西安易俗社创新发展,她始终牢记自己作为党员和秦腔戏曲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事迹(篇6)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地方立法会对秦腔艺术的保护、继承、弘扬、研究起到很大作用。”惠敏莉表示,2020年,她提出结合陕西实际制定秦腔艺术振兴地方保护条例的议案。
易俗社创社110年来,累计招收学员20期,培育人才数以千计。培养熏陶更多年轻戏曲工作者和受众,让戏曲艺术永葆青春活力,是惠敏莉最大的心愿。
“今后,我会继续扛起责任,为秦腔艺术发展输送优秀人才,创作更多与当下现实生活同频共振的优秀现代戏作品,用文艺精品‘唱响’时代主旋律。”惠敏莉说。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事迹(篇7)
2024年的第一场大雪落在古城墙和钟鼓楼上,竟让千年古都西安仿佛重现长安胜景。“暮鼓晨钟”之侧的易俗社露天舞台,惠敏莉时而婉转、时而昂扬的秦歌女声伴雪飘舞,“戏里不知身是客 戏外才见雪漫天……”这一刻,台下冒雪观看演出的秦腔铁粉和台上冒热汗演出的艺术家,以戏为媒,一起“白了头”。
作为陕西省人大代表,惠敏莉提出打造易俗社文化街区的建议。2021年,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易俗社为文化坐标的文化街区建成了,融合秦腔艺术展演、博物馆展示、戏曲教育传承等为一体,是古都西安发扬秦腔艺术、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新名片,立刻成为西安文旅的打卡地。
从2018年起,惠敏莉又以陕西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多次在省人代会上提交建议,呼吁立法保护秦腔剧种和秦腔人。经过四年的奔走和调研,2022年1月1日起,她参与起草修订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出台,成为全国首个省发保护戏曲剧种传承的条例。
今天,如果你来到西安钟楼一侧的易俗社街区,每天上午10点,下午2点,雷打不动,无论酷暑严寒,还是风雪交加,露天剧场都会吼起秦腔,成为很多戏迷的盼头。惠敏莉龙年春节前还在这里演唱了秦歌《三生之梦入梨园》。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事迹(篇8)
易俗社由陕西各界160余位社会贤达人士于1912年创立,原名“陕西伶学社”,旨在“移风易俗,启迪民智,推陈出新,辅助教育”,立志革新传统秦腔,呼应救亡图存的浪潮。
记者顶着鹅毛大雪探访易俗社,庭院中一株海棠卓然而立,在扑簌簌的雪花中,让人想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诗句。一袭红色大衣的惠敏莉傍于树侧,从这株海棠讲起易俗社的百年芳菲。
海棠树是易俗社的社树。海棠花素有“国艳”之美誉,早在易俗社成立之初,老先生们就在易俗社的小花园里栽下一棵海棠树,寄予对易俗社的厚望。后来的易俗社人不负先辈教诲,将易俗社发展壮大,为西北五省乃至全国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秦腔艺术家,让秦腔艺术不断开枝散叶。
百余年来,无数的文化巨匠与易俗社发生互动,使易俗社成为一个112年从不停更的“文化账号”。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事迹(篇9)
她,从事秦腔表演艺术三十多年来,坚持党的文艺事业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始终坚守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从艺以来,共主演五十余部本戏、折子戏,拍摄戏曲电视连续剧及戏曲电影十余部,出版发行了CD、VCD、DVD个人唱段、剧目专辑等100余首。
她,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在时代的洪流中,把易俗社这个百年老字号品牌剧社打造成了新时代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劲旅铁军。
她,就是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惠敏莉。
惠敏莉主持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轮子,五项工程”的奋斗目标,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思想,坚持传承经典、创新发展两个轮子一起转,实施惠民、传承、精品、传播、产业五项工程。自2017年,积极组织落实“每到周末有好戏”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当年易俗社就实现经济收入500余万元。通过几年努力,易俗社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她先后赴20多所高校、30多家机关单位及海外传播秦腔文化。“秦岭深处党旗飘,唱支山歌给党听”,2018年七一之际,她带领易俗社演出小分队,把秦腔经典、精品剧目送到秦岭深山,使建村70年没看过戏的秦岭山脉深处的乡亲群众看到了原汁原味的秦腔和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艺术家们。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事迹(篇10)
惠敏莉始终牢记党和国家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党和人民有需要,她就有行动,易俗社就有声音。2020年春节期间,武汉新冠疫情肆虐,她从大年初一开始将她八旬的老父亲挥泪写下的一篇抗疫情诗篇重新填词,编成秦腔唱段录制传播。她倾情创作并朗诵了诗歌《吼秦腔、战疫情》《疫情无停止、易俗无停止》,号召文艺工作者创作了80多个宣传抗疫作品,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她带领易俗社全社职工踊跃捐款,购买100桶消毒液、3000双防护手套等物资捐赠给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街道办事处。
2009年以来,她带领易俗社恢复传统剧目本(折)八十多部,复排演出了《三滴血》《夺锦楼》《貂蝉》《胭脂》等经典剧目。2018年,为纪念易俗社百年经典剧目《三滴血》上演100周年,她筹划举办《三滴血》情境音乐会,组织《三滴血》走进国家大剧院,推动该剧目在京津冀晋豫等地巡回演出,引起强烈反响。易俗社演员还参加了新年戏曲晚会等重要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