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英雄人物及事迹

| 丽菲

爱国事迹中的人物往往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他们的行为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通过宣传和弘扬爱国事迹,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爱国英雄人物及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国英雄人物及事迹

爱国英雄人物及事迹篇1

说起岳飞,我相信今天这里在座的每一位都不会陌生吧?或者书上,或者电视上,或者长辈的嘴巴里,对岳飞的故事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岳飞同关云长、赵子龙、尉迟恭一样,不但是家喻户晓的伟大的古代英雄,而且也早已成为历代百姓无限敬仰的神。

前段时间有幸读了清朝钱彩的《说岳全传》。读后,发现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岳飞故事几乎都出于此书,如岳飞为大鹏鸟投胎、秦桧为独眼虬龙转世、岳飞由母亲抱着坐花缸逃生、岳母刺字,拜铁臂金刀周侗为师等等情节,至今还能如数家珍。

一提到岳飞,我们总抱有两种心情,一种是崇敬,一种是悲悯。崇敬于他的精忠报国,悲悯于他的含冤屈死。

对于岳飞的死,小说里宣扬的是因果报应,现在有些人认为真正的元凶是宋高宗。比如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里也是这种论调,认为天下除皇帝外无人能杀得这样一位兵马大元帅。宋高宗之所以要杀岳飞,是他不希望岳飞打败金国,把被金国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迎接回来。我认为这只是现代人的一种揣测,其实真正想杀岳飞的是金人,直接实施杀害岳飞的主谋是秦桧,宋高宗只是被利用者,导致岳飞死亡的是岳飞自己。

金人知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要把宋朝打趴下首先就要毁掉宋朝的“长城”,虽然宗泽已过世,韩世忠赋闲了,偏偏还有一个更厉害的角色——岳飞。有岳飞在,金兵南进的步伐屡屡受挫,偏安的南宋朝廷万一元气恢复,保不齐有一天大举反攻的可能。面对岳飞的威胁,金人自然不择手段,欲除之而后快的。秦桧便是主要实施者。

秦桧与妻子王氏早先也被捉到金国,后来投降了金国,被金国暗遣回南宋安插在朝廷的内奸。岳飞连打几个胜仗,士气大振,眼看要直捣金国军事重镇黄龙府,金国慌了,而此刻临安宫廷里的宋高宗也开始忐忑不安了。

第一,他对岳飞能不能灭金信心不足,怕打不赢,一旦金人反扑,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万一真把金人打得投降,在北边的两个皇帝自然要请回来,他们一来,自己的帝位将恐不保。事实上宋高宗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后来明朝也的确发生的这样的情况,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军队所俘,明朝另立新君景帝,军队在于谦的指挥下,大败瓦剌,便把被尊为太上皇的英宗迎回了北京,没过几年,趁景帝病危,英宗就发动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于是朝廷重新洗牌,厥功至伟的于谦也惨遭身首异处。

而秦桧也正是利用了宋高宗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心态,迫使宋高宗对岳飞渐生不满。岳飞的积极抗金,一心要迎二圣回国,高宗很是感冒,但又无法治他的罪。于是秦桧使出了杀手锏,诬陷岳飞谋反。宋高宗原本也不大相信岳飞会谋反,老谋深算的秦桧便说:请圣上下旨叫岳飞班师,看他会不会来。秦桧料定岳飞千辛万苦好容易收复了失地,断不会一道旨就能让他彻底放弃而爽爽快快班师回京的,就一日下了十二道金牌,无奈之下的岳飞才气咻咻赶来,这使宋高宗觉得岳飞这小子果真不大听他的话,确信岳飞有异心。当然这异心倒不一定是有意谋反,而是怀疑岳飞与自己没有保持高度一致,这是高宗所不能容忍的,也是所有帝皇所忌讳的。加上朝廷已经同金国秘密在议和,而金国开出的条件之一就是“杀岳飞”。

于是注定岳飞必死无疑。

“莫须有”的罪名是秦桧构织的,也肯定是高宗授意或默许的,风波亭处死必定经高宗批准的。高宗死后岳飞沉冤得雪,这时候官方就把所有的责任归咎给了秦桧。岳飞的死,很大部分其实也是他自己造成的。岳飞的“错误”在于太天真,太不懂政治,缺乏政治敏感度。当第一面金牌到来之际,如果二话不说立马起身班师回朝,至少个人的命运不会走到绝路,大不了像韩世忠一样居家赋闲,保住一条命是没问题的,没准以后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英雄总归是英雄,个人的荣辱安危在他们的心中轻若鸿毛,国家的兴亡、黎民的安乐才重于泰山。这就是所谓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丈夫气魄,大英雄气概,真正的英雄豪杰,就是面对生死存亡关头敢于舍生取义,敢于豁出去!当他对前面十一道金牌不当一回事的时候,原本想以自己一人之罪拯救泪尽胡尘里的遗民,或是幻想一个奇迹的发生,寄望皇帝放弃成命,让他继续把战线向北推进。结果又十万火急等来了第十二道金牌,他无法再拖延了,“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当他含着眼泪撤离前线之际,复地百姓拦道痛哭,黄河对岸凶悍的金兵却正虎视眈眈地预备再次卷土重来,而临安那边的刽子手已经磨亮了屠刀。

将近一千年过去了,当人们还在纪念精忠报国的岳飞精神,还在吟诵“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壮烈诗句的时候,当还有人在骂秦桧,在对杭州岳王坟前下跪的铁像指指点点的时候,历史已经公正无误地说明了一切。那就是做一个爱国者,青史垂名,万民崇敬,虽死犹荣;做一个祸国蟊贼,遗臭万年!

英雄岳飞,你是我们心中的神!

爱国英雄人物及事迹篇2

上个星期,我们学了《陈嘉庚办学》这篇课文。它的主要内容就是:陈嘉庚十七岁时到新加坡做生意,生意兴隆。他回到家乡后发现镇里的私塾因没有经费办学而关闭了。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把焦急、忧虑的心思一次又一次表达给妻子,并不厌其烦的对妻子说:“钱花掉了可以再挣,孩子们学习的时间耽误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陈嘉庚说服妻子,拿出积蓄,在集美办了很多学校。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我就在想:要是没有陈嘉庚先生,集美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学校,福建也不可能有厦门大学……陈嘉庚先生真不愧是一位爱家乡爱祖国的华侨。

陈嘉庚先生非常重视教育。他常常对人们说:“要想祖国立足世界,不受外国欺侮,必须从兴办教育开始。”陈嘉庚先生坚持一个真理,这就是只有兴办良好的教育,才能传播丰富的文化知识;有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科技才能进步;科技进步了,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富裕和强大。

陈嘉庚先生是一个爱孩子、爱教育的人,他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的大实业家。虽然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那种爱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爱国英雄人物及事迹篇3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边响起了这首铿锵激昂的国歌声时,自己仿佛已经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到处充满白色恐怖的的红色革命时代。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唱,都要唱的一支歌,这是响彻全中国,响彻全世界的《义勇军进行曲》。它的旋律,它的气势,是那样的高昂、雄壮、坚定、有力,那样的强烈,那样的令人振奋,热血沸腾!它巨大的号召力,鼓舞所有中国人“万众一心”,“前进!前进!前进进!”它的曲作者是聂耳。

聂耳,云南玉溪人,19年2月15日,诞生在昆明甬道街72号他父亲聂鸿仪开办的“成春堂”小药铺楼上。聂耳4岁丧父,靠母亲行医卖药清贫度日。

聂耳自幼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和多方面的才能。学童时就学会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多种乐器,求实小学组织“学生音乐团”时,聂耳被选为乐队的小指挥。他十分喜欢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尤其对云南花灯与洞经音乐有浓厚兴趣。聂耳先后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聂耳的音乐创作生涯虽然只有1933年至1935年这短短的两年,却创作出《开路先锋》、《毕业歌》、《卖报歌》等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的歌曲。1934年7月,田汉决定创作一部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并将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该影片的主题歌。随着电影的公开放映,《义勇军进行曲》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由于震撼人心地唱出了团结战斗的意志,唱出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它不仅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当时,在以后的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时期,也一直犹如进军的号角,激励着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战斗意志。《义勇军进行曲》在国际上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著名黑人歌王罗伯逊曾深情地说:“这首歌不仅唱出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决心,也唱出了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包括美国黑人在内的争取解放的决心。1978年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义勇军进行曲》被正式确定为国歌。

我为家乡云南有这样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天的我们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和平生活,怀着聂耳那不屈不挠、坚持奋斗的精神学习、工作和生活!

爱国英雄人物及事迹篇4

展望今天的幸福生活,回首那暗淡无光的昨天,你的尸骨或许已化作尘土和祖国融为一体,你是她坚贞不屈的写照,你的事迹是后人学习的典范。你壮烈牺牲的那一天,烈日当空,敌军侵占了391高地,我军决定夺回阵地,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我军隐蔽在低处,而敌军居高临下,很容易发现我们潜伏的军队。敌军凭着地利,占了上风,如果稍有风吹草动,我军就会暴露目标,这样一来,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邱少云全副武装,小心翼翼地藏了起来,就算在他身旁,也很难发现。我军的炮火接连不断地轰击敌方,本想在黄昏时分,潜伏的军队杀出去,给敌军来个两面夹击。敌人显得很胆怯,面对我军的进攻,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觉察了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安全了,又不敢冒“火”前进,于是就拿出了他们的看家法宝——放燃烧弹。我军旁边的枯草被烧着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开了,猛然看去,邱少云的身上着火了,他的衣服被烧着了,如果他这时采取行动,跳起来,或在地上打几个滚,火就可以熄灭,可这样一来,军队就会暴露,全军就有覆没的危险;并且,在接受任务时,部队就做出了严格的纪律规定: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许暴露目标。邱少云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在生死抉择面前,他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让军队暴露目标!于是他一动不动地趴在火堆里,大火在他身上燃烧了整整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位年轻的伟大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步。战士们慷慨激昂,速战速决,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邱少云在困难面前处变不惊,他那为了集体利益而不顾个人得失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人们的心里竖立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这座丰碑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爱国英雄人物及事迹篇5

文天祥在南宋危亡之际,领兵抗敌,欲挽狂澜于既倒,不幸兵败被俘。在狱中他备尝艰苦,断然拒绝元人的诱降,至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他坚贞的民族气节,万世流芳。文天祥的名篇《正气歌》气势磅礴。他留下的名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后人的启发很大。

宋理宗时期,奸相贾似道把朝政弄得一团糟,元世祖忽必烈便加快了兼并南方、统一全国的步伐。

宋理宗死后,他的儿子赵禥即位,就是宋度宗。朝政大权还是掌握在贯似道手中。到了公元1274年,宋度宗生病死了,四岁的赵显登基,成为宋恭帝。第二年,元朝大将伯颜率大军威逼临安,形势危急,朝廷急忙下诏,要各地派兵勤王。可是各地几乎没有人响应,只有文天祥立即召募了义军一万余人。

文天祥,号文山,少有大志,博览群书,二十岁中进士,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主考官王应麟称赞他“忠肝如铁石。”开庆年间,蒙古军队侵宋,文天祥屡次上书,主张抗敌,斥责权贵们惑主误国,竟遭猜忌和迫害,不得不在三十七岁正当盛年时就正式退休。当时有朋友劝他:“你这一万多乌合之众,去同蒙古兵打仗,正像羊入虎口,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文天祥激昂慷慨地回答说:“我岂能不知!但我这样做了,天下义士忠臣就会闻风而起,奋勇保卫国家。”但文天祥带兵到临安后,因投降派的刁难,终于未能上前线抗敌,却被朝廷派到蒙古兵营,去与伯颜谈判投降之事。

当时宋恭帝年幼,朝廷大事都由他的祖母谢太后作主。谢太后见蒙古大军兵临城下,朝内又无抵挡的兵力,就派人到伯颜军营求和投降。伯颜是元朝的丞相,他提出他只能与宋室丞相等级的人谈判。右丞相陈宜中怕被元兵扣留,先溜走了,左丞相留梦炎则早就逃到南方去了;另一位重要大臣张世杰见朝廷轻率投降,气得从海上出走,另寻机会组织反攻复国。谢太后无可奈何,便升了文天祥的官,派他前往。

文天祥临危受命,来到元军大营中。一见伯颜,双方就唇枪舌剑交锋地论起来。文天祥义正辞严地说:“你们蒙古若想消灭我宋朝,未必有什么好结果,因为我们南方的广大军民一定要同你们抗争到底。”

伯颜威胁说:“你文天祥若不老老实实投降,只怕今日饶不得你。”

文天祥毫不退缩地回答:“我文天祥忠心为国,哪怕刀山火海!”伯颜非常恼怒,就将文天祥囚禁起来。

不久,谢太后和赵显终于投降,他们绕过文天祥,另派贾庆余为右丞相去元营求降。文天祥仰天长叹,把贾庆余痛斥一顿,但南宋向元朝投降称臣已成事实。

但是伯颜并没有善待谢太后和赵显,反而将他们当俘虏押往元大都,并将文天祥也一同押去。途经镇江时,文天祥趁元兵不防备,同他的随从杜浒等十二人连夜逃脱。他们先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后过扬州,本想联络各地宋兵,抗元复国。但因为当地宋将轻信元朝的挑拨,怀疑他是元兵的奸细,都不肯接待他,他才不得不继续往南奔走。最后到温州时,文天祥听说张世杰在福州拥立了新皇帝端宗赵昰,就又赶到福州。后来他作为朝廷的大臣,积极招募人马,组织抗元,连续转战于江西、福建各地,多次打败元军,先后收复了不少县城。

端宗死后,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又拥立了赵昺,继续在南海一带抗敌。公元1278年十二月,元军元帅张弘范大举攻打潮州,文天祥被迫率兵转移五坡岭。军中正在吃饭时,元兵突然来到。宋兵作顽强抵抗,最后全军覆灭,文天祥被俘。

元兵将文天祥押去见张弘范。张弘范钦佩文天祥的骨气,以礼相待,想让他降。但文天祥不理睬,于是他就把文天祥软禁在军营中。当时张世杰正领兵在山抗击,张弘范知道张世杰最钦佩文天祥,便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冷冷地回答说:“我自己无力救父母,难道可以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厚着脸皮,反复地威胁利诱,文天祥便将船过零丁洋时所写的一首诗给了张弘范,诗中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读过诗后,苦笑一声,只好下令强攻山。

山被攻破后,元军中摆酒庆贺,张弘范又劝降文天祥说:“现在宋室已经灭亡,你文丞相已经尽忠尽孝。如果你能像对宋朝那样忠心对待元室,你还会当丞相。”文天祥沉痛地回答:“国家我无力救亡,为人臣者即使死了也还有罪,何况叫我投降,改事二主!”张弘范只好派人将文天祥送往元京大都。文天祥一路上绝食八天,以示必死信念。

当时,雄心勃勃的元帝忽必烈正在搜罗中原人才。他先派降臣王积翁去劝降,后来又亲自召见文天祥,问他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国家重托担任宰相,怎能又投降元朝,我的愿望就是赐我一死。”忽必烈不愿杀他,就将他囚禁在元都好多年。在牢房中,文天祥曾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他在诗中列举了历史上那些坚持正义的忠臣义士,认为他们都是正气的表现,是自己效法的榜样。其中有两句: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公元1282,民间的义士聚积了兵马数千人,扬言要打破大都,救出文丞相。元世祖为绝后患,终于下令处死文天祥。临刑时,文天祥朝南跪拜,从容地说:“我的事情到此完结了。”然后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岁。他的妻子为他大殓时发现,他的衣带中有一篇文章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的书,学到了什么?从今以后,我真正做到无愧于己了。”

文天祥有一个信念:精忠报国,不管个人付出多大的代价。在他看来,个人的财产、家庭、名利、官位,与国家和民族大业相比,算不了什么。他有爱国的情感和信念,团结民众,组织义军,全力抗敌,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和民族英雄;他的民族气节和崇高品德,也成为了当时人推崇的理想人格。

爱国英雄人物及事迹篇6

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可战胜。但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现许多书信。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烧掉?主公,您不该照着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曹操摇摇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原来,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官员和曹操军中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慌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激,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势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曹操实力大为增强,为此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爱国英雄人物及事迹篇7

一曲胡笳救孤城

在中国历史上,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陷入重重包围的军队转危为安的人,屈指算来,仅有几个。而西晋时的刘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琨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将领、音乐家和文学家,也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西晋末年,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騷扰中原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刘琨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和好友祖逖一起,闻鸡起舞,发愤图强,希望能收复失地,还老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

公元307年,刘琨带领部下一千余人离开洛陽,历经艰难险阻来到晋陽(今山西太原)。当时的晋陽由于战乱频仍,已是一座空城。刘琨到了那里,安抚流民,加强城防,重视农业,发展生产。很快,晋陽城恢复了活力,到处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匈奴骑兵再次兴兵南下,围攻晋陽城。一夜之间,五万匈奴兵把晋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刘琨一看,大事不妙,一面赶紧修书一封,命人快马加鞭送出城去,请求救援;一面在城内严防死守,各个要塞都增加了兵力,以抵御匈奴人的进攻。

刘琨深知晋陽城的'士兵根本不是匈奴大军的对手,便守城不出。虽然匈奴人数次骂阵,刘琨都置若罔闻。他希望以拖延时间的方式来等待援军。恼羞成怒的匈奴人却等不了,他们数次攻城,但都被刘琨带领的守军顽强地击退。匈奴人见久攻不下,索性就驻扎在晋陽城外,坐等刘琨弹尽粮绝,那时再攻城就不费吹灰之力。

刘琨在煎熬中又过了几天,援军还是未到。已是深夜,刘琨还在四处巡查。此时的他千钧重担在身,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登上城楼,看着一队队的巡逻士兵走过,心里稍感安心。但凭楼远望,不远处就是匈奴骑兵的营地,虽然灯火通明,却寂静无声,显然,匈奴人已经睡去。

刘琨深知:现在晋陽城内,粮草仅能维持半月;原本守军才不过两千,匈奴人几次攻城,又损兵折将不少;援军迟迟未到……想到这里,刘琨忍不住一声长叹,抒发心中的抑郁之情。

突然,远处的匈奴营地里传来一阵騷乱,似乎被刘琨的长叹声惊醒。看到这,刘琨灵机一动,想起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的四面楚歌所慑,不战自败的故事。他赶紧命人拿来胡笳——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站在城楼上吹奏起来。

刘琨忘情地一遍又一遍地吹着匈奴人最熟悉的曲子。忧伤的胡笳一路呜咽着传到了匈奴营地,好似慈祥的母亲在呼唤久别的游子,又似温婉的妻子在思念离家远征的丈夫。渐渐地,匈奴营地里騷动起来,许多士兵走出营地,急切地寻求声音的来源。有的情不自禁地低声吟唱,有的则黯然泪下。连年背井离乡的征战,久攻不下的城池,已经让匈奴士兵备感疲惫。在这异域他乡,突然听到熟悉的乡音,浓浓的思乡之情在士兵中间蔓延开来。

刘琨吹了一夜的胡笳,吹得自己泪流满面,吹得匈奴士兵归乡心切。

第二天一大早,探马来报,匈奴已经撤兵北归。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昨夜刘琨的胡笳曲,让匈奴人军心大乱,士气低落,许多士兵结伙乘夜逃亡回家。匈奴首领见状,不得不下令连夜拔营起寨,退回老家。

就这样,刘琨不费一兵一卒,解了晋城之围。从此,“一曲胡笳救孤城”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谈,刘琨以他面对强敌时的勇敢和智慧,留名青史,被后世称道。

爱国英雄人物及事迹篇8

舍名弃利两弹元勋

60年代,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使敌视中国的人震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为研制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邓稼先是一位为国舍己的人。

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这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

从此,他开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头露面的事都没有他参加,连他的妻子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对亲人的`感情埋在心里,过着长期的独身生活。和他同时代的同学,有许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气的科学家、活动家,他的名字却没多少人知道。

后来,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们仍然不知道邓稼先就是两弹的元勋。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回国探亲,点名要见他。两个人会面后,杨振宁问他在哪里工作,又问起爆炸原子弹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单位工作,丝毫没讲自己正是造原子弹的。

长期艰苦工作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一直到报上发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国人民才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他不图个人的名和利,舍弃了个人的幸福,几十年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大业奋斗,却从不后悔。临终前,他欣慰地说:“我可以瞑目了。”

爱国英雄人物及事迹篇9

徐悲鸿卖画

“七七事变”后,日寇到处烧杀抢掠,使数以万计的难民逃离家乡。徐悲鸿冥思苦想:“该如何为国家。为人民、为抗战出一点力呢?”他决定去新加坡举办画展,筹款捐助难民,同时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的道理。

1938年岁末,他来到新加坡,正值盛暑天气。为了准备大量作品在画展上出售,每天站在画案前,挥汗如雨地作画,夜以继日地工作起来。一位华侨朋友劝阻他不必如此不分昼夜地作画,徐悲鸿说:“我是在为祖国苦难中的同胞作画啊!”

日日夜夜的.煎熬使徐悲鸿突然病倒了,腰部剧烈疼痛,他被迫在病床上躺了下来。腰疼尚未痊愈,他又顽强地拿起了画笔。画展如期开幕,华侨们踊跃支持祖国抗战,竞相购买徐悲鸿的作品。画展结束后,他把卖得的巨额画款,全部捐献用来救济难氏,自己分文不取,连路费也是自己负担。

爱国英雄人物及事迹篇10

我想到了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说过的话:“我只是遗憾我只有一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而想起这句话,又使我陷入沉思,从中受到启示。

建国60周年来,纵观古今中外,多少爱国人士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自己的祖国:苏武,文天祥,董存瑞,邱少云……。不管他们的'生命是长是短,贡献是多少,他们的献身是悲壮是慷慨,都以成为过去。但他们的这“一次”生命却奉献得如此伟大,永远都在人们的心中闪光,美国总统林肯,由于领导废权运动被杀害,革命者-也在白色恐怖的年代献出了生命,并留下《可爱的中国》以表达他死而无憾的心情。所有一切,不都表明他们对祖国的赤诚与无私吗?但他们的这一次生命奉献的伟大。

不错,生命赋予每个人只有一次,然而这“一次”却又不尽相同,就说现在的社会,虽有许多人都忠心效力于国家如杨利伟等航天英雄。

但仍有人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心中主要的。“什么爱国?值几个钱?”这就是他们的想法。在深圳,不就有人把外国人刚扔下的人民币捡走用吗?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留美学生被人家的豪华生活所迷,一去不复返。我不禁要说,我们正处在改革时代,正需要每个人将自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放在祖国建设上。像他们那样,又怎能好好地利用这唯一的一次生命呢?

爱国英雄人物及事迹篇11

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十二岁就有了功名,少年时便名冠一时,很受当地人们的尊重。

有一天,镇上一位老绅士病故,丧主特派家人去请少年汤显祖写祭文。可偏偏另一个村子里有一位老农做寿,其子女也来请他去写寿联。显祖一想,按理说,死者为大;可按情论,死者停灵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殡前写毕就可,而做寿却只能在当天宴宾客时使用,何况眼下寿星家生活艰难,拿不出什么润笔费,我小小年纪,不可势利。就回答那家丧主,他迟一天到,肯定误不了事的。说完,汤显祖先去了寿星家把寿联写完,这才连夜往镇上赶。

再说镇上那家,因为家产富有,来吊唁的亲朋众多。其中一位远亲狂生,自恃有些文才,听说要等个什么汤显祖来写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区区小事,拿什么架子。”他吩咐仆人笔墨伺候,铺开宣纸,洋洋洒洒,直写到次日天明。

正自鸣得意呢,汤显祖来了。狂生没料到这么小的孩子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好事的就怂恿汤显祖也写一篇。汤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陈词滥调,矫揉造作,全无真意,心中很不以为然。也是年轻气盛,便不客气,只见他略一思索,拿起笔来,几乎是一气呵成,惊得众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见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风。

狂生拿起自己熬一夜心血写成的东西,请汤显祖评点。满以为汤多少会夸赞几句,也多少挽回些面子。哪知道汤显祖只是在结尾空白处写了一句曲词:“他去也,怎把心儿放。”狂生起先以为汤显祖是补充去世人心态的,好在他不算太笨,细一琢磨,才悟出原来人家写的是一字谜,这一字就是对他文章的评价,那脸刷地就红了,心想,幸亏没求人家说出来……

爱国英雄人物及事迹篇12

他,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在隆中便已为刘备构画了一副战略蓝图。他,就是三国时期,那聪明绝顶,人称“卧龙”的诸葛亮。在我眼中,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忠臣、一位好丞相。

诸葛亮,字孔明,本是隐居于隆中的一位智者,后被刘备三顾茅庐所感动,成为了蜀汉的丞相,也为刘备出过许多计谋,助刘备打下了三分天下。

在我的眼中,诸葛亮是一位智者。他未出山时,便已在茅屋中得知天下大事。而且他还似乎知道刘备会来请他出山,便在隆中为刘备构画了一副战略蓝图,并且助刘备打下了三分天下。为蜀汉丞相时,他多次运用了过人的计谋,助刘备建立了蜀国,打下了基业,并与魏、吴两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他多次用智,多次打败了曹操,其中最有名的是赤壁之战,他联名了东吴,在赤壁之战中让陆逊诈降,假装给曹操“献计”——当时曹操手下有百万人马,却都是北方人士,不识水性,只要水上一有比较大的风浪,便站立不稳、头晕目弦、大吐不止。准确说就是晕船——让他把所有的船用铁索连起来。曹操一试,果然风浪对船的影响变小了。之后,他又向周瑜立下军令状,向上天“借”来东风,用火攻大败曹操,结果使曹操元气大伤,从此再无一统三国之力。

在我眼中,他还是一位有血有肉、感情丰富却又遵守军法的人。在蜀汉的后期,蜀国已经没有以前的战力,武将也不多了。就在这时,敌军来袭,诸葛亮身边的一员武将马谡自告奋勇,诸葛亮便命他去守住街亭。但马谡却不懂用兵之道,把兵力全部都集中到一座山上,被敌军用火计攻破,丢了街亭。当时,按军法是要处斩的,可是他当时想到马谡上有老母,下有孩子,但军法严明,不得不行。马谡便请求他照顾好自已的家人。诸葛亮悲伤地答应,含泪斩了马谡。如此真情,却因军法严明而痛失一将,挥泪斩马谡,这就是他有血有肉、感情真切之处。

同时在我眼中,他还是一位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耿耿的丞相。他一生为国家的奉献巨大,名传千古。在蜀国后期,刘备病逝,无能的刘禅继任,而他率师去伐魏,在出兵之前写了《出师表》一文,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一篇表文,表明了自已对蜀汉的忠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有一位诗人曾这样评价他。

诸葛亮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美名流传千古,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忠臣,他为蜀汉奉献了自已的一生。

爱国英雄人物及事迹篇13

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可战胜。但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现许多书信。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烧掉?主公,您不该照着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曹操摇摇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原来,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官员和曹操军中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慌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激,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势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曹操实力大为增强,为此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爱国英雄人物及事迹篇14

茅以升

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最终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

可是,茅以升没有理解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可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此刻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爱国英雄人物及事迹篇15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文天祥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当看到这浩气长存的诗句,我仿佛回到了宋元的战争时代。可谓“乱世出英雄”,文天祥,这个文武双全的英雄却有着离奇的一生。文天祥,出生在书香门第,每天划粥苦读直到深夜,他从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童年时代打打闹闹,嬉戏。

伴随他的只有书本,和习武的兵器。我可以想象得到,他扎着马布,细小的胳膊颤抖着顶着两只满载着水的木桶,他们摇摇欲坠,永不停地向外溢出,和他的汗水一起留下可只见他咬紧牙关,挺了过去,木桶再也没有晃。也许,有人说:“我要有他那条件,我也能。”可是,我却要说:“不,也许这样,你可以做到,但是他被俘后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一只你能做到吗?”也就是因为这样,才成就了文天祥一生的英明。

成年后,文天祥从小的努力没有白费,在考试中了进士,成了乱世中的状元。可是,他面对朝中的腐败,他的胆识,他的才华,却发挥不出作用;他罢官回乡,卖尽一切家产,收兵买马,抗击元军。可是他的兵少,对方装备精良,他被俘了。元朝世祖见他一身正气,绝非凡人,没有杀他,让他把以前的同朝的人召集起来为元朝所用。

可是她又怎能这样做呢?他想了一夜,写了一首【过零丁洋】,以示他宁死不屈的决心。忽必烈以官,财富诱惑他,可他却仍不动摇,多次拒绝了元朝的‘恩厚’,去劝她的人都被他骂了回来。直到有一次,他看到了宋朝的皇帝劝降,他默然了。眼里不再充满气势凌人的光芒,他也不再抗拒,只求一死。

我只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窗外闪来一道夕阳照在他沧桑的脸庞上,他又有多么心酸啊!“年雄气短”。年仅四十多岁的文天祥英勇就义了。而他的一生只留下两个字:“无悔”。这是,亲爱的读者,您还说你能吗?你能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地说:“‘不’吗”?文天祥的一生历尽坎坷,九死一生,却在困难面前坚持。

我要对他说:“您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我们不会忘记你。历史更不会忘记你,是一条永流不息的大河,传载着多年来的辛酸,却有着伟大的精神,将这条充满伟大精神的河,流到我们的心灵。”

195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