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农业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10篇
劳模农业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篇1)
龙品德是一名“80”后吉卫农场子弟。
他于2016年返乡创业以来,成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现代农机设备、先进农业技术、绿色生产标准,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动农场乡亲们种植优质水稻、油菜,实现从耕、收、烘干到仓储、加工的全程机械化运作,培育壮大“吉卫农垦”“吉卫大米”等品牌,以农业机械化服务促进农场增产、群众增收。
劳模农业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篇2)
今年58岁的王守功是永顺县万民乡万民村人,是一名中共党员。他曾开过超市、建过农庄、养过黑猪、种过葛根、酿过酒。2015年,他牵头创办裕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种植莓茶,建设莓茶基地和厂房,通过发展莓茶产业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在他的影响下,其儿子王少甫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父子俩勇当农业特色产业带头人,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永顺莓茶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劳模农业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篇3)
李群勇,1975年3月生,高级制茶技师,开化丽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九三学社开化县支社社员。
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浙江工匠、浙江金蓝领、第三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精制)第一名等20余项荣誉。扎根农村20年,将生产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创新新工艺,成长为当地制茶行业的领军人。
劳模农业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篇4)
王敏,男,汉族,中共党员,1972年出生,1990年入伍,1995年退役,安徽省宿州市农业机械智能装备综合实验站站长。
该同志退役26年来扎根基层,坚守农业战线,探索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在安徽全省推广,仅2016-2018年累计节约成本7419万元;他培育了2000多户农机科技示范户,为26个乡镇、163个村派驻农机科技指导员,推广农业新技术,普及冬小麦精量播种技术,播种面积达240万亩,为农民节约耕种成本近9000万元。他情系贫困群众,主动申请到埇桥区最贫困的雪花村担任扶贫工作队专干,跑资金、找项目,种植大棚,进行农产品加工,帮助27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他用7年时间把埇桥区第一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建设成为拥有自主产权的试验基地,基地连续6年荣获安徽省农机推广工作先进单位,成为全国优秀基层站。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称号,202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劳模农业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篇5)
李先兰,女,湖北京山人,1984年1月生,群众,农民工,现任广州德爱康纺织内饰制品有限公司制造部制造科裁断系系长。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010年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工业工会系统南粤女职工建工立业女能手”。
李先兰同志在广州德爱康工作期间共完成了30项技术改革创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700多万元。2015年-2017年,先后研制了装饰条自动化车缝装置,每年节约成本约100余万元。同时,完成生产效率提升12项。2015年,在日本提爱思全球各据点中率先试行“一件流水线”生产模式,效率提高6%,每年节约成本250余万元。2017年由她主导的裁断后段工程的裁片检查和捆绑工序合并改善,改变了十多年的生产模式,节约人工成本70余万元。为了提高裁断材料的利用率,她积极与客户沟通整合,最终进行同车型材料整合排版,每年节约材料成本83万元。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李先兰用自己的真诚、勤劳和智慧辛勤耕耘,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工人楷模。
劳模农业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篇6)
益西卓嘎,女,藏族,1981年7月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西藏自治区双湖县分公司副总经理。
主要事迹:2005年7月该同志主动申请到双湖区邮政所工作,在她的努力下,开办了电子汇兑、包裹、信件封发、报刊收订、农牧区乡邮通信服务管理、邮件投递以及日常材料的编写等业务。她以“精”为理念,以“专”为宗旨,严于律已,爱岗敬业,力争把邮政业务做得更精、更出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邮政员工。她始终坚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赢得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她的事迹不仅在邮政系统内家喻户晓,也传遍了羌塘大地。在那曲“益西卓嘎”这名字成了积极向上和吃苦耐劳的代名词,在2018年11月她被评为那曲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感动那曲人物”,2018年被评为“2014—2017年度全国邮政系统先进个人”,2019年被自治区妇联评为“西藏自治区三八红旗手标兵”。
劳模农业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篇7)
姬秋梅,女,藏族,1965年7月生,中共党员,博士,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主要事迹:该同志长期工作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牧区,三十多年来,针对西藏牦牛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和技术攻关,在牦牛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她首次构建了牦牛全基因组精细物理图谱,开发了世界第一个牦牛基因芯片,建立了中国牦牛基因库;选育牦牛良种4000余头,后代产肉性能提高8—12%。突破多项牦牛生产关键技术,牦牛生产性能得到显著提高,通过技术转化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有力推动产业扶贫及农牧民增收。在她的努力下,牦牛胚胎移植技术获得成功,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新牦牛科研方法和手段,提高了科研效率和水平。首次建立了较为系统、合理的牦牛能量流动体系及其计算机拟态模型,对分析和研究牦牛放牧系统提供了较好的方法。该同志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曾被评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三八红旗手等。
劳模农业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篇8)
刘凤沂,女,汉族,1968年8月生,黑龙江佳木斯人,1992年7月参加工作,200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农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惠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物保护与检疫管理科主任科员,先后获得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和广东省“三八红旗手”。
刘凤沂先后主持和参加20多项国家、省、市重大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取得成果14项,其中主持的“惠州市水稻‘两迁’害虫抗药性检(监)测与治理对策研究与应用”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红火蚁疫情监测跟踪及应急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惠州地区蔬菜农药污染控制关键技术推广与应用”获惠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从理论与实践上解决了水稻两迁害虫抗性治理和控制蔬菜农药污染关键技术与疑难问题,仅惠州市每年约挽回水稻损失1233万公斤,减少蔬菜农药使用430多吨,累计增收节支23387万元,为广东“三农”工作健康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发表论文30余篇,技术资料等论著9部,多部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杂志《Pest Management Science》、《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和国际学术会议会编里。她常年穿梭于乡下,每年到基层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百余场,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上百宗,她与农民打成一片、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用真诚和敬业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农业高知的良好形象,于2017年受到农业部、人社部表彰荣获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惠州好人、最美党员、惠州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诸多荣誉称号。
劳模农业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篇9)
绿衣红心主人翁 痴心不改邮为生
——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张东民
他是高飞鸿雁,传递着人间真情;他是绿衣使者,穿梭于乡间阡陌;他命运多舛,却依然奔走在崎岖的邮路上。他心系苍生,车载乾坤。他就是十年如一日,奔波于普通邮路上的大荔县邮政分公司朝邑支局投递员张东民。
张东民,男,汉族,48岁,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在大荔邮政分公司朝邑支局平民投递段任投递员15年,2019年5月荣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2007年1月14日他从突发意外事故的前任投递员手里接过“邮路不能中断”的使命,“用户利益无小事”他始终装在心里,原鲁安乡五个自然村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老百姓生产生活会有诸多困难,他为乡亲们代缴电费、电话费,代买农资、医药、日用品等,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有了“爱心邮路”的称赞。在张东民的投递途中常伴有车辆故障、人身意外损伤等。特别是2014年7月17日这个灰色日子,他因忙于邮路大事,对儿子缺少关怀,溺水意外夺取了爱子的生命,痛定思痛他超出常人想象,毅然决然很快又投入到百姓挚爱的邮路。
每天开门七件事,报刊函包储险快。让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及时进村入户,把村民们农副产品快速寄递祖国各地,保险邮储为乡亲们科学配置,把用户们需要的生产生活物料精准投递。2021年度张东民同志的主要经营业绩是:1.报刊收订万元,其中《农业科技报》100份,位列全县第一名;2.报刊、信函及时妥投,深受各村各单位的好评;3.大荔冬枣誉满神州,中国邮政速寄妥递。因新冠发生和百年不遇洪涝灾害收寄冬枣11808件、日常普包2190件。保持了全县先进的光荣称号;4.妥投包裹45000余件;5.帮助年老多病残疾等困难人群上千人次。6.日常揽储262万元,简易人身保险、交强险共计43万元。2021年荣获全县优秀投递员称号,中共大荔县赵渡镇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大荔县邮政分公司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演讲三等奖。张东民同志在红色邮路上为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他是农民的儿子,邮政行业的一名老兵,真爱黄土地的情怀,大邮路上践行为人民服务大爱的他,出生于母亲智障,双亲眼睛残疾,历经贫穷与磨难。让他年复一年无悔地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数年来走过的邮路虽不平坦,却是一条传递爱心、担当责任的跋涉之路,是一条充满善举,无悔如歌平凡而神圣的职业,共产党员的一分子始终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在乡村振兴的金色邮路上张东民同志戒骄戒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身处两个百年交汇期用心编织共同富裕愿景。
劳模农业先进工作者主要事迹(篇10)
李文毅:城市里的“农夫”
初次见到李文毅,我确实不敢相信:烧结车间主任、工程师、本科学历,他太像一个农民了——个子不高,蓝色工作服上沾满尘土,脸上黑一块灰一块,像刚从地里干活回家的农民,最多,也只是一个挖窑工而已。但他头上那顶红色的安全帽告诉我,在企业,他绝对是中层干部。因为,戴白色安全帽的为高层,员工都戴黄色安全帽,这,我还是懂的。
今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早些,梨花正艳,桃花含苞欲放,春风里,处处散发着春的体香,让人一不小心就会在花海中迷途。我此次奉作协之命,来冷钢采访劳模李文毅,对冷钢我是比较熟悉的,2021年交利税近10个亿,撑起了我们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冷钢办公区干净整洁,一尘不染,车辆停放井然有序。办公楼虽不繁华,但看上去养眼,这是一家有底蕴的企业。企业一把手曾经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管理企业非常了得。俗话说得好:强将手下无弱兵。李文毅会用怎样的方式征服我呢?很显然,第一印象在我心底留下深深的烙印:农民!
“农民”的血性
李文毅出生于1968年,老家永州市零陵区桐子坪乡东塘坪村。家乡崇山峻岭,他家屋前就是南岭,把繁华的城市隔于百里之外,贫困是上苍赐予一个山村少年成长的宝藏。父母生有7个小孩,他排行老五,前面4个姐姐,下面2个弟弟,全靠父母这两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拉扯大。“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在他13岁那年,一场无情的疾病,把妈妈掳走,整个家庭天塌了……
强者不相信眼泪,只有懦夫,才会把眼泪当成获取同情的本钱。父亲既当爹,又当娘,告诉他们七姐弟:把眼泪呑进肚里,咬牙也要活下去。1988年,李文毅顺利考上武汉钢铁学院,成为山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乡邻们自发拿鸡蛋、拿红包来他家祝贺,父亲摆了十桌酒席,那一天,父子俩都端起了米酒,一口闷。他们都醉了,哭了……
1992年,李文毅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冷水江钢铁有限公司烧结厂工作(后改为湖南博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炼铁厂)。从上班第一天起,他的“农民”劲头就显示出来,早上7点上班,晚上10点才下班,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周末,只有星期六和星期日。他自称为“城市中的农民”,并且说:“我们要像农民一样种好责任田,要不讲条件,不讲价钱,把全部时间、全部精力、全部智慧用在本职工作上,为烧结生产作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
2004年,烧结厂新项目投产时,所有工作由李文毅负责,大家都是第一次接受新事物,每一个岗位都要他手把手来教,他硬是带领全车间所有员工,连续奋战在岗位上一个月,没有回一次家。
2017年,他在工作岗位上受伤,最后鉴定为九级工伤,伤病期间,他没休息过一天。
2018年,由于风道堵塞,炼铁厂要大维修,而总厂又销量压人,生产任务重,他在炼铁厂没有停产的情下,连续奋战一个星期没回家,硬是把风道堵塞问题解决了,在厂领导的催促下,他才回了一趟家。
这样的事情发生太多了,就像一个伤风感冒一样,一下就过去了,谁也没有去记它。
“农民”的韧性
每天早上7点,李文毅准时到了他的“责任田”:他首先从进料室开始巡查,再皮带班、烧结炉认真仔细察看。他说,他习惯了机器的轰鸣声,抢修那阵子,实在累了,竟然就在烧结炉旁的水泥地上睡着了。听惯了这声音,有天检修没动静了,反而不适应了。巡逻完毕后,他攀上241级台阶,来到指挥中心。在这里,数十台电脑屏幕闪闪发亮,厂区内一切尽收眼底,李文毅端坐在屏幕前,检查他的“庄稼”,也是他的“孩子”,是否茁壮成长。这241级台阶有九层楼房高,他每天不知道要上下多少趟,我笑着问他为什么不装台电梯,他笑着回答,为厂里省钱。一个员工能这么为企业着想,这样的企业怎么能不兴旺发达呢。
谈到一个省字,我们来看看李文毅这些年,为厂里省了多少钱,多赚了多少钱。
1999年对两台盘式烧结抽风管道进行设计改造时,他打破常规,把原来的横卧式总风管改成竖式箱体式风量分配方式,极大地提高抽风效率,减轻员工劳动强度,同时对烧结盘进行加高改造,改造后推行低碳厚料层烧结,使两台盘式烧结年产从 20 万吨提高到年产 45 万吨,固体燃耗下降 8Kg/t。2003 年,在公司机械化改造130m2烧结机重大工程建设中,他主动承担设计任务,不分白天黑夜,放弃休息日,大胆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在原本只能建1台的场地上建了2台130m2烧结机,投产后利用系数达到了1.61t/m2h,大大超过了同类型烧结机1.4t/m2h 的设计能力,此项工程节约设计费用近1000万元,工程总投资比国内同类型项目节约近1亿元,且烧结机的作业率一直在 98%以上,保持全国先进水平。2010 年又大胆提出对两台130m2烧结机进行扩容改造,在改造过程中结合先进技术和冷钢实际进行创新,在保证使用原配件的前提下改进烧结台车结构,使用二段式台车栏板,有效减少漏风,大大减少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将烧结机混合料仓出料口改小,把加热蒸汽改在出料口处,并利用高炉休风检修,只用 48 小时就完成全部改造工序,改造后烧结机日产达1万吨以上,实现产能升级,顺利淘汰 46m2烧结机,由两台取代三台烧结机生产,烧结生产一线员工减少 110 人,维修成本大大下降。改造后的两台130m2烧结机因产量提高电耗下降5kwh/t,年创效益3000万元以上。冷钢近年上马的年产 80 万吨的球团生产线和日产 600吨的石灰窑生产线的设计,其中有他的突出贡献。2013 年,他组织“低碱度高硅烧结”技术攻关,开展不同碱度水平的烧结试验研究,并通过优化混匀配矿、加强原料监管、合理控制参数、持续改进工艺设备等,使烧结矿产量和质量在满足高炉生产需求的前提下,将烧结矿碱度逐步下调至 1.68,成功突破了低碱度高硅烧结的禁区,使烧结用料更加科学、经济、合理,此项可节约成本近 4000 万元。
他还将布料系统由圆辊改成九辊,自行设计发明由棒式松料器改为层式板型松料器,烧结产量大幅提升,烧结机利用系数全国第一,他也被誉为“烧结专家”。
他取消了生石灰消化器,实施多级分段加水技术,极大的改善操作环境,先后荣获6项专利技术,每项技术他都是第一发明人。
“农民”的母性
李文毅谈到家庭责任时,他首先愧对的是妻子,其次是子女。因为他长年累月加班加点,把厂当成了家,却把真正的家忽略了。每天儿女睁开眼睛时,第一句话是问妈妈:“爸爸呢?”而晚上九点多了,儿女又是问母亲:“爸爸怎么还不回家?”听到妻子转述这句话时,这个个子不高,工作起来天不怕地不怕的男人,泪如雨下。是的,儿女的诘问是对他灵魂深处的拷问。而面对善解人意的妻子,他一样是无言以对。他欠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家庭太多太多!
2004年4月,公司新上的石灰窑试产期间,他父亲病重,家里多次打电话来催他回湖南永州带父亲治病,这时他正一心扎在石灰窑点火投产准备工作中,实在走不开,无法成行。点火后他本想抽空回家给父亲治病。看到投产后石灰窑生产问题较多,就打电话叫远在广州的弟弟回家帮父亲看病,直到石灰窑生产稳定后他才去看重病的父亲。这一见,却和父亲是永诀。他在父亲的灵前长跪不起,口中喃喃:父亲呀,不孝子欠您的太多了。此刻,青山失秀,南岭含悲,春风哀号……
李文毅有一个同事,单身,患癌,住院期间,他经常去陪伴,连医院的护士都误认为他是家属。死后,都是由他组织员工,帮助料理后事,直到送上山。
和李文毅一起毕业的同学,在大企业工作待遇优厚,劝他调过去,但他从未动心过。有同事不解地问他:“凭你的技术到外面干比这里的条件强多了,何必在这瞎守着甘于奉献呢?”每逢此时,他总是淡淡一笑,说道:“到哪里都是干事创业,我还是一个党员,就得讲奉献,如果三心二意就对不起培育我成长的企业。”这些年,他足足带出了500多个徒弟,为博长经济发展立了汗马功劳。人在做,天在看。他多次获得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岗位创新创效标兵”。2014年,他被评为“全国钢铁工业劳动模范”。
天道酬勤,愿“农夫”李文毅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