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的由来和气候特点

| 丹梅

小暑的由来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相对多数出现在大暑外,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在全国32个省市直瞎市(台湾)中,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

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气候特点

降雨增多

从每年公历的7月7日或8日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从字义上来讲,“暑”即“热”,说明小暑时气候炎热。历书中曰:

“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

也就是说,此时天气虽然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

小暑即小热。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总之,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天气

炎热,降雨增多。

小暑节气物候特点

中国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农事特点

从小暑节气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先后结束,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北方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自此降水明显增加。

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在此时显得十分重要。

小暑的概述

1.气候特征:

小暑节气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阳光照射强烈,温度逐渐上升,但还没有进入炎热的天气。此时在大部分地区,白天温度约在28℃左右,夜间温度在15℃左右。小暑时节空气湿度大,需要保持适度的通风通气,以免影响徐徐的清风。

2.农事特征:

小暑是夏季收获的开始。正是因为小暑时节,各种农作物陆续成熟,如冬小麦、春小麦、番茄、豆类等,所以此时也是夏收的高峰期。在小暑前后,农民们会忙着收成,割麦脱稻、晒谷、晒棉花等。同时,小暑也是夏季立秋前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的季节。

3.节日文化:

小暑节气并没有明确的传统节日。但是,在小暑前后,人们经常会举办各种活动,如龙舟比赛、夏日野餐等,让人尽情放松自己,享受夏日的乐趣。此外,在北京和河南等地,还有一些民间传统节日,如小暑节或小暑日,人们通常在这个日子里,会到庙宇烧香祈求健康和安全。

小暑的文化风俗

1.吃巧果:

小暑节气的时候,人们会吃巧果。巧果又称夹核桃,是一种寓意吉祥如意的传统小吃。巧果的中心是一颗核桃,包裹在一层黏稠的糯米层中。这种小吃吃起来既香甜又爽口,可以保持清凉解暑。

2.饮麦冬汤:

夏季气温高,饮料容易导致热气上升,反而更加燥热。因此,在小暑节气的时候,人们会饮用麦冬汤来清凉解暑。麦冬是一种中药材料,具有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的功效。将麦冬加水煮沸,然后加上蜜糖或其他调料,喝起来既凉爽又健康。

3.夏收:

小暑是夏季收获的开始,代表着丰收的到来。在小暑时,大部分地区的农民都会忙着收获,然后晒晒谷、晒晒棉花、晒晒豆等,将这些丰收的成果储藏起来或直接食用。

4.夏温保健:

小暑是汗液分泌旺盛的时候,应该多喝水,注意补充盐分,多吃清淡的食物,保持情绪稳定、充足的睡眠。此外,在出门时应该注意防晒,避免暴晒。

5.烧香祈福:

在小暑期间,一些人还会前往寺庙烧香祈福,希望在夏季里保佑自己健康平安。这种信仰和宗教习俗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88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