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洪涝灾害的自救方法

| 云霞

遇到洪涝灾害的自救方法

1、如果来不及转移,不必惊慌,可向高处转移,如结实的建筑物顶、大树上,等侯救援人员营救。

2、沿门槛和窗底放好装满泥土、沙石的麻袋、布袋或塑料袋等,堵住大门下面所有空隙,防止洪水涌人屋内。

3、如果洪水不断上涨,应关闭煤气和电源,在楼上储备一些食物、饮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烧开水的用具。所有盛水的容器都要密封,避免漏水或被污染。

4、收集食品和发信号的用具,如哨子、手电筒、镜子、鲜艳的床单、衣服、旗帜等,必要时可发求救信号。

5、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检查木筏能否漂福在离开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含热量较多的食物,如巧克力、糖、甜糕点等,并喝些热饮料,以增强体力。

6、如果水灾严重,水位不断上涨,就必须自制木筏逃生。任何入水能浮的东西,如床板、箱子及柜、门板等,都可用来制作木筏。如果一时找不到绳子捆扎,可用床单、被单等撕开来代替。

7、在离开家门之前,时间允许的话,将贵重物品用毛毯卷好,收藏在楼上的柜子里。出门时最好把房门关好,以免家产随水漂流掉。

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异常,降水集中、量大:中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两个月,中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这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

社会经济条件

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城市洪灾形成的原因

一到夏天,很多城市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夏天雨水多。

2:城市雨水比农村多。城市的“雨岛效应”(城市温度高,上升气流多,雨水多),城区的年降雨量比农村地区高5%到10%。

3:城市地表覆盖多是隔水层,不透水。雨水多了后排不掉。

4:虽然有下水道,但是“国外的下水道可以跑汽车”(不信,去看美国大片),我们的下水道只能藏老鼠。地上21世纪,地下上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建设重地上,重看得到的,重面子,轻地下,轻基础,轻底子。

5:城市地势低,外来洪水容易入侵。城市往往建设在地势地平的地方,导致外来水量多,自然排水不易。

6:城市预防及应对灾害能力不足,机械排水能力不足。

洪涝灾害的自救措施有哪些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5、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6、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7、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发生洪灾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发生洪灾的自然原因:气候异常,降水集中、量大:中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两个月,中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这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

安全提示:

房屋忌讳建筑在过于低洼的地方,这些地方可以储存雨水,汇集成河,建筑多个缓解水流的堤坝,这样有效利用水能发电,还可以避免因水流过急而产生的危险现象,既产生了能源又合理运用了水往低处流的原理。房屋忌讳建筑在山根下,因为山上的树木遭到破坏之后,它们越来越少了,又没有及时修复保护,所以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土壤疏松,整个山上的山体和土壤风化开裂严重,当雨水到来时,会导致山体出现严重得滑坡现象。

洪灾中自救注意事项

1、及时与当地或上级防汛、水文部门联系,了解、预警情况;掌握自己所在位置和周围环境,冷静选择最佳转移路线,做到心中有数;

2、备足日常用品和救生设备等物资以备急需;保存好手机等通讯设备,以便应急联络;

3、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等地势较高的地方转移或暂避;若洪水继续上涨,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逃生;

4、如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电线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触电;

6、如果被洪水包围,要尽快设法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或110联系,寻求救援。

11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