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学生范文

| 徐球

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它们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杰作,诵读经典才能让后人传承文化,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学生范文(精选1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学生范文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学生范文(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学生范文(篇2)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这本书,《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书中的>故事也是久久流传,不仅是这样,它的每一个故事中如果你细细的读,你会发现好多的道理。那么《三国演义》一书中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在这个寒假,我就借着这个理由,勾起了我对三国演义的兴趣。

三顾茅庐不仅是个成语,还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一书中: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刘备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关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故事的过程,说明了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管理者要礼贤下士、知人善用。比如:商汤任用伊尹等人作为大臣,商朝很快强大起来。还有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国力才逐步强大。这都是礼贤下士、知人善用的表现。

不仅是这个道理,三顾茅庐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刘备就是这样,一次去了没有找到诸葛亮,第二次去还是没有,可他的心向着国家富强,又第三次去了诸葛亮家,在第三次终于请到了。这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一心想着蜀国的未来的精神,不就是我们在学习上所缺少的吗?如果我们在学习上再用一点耐心和努力,我相信没有我们不能面对的学习难关,就没有在学习上的那一声声叹气。

在这个寒假,读的历史书籍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有了读书的兴趣,我会继续从书籍中发现在生活中发现不了的东西。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学生范文(篇3)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回顾历史

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____”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

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抒情点题

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学生范文(篇4)

读中华经典《西游记》的感悟

暑假,我读了中华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感触颇深。

我觉得书中的每个人物都值得我学习。孙悟空本领高超、正直勇敢,对师傅也十分忠诚,我要向他学习,不能害怕危险;唐僧坚持不懈、意志坚定,我要向他学习,不能放弃;猪八戒虽然有些懒惰,可为人十分忠厚老实,我要向他学习,诚实守信;沙和尚话虽不多,但却吃苦耐劳,从不喊一声“累”,我要向他学习,肯吃苦,不怕累,更加勤奋。

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坚持不懈,一路上,他们翻过了多少山,走过了多少片树林,打败了多少妖精,这是多么艰难的一路啊!可他们却都没有放弃的念头,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吗?想到这儿,我不禁低下了头,他们那么困难,都挺过去了,还有什么是战胜不了的呢?我遇到的困难与之相比,不是显得太渺小了吗?

我想到了我自身的例子,我的握笔姿势一直不正确,爸爸妈妈发现后,都让我立刻改正,可我却总是克服不了困难,长时间下去,就更难改了,每当爸爸妈妈提起,我总是说:“太难改了,我改不掉。”现在想起来,我感到十分惭愧,和唐僧师徒比起来,我这点小困难根本算不上什么。如果唐僧师徒像我这样,他们不知要死过多少次了。可我,却……我难道连这么小的困难都克服不了吗?我怎么可以遇到这么小的困难就放弃呢?真是太不应该了!所以,我决定,从现在起,努力改掉不正确的握笔姿势。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像《西游记》这样的经典之作是很值得我们一读的。它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想象,开阔思路,而且可以培养我们坚韧不拔、战胜困难的精神。让我们与经典作伴,与圣贤为友,读中华经典,做龙的传人。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学生范文(篇5)

每个星期四的中午12点,我总要和几个同学去少年宫参加经典诵读。

那时,因为阅览室在四楼,所以我每次都跑得气喘吁吁,同学们等老师打开阅览室门的时候,都一窝蜂地挤进去,我非常幸运每次都抢到了第一的位置。记得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十分紧张,手一直在发抖,但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慢慢地不再紧张了,甚至还喜欢上了这里。

胡老师待人和蔼可亲。前几天老师教我们《夜泊秦淮》这首诗,老师示范读了三遍,然后合上书背了一遍,老师的嘴巴像有魔力似的,一会就背好了,我和同学们都惊呆了,老师温和地说:“现在你们也来读读背背吧!”我们好像都沉浸在老师的读书声中,半天才回过神来,然后捧起书认真地读起来,我读了几遍再背一遍,可总是结结巴巴的,我就这样读了背,背了读,舌头好像被什么东西卷了起来,脑袋一到“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断电了。我开始灰心了,放下书,偷偷看同伴的情况。老师看见了,似乎懂得我的心思,连忙对我说:“可不能放弃,坚持就是胜利!”我觉得老师说得对,我决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于是,我通过反复诵读,终于背得滚瓜烂熟了。老师说了一声好,阅览室立刻安静起来,安静得连一根针掉下来都能听得见。老师又说:“会背的同学请举手。”大多数同学都自信地举起了手,只有少数同学没有举。老师应该是觉得刚刚我灰心了,现在举起了小手很不容易,所以,他第一个就让我来背。我也像老师那样流利地将《夜泊秦淮》这首诗背出了,老师连声夸道:“好!好!背得好!”我心里想:我终于成功了。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坚持就是胜利!努力就会成功!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学生范文(篇6)

一提到读书,又记起于谦那句诗来:“眼前直下三千字,胸前全无一点尘”。一本好书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经得起岁月的打磨;一本好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将使我们受益终生。

我曾看过一篇这样类似于童话的文章。一个仙女来凡间要告诉这个女孩让她回天国,还剩三天的时光可活在世上,三天之后她将永远离开。这个女孩,义无反顾的登上了天国的列车。但是,登上列车后,自己却又开始想念家人、想念朋友,曾经美好的记忆一一涌现出来。

我们是健康的。能看见五彩缤纷的世界,能听见小溪叮咚响的声音,可我们却不懂得珍惜,难道只剩下三天能活在世界上的时光,才会懂得珍惜吗?我不由的想起海伦凯勒曾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生命的最后一天,那就更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要是认为今后的岁月还相当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富有生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已失去的和得不到的,而是掌握在手中的幸福。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要到失去了才感到可惜。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朋友们,请以审视的目光阅读书籍,与书为友,以书为鉴,让一缕书香伴你我同行。一本好书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经得起岁月的打磨;一本好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将使我们受益终生!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学生范文(篇7)

王伦何许人也?原来水泊梁山中的领头,一个不及第的秀才罢了。书中笔墨不多,不过两三回,连外貌和历来的附诗也没有,可他却是让我最有感触的人物。

王伦是个庸才,人送外号白衣秀士,一听就是花拳绣腿,文不如人武不精。王伦还十分小心眼,妒才、自私,见有人来,只会说山寨太小,房舍不够啦,小地方容不下你这尊大佛啦……说来说去就是要你走。记得林冲进寨时,他就万般阻挡,万般暗示,最后还要林冲讨个投名状,实在是小心眼,没有绿林好汉的豪爽。当日林冲杀了他的原因也是因为他的不容人,这让我不胜感慨:有容人之量的人,方可成就大事。

在这点上,我觉得汉代刘邦最为出色。老刘自个儿啥都不行,碰上事只会说:“这怎么办啊?”但人家有优点,不耻下问。他没办法时,他旁边就会有一大群谋士上来说这说那,给他出上来一大堆主意,而他也能择其善者,从善如流,不会因为自己不行就妒忌别人,所以张良啊,陈平啊,萧何啊,韩信啊……那一时期最优秀的人才都乐意聚集在他身边,为他所用。可项羽就不同了,14岁就可举起一口大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武艺超群,够厉害的吧?但到了最后怎么样,还是兵败爱夏,自刎乌江,被“无才”的刘邦夺取了霸业。这其中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刘邦有识人之明,容人之量;项羽却刚愎自用,不能识人容人,最后连唯一的谋士范增也被赶跑了。

再看看王伦。这王伦的身上可就连“刚愎自用”都用不上了,文才武略样样疏,你说你没本事吧其实不要紧,刘邦不也啥都不会吗,宋江不也文不如人武不精吗,得会容人啊!守着诺大的山寨这块肥肉,自己无能还容不下人,这不输定了吗?最后被杀,真是咎由自取呀。

所以任何时代想要有所成就,不仅要自己有才,更是要能容别人的才,会用别人的才。因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学生范文(篇8)

不满五岁,我就开始阅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那时的我很天真,只爱看热闹,不会思考。喜欢仁义的刘备、英勇善战的关羽,还喜欢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现在我再读一遍,感受更深了。我知道了读《三国演义》主要看各实力人物是如何团结、笼络和使用人才,以及战场上的随机应变,斗智斗勇。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最敬佩三个人,其中有一人,便是曹操。书中有个叫董卓的人,非常残暴,大家都恨他,可对他又没有办法。为此,大臣们常聚在一起哭。有一天,曹操突然站出来,对大家说:“你们这样哭,就是哭到明天,也不能把董卓哭死。我愿意去刺杀董卓。”说罢,便拿了一口宝刀去找董卓。来到董卓家里,董卓正背对曹操躺在床上休息。曹操拔刀就想行刺,恰巧董卓从镜子里看见了曹操这个举动,立马翻身坐起,呵斥道:“你想干什么?”曹操一见情况不妙,突然急中生智,跪在地上,对董卓说:“我这里有一口宝刀,前来送给丞相您。”董卓听后满心欢喜,叫人牵来一匹好马,赐给曹操。曹操骑上好马,一溜烟儿跑了。曹操就是这么机智勇敢!曹操不但会用兵打仗,还会作诗赋词,著名的《观沧海》、《龟虽寿》都是他的杰作。

还有一个人也使我佩服。这个人就是赵云。赵云英勇善战,无人能敌,是诸葛亮最欣赏的大将军。长坂坡大战,赵云冒死将小公子阿斗、甘夫人救出,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人有一首诗,赞扬赵云的勇猛:“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诸葛亮是我最敬佩的人。他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能说会道,随机应变。有关他的故事很多,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诸葛亮的文章《出师表》十分有名,其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诸葛亮一生最好的写照。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颇多。一个国家、一个人,要想成大事,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而且还要明辨是非,要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读这本书,不但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而且还让我了解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值得一读!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学生范文(篇9)

简单明了,经典——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这本书这套书这些书,传了几千年几百年,到现在还让人们愿意去读,读了有益,且被社会公认,这就是经典。同时,从价值定位看,经典还必须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如沙翁之于英国和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俄罗斯与俄罗斯文学,鲁迅之于中国文学,他们的经典都远远超越了个人意义,于是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共同经典。

谈读书绕不开读经典,读经典的过程,往往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说“阅读经典,收获未来”也很贴切。我在大学中文系学的是新闻专业,分配工作却在党校马列教研室先教哲学后教社科,时间是6年。6年里读的最多的是马列经典著作。当时觉得当教员就必须读这些书,而且同事们都在读,并无特殊之处。但日后才发现先前读的经典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并受益终身。

读理论经典不同于读文学经典。中国四大名著及世界名著,除了很少不喜爱看小说的,差不多都是在愉悦中阅读享受。但读哲学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了。大量的抽象思维与高度概括的语言,深厚复杂的历史背景,中外文学翻译后不为我们所习惯的文字表述,任何一点弄不通,都会成为阅读过程中的拦路虎。所以,必须在一字一句阅读的同时,还得理解弄懂其他方面的内涵。我在哲学教研室讲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讲一年,读一年,不知多少遍,来年再讲再读,还觉得有些地点没读明白。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为了增强记忆,我用小楷边读边抄,还有注释,密密麻麻,实为苦读、细读、精读。日后想起还是一举两得,又练了毛笔字。

理论经典著作的特点之一是逻辑性强。这对我后来写小说帮助很大。一部长篇几十万字,一个中篇三、五万字,如何把故事讲好,用文学用语是需要讲究小说“结构”的。而结构的根本要件,还是逻辑。逻辑乱了,结构也就不合适了,书也就不能写成功。有的作者很敢写,上手就写长篇。但读起来有时你会情不自禁发问:这是写到哪去了?或者读读感觉读不下去。除了受内容局限,多半是结构出了问题。就如你领人从一楼往上走,该是二楼,可你却硬给带到四、五楼,这是跳跃太大,中间断档;如果一下子给领到楼外,就乱了,让人思维跟不上。无论是有形的联系还是内在的联系,经典总会给我们以启迪,并为榜样引领前行。

曾有读者问我:如何才能把文章写得让人爱看。我说一是要有实质的内容,不能空泛,二是要有合适的表述形式,特别是短文,一千多字,还要讲故事体现出点道理,这其实是需要打些根底的,而读经典就是根基中的重点。许多人看了这篇小文,或许会惊讶,原来老何你最早是搞理论的。一点不假,有一阵,我都下决心当一辈子理论教员了,后来觉得还需要多接触实际,才从党校出来。但那些年读了许多经典,受益匪浅,所感所悟,随后潜移默化融入工作和创作中,对我帮助很大。时值“读书日”,我建议年轻人读书过程要多读经典,即便是搞文学创作,也要读些理论经典,如此,好处很多。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学生范文(篇10)

以前,常听妈妈对我讲,我是一个非常淘气的孩子,坐在座位上最多不超过三分钟,后来爸爸出差带回来了一些秘密武器——书,是我变成了“大家闺秀。”

我生平看的第一本书是《格林童话》,它就想有神奇的魔力一样,让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它,吃饭睡觉都带着它,它像我心中的一块宝。

当我读到小红帽和外婆智杀大灰狼是,我为之欢呼;当我读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街头时,我为之悲痛;当我读到勤劳善良的女孩遇到他的王子时,我为之高兴;当我读到时……

这精彩的故事情节,样样吸引着我,就这样,我的童年如同这番薯一般,流逝了……

渐渐的,我踏入中学的旅途,我迷恋上了《简 爱》,这本书深刻的让我体会到了兼爱对爱的执着,才会有后来的幸福快乐……

当我看到《简爱》一书时,有一种莫名的悲伤涌上心头,让我为之动容,简爱有着悲惨的童年,他尝尽了人间的痛苦,长大以后好不容易得到自己的真爱,却在结婚时发现他已婚……

这是多么的悲惨啊,可他却没有放弃,对自己的理想一坚定的意志,这让我为之心动,一个面对这么多挫折的人,却没有被伤害,可见他多么的乐观呀。我欣赏她那份坚定的意志与乐观的精神……

在那段时间里,不仅汲取了兼爱的执着,更让我了解到鲁宾孙的机智、冷静。

我迷恋上了《鲁宾孙漂流记》,概述的主人公具有非常王强的`生存意识,在孤岛上只身一人的生活了20多年,而且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我多么敬佩他呀!我欣赏他的智勇双全,他那善良的胸怀!

当我读到他智救落难的船长时,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好心有好报。索然他最后回到了祖国,但她在孤岛上建立的精神王国,会永远的流传下去,我们回学习他那面对困难不退缩,意志坚强的种种精神。

我喜欢读书,我将要在我的家里建立一个属于我的书香家园,天天伴随着我,让我与书同行!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学生范文(篇11)

霜晨雨夜,我独坐阳台,泡一杯香茗,捧一本古卷,静静地品味着书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走进缤纷的书简,拾捡先贤的足迹,打开飘零的册页,采撷历史真挚的泪滴……

步入那硝烟弥漫的年代,我看见你由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长为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病痛摧残不了你的刚毅,失明折磨不了你的坚强。你将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成为影响几代人的丰碑。你用坚强抒写了人类最动人的诗篇!与经典同行,我学会了坚强。

漫步那幽静的小山村,我看见你由一个人见人厌的.坏小孩,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在漆黑的山洞中,面对杀人犯的恐吓,你毫不畏惧,最终毅然向法院提供了宝贵的证据。饥饿摧折不了你的勇毅,黑暗吞噬不了你的勇敢。你依然践行着男子汉的职责——把贝琪带出了山洞。你用勇敢描绘了人间最感人的画卷!与经典同行,我学会了勇敢。

徜徉那荒无人烟的孤岛,我看见你被海浪冲上了岸边,才幸免于海难。你在孤岛上生活了28年。野人的骚扰没有让你失去理智,反而使你更加机智。思念摧毁不了你的坚毅,孤独挫折不了你的机智。28年后,你终于回到了亲人的身边。你用机智奏响了世间最惊人的乐章!与经典同行,我学会了机智。

我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感受到曹操统一中国的雄心;我在“流水落花春去也”中,品味出李煜人生沉浮的无奈;我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中,聆听了李白对友人的思念。

我依依不舍的是林黛玉的“花落花谢花满,红销香断有谁怜”;我念念不忘的是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难以忘怀的是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不能释怀的是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我梦想,我远足于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欣赏“长河落日圆”的美景;我梦想,我漫步于家乡的小路,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我梦想,我跋涉于齐鲁的泰山,在云雾的缭绕中,领悟“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那些或铿锵、或柔美的诗篇,化作一股股气流,冲向历史的长河,激荡着遥远的绝响!

就这样,经典蕴含的哲思、睿智,不断地锻造着我幼稚的思想,让我茁壮成长。

与经典同行,我开始思索,思索生命的意义、思索人生的价值、思索精神的永恒!每一次思索都坚定着我的信念,每一次思索都坚韧着我的心灵。

与经典同行,我将更加坚强、勇敢、机智、成熟……

经典的纯洁与厚重不会随着时间而远逝,它永远是滋润人类灵魂不竭的源泉。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学生范文(篇12)

经典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陶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身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为了能把《弟子规》背下来,并能在背诵比赛中获得好名次,许多同学克服了胆怯心理,可以走上讲台大声地朗读,这给他们学语文的自信心。

道德修养得到完善。经典诵读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弟子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诵读期间,孩子们逐步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通过背诵经典,也使学生从小就吸收经典的文化知识,不但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儿童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后,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更风趣了。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同时,多读经典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诵读该学生更多的时间、机会进行阅读,可以走进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特别是经典诵读涉及到的文学、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艺术等知识。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俗话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

看着孩子们在经典中获益,我欣慰!“读经典,学做人”置身于书声朗朗的校园,我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将是明日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学生范文(篇13)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教学,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吧,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让我收益非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之所以能让我受益非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在这个140多人的集体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不就可以在这万顷绿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学问的道理呀!

真的,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学生范文(篇14)

暑假里,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经典书籍,在长长的目录里我一眼就看到了《王子与平儿》这本书,我想王子和平儿的身份有着天壤之别,他们之间会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于是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本。

原来《王子与平儿》是一个童话故事,他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小说家和演说家——马克·吐温。书中讲到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同年同月同日生,并且长得一模一样。在一次偶遇后他们互相认识,后来他们又互换了衣服和身份,由此引来了一系列的故事。但乞丐汤姆并没有只贪图享受王宫的荣华富贵,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礼节,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治理,使国家越来越繁荣。爱德华也因做了乞丐后深刻体会到了贫苦人们的艰难生活。故事最后善良的汤姆还是把王位还给了爱德华,他们也成为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读完后,我被书中汤姆处处体现出来的善良、纯洁、正直、无私打动。联想到自己有时候很自私,不懂得帮助同学和父母,有时候又是多么的懒惰,很少帮助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对于学习上的事很不用心,远远比不上汤姆勤奋努力,还有一次我正在小区骑自行车,一个小弟弟骑滑轮摔倒了,哭个不停,我也没有上前去扶他,现在想想很后悔。我为什么不能像汤姆一样成为一个善良、正直、无私的人呢?想到这里我暗暗下决心,要像书中的汤姆学习,做一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学生范文(篇15)

戴尔·卡耐基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成功学导师,人际关系之父,人性的优点全集,人性的弱点全集以及语言的突破全集收录在同一本书中,读后得到的是启发和激励,是可能会改变我一生的感悟。

顺应生命的节奏,当我们处于休息和和平的状态时,我们的行为和感觉就不会杂乱无章地发生,而呈现一种和谐的流动。学习和了解生命中的波涛和节奏,并顺着生命的节奏表现爱,以期能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我们处在大自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往往会让我们陷入自己设下的陷阱里,就如愤怒代表着无知,只有自己能控制愤怒,学会了如何控制愤怒,便能理智的面对问题。悲伤往往会挡住我们的阳光,再多的抱怨也是徒劳,走出悲伤,让每一天都有一个愉快的开始,则一天里所有的东西也就变得美好。大多数人都会爱自己胜于爱别人,爱别人的第一步是要了解自己,学会喜欢自己。憎恨每件事或每个人的人,只是显示出他们的沮丧和自我厌恶罢了。

我们之中有许多人将精力耗费在记恨上,仿佛需要维持那些使我们感到不好的事情。当我们有许多包袱时,该放掉的就尽快放掉,背着包袱走路总是很辛苦,懂得放弃才有快乐。尽管放弃一段恋情是困难的,尤其是放弃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但与其铭记在在心里,伤心的记忆触动泪花,不如选择忘记,遗忘了,放下了,新的缘分可能就在不远的前方。

人生的路可以说是短暂的,也可以说是漫长的,但是在人生路上,我们永远都不会在同样的路上再次旅行。我们总是喜欢新鲜的事物,新鲜的视野,在每一次的旅途上,若我们谨记没有第二次机会,没有所谓的回头路可走,那么每个旅途上的精彩瞬间都牢记啦,人生也就变得更多姿多彩了。

艾尔伯特·哈伯特说过:“每个人一天起码有5分钟不够聪明,智慧似乎也有无力感。”我们的智慧源于不断的反思,源于不断的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跌倒了不算失败,跌倒了站不起来,才算失败。试问我们是怎么学会溜冰?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跌倒就学会了。当我们在一天快结束的时候记录下所有不聪明的时刻,将不聪明的行为记住并制定计划让自己学着如何变得聪明,日积月累,人将会得到巨大的蜕变。

成功,失败,其实只是相对的,失败者失败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当做是一个永远的失败者。只有具有积极心态的人才能抓住机会,甚至从厄运中获得利益。而人生有许多时刻,你表面上输了,但其实是真正的赢家。古语云:胜败乃兵家常事。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的比赛有时候表面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比赛的过程中学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输赢,看得淡一点,得到的可能也会多一点。如果以为经过努力,在某一天中就会得到梦寐以求的“成熟之果”,此后就可高枕无忧,慢慢地品尝和享用它,那实在是一种误会,成熟者的那些特征只存在于成熟者不断追求中,同样的,成功者也只存在于成功者不断追求中。

我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独生有独生的痛苦。但是书本让我了解到痛苦与快乐从来不曾分别过。不要以痛苦只是痛苦,快乐只是快乐。其实他们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如果我在品尝痛苦的滋味时,也能体味快乐的一面,那人生是多么有趣。在痛苦中自己多数时间是在挣扎,但是在快乐中,自己却能享受。偶尔拿自己开开玩笑,自我解嘲,以另一种坦然的心境向着光明,黑暗,永远只会留在我们的脚后,与其愤世嫉俗地自怨自艾,为何不谈笑风生的自我解嘲?让自己内心能平静,让自己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快乐是一种良药,它能医治百病。痛苦往往只是相对的,换个角度,换种态度,苦中总会有乐。

一本书虽然只有400余页,但是它记录着的句句经典,句句耐人寻味。也许此时我读《卡耐基励志经典》收获的只是人生的感悟,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阅历的丰富,再去细细品味,定会有别烦滋味。如今我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己,都能在书中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人生漫漫长路,累积的感悟,是前行的指南,无论愤怒还是悲伤,无论爱还是恨,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脚下的路是自己,选择了就不后悔,愚蠢了就让自己变得聪明。

208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