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

| 项静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1)

终于,算是把梭罗的《瓦尔登湖》看完了。有的书两小时就把它搞定了,有的书却要读好些天,比如这本——《瓦尔登湖》。

我一个好朋友上学期的英美文学课程专门研究这本书,最后把他弄得昏头涨脑,怎么说呢——梭罗自己也承认,这不是一本好读的书,甚至很枯燥,但要是有人能在其中读到自己,取得一点两点的益处,就很值得。

嗯,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哲学书。能够读得很快的,是故事书,而哲学书,需要反复咂摸,才有味儿。梭罗喜欢走路,还认为走路要比乘车快,因为乘车你要先挣够了车费才能成行。

再者,假如你不仅把到的地方,而且把旅途本身也当成目的地呢?

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我们这些平凡人深陷泥塘,而梭罗正是站在泥塘边上看我们出丑也顺便拉我们一把并告诉我们怎样才能不掉入泥塘的人。

梭罗是爱默生的推崇者,和其亦师亦友,是超验主义的代表者。他们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他们的座右铭是"相信你自己"。所以梭罗在书中说:

如果你欢快地迎来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鲜花和香草一样芳香,而且更有弹性,更加繁星,更加不朽,那就是你的成功。始于1845年7月4日,终于1847年9月6日,梭罗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

书中描写了梭罗在湖边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其将自己回归于大自然,回到最开始最纯正的自己。当然,不是把自己变成原始人,而是让心灵远离尘嚣,让自己能够沉心思索。

虽然,所谓的“超验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唯心主义——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强调感觉和下意识的伟大,但是这其中也有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往往活得很物质,只重视我们所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一切,而忽略了内心的活动,照顾自己内心的感受。

静下心来,回到大自然,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知自己的存在,也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过多的依赖于所谓的“超验主义”就容易犯一个错误,即很容易让自己内心陷入“不存在”命题的死循环。也有的人认为梭罗之所以要出去住那么久,并且用最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度过两年零两天,他是要寻找所谓的“世外桃源”,但他最终还是离开了,离开了瓦尔登湖的荒野。

为什么?

不是因为厌倦,而是因为他发现,其实所谓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内心贫乏、无法平静,就算环游世界此处也好彼处也罢,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差异,你永远找不到世外桃源,因为它只会存在你的心中。

所以,这世界上哪里有什么真正的“世外桃源”,只有“室外桃园”罢了。心田才是“桃园”的最佳生长之地,人的坦然自在大概就是内在结合外在的高度统一,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制约,思维和存在的相互作用罢,太过重视某一方面都是不科学的,要学会把握“度”。

也许是最近学政治太过投入,但,细细思考后,马克思成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不是没有道理的。

宁静致远,关照自己内心,倾听世界,安静思考,让自己精神和身体高度统一,这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所带给我的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2)

《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一部文学作品。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朋友向我推荐很久,趁着这个难得的长假,终于有机会一睹芳容。第一次拿起它,看到名字和插画,就被他朦胧的意境所感染。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梭罗独自居住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之久。他独自建造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他可以特立独行的丢下一身的名利,回归森林之中,敢于挑战传统思想,实在令人敬仰。

梭罗在《瓦尔登湖》主要叙述了他独居瓦尔登湖的日常生活,其中涉及大量的不常见的动植物名字,名字难认且不知,在网上查询后我才清晰的将梭罗描写的画面浮现出来。瓦尔登湖,它形成与山脚盆地,周围杉树围绕,蓝天白云与湖面互相倒映,野鸟成群……将返璞归真的美淋漓尽致的描述出来。他在书中写到“泛舟湖上,四处眺望倒影,我发现一种无可比拟、不能描述的淡蓝色,像浸水变色的丝绸,还有像青峰宝剑,比天空更接近天蓝色。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来的深绿色轮番的闪现,仿佛是冬日里,日落以前西方乌云露出的一角晴天。可是你举起一玻璃杯水,放在空中看,他确毫无颜色,如同装了同样数量的空气一样"。笔者描述的场景,令我向往。《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静孤独的书,也是一本智慧的书。它可以使人内心深处得到安宁。正所谓生命之道,大道至简,大致无声。梭罗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美丽的文字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梭罗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湖畔,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开启了他的人生新旅程。他向世人揭示了回归自然后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的享受人生。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人匆忙而过,有谁读懂无欲无求的境界?也许梭罗读懂了,他远离喧哗,探索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活在当下的我们,应该学会摒弃复杂,学会简单,在最平平凡的生活中找寻新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成长。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寻一个属于自己的湖泊,能洗净自己心灵的湖泊,一个能让你变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的湖泊。可是茫茫人海中,到底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像梭罗一样回归本真。摒弃所有世俗的眼光,只求做最真实的自己。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就会多一条后路。这是我读后的真实感受。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3)

犹记富翁与渔夫之间那个短小却意味深长的故事:当渔夫悠哉地享受着海风习习,浪潮轻击的简单、闲适时,富翁却教导渔夫拼搏奋斗、努力赚钱,以求有朝一日能忘却烦恼、悠然自得,过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我不已经过着这样的生活吗”,渔夫如是回应道。

从某种程度上说,相较于富翁纷繁复杂、饱含欲望的“成功之路”,渔夫几乎如一位智者,寻得了一条通往心之所向处的捷径——简约而平淡。

梭罗大概通晓了渔夫的智慧吧。他选择了独自在瓦尔登湖畔走下这段捷径——一只板斧,数十美金,一间小木屋便由此挺立湖边的丛林中,一幅简约生活的画卷便在《瓦尔登湖》中徐徐展开。

在这样简约的生活中,梭罗尝试着直面生命的本质,不顺从天命,而是吸纳生命的所有精髓,以彻底革除并非生命本质的一切,将生命逼入死角,滤去其他,只剩下最基本的要素。于是,他不需要“用蚯蚓钓梭鱼,然后拿梭鱼做诱饵去钓鲈鱼”,只需“一年劳动三四十天,以供养自己”,只需用一颗温润平静的心,体味林间的熹微晨光和昏昏晚霞、鸟鸣阵阵和松鼠啾啾,同时保有对那清澈而深不见底的一方淡绿色湖水的无限热爱和眷恋。无论寒冬初夏,融汇于瓦尔登湖之畔的,便是那对简约而惬意的生活的不羁追求。

正是由于对生命本质的细致把握,对极简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物质生活的极度淡化,更由于内心始终坚守的平淡质朴,安适怡然,梭罗最终避免了重蹈“富翁”的覆辙,而得以用一种简捷的方式,追寻这最不繁杂的生活。

苍旻遐缅,人事未已。当下的大多数人们显然选择了“富翁”的道路,为着一个或清晰或模糊的目标,不懈努力,为了所谓“诗和远方”,不断奋斗,却或许在不经意间迷失在纷繁错杂的现实中,无从逃脱。“繁杂生活”的迷雾,似乎正笼上每一个“富翁”的心头。君可见,体育健将为功成名就违规服药者有之,荧幕巨星为风光靓丽大造绯闻者有之,曾经的“人民公仆”为一己之私贪赃枉法者有之,甚至“大隐于市”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人员,也可能为自己的口袋里能够多出几个钱币,而在自己的“职务之便”上绞尽脑汁……

幸而,梭罗也把这样一幅清新自然、宁静质朴的生活画卷,呈现给一个因飞速发展而日趋浮躁的社会,呈现给为了成为“富翁”而迷乱于“追求戈多”的劳苦众生。

幸而,终于有这么一方澄澈清亮的湖水,淙淙而来,平息人们心中的躁动,并将生于繁杂之中的人们引向这样的生活之思:在简约生活面前,该如何在内心的安适、欲望的满足与物质的需求之间完成自己的取舍选择。

生活,其实并不繁杂。愿你也能在《瓦尔登湖》之畔,与梭罗共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同赏鸟叫虫鸣、冰破湖开,共享一次极简之旅。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4)

最近看了一点《瓦尔登湖》,说实话我不是什么文艺女青年。所以这本凑单的书,让我看得着实想打瞌睡。但这书确实是一本经典。

作者说的很多话,都能让我们深思。“人们常常挨饿不是因为缺少必需品,而是因为缺少奢侈品。”他认为我们原本的生活可以很简单仆实。获取一些生活必要的物品就可以了。不必要花费精神去追求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他这种过于简单的生存方式,我是不太认同的。但我从广义上认同理解他这种道理。生活不能一味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来让自己满足,而忽略身边触手可及的幸福。这个追求的过程所付的成本到最后会超出你的预期。

我这种想法是不是脱离社会了,才会越来越不现实而偏向于精神化呢?要反醒一下!但如今自己确实有点难以理解现在的状况了。QQ上面点亮的人头攒攒,但多数是显示正在移动设备上使用,而且有的还是一天24小时在线。我心情特好地跟人打个招呼,留个言,半天,一天过去都没反应。如果不是为了方便与人联系,为什么天天挂上面呢?QQ成了摆设?这也许是个好事,迫使大家联系必须使用通话手段才行。现如今大家的互动都喜欢在微博,微信上了?看来这个时代大家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围观。

“只能在市场的喧嚣中汲取真理!”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句话经常在我耳边响起。每次我都会心生出一丝担忧,因为一打开网络各种真假信息,扑面而来。标题一个比一个吸引、一个比一个惊悚。这世界怎么变成这样了?还是原本就是这么混乱不堪,只是因为如今信息的传播速度、透明度更高了。 我担忧我家儿子以后如何应对这样的世界,我担忧我不能教给他分辩真假的能力,因为我也不太能分清了,有些新闻内容已经很颠覆我的以往观念了。

算了,也许我是杞人忧天。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5)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6)

当一本书清新的空气渗透脑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环绕,那又是一种战斗,战斗在尘世中的寂寞自然里。

《瓦尔登湖》的品读,总觉得地点不够好,每次翻阅,总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好似有一堵墙,让我不明白作者的用意,却又觉得如此得体,这一种感觉就像是熟透了的柿子从树上掉下来,烂透了!直到有一次,与朋友争执被骗,躲在窝里再次翻阅,只觉每种生命都是一个悠哉的精灵,畅快与满足之感油然而生。

寂寞的书自然有寂寞的读法,也许只有一个人的心真的可以静下来的时候才能读出这本书的滋味。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懂了,只是觉得,好美。

幻想了一下作者的瓦尔登式生活,天作棋盘星作子,地为琵琶路为弦,或许作者不感到寂寞,因为他可以举杯邀明月,飞鸟相与还,大自然就是他的无穷无尽良友,清风作伴,任尔春水东流。只是在我看来,未免有些许恐怖了,终日难见人影,就是“辟谷”也受不了这么长时间的孤寂,人终究是一种群居动物,或许人们可以有鲁滨逊的坚毅,但极少能忍受闭关锁国的“百年孤独”。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作者在这一寂寞中寻找自然的弦律,书中那个留下痕迹的小动物描写令我神往,晨曦出黄昏归,却发现有貌似小松鼠留下的问候,何等惬意与满足?恐怕陶渊明知道了也非得羡慕不可。

正是这份寂寞,给了作者格外敏感的感觉与美好的想像,纵然雨中漫步,四处飞舞着的也是自然的朋友,可以说作者甚至可能将一个水分子幻想成一个水精灵,倾听着它们在和风细雨中的律动与笑声。这种极端的联想令作者深深爱上了自然,因为它是如此的生机勃勃并且仁爱有情,这就是作者寂寞的寄托了。

在对世事的抵触中,在对大自然的满心欢喜时,作者笔下的每个物体,都被赋于了生命的脉膊,就如《诗经》中的“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一样,即使云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乐,作者自然沉醉其中,“泌之洋洋,可以乐饥”之下,一切烦恼皆烟销云散了。

生活就如同一场梦,只不过每个人的陷入深浅不同,作者以梦视人生,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幻想,这是一种对世俗的妥协与退避,这也是多少隐归山林之人的想法,当一个人面对一个社会的规则,而且这个规则在当时又是无可厚非的时候,他没有凌驾规则之上的实力,却又不愿在规则下低头,就只好跳出这个规则,那就只有跳出这个社会了,听起来这多少有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仙风道骨,只可惜却带着满腔的愤懑。

作者跳了出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表明,跳出来是可以很好的生活的,只是不知道是作者小视了自己的品质,还是高估了社会的品质,他的书并未一片大好,他的事也没被标榜,或许只有在一干寂寞的人打发寂寞时,看一下他的书,之后惊叹:呀,这种生活真好。之后,寂寞的人不寂寞了,也就放在书柜中封存了。作者笔下的动物即使再生动,大多数人也无非说一句:写得真好。罢了。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还是喜欢规则的,即使穷一生之力,毕其功于一役,也还是想抓住规则。

作者倒也给了人们另一种规则:自然规则,日出而作,日落而眠的悠闲,抚月吟夜雨、随日荡清波的自在,这的确是一种好规则,唯一的缺点就是孤寞——人少。可万一人多了,不知道作者是否想过,再完美的规则也抵不住人多,这就是一个悖论,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作者的寂寞是一瓶封存的老酒,愈浓愈香,只是读者偶尔才能从书中呷上一口,虽回味悠长,却无可奈何,无法贮酿,但就是这么一小口,就如一句精简的诗句,令人终生难忘。

就是这么一口酒,值得任何人去品尝。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7)

《瓦尔登湖》是一本极为优秀的人生哲理书,但从根本上讲,这本书更能扩大我们的日常视野,让我们从简单的生活开始学习知识。作者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学知识,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知识。阅读它,我们能在平凡与简单中真切感受生活的意义与趣味,也更能感受寂静之美。

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

美国的19世纪是个辉煌的时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验主义【先验论】的影响,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梭罗也不例外。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梭罗对超验主义更是身体力行,《瓦尔登湖》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后来的读者们。

虽然每次读这本书,我都想吐槽一下在复旦大学对面小路里买的英语版!

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很好。这,本不是一本适合我的书,我也永远写不出那样的文字,它安静孤独的让人无法接近。

刚开始读的时候,它就是躲在迷雾森林深处的湖,越往深处前行,能见度越低,脚步也变得很艰难,当你心理有一丝厌烦时,就会一瞬间被弹出森林之外,它拒绝那些无法安静的人。

在不屑的努力四五个月后的某个上午,用了2个多小时,安静的阅读梭罗是如何开始在湖边生活,才开始和他一起慢慢入住在这一片森林和湖泊。

现在,这片湖总是欢迎我的来访,只要我想去,翻开书,眨眼就到。这本书会给读者一种很奇妙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告诉你什么是安静。那种安静是绝对的,就好像身处于湖中,湖底很暗很静,离开湖面越来越远,你可以自由的呼吸,却四肢无力,在不能为所欲为的时候,剩下的只有思考或者什么都不思考,就慢慢的下沉,看着亮的湖面慢慢远离。

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会看上10分钟,很有用。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8)

“梭罗自己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和他的作品中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张,那就是回归自然。他在作品中不断地指出,我们大多数现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种物质需求所困,失去了精神追求,过着物欲的生活。这样的情形今天依然存在,并且愈发严重。我们有许多人几乎很少去关注在那些琐碎的个人利益和活动之外的事物。许多人的精神活动过于局限,只关心物质生活和感官享受,而用梭罗的话来说,我们这样的生活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活”。

在瓦尔登湖这个地名之后我们发现了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与自然的浪漫史,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一个具体化的自然的概念,还有人类永恒不变的希望接近自然并与自然融合的愿望。”

推荐:是一本适合在秋天读的'书! ? ?温暖而又清醒。挠的你心里痒痒的,恨不得脱下高跟鞋反身扑入那一片蔚蓝与静谧……

吐槽:翻译实在不咋地!前半部分差点没坚持看下去,如果不是因为此书声名大震的话。

好的翻译是再创作!

需要译者根据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对作者思想的了解写出自己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个消化之后再提取的过程。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9)

读了曹文轩定的《黑瓦》之后,我深受启发,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们教中学的老师,她非常的洁癖,甚至正在讲课的时候,发现一个同学的指甲很脏,就郑重的'说:“这节课,剪指甲。”于是教室里就想起了剪指甲的声音,当然,有些女生也受到了自尊心的伤害,骂她是“丑八怪”。办公室里,其他老师总爱讲一些乱七八糟的事,那是时,那们中学老师重重地把笔扔在桌上说:“你们有完没完”,因此,她很少有朋友和她交谈。而我,每次都要去老师那儿看书,老师每次都给我泡杯茶,我们也很少说话,她时常递给我一把钥匙,对我说:“你到我姨妈家里去看书吧!我现在在她那住”,我就去了。这样和朋友想处的时间就少了许多,朋友让我别在去了,我就是不听,就这样,我去时,又编了个个借口,又忽忽回家去了。

曹文轩的作品字迹清楚,语句通顺,体现的情感也非吸引人,让人很欣赏。因此,我知道了,定作文时不但要写得真情实感,还要有足够的耐心、态度,才能写好作文,我以后一定会多阅读曹文轩的作品,更加努力,我相信我的作文会越写越好!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10)

《瓦尔登湖》一书记录了梭罗独居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间的情形,巨细无遗的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建造木屋、开荒种地、自给自足的点点滴滴。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用与众不同的眼光进行深入的思考。作者在书中变现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值得我们思考。

这本艰涩难懂的'哲学巨著初读起来也许不知所云,就像序里所说:这是寂寞的人在寂寞的时候才能读的书,心不能静,必然不知所云。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浅阅读成为一种时尚,很少有人会再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所以这样一本书即使看不懂,只要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也能磨练人的心性。就像在这浮华世界里的一杯香茗,让人放慢脚步,放松急躁的心灵,重新体味生活中该有的那份宁静。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精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的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 ,再简单。”我们的生活本该就这么简单。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11)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年仅28岁,名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资料丰富,好处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务必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12)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去拜读这篇神的思想吧!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着,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13)

“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这是上世纪80年代译者徐迟序言中的第一句话。此前,在我具体也没搞清楚是准备看初二还是初三的推荐书目时,看见家里正好有一本《瓦尔登湖》,本想着抓紧完成读后感,结果刚一打开这本书,就看到了这句话。“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先是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这序言的第一段话,确实是对整本书的一个很好的引入和总结。

《瓦尔登湖》记录了作者梭罗两年两个月在康科德瓦尔登湖畔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想,处处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包含了对当时19世纪社会的分析和批判。作者居住的小木屋虽然简朴,但是贴近大自然,附近是富庶的森林、湖畔、鸟兽,种菜种豆自给自足,远离喧嚣与繁琐,以至于偶尔去村子里听到“闲谈扯淡”也成为了有趣的新鲜事。在这样的瓦尔登湖畔,作者进行了创作。书中所有涉及到对景物的描写,也是用了带有大自然气息的优美文字描写,读时需要心静,读来觉得清新。:精灵之感

同时,书中还进行了大量的比喻、说理,整本书完整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上很多人的生活状态:处于底层的人们,为了找到一份维持生存的劳动,活得像一部机器一样,自己却浑然不觉,到头来还是浑浑噩噩。而事实上,按照梭罗的说法,维持生存只要食物、空气、阳光、水就够了,房屋等等也只是维持热量用的,而很多人就是为了这些“添头”而忙忙碌碌。

人应该意识到自己是人而活着,等等。以上只是部分章节的概括,整本书处处都是这样的思索,由于没能达到“静”,只读一遍必然会疏漏掉很多语句和细节,以至于不可能理解透彻,这也恰好印证了这是一本需要宁静的书。

而有趣的是,随着两个世纪以来科技越来越迅速地发展,本书所表达的对社会的反思和对自然的向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一是发展经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其二就是在时代的潮流中,人们究竟何去何从。这些问题,在梭罗著这本书的当时,由于人类社会刚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梭罗只是个孤独者,但在现在,这却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书中记录了很多作者的看法。将这个问题放之社会,这样一个大问题,即使读了一遍也说不出什么道理来。那么对于我们身边的生活呢?

首先,读这本书的收获,在完成读后感之余,整本书从头到尾都体现着一个“静”,不论是大自然的寂静、作者不寂寞的孤寂之外,它告诉我们的,是不要在无关紧要的'琐碎的事物上浪费生命,毕竟信息时代,信息量肯定比18世纪的“闲谈扯淡”还要多得多,扯得多。紧接着的,就是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究竟要做些什么。书临近末尾,又有一个比喻:“我站在林中,看这森林地上的松林之中,蠕蠕爬行着的一只昆虫,我看到它企图避开我的视线,自己去藏起来,我便问自己,为什么它有这样谦逊的思想,要藏起它的头避开我,而我,也许可以帮助它,可以给它这个族类若干可喜的消息,这时我禁不住想起我们更伟大的施恩者,大智慧者,他也在俯视着我们这些宛如虫豸的人。”这居然让我想到了《三体》中的话。由于《三体》刚刚得奖,之前在外面上课,就看到有同学在看《三体》。

初二在班里我们几个同学推荐过很多次,剧透的不行,推荐到最后一次,班里有好几个同学都在传阅了,现在倒好,一得奖知名度瞬间成九十度增长。只能说,这样一部小说,在我国能取得这样的影响力,是因为此前社会上没有这样对于世界的思考,或是我没能接触到,而且科幻什么的也不被人重视。而《瓦尔登湖》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的这些问题,肯定也不会像信息时代《三体》得奖以后被传播地那么快。《三体》的不同,在于它确实是国内的首个,让人不由得去思索,拓宽了大部分眼界,而《瓦尔登湖》,则有一种静的力量,让人不知不觉就被深深地影响。然而,两部作品,都能发人深省,都是我只读了一遍不可能理解透彻出什么道理来,只当是初二的推荐书目,拓宽了眼界,丰富了暑假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14)

“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寂寞,此愿已久,这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序中的这句话,像箭一样射入心扉!这是一本自买来后,花最长的时间读完的书,不要以为我是如何的刻苦研读,事实是感觉:这本书,那些在白日辛苦打拼的人没时间去读,那些在夜间冥思苦想的人没心思去读;那些在尘世欲望中追逐的人没精力去读,那些在风口浪尖运筹帷幄的人不屑去读。就这样一本寂寞的书在寂寞了一百六十多年后,在我的床头又呆了无数个寂寞的日子,终于在一个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在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的时候,断断续续把她读完。

掩卷沉思,感觉她并没有在教我什么东西,而是让我自己去思考些什么东西。

为生活,做减法

专心致志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有时也许一辈子仅仅就是一件事。单纯的一件事、一个目的。而我们,往往就是在做这一件事的过程中,慢慢承载了太多的欲望与贪婪,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与枯燥中,渐渐失去了本心,失去了当初的热情与斗志,偏离了原本的方向,于是便也就放任自己随波逐流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想来是因为我们忘了最初的目的与方向。终归是世事尘埃蒙蔽了原本清澈明净的心灵。如此,要想坚持始终如一,要想找回原本的自己,当是要让自己的心灵单纯。归根结底,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大道至简。我们为什么要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呢?我们为什么要以过多的精力去关注无谓的与自己本意南辕北辙的问题呢?然后把自己的生活甚至思想弄得一塌糊涂,最终迷失了自己。

生活的简单与单纯,本就是自然之道。就如梭罗享受着瓦尔登湖畔的日常,甚至小到做一个没有酵母和盐巴的面包,雨前去给大豆锄草,都是大自然馈赠给他最好的礼物,抛却冗重的欲望简单活着,简单到夜宿仅有一个能挡风遮雨的窝棚,吃饭仅仅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身体有足够的能量活下去。于我们亦不难,在结束了一天忙碌甚至是枯燥的工作后,可以把所有的思绪,好的或是坏的,统统清空。泡一杯清茶,抑或煮一壶咖啡,静静坐下来,读一本书,写几个字;抑或烤一份幸福四溢的甜点;或是给喜爱的绿植换换土、除除虫。便能静静的度过一段属于自己的宁静的时光。如此,小资情结也好,闲人调调也罢,当一个人能真真正正地沉下心去做这些所谓的闲事,便是做到了静心,或许这便是一种生活的境界了。饥来即食,困来即眠。真正心静了,就如那一泓秋水,纤尘莫染。诸事万物,坦然面对。即使哪天已是白发如雪,依然有婴孩般的童真。正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简单生活,勿忘初心。动中守静,安然面对。世事纷扰,又奈我何?

为思想,做加法

关于思想,我觉得我没有资格来评头论足。在极简的生活里,梭罗给我们呈现的是最深邃的思想。静下来细细品味,一点一滴,字里行间,在简单的生活中,他活着并思考,在思考中无限延伸了时间,扩展了空间。在其看似平淡的述说中,有时就如农夫的一本流水账,却无不透露出智者的超脱淡然,而淡然的背后,却是我们无可企及的思想高度。

人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且必须有自己的思想。思想就像是大树深深扎入大地的根。人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就如风中的微尘,风吹向哪里,便被带到哪里,没有方向与目标,漫天飞舞,最终成为危害人间的霾。生活中也有一种人,似乎生活就是为了表面的、虚浮的东西而存在,常常在不辨是非、人云亦云中随波逐流、横冲直撞。但似乎也不能说其没思想。但在智者看来,这就是没思想。即使是叫做有,也仅仅是有点小心思而已。入不了大道的东西,称不上思想。有了思想,我们在面对自己、面对别人、面对纷争时亦像大自然一样包容,包容万物又超然万物,在超然之下,学会独处,享受独处,静静谛听花开的声音,触闻青草的香气,在四季更迭、云飞雨歇中明澈着自己的心灵,深远着思想的天空。

徜徉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行走于智者的深邃中,得其微末,俱足用矣。诚意、静心,修身,做事,慢慢悟得属于自己的思想。即使是尘沙,也要做有思想的尘沙:有目标,有方向。日积月累,未必不能聚成高山。因为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德不孤,必有邻”。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15)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资料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1845年,亨利·戴维·梭罗拿了一柄斧头,一个人走到瓦尔登湖畔,砍树伐木,盖起了一间小木屋。在自我亲手建造的小天地重,他默默地聆听、感受、思索着一切,以自然为师而又非遗世独立,现实、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时时在他心头交织升腾。两年的独居时光给了他很多,付诸文字,便有了我案头的这本静静的书——《瓦尔登湖》。

瑞士的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瓦尔登湖》正是一个纤尘不染的心灵境界。它静,太静了。仅有在红日斜坠的黄昏以后,平静躁动,心清神澈。

看着这本绿色封皮的《瓦尔登湖》,眼晴似乎透过这层绿的书皮,已经看到了湖畔翠绿的森林和那碧波荡漾的湖水。湖边有一间精致的小屋。一切都安静极了。心灵似乎被那清澈的湖洗涤了一遍,也变得安静,恬淡了。而到万赖俱静之时,心便为之神往了。正如徐迟先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境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泌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赖俱静之时,我更为之神往了。的确,在读这本书时心灵会逐渐寂静不来,在慢慢的嚼读中,你逐渐找回了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179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