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篇1
聆听了冉乃彦教授的报告《教育与自我教育》后,让我对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老师面对的是一批批天真活泼、个性奔放的孩子们,他们有各自的思维和想法,走入他们的心灵深入,激活他们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有这样一则故事: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我新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方丈指教。”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和熟悉一下寺里的众僧吧。”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下边该去干些什么呢?”方丈微微一笑,洞明睿犀地说:“肯定还有遗漏,接着去了解、去认识吧。”三天过后,小和尚再次来见方丈满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僧侣我都认识了。”方丈微微一笑,因势利导地说:“还有一人,你没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方丈的禅房,一个人一个人地寻问着、一间屋一间屋地寻找着。在阳光里、在月光下,他一遍一遍地琢磨、一遍一遍地寻思着。不知过了多少天,一头雾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豁然顿悟了,赶忙跑去见方丈……
人,总是忘记去好好看清自己,对于中学生,也许更多的是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有什么价值,所以过的不明不白,学的稀里糊涂。自报自弃,甚至于不求上进。
理论指导实践,在初三紧张的学习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开了一节班会——《认识自我》,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优点,缺点,你被你的父母、老师、朋友了解吗,你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是什么,你的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你的将来会是什么样的,你在走你自己的人生路吗……同学们大胆地说出自己,表达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听着同学们不绝于耳的励志名言,我知道自我教育才是育人的传家宝!
让我们再一次温习冉教授的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点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我们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教育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篇2
在读《世界最好的教育给父母和教师的45堂必修课》这本书之前并不知道芬兰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有了同伴的推荐,才知道并不是美国教育是最值得称道的,原来芬兰教育才是最受教育人士推崇的最好的教育。那么芬兰教育好在哪里?被称为世界最好的教育的奥秘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阅读这本书。
在作者眼中芬兰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不求躁进,不讲形式,不以赢为目标”,他们的教育体制不去选取可能连十分之一都不到的所谓“精英、资优”为主力,而以平等的“全民都是精英”的国家义务教育兴学方式为主。在芬兰,国会议员不会比厨房的阿姨更了不起。大家各司其职,各有所长。真正实现了“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良好风气,因此成长中的学生对未来志向的选择也就比较能依照自己真正的兴趣去发展了。
在我们眼中“优秀”的学生主要的优点一定要有“学习好”这一条。但在芬兰孩子眼中,优秀不是只有功课好,应该还有某些特别擅长的东西,或是人格特质。在芬兰学校,老师从来不会去特意宣扬某位学生或某个班级的成绩多好,或是哪位同学、哪个科目是几分,当成任何负面教材的.示警。同学之间不会特别佩服成绩好的孩子,反而对具有不同才能或者兴趣的孩子更为欣赏。芬兰的教育者早就了解到,不要让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被大人簇拥着去一较高下,在心灵还不成熟的阶段,就学会恃宠而骄或打击别人。这种不会在孩子小小年纪就只把学业成绩当成学习成果、评比排名的教育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回归人性、尊重人权的人文精神也显示出人性中善良的的基本面。
教育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篇3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肖川老师历时十年完成的一部教育著作,和其他学术性教育学著作有所不同,肖川老师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以随笔的形式,把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如何开展教育等理论问题以自己感性的笔触娓娓道来,这其中蕴含着肖川老师多年来从事教育的丰富经验,也体现着肖川老师深入的哲理性思考。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包含的领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教育的灵魂所在,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等,这些方面也是很多教师困扰和迷惑的地方,肖川老师以细腻丰富的口吻和自己对教育的热忱,对这些方面做了感性而真诚的解读,给很多教师开展教学做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阅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后,我作为一名平凡的初中教师感觉豁然开朗,受益匪浅,多年的重复性工作让我常常有疲惫和厌倦,但看到肖川老师从教多年对教育仍保有赤子之心,我感到由衷的崇敬和感动,也对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很多新的感受和想法。
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很多教育学家和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忘却了初心,被升学考试等功利心所影响,在开展教育时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则不够重视,这其实是有违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天性的。肖川老师在《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中曾这样写道“完美的教学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生。”从肖川老师的话语中我们可窥见,肖川老师在教育的目的方面是有真知灼见的,教育不能仅仅关注眼前,也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好的教育要能让学生乐在其中,愿意主动投入其中,去感受知识的乐趣,得到多方面能力的提高。由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多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自由和空间,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比单纯的提高考试成绩更符合教育的初心和目的。
二、教师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并不意味着自己就不需要再进行学习,相反,为得到更好地成长,教师也要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关于这方面,肖川老师在《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中也进行了精辟的阐述,“教师的专业成熟包括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专业品质————建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的、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为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专业技能————课堂监控、课堂讲解、练习指导等方面的技能。”可以看出,肖川老师对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分为三个方面,专业眼光、专业品质、专业技能,专业性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而要达到专业性要求,教师在工作的同时也要继续学习,一方面,学校要给教师培训和学习的渠道,鼓励教师多参加专业教师培训和学习,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讲座,让教师们能了解教学方面的前沿动态,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同时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着力于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自己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工作之余多阅读专业书籍和教育学方面的著作,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理论素养,这些对于教师的学习和成长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教育的灵魂是什么
教育的灵魂是什么?这是肖川老师对教育提出的“灵魂拷问”,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习得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肖川老师在《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中写到,“教师教学艺术创生的能力,取决于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取决于对教学模式驾驭的娴熟程度,更取决于教师的资质和精神修养……”“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便是,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与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读后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学生虽然年龄比教师小,但在人格上和教师是平等的,教师不能把自己处在高高在上的地位,而要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教师应当爱护自己的学生,学生们每天在学校和教师朝夕相处,对教師有依赖也有尊重的情感,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仅对他们传道受业解惑,也要注重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情感上的困难,能够乐观面对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肖川老师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发人深省,我作为一名平凡的初中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里也应当以书中的内容作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砥砺前行,不忘初心,让自己的从教生涯更从容自若。
教育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篇4
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有幸观看了施一公教授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颇有获益。
首先,施一公教授提到做科研,时间的付出是必须的,也说不管是做什么的,时间的付出都是必须的,对此,我深有体会,一个人,只要他(她)不是智障(先天智力不足),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智障与天才总只是些少数人,而我们大多数人,绝大多数人都只是一般人,天才都需要努力,需要付出,何况一般人呢。记得小时候学的一篇课文《伤仲永》,仲永天资聪颖,结果随着年龄增长他觉得自己知道的够多了不再需要继续学习了,慢慢沦落为普通人的故事。
不管是做什么,目前的科研也好,或者一个兴趣爱好也罢,都需要时间的付出,这种付出不是盲目的滥用时间,而是在正确方式、正确的心态引导下来面对期间的各种问题。
这就需要提到施一公教授提到的批判性分析了,在科研上,失败真的是家常便饭,上周还能纯化出的蛋白可能这周就纯化不出了,我们经常会盲目地沮丧,不去分析问题所在,只是一味丧气,这样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相反,久而久之,问题会越积越多。
认真客观地分析失败所在,久而久之总会将我们推向正确的道路。纵观我们的整个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不去努力前行,不去思考,思想和身体都只会原地踏步,乃至退化。
关于施一公教授提到的取舍问题,我有强烈的共鸣。
以前常跟人说,有舍才有得,有得必有舍,这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知道,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且每一天都在跟死亡更近一步,还有不知哪天就到来的意外,因此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自己认为最正确最必不可做的事,
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这样的意识,没有自己的思想。随大流,是不自觉地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就随了大流,淹没了自我,,在目前这样一个消费、攀比、功利、形式、房车工作是标配等物质观念占主流文化的社会中,人也的确比以往更难保持人格与思想的独立,也因此更加坚定了要及时退出当代生活的想法,
以前确实有很多科学家值得敬佩,不想举例那些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多少贡献的科学家,只举一些对科学真正着迷成魔的人,众所周知的诺贝尔,居里夫人,孟德尔等,在我心目中,他(她)们真是对科学热爱的付出了热血,当然一个人出于对所从事之事的.热爱并为之努力,自然会因此造福人类,但是那种以要为人民为国家怎样怎样的是为我所不耻的,在我看来,一个人除了对自己负责之外,不需要再对其他的什么人负责,只要他的行为不会危害他人,在当代社会,物质过于泛滥,消费成了主流。
精神则贫瘠的长不出草来,我们都是泥菩萨,自身难保,哪里还顾得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呢。
科技自然是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导致而今消费膨胀却不见消停的现象,当然,科学本身是没有错的,科学的出发点就像施一公教授所说,科学不过是在对自然现象规律的一种总结,以最接近最恰当的语言去描述总结自然中的规律,并加以利用,没有绝对的真理,旧的也总会被新的推翻,因此作为一名科研人,我们要永远保持学习的、开放的心态,除了这些之外,我认为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专注,不管你现在正在做什么,如果不是出于热爱,出于内心的选择,是很难专注的,专注也意味着放弃很多无关紧要还时不时来干扰诱惑的事物,这与前面提到的舍也基本一个意思,之前专注里自然就包含了舍,专注的忘乎所以自然就舍弃了很多无关紧要的。
但是当下,前路尽是诱惑,尽是阻碍与迷茫。
也只有边前行边舍弃。
教育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篇5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是最近刚出版的科学教育丛书,这本书从为什么需要大概念、支撑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大概念的选择、科学上从小概念到大概念、以大概念的理念进行教学这几部分来介绍。
在这本书里作者介绍了科学教育的十项原则:
一、在义务教育的所有年级,学校都应该设置科学教育项目,以系统地发展和持续保持学习者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对科学活动的热爱,以及对如何阐明自然现象的理解。
二、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使每个人能够参与有依据的决策和采取适当的行为,这对保证他们个人、社会以及环境的健康和协调发展是重要的。
三、科学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目标,科学教育应该致力于:
1、理解一些科学上有关的大概念,包括科学概念以及关于科学本身和科学在社会中所起作用的概念。
2、收集和运用实证的科学能力。
3、科学态度。
四、基于对概念的审慎分析,以及基于当前对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之研究和理解,应该给出为了达到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目标的清晰进程,指出在不同阶段需要掌握的概念。
五、应该从学生感兴趣并与他们生活相关的课题开始,逐步进展到掌握大概念。
六、学习的经验应该明晰地反应出既包含科学知识,也包含科学探究的理念,并且符合当前科学和教育方面的见解。
七、所有科学课程活动都应该致力于深化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同时应该考虑其他可能的目的。例如,科学态度和能力的.培养。
八、为学生设置的学习项目以及教师的职前教育和专业发展,都应该与为达到原则3中所设目标需要的教与学的方法保持一致。
九、评测在科学教育中具有关键的作用。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测,还是对学生学习进展的总结性评测,都必须考虑到所有的学习目标。
十、为了达到科学教育的目标,学校的科学项目应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并需要社会其他力量包括科学家的参与。
教育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篇6
当然,准确地说是这座桥的设想而已,与实际的桥仍有较大的区别。但是,至少通过“规划”可以了解这座“桥”的大致形状。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该省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在当今的现实与未来10年之间将要搭起的一座“桥”。(以下略称《规划》)该《规划》内容包括总体战略、主要任务、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改革和开放、领导和保障等六大部分。
洋洋洒洒几万字,可谓内容详实、包罗万象。通读《纲要》,其中所指的“中长期”是在完成了“有书读”的基础上,向“读好书”进一步完善的阶段。
《纲要》承认目前该省的现今教育现状中存在诸多的薄弱环节,如“教育观念及内容方法相对还是比较滞后,应试教育倾向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推进素质教育难度较大。教育发展还不平衡,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学水平不高,一些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地区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日益显现;教育结构不够合理,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比较薄弱,职业教育吸引力还不够合理,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亟待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民办教育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科研轻转化推广还未根本转变;教育投入还不能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育保障水平不高,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债务负担还比较重。但该《纲要》并没有从源头上指出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和症结究竟是什么?将采取什么措施来逐条改进和改善。虽然通篇宣称“提高质量”,但并没有说明这所谓的质量究竟依据什么标准?将由什么权威部门发布?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标准呢,还是完成了教育大纲为标准?
根据《纲要》所列条文,在“提高质量”方面,要“建立健全质量导向的教育评价制度和工作机制,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全方位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那么将由谁来评定和考核这个“制度和工作机制”、“基本标准”、“保障体系”。假如,这个评定和考核没有家长的参加,将又是一个教育部门自娱自乐的科目而已。而这个评价主体显然又是《纲要》回避的内容之一,并没有坦诚邀请社会公众的监督。
众所周知,对于教育质量的好坏,最权威的评价者恰恰是家长,也只有家长才有切肤之痛的感受。不仅是因为他们为教育出了钱而有权评价,最重要的是拿自己唯一的孩子在给整个教育体系在做试验品。一旦试验不成功,被随手丢弃,从不负半点责任。因此,教育质量的评价者决不能是教师以及教育部门。让教师和教育部门自我评价,如同在竞技比赛规则中允许又做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何谈一丝公平性?因此,作为一个学生家长,在学习这份纲要后却没有感觉到一丝的欣慰。
由于独生子女的政策,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种眼光缭乱的《纲要》对于家长而言不知道有什么意义?似乎这又是一份如何提高教育政绩的大纲。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开始了人生的噩梦,一切以分数评价孩子,而这些分数的得益者居然就是教师本身,症结在于学校按分数决定教师的评奖金、评职称。因此,最关注分数的恰恰是教师自身,而不是家长和学生,读后感《《某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教师通过家访向家长灌输一种理念,让家长认为分数就是学生的一切,让家长自动饮下苦果。而一些不善于接受学校“教学模式”的孩子,注定成为被淘汰和被歧视的对象。不要说让所有的孩子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样冠冕堂皇的目标,就连一些从大学毕业的孩子连基本的独立谋生的能力都没有掌握,这难道是教学改革的成功?当家长欲哭无泪之时,竟然找不到一个具体的责任者。这恐怕就是教育体系设计中的巨大成功之处吧。学校年复一年地沿用一条龙式的僵硬的教学模式,完全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削足适履地把学生改造成“标准产品”。
虽然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作为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社会人的标准来看已经报废了。这一点从《__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看不到任何的新意。作为家长不禁要问,现在制订的是20__年-20__年的规划,那么之前的规划目标有没有达到,或者达到了什么程度。假如部分没有达到,那么没有达到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原因有没有可能在下一步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继续存在?几十年来,让家长们欲哭无泪的是,从幼儿园到大学,花了许多的冤枉钱,完全得不到一个“价值相等”且令人满意的教育服务。而且,由于垄断的因素,教育服务的质量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估。这也许是目前中国境内最不公平、也是最不清晰的“消费者权益”问题。义务教育变成了让家长终身尽义务,让家长成为独立承担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主体。
而教育部门却变成了向全体人民施恩的主体,还要全体公民来感谢他们,国家还因此设立了独立的“教师节”,让一个原本普通的谋生职业,从此变得神圣起来。问题是职业的神圣,并不代表从事该职业的人的神圣。就象上帝的.神圣并不代表神职人员就一定神圣。其实,家长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求孩子能具有独立谋生的能力,换句话说,花了许多的钱就是能让自己的孩子掌握一技之长,至少自己能够养活自己。难道国家的愿望不是这样吗?当许多的大学生的就业就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之时,难道教育部门连一点责任也没有吗?至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在于,教育部门为学生所提供的教学产品中存在重大缺陷。当大学毕业之时才发觉身无一技之长,为时之晚,青春不再。这难道不是误人子弟?,难道不是误国误民?作为一名家长,真是很怀疑《规划》是否又给百姓“画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饼’”,《规划》中所提出的目标凭借目前教育部门的观念和能力,凭借目前的教育体系能够达到吗?显然不能。既然不能达到,为什么还堂而皇之地收那么多的钱大肆扩张?站在家长的角度,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劳动者,或者是能够承担社会工作的社会人,至少是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人。所以,当教育完全违背了办教育的初衷,变成了一个宣扬政绩的场所,变成了让教师充分就业的场所,就变得可悲了。这不禁让人怀念起武训乞讨办学的事迹、怀念起陶行知先生的良知。
30年代,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写过《杀人的会考,创造的考成》一文(1934年),他激烈抨击旧考试制度,痛心疾首地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师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日间由先生督课,夜间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是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他向全社会并向当年的一代教育工作者大声呼喊:“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陶行知的悲愤,不知道《规划》的制订者读了有什么感想?难道真的毫无羞惭之心?
教育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篇7
读了《面向创造性和人性的教育》这篇文章给我感受颇深,修正了许多我自己对于教育方法错误的理解,深刻的感觉到作为一位幼儿教师的责任感和对于幼儿人格发展是何其的大。
例如,我很喜欢给小朋友讲故事。我讲故事也非常注重自己的语音语调,想要用自己的夸张动作和诙谐多变的语调来吸引孩子,殊不知这恰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我没有想到要用故事的本身内容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消化,而是我直接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将这篇故事呈现给孩子,没有去考虑孩子是否和我的理解是一样或他们被动的接受我传递给他们的感情,他们是否会适应呢?看了本文我才知道,我的方法是大错特错的,我们往往会低估幼儿的能力,他们其实比我们更具想象力,在他们的世界里可以把它呈现的更加丰富多彩。
我同时也在思考为什么我这么急于想要向幼儿表达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呢?
第一点,我总是把幼儿置于一个很低的位置,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什么也都不了解,需要我们的引导。看了本文才明白,我们需要敬畏儿童,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团体,而不能把他们当做小大人的方式来进行培养。
第二点,我的教学进度理念太过于急躁,想要幼儿立马就接收到我所传递的信息。这就和我们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有了相似之处,这样方式直接忽略了儿童思考和发觉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我夸张的动作和诙谐多变的语调使得故事形象过于鲜明化,它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冲动,无法表现真实孩子的内心感受。
第三点,源于整个社会的教育大背景。在全实践的过程中,主班老师会要求我给幼儿讲故事,这时的主班老师就会有一个对于我外在表现的评价。我也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才会这样卖弄自己的才能,从我内心来讲也是非常乐意去展示我声音特色和故事表现力,以及对幼儿的喜爱。这样说来在社会的教育大背景下,老师也存在一定的“自私性”。就像我们每到一定的年龄段都会有升学考试一样,各科的老师会为了自己的升学率以及优秀率给孩子施加各种各样的压力。这种方式有好也有坏,面对我们多人口的国家,这的确是个很好的选拔优秀人才的手段。但同时它的的确确让我们的学生生活的很痛苦,本来学习应该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就像华德福教育一样在游戏中得以学习,可是应试的魔爪已经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积极性消磨光了,可能这也是中国在目前为止没有一位本土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吧。
这让我十分羡慕华德福教育下的孩子,他们没有过早的成熟。华德福教育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形式,竭力给予他们一个善、美、真的世界。其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创设一个孩子能创造性游戏的环境,使得这些具有创造力、热衷于游戏的孩子将来会成为最优秀的学者和最全面平衡发展的人。华德福教育非常强调游戏的`重要性和成长环境的自然性。他们的玩具都是未完成的玩具,原材料均来源于生活,孩子若想真正地开展游戏,他们必须有一种梦幻般的意识,在那种想要玩的强烈欲望的驱使下,使得自己的行动力增强,各项身体机能得到了更好锻炼。让孩子的真正地游戏是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游戏是孩子释放天性的一种载体,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成人过多的去干涉或者是干扰势必会成为一种负面的形式反映在他们的行为中。
这又不得不让我想起第一次进行全实践发生的窘事。首先我必须声明,我很喜欢学前教育这个专业是自愿填报的并且也想在这个专业领域上有所最为,所以在幼儿园也会表现得很积极。当时我全实践所在的班级是小班,当儿童在进行蒙氏活动时,我想更加亲近孩子,就会跑去问他们问题,这时我的指导老师就会把我叫到一边,说我这样做会干扰到儿童的独立思考和专注力的培养。当时我就很羞愧也很感谢这位老师,是她让我懂得了一位幼儿园老师不是那么轻松容易的,你需要有专业的知识理论来支撑你的教学行为,这样你的教学模式才能得以渐行渐远。本身我对于自己的专注力也是不敢恭维的,因为自己在看书这一块总是会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培养起爱读书的兴趣也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吧,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可以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我会经常强调自己是个行动派的人,不喜欢照本宣科的教条理论,喜欢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去找寻遵循的理论根据。
完整仔细的看了这篇《面向创造性和人性的教育》并结合自己全实践的经验,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没有很好的教育理论作为根基,你连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都不明确,那要做个合格的幼儿园老师谈何容易呢?找到了自己的弊端,我会克制自己去完善它,更好的投身于自己的教育领域。
看了《面向创造性和人性的教育》还想着重强调的一点就是,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成人的工作是孩子游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补充。孩子不仅模仿你的工作,还模仿我们对待工作的专注神态,以及投入其中的热情。孩子是很聪明也很敏感的,他们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能感知外界事物对他们的刺激。有些家长会困惑如何去教导幼儿,原来方法是那么的简单,家长只需要成为一位遵纪守法,勤劳勇敢合格的公民,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那么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像自己一样的人还是轻而易举的。有本文也再次证实了榜样的力量。人永远会喜欢像他的人,永远会像他喜欢的人。也证明了幼儿在幼儿园这个群体中,老师会经常表扬做得好的小朋友,为其他幼儿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其他幼儿也会有模有样的去学习榜样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幼儿的教育也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
看过本文后还有许多感受在这里就不在进行一一赘述了,都在打印文本里进行了标注,我相信这对于我以后的教育生涯将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也谢谢甘老师提供这么好的学习资料供我们学习。
教育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篇8
安全对于生命是重要的。它的意义,在于千家万户的幸福,在于国家财产的安危。不讲安全,哪怕是轻轻一碰,就能使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生产装置爆发;不懂安全,哪怕是小小的一块砖头也会酿成大祸;不要安全,哪怕只是一个麻痹的.意念,就会让操作者处于生命的危险状态。
现在许多家庭在水池边安一个插座,觉得很方便。可他们不知道,这样很容易就会发生漏电事故。
我们要好好珍惜,不能将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这无情的事故。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点燃的蜡烛、蚊香要放在专用的台架上,不能靠近蚊帐、窗帘等可燃物品;到床底、阁楼找东西时,不要使用蜡烛、打火机、火柴等明火照明,不要随身携带打火机、火柴等火种。
2、在下雨时要尽量远离大树,不应在大树下避雨;乘车遭遇打雷时千万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打雷下雨时,不要打带有金属尖的伞;打雷下雨时,应关好门窗,并且人不要离窗户太近。
珍爱生命,关注安全。让我们携起手来,呵护着文明之花,让我们远离伤痛珍爱彼此的生命,为彼此的生命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吧!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洒播进自己的心田,当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时,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宁。
教育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篇9
该书本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编写,其前言则指出终生学习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把其视为核心任务。教育在传统的意义上是经验、学识的传授,而成人教育和终生学习除了以上的作用以外,还有其他重要的意义。
知识、技能的更新换代加快,终生学习者能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并以更加开放和全面的`视角看待问题。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极大地加快信息交换的速度,碎片化的信息每天都在不停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互联网等虚拟世界对于相关技术人员而言,它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而对其他人而言,是一个闭合的世界。知识和技能在这中间筑起了一道墙,外界的人可以轻易地参与到虚拟网络中来,但是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公众的观点和舆论的势头更多地被“有心者”左右。当我们看到从另一个世界传递来的消息,我们自以为形成了一个自主的观点,事实那是被别人引导的结果,我们却不自知。更甚者,当我们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被除名之后,我们在网络世界即不存在了。
从社会的角度,成人教育和终生学习能缓解甚至解决许多现存的问题。《成人学习和教育全球报告》中指出,“最需要成人教育的人,是那些本来应该享受成人教育所带来的益处却被有组织地拒之门外的人。”联合国需要解决许多边缘化人群的问题,而成人教育和终生学习则是解决该问题的措施之一,好比古言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教育给予他们知识和生活的技能,使他们获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另外,教育、学习更能遏制“边缘化”的代代传递,《成人学习和教育全球报告》中的一项调查令人信服地展示了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教育水平和能力水平与孩子(尤其是女孩)参与教育及从中获得的成就正相关。即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会影响子女的教育理念。
教育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篇10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一本随笔集,正如作者肖川自己所说的,随笔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他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灵性,时刻有灵感的火花在闪烁。的确,读肖川的随笔是一种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
面对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博士比绝大多数人都思考得深,思考得早,无论是《教育给了我们什么》,还是《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或者是《完美的教学》等,都渗透着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他说的高考制度,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说得真是精彩极了,"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我们不得不也思考,教育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呢。
我曾看到自己小学时威风凛凛,才华出众的班长,经过无数次教育地"洗礼",高中过后,简直判若两人,人不但变得傻呆呆,连基本的人际交往也不会,面对昔日的老同学居然一句话也不会说。难道这就是教育给我们的吗?这不得不让我们去《审视教育目标》,肖川博士又很好的告诉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他希望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并且阐述了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在我们学习新课程的同时,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读一番,因为"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肖川博士直达理性和内在的教育表达,让我佩服不已,有时我在想是什么让肖川博士有那么多教育和写作的灵感呢?我想一个不善于思考,一个不懂得吸收,一个漠视生命,一个不懂得生活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的。此时的我只想更好地,更多地去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让这一把激情之火同时也能点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