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名人故事7篇

| 吴泽

王羲之名人故事(篇1)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名人故事(篇2)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王羲之名人故事(篇3)

王羲之是书法家,也是一位美食家。他一生的功名成就与吃有很大关系。这里仅说他的三次吃。

第一次吃,使他成为知名人士。

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是宰相。王导带他去谒见尚书。尚书知道王羲之很有才学,刮目相待。当时的人很重视吃牛心炙,说吃了可以补心。在座的人还未动箸,尚书便亲自挟牛心炙给王羲之吃。同席的客人也就都十分看重他,知道他很有才学,从此成为当地知名人士。

第二次吃,使他成为太尉的女婿。

晋太尉郗鉴想选女婿。他知道王导门下几个儿子都是俊才,欲选一个做他的快婿。王导几个儿子都准备迎接挑选,唯有王羲之未加打扮。选婿的人来了,只见王羲之敞坐在床上吃胡饼。选婿的人回去如实禀报了郗鉴。郗鉴听后高兴地说:“此正吾佳婿也!”王羲之便成为郗鉴太尉的女婿。成语"“东床袒腹”的典故就出于此。

第三次吃,使他的书法更趋成熟。

他因特别喜爱鹅,常常观察鹅的行走姿态,并将此与书法结合起来,水平便日趋成熟。会稽有孤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弭日。山阴有一道士,为求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邙归,甚以为乐。

王羲之名人故事(篇4)

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王羲之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

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

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

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

王羲之名人故事(篇5)

地主渔霸碰了一鼻子灰,又气又恼,可是又拿王羲之没办法。还是一位摇鹅毛扇子的帐房先生有诡计。他那双小眼睛一转,一撮黄鼠须一动一动地,向老财的耳朵叽咕了一气,弄得主人把脑袋点了又点,乐得张大了嘴巴,那嘴巴足可以填进一个拳头。不久,一位教书先生打扮的人,渐渐地同王羲之交上了朋友。这位老先生在风景如画的水边建了房屋亭阁,还养了一群大白鹅。一切就绪之后,就邀王羲之来他家作客。王羲之把他当作一位“退休”的教书先生,觉得能谈得来,就应邀而来。不用说,他受到盛情招待。老先生还同他乘着小船去观赏了月光水色。他们玩得很痛快。临走,主人还挑了一只大白鹅相送。王羲之很高兴,可是他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还礼,很为难。老先生了解这一情况后,哈哈一笑,说:“你毛笔字写得好,就写个字吧。”

“写什么呢?”“我喜欢大海,就写个‘海’字吧。”于是王羲之就写了个“海”字。不久,老先生用同样办法,请王羲之写了个“门”字。

第三次,老先生清王羲之写个“关”字。王羲之并没有觉察这里面有什么名堂,仍旧是提笔就写。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时候文字还没有简化。王羲之写的“关”字是繁体字——“门”字里面放个“关”。当王羲之刚写了“门”字时,忽然想起了地主渔霸叫他写“海门关”的事。立即警觉起来,笔也停住了。由帐房先生装扮成的“教书先生”一看王羲之识破了他们的计谋,很怕王羲之把刚才写的“门”字撕了,就赶紧夺过去……

这样,帐房先生终于骗得了““海门关”三个字。最后一个“门”字肚里还缺少一个“关”,只好自己摹仿王羲之的笔迹,添了上去。

摹仿毕竟是摹仿,人们只要从远一点的地方看“海门关”时,只能看到“海门门”,而那位帐房先生添上的“关”却看不到,原因不难理解:“书圣”的笔迹。那充满铁臭的帐房先生怎能配得上呢?

王羲之名人故事(篇6)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看见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扇子,一直卖不出去,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王羲之名人故事(篇7)

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4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