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惜时的故事
关于名人惜时的故事篇1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关于名人惜时的故事篇2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 非常珍惜时间。 他有一句 至理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 于谋财害命" 。
鲁迅确实惜时如命, 他把别人喝咖啡、 谈空天的时间都用在 工作和学习上。 鲁迅还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 刻苦学 习和工作。在__时,他的卧室兼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集录 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两句诗,上联是[望崦嵫而勿迫" (看 见太阳落山了还不心里焦急) ,下联为[恐鹈鹕之先鸣" (怕的是 一年又去,报春的杜鹃又早早啼叫 ) 。书房墙上还挂着一张鲁迅 最崇敬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 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
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 于是点上一支__ , 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鲁迅用这 朝夕相处的对联和照片督促自己抓紧时间。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 时如命的精神, 鲁迅在他 56岁的生命旅途中, 广泛涉及到自然、 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 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 留给后人一份宝贵 的文化遗产。
关于名人惜时的故事篇3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__家, 也是当时了不起的大 学问家。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就是他编 写出来的。
司马光小时候在私塾里上学的时候,总认为自己不够聪明, 他甚至觉得自己比别人的记忆力差。 为了训练自己的记忆力, 他 常常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和背诵书上的东西。 每当 老师讲完书上的东西, 其他同学读了一会儿就能背诵, 于是纷纷 跑出去玩耍了。司马光却一个人留在学堂里,关上窗户,继续认 真地朗读和背诵,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本,能背得一字也 不差,才肯罢休。
他还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 比如骑马赶路的时候, 或者夜里 不能入睡的时候,一面默诵,一面思考文章的内容。久而久之, 他不仅对所学的内容能够记诵, 而且记忆力也越来越好, 少时所 学的东西, 竟至终身不忘。 由于他从小学习一丝不苟, 勤奋用力, 为他后来著书立说奠定了很坚实的基础。
司马光一生坚持不懈地埋头学习、 写作, 往往忘记饥渴寒暑。 他住的地方,除了书本,只有非常简单的摆设:一个板床、一条 粗布被子、一个圆木做的枕头。
为什么要用圆木做枕头呢?原来是这样的, 司马光常常读书
到很晚,他读书读累了,就会睡一会儿,可是人睡觉的时候是要 翻身的,当他翻身的时候,枕头就会滚到一边,这时他的头自己 会碰到木板上,这样一振动,人也就醒了。于是,他就马上披衣 下来,点上蜡烛,接着读书。后来他把那个圆木枕头看成是有思 想的东西,给它起了个名字,叫[__枕"。
就是凭着这种永不自满、 永不懈怠的精神, 司马光和他的助 手,花了整整 19年时间,编成了<资治通鉴>这本历史巨著。
关于名人惜时的故事篇4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近代一位出色的文学家。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关于名人惜时的故事篇5
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一个边远小城,8岁那年,父亲不幸辞世,母亲用坚强和隐忍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却是个淘气包,常常惹妈妈生气,被妈妈打。白岩松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要不然,连他自己都会感到奇怪。
由于太贪玩,白岩松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差。一次,白岩松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他一生气,竟偷偷把张贴的成绩榜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迎接挑战的坚强性格。渐渐地,白岩松的成绩跟了上来。高三那年,为了让成绩提高得更快,他把所有学过的课本都找出来装订起来,历史书一共有600多页,地理书一共有700多页,语文书一共有1000多页等等。然后,白岩松一天看每科30页书,另外还要做数学题。持之以恒,白岩松终于考上了大学。
现在回想这些,白岩松感慨地说:“青春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挥霍,你可以犯无数的错误,因为你有改正错误的时间,但是当中年这杯下午茶端在你手里的时候,你就知道要赶紧做正确事,因为错了就没有改正的时间了。”
笑着说:“真是个书巢啊!”
关于名人惜时的故事篇6
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
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那时候,每逢举行甚么集会或庆祝活动,如果车胤没有到场,大家就觉得扫兴。
关于名人惜时的故事篇7
他非常珍惜时间,从不放弃点滴空闲,少年时代在当地的一所“文学学校”学习,在校6年,他硬是挤出时间,读完了学校图书馆里的上千册文艺图书,还能背诵大量的诗作和剧本里的精彩对白。
从小喜爱戏剧的他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镇长,喜欢看戏,经常招来一些剧团到镇上演出。每次,莎士比亚都看得非常入迷。镇上没有演出时,他就召集孩子们仿效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演戏。他还自编、自导、自演一些镇上发生的事,很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戏剧才能。
后来,父亲因投资失败而破产,13岁的莎士比亚走上了独自谋生的道路。他当过兵,做过学徒,当过瓦匠,干过小工,还做过贵族的管家和乡村教师。在为养家糊口的奔波中,他对各种各样的人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还记录了他们很有个性的对话,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莎士比亚22岁时来到伦敦。对戏剧的强烈追求,让他在一家剧场里找到了看门的工作。起初,他只是给看戏的达官贵人们牵马看车。之后,他用挣来的小费转付给一些小孩帮他完成工作,自己他却抓紧时间到剧场里去观看演出。慢慢的,莎士比亚开始在演出中跑跑龙套、当配角。
对此,他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能在舞台上更近距离的观摩到演员们的表演。后来,莎士比亚当了“提词”。躲在道具里的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抽空把自己对每个演员演出时的观感记录下来。正当莎士比亚成为正式演员时,欧洲开始流行鼠疫,成千上万的人死去,剧场被迫关门。老板和演员们都出外躲避鼠疫,莎士比亚却选择了留下来看守剧院。在经济极度萧条的两年里,莎士比亚抓紧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整理了自己各个时期的笔记,修改了好几部剧本,并开始了新剧本的创作。等到英国经济复苏、演出重新红火的时候,莎士比亚的剧作一炮打响,他本人也由此成了最杰出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