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电视剧观后感
在我热烈的期盼中,今天如愿以偿,观看了由陈忠实名著改编的电影版《白鹿原》。原定于9月13日上映,又被推迟2日,不过,总算没让人等待太久。前些天,专门欣赏了首映晚会,剧组成员悉数亮相,电影对白全部是关中方言,让人倍感亲切。万达影城有4个影厅同时放映,观众没有我想像中那么多,但,坐在那里的观众,看来对小说非常熟悉,大家都在讨论着剧情下面的发展。
小说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小说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中国当代小说六十年巅峰之作,十五年风行不衰。小说被翻译成日、韩、越等文,描写了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读起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对书中女性的悲惨命运,叹惜不已。在那个被封建主义束缚的年代,敢于反抗,与命运抗争的后果,唯有悲剧结局。
《白鹿原》搬上银幕历经十载,可谓是好事多磨。影片最完整应该是310分钟,现在上映的时长是156分钟,被剪掉很多,观看时有点不连贯,宣传片里有的解放时期的情节全部删掉了,好在有小说垫底,电影只能算了沧海一栗了。电影和小说本来就不是一个介质,要把几十年的历史变迁,人物的坎坷命运一一展现是不可能的。影片选择最为激烈冲突的黑娃,田小娥的爱情以及白鹿原新旧社会制度更替,家族纷争,内忧外患等等展开。壮观的麦田拉开了序幕,整部剧也是以麦子贯穿。有割麦,晒麦,烧麦子,还有在麦田里释放的情欲。通篇都是我熟悉的场景,就像回到儿时的农村,土崖,芦苇,河水,华阴古腔,就是我熟悉碗碗腔,皮影表演,土窑,白鹿两家的房子,就像我小时候住过的老房子,很亲切。最过瘾的是看黑娃,兆鹏吃面的场景,好馋呐,也给我老碗嘛!
那个一心要跟着黑娃过安生日子的田小娥,一进村就被拒绝进入祠堂。被公爹赶出家门,跟随黑娃住破旧窑洞,毫无怨言,她的内心是淳朴的。黑娃闹革命,她也渴望婚姻自由,打破旧传统,砸祠堂,妄想着能被世人承认。革命失败,黑娃忘命天涯,苦命的女子没有依靠,去求乡约鹿子霖帮忙打探丈夫下落,不想落入虎口,成了鹿子霖报复白家的工具,以至于最后死于非命。她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一个财主的小妾是无法得到尊重,更不可能得到幸福。想跟随黑娃回家,因为是私奔不被那个社会承认。想通过革命来改变命运,却被人吊起来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弱女子如何能把控自己的命运?玩弄男人又被男人玩弄,遇到真心对自己的男人,却招来了杀身之祸。她死了,白鹿原便发生了瘟疫,是上天承罚这里的村民,是他们杀害这个无辜的苦命女人。他的男人黑娃为她去寻仇,那个象征封建形象的族长,挺直的腰杆被打弯了。影片的结尾是发了疯的鹿子霖回到白鹿原,恰逢飞机轰炸,众人躲避,白嘉轩硝烟中寻找鹿子霖的身影。就在观众为人物命运揪心时,影片嘎然而止。我感觉结束有点太匆忙,是不是把后面的情节裁掉的,影响放映的时长。
张雨绮在剧中的扮相很惊艳,很喜欢娇羞的大户人家小妾时的装扮,还有抽旱烟的样子,很可爱。但是声音有点不自然,可能学关中方言有点费劲吧。人长得漂亮,穿什么都好看,即使住在窑洞时穿着朴素的碎花棉袄也是很有味道。但似乎她的美貌,和那些男人不相配。一朵娇艳的鲜花,被糟蹋了!
在各个角色表演中,我认为刘威扮演的鹿三最到位,关中话标准,走路的神情将一个倔强的老农民淋漓尽致地展现。当发现儿子带回来的媳妇是个伤风败俗的女人,他摔家什砸东西,嘴里骂着,真是像极了我熟悉的老农民,从小我就是在关中平原长大,亲眼目睹过老父亲教训儿子的场景,二话不说,抄起家伙就收拾儿子。他是一个长工,护主又爱子,当知道小娥勾引了族长接班人的孝文,并且孝文为此卖房卖地染上烟瘾,卖身当兵,他痛心之极,毫不犹豫地杀了那个不祥的女人,在儿子讨债时还理直气壮地声称,是自己杀的,敢作敢为,是关中男人。
观影之后的感觉就是,意犹味尽,剪裁过多,不过瘾。那些倍受争议的情欲戏,放映时已经删得差不多了,小朋友都可以看了。据说,此书又要拍电视剧,但愿别改编太多,留下太多的遗憾!
白鹿原电视剧观后感(精选篇2)
今晚看的《白鹿原》电影,多少有些遗憾,以至于到电影结束了,我还觉得应该继续再演下去,总觉得没有完毕,没有交代清楚人物的命运,不是意犹未尽,而是有始无终,不完整。
这部影片确实难拍,能拍成这样电影,王全安确实有一份执着和魄力,白嘉轩的精神由张丰毅塑造的不错,还有鹿子霖的人物形象确实很棒,我最为欣赏的白嘉轩演绎的不错,但是和原著比起来确实逊色了不好,如果你是导演可以演绎那么多角色,只演绎一个白嘉轩,我觉得有可能倒是一部好戏,所以没有一个主角,试图把整个故事交代清楚,倒是把这部经典史诗给毁了。
田小娥是时代的一个悲剧,如果不是她本人,换成另外一个人,其结局也是和田小娥一样的结果,或者田小娥就是众多人物命运的一个缩影,这不是一个人的命运,而是时代赐予一个弱小女人的不得不接受的命运,无法改变,只能微调或者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鹿子霖不仅仅生活在那个时代,他也生活在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到处都是,外表软弱,平和,内心也是充满争斗,迷恋权色,影片最后疯掉,与他的价值观和追求不无关系,同时这也是他最好的归宿了,不是作者陈忠实给他写“疯”的,而是那个时代需要这样一个“疯子”。
有好多人物都没有出现,不如百灵,比如兔娃,比如朱先生,比如兆鹏弟弟等等,不无遗憾,但是他的主角白嘉轩演绎的很好,对一个族长的威严,倔强,负责,担当,关键时刻的大义凛然表现的都很好。
白嘉轩这个人,是有精神的,无论是对任何人,甚至对他的敌人都是仁厚的,但是他同样是生活在时代背景中的人,不可能脱离了一个时代的特性,他是值得尊敬的人,是长者,这样的精神是需要一代一代往下传的,传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文化才是有价值的,才属于真正历史的。
食色性也,人之追求,胃比大脑更有思想,满足不了胃,其它的都是白谈,吃更接近人的灵魂,色也是最原始的,剥离不了食色,就无法产生真正的道德,所有接近人性的东西,往往都是简单的,最简单的往往越深刻。
看完原著,发现小说真好,可以虚拟人物,也可以表现真正的社会,是一个时代最好的诠释,感谢陈忠实的作品,也感谢王全安奉献的电影,这段时间的读书学习也算有一个收获,感谢所有付出着。
期望这部影片可以影响更多的人读读原著,了解那个时代,珍惜并感恩这个最美好的时代,我们也是时代中的人,改变不了许多,但是我们做一些我们自己可以改变的事情,让生活美好,让生活继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无法阻挡,谁也无法逆流,唯一不确定的就是,这个历史的车轮究竟是谁控制的……
我给王全安打90分,给这部电影作品我打60分!
白鹿原电视剧观后感(精选篇3)
麦子,高粱,玉米,棉花,这些庄稼站在土地上,就好像一些女子落在乡村。她们是红颜也是祸水,随尘烟而逝,随笑谈而成传奇。
田小娥当然是麦子。她有一棵如麦子一样青葱的心,也渴望像麦子一样一生有一回灿烂的金黄。她渴望大风来拥抱她。在广袤的土地上掀起波浪。然后安静的等待被收割,等待和无数麦秸一样堆晒在贫穷的院落,过完一生。
是的,麦子的一生,早已注定。
看那影片的开场,大风吹呀,麦子笑呀!大风吹呀,麦子哭呀!
她哭命运的无常。恨爹娘把她嫁给郭举人,一个有几个老婆的可以做她爷爷的人。没有爱的婚姻是阴暗漏雨的窑洞,她不甘心煎熬到白头。
她把自己融入成熟的麦子中,唯有低头弯腰割麦的黑娃看见了她。她在看到他的一瞬,心儿便如麦子遇到风一样摇摆。
她是别的男人的闲话,却是黑娃的心疼。这注定了他们的纠缠。且不管是一时还是一世。
“好吃不?”“好吃,好吃”。两碗“俺做咧”的面条,暖了他的胃,融了他的心。
干柴烈火的后果是被痛打。坏了名声,好在有命。搀扶着回到他的白鹿原村。
如果白鹿原的族长白嘉轩同意他们入祠堂,如果黑娃的爹鹿三容得下“破鞋”儿媳,如果没有周围人的闲言碎语,他们原本可以安稳的过完一生,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许许多多陕西农民那样贫穷卑微的命运一样。
但这就不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了。那年父亲从图书馆借来了《白鹿原》,我也随便翻开,开篇第一句话颇具诱惑: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这让人感觉此书是揭示命运的红与黑,人性的罪与罚。许多情节如今都已模糊,但田小娥这个名字是不会忘记的。
在电影白鹿原中,则以这个名字为主线,其背景是从剪掉辫子的清末民初开始,至1938年日本鬼子的飞机在白鹿原上空轰炸为结尾。其情节以一个女人和几个男人的故事为脉络,演绎那个年代人世间芸芸众生的命运兴衰,彰显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刻渊源。
电影中少了原著个别人物和情节,但与田小娥有关联的男人一个都没少。这些男人是白鹿原不可缺少的人物,否则,电影就不能以白鹿原命名了。
白鹿原最有声望的除了白嘉轩便是鹿子霖了。这个内心一直想占有族长这个位置的乡约,始终想借刀杀人。这把刀便是田小娥。
在不知真心还是假意的帮助小娥打听黑娃的消息中,他们在破旧的窑洞因“都是匪属”同命相连。她给他倒酒,她喊他伯。然而挡不住他借着酒劲把她按到炕上。如果和黑娃是激情的话,那也是有一见钟情做底。而此刻的小娥唯有保命而屈辱的活着,像麦子一样任人宰割。她的身体是无奈的顺从,而她的眼里是强忍的泪水。
她依计诱惑白孝文。这个看起来斯文老实的男人,其实从见小娥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她。但他至多有非分之想,不能也不敢轻举妄动。他喊她嫂子。他答应过黑娃要帮助小娥,在用木柱支撑窑洞顶以防漏雨的黄昏,他们终于心甘情愿的缠绕在一起。
在饥荒和瘟疫来到,白孝文卖身当兵以保命有身孕的小娥。然而,黑娃的爹鹿三用刀杀了这个“害人的女人”。他的刀从背后插入她的心脏,鲜血从刀的切口汩汩而出。她的死就像麦子被收割一样无声无息,而她的魂魄被刻板冷酷的白嘉轩镇于塔下。
田小娥,这个原本纯朴可爱的女人,却成为白鹿原最低贱的女人。
麦苗,麦子,麦秸。田小娥的一生,女人的一生。爱是女人整片心田。没有人知道,麦子追逐风,就是女人追求爱呀!
唢呐依旧在吹,锣鼓依旧在敲,嘶哑的喉咙在说古唱今。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都随尘烟去。
唯有风吹麦动,一年又一年。
白鹿原电视剧观后感(精选篇4)
看了电影《白鹿原》,感到有话要说。这是一部乡村叙事的史诗般作品,以白鹿原村为背景,从清末说到1938年的抗战初期,地点是陕西的关中平原,20多年的沧桑折射了时代的变迁,更折射了五千年的中国文明进化史:这就是中国社会虽然难以摆脱打打杀杀历史周期率的宿命,但总有一种正能量呼啸鼓荡,维系了中国乡村的纲常操守,维系了人类社会的根本准则和价值底线。
电影中的族长就是这样的角色。在和平时期,他是乡规民约的传承制定执行者;当大难来袭(军阀抢粮),他挺身而出,是村民利益的捍卫者;在□中,他的正直维护了起码的理性和道德底线,比如,他不准烂杀;他也是准则奖惩的自觉践行者,当发现儿子有不轨行为,同样施以严厉责罚。
乡村社会充满了矛盾:贫富矛盾、家族矛盾、□、欲望和束缚的矛盾,当这些矛盾纠结在一起,动荡冲突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在冲突中,人类赖以维系的价值准则往往会被冲击得荡然无存。此时此刻,如果有一种理性的力量,我们称之为正能量,能够巍然屹立,就能抵御疯狂,带领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具有这种正能量的人,也是被鲁迅先生称为民族脊梁的人,让我们一起呼唤正能量,每个人都为社会增加一点正能量。你理性,这个社会才更温暖!
白鹿原电视剧观后感(精选篇5)
又是那水榭明珠,却已是沧海桑田,人事茫茫。又是那天岐夜狼,却已是花谢草枯,情意壤壤。又是那地锦旗昶,却已是蓓蕾黯然,伤神慨叹。秋叶磊落,我悄然踏过你我的初年。当我走进《白鹿原》时,陈忠实带给我的是我这个时代所无法体会到的情感。我喜欢忠实的温文尔雅,文字里却有波涛汹涌的感觉。坐在月下,一边吃着饭,一边细细咀嚼《白鹿原》,五指微拢,仿佛就能夹起整个民国。
其实《白鹿原》写出了中国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但他又超越了传统的阶级分析的窠臼,写出了生活与人性的'复杂性,具有“史诗”的意义。
《白鹿原》所描写的生活在时间跨度上由晚清至新中国建立大约50年。这50年时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曲折的岁月之一。中国社会在这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之复杂,之剧烈都是空前的。在这些矛盾和斗争中,阶级矛盾和斗争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但非常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把阶级斗争简单化、绝对化,而是把阶级斗争放在民族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反映出各种矛盾和斗争的纠葛,斗争也不仅仅围绕着阶级阵营而展开,更多地围绕诸如生存、权力、财产、荣誉、道德、理想等展开的,这些内容可以归结为人性与文化的范畴,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白鹿原》所着力揭示的“秘史”,就是民族文化渊源的水下冰山。而“仁义白鹿村”恰恰带有浓郁的“礼仪之邦”的象征意味。对白、鹿家族来说,“仁义”、“耕读传家”、“学为好人”的家族纲纪,不仅是白嘉轩的人生信条和立身之本,更是其家族存在和延续的生命力之源,一种生生不息的“本分”精神意志;作家也是把它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特性的集中体现而予以正面张扬的。
小说对民族传统文化精义的叙述和张扬。主要是通过一种文化人格的塑造来完成的。这种文化人格的具体化、对象化的过程,就是白嘉轩,朱先生等形象性格逐渐清晰浮现的过程。也可以说,作家在对这些艺术对象的精神世界的解密和描述中,充溢着一种对圣贤文化及其圣贤文化所造就的思想人格的景仰和向往。
朱先生是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者。他能清醒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以传承文明、拯治精神、安顿灵魂为己任,拒绝为官。因此,讲学、治学便成了他生命的主旋律。饱受儒家文化侵染的朱先生推崇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信条,所以他又关心白鹿书院以为的风风雨雨,关注着百姓生灵的疾苦盛衰。于是,他的生命经历中便有了只身却敌、禁种片、赈灾济民等壮举。他那博大而磊落的胸襟和“铁肩担道义”式的豪气令人感佩不已。人,当他想着完成心中的大事以了却心愿实现理想的时候,他就会把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置之度外,无私而后无畏,无畏而后无挡,无挡而后成事,成事而后显示了人格力量,强大的人格力量又支撑了光彩夺目的形象。朱先生一身所完成的大小业绩还充分体现了他的睿智开明。不相信迷信,却能“算卦”,而“算卦”背后却是在总揽大局下一招具体情况作客观分析和准确判断。他对剪发、放足的赞赏态度则冲出了传统文化的束缚,散发着开明思想、创新思想的芬芳,全然清除了陈腐之气。他宁可牺身白鹿书院而不愿意混迹官场,一方面体现了他异常高洁的品行,扬弃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读书做官”的世俗信条;另一方面又与自我选择、自我定位、自我实现等颇具现代意味的观念息息相通。面对白孝文和鹿兆鹏的你死我活、国共两党及其党内的“窝里斗”,朱先生几乎是束手无策,内心充斥着无奈何悲凉,深感读书人的力量之微薄。所以在他的晚年,曾对黑娃说:我都不读书了,你还读什么书?能把读到的十分之一用到实际中去就很不错了。在朱先生临近生命终点时,把老伴喊成妈。这貌似不经意的轻轻一笔,透出的却是彻骨的悲凉。作者陈忠实对朱先生视乎也满怀沉醉和赞赏之情,所以小说对朱先生额“仙逝”做了真切而具体的描述。显然,作者把朱先生当成了白鹿的化身。
而白嘉轩人格精神的完善,就是首先得益于圣贤文化义理的洗礼。他曾有过难称仁义之
举的行为(如为了得到梦中的风水坟地而让鹿家为了六分水地而打斗诉讼),但在官赐“仁义白鹿村”之碑之后,更得“圣人”朱先生“为富思仁兼重义”的点拨,从而促成了白嘉轩人格精神的完善化。他修祠堂,建学堂,广施教化,营造白鹿村“友好和谐欢乐的气氛”;为了乡民利益而主谋鸡毛传帖,“交友”抗税;惩罚片烟鬼和赌徒,整肃族规纲纪;大旱求雨而甘当“马角”等。正是由于白嘉轩谨遵“耕读传家”、“学为好人”的文化信念,使得他即使在急剧动荡的年月也能充分表现出自信、自尊、务实的精神风貌。比如他虽是“风搅雪”的受害者,但绝不参与复仇行动,反而为农民协会员们求情;尤其在家族冲突。派系复仇愈演愈烈之时,这种文化人格更显示出其独有的价值和辉煌:他不为利禄官位所诱惑,不为强权暴政所屈服,不被他人蜚短流长所左右,不随政治风向所摇摆。白嘉轩的正气和大义,来自于他的文化人格意志;其理想文化人格的形成。基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作品通过白嘉轩这样一个文化人格理想的化身和楷模,完成了探究民族秘史、透视传统文化神髓的创作意图。
传统文化精髓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同样反映在家族后背乃至不肖子孙身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是黑娃。他在结束了自己的土匪生涯后,虔诚拜师念书,“求学问为修身为做人”。由此,“黑娃真正开始了自觉的脱胎换骨的修身,几乎残忍地摒弃了原来一切坏习气,强硬地迫使自己接受并养成了一个好人所应具备的素质,中国古代先圣先贤们的镂骨铭心的哲理,一层一层自外至里陶冶着这个桀骜不驯的土匪胚子”。在这里,小说以对黑娃修身做人、脱胎换骨的画龙点睛般的书写,树起了一座“圣贤文化神话”纪念碑。
这种表达深深打上了当时社会文化思潮的烙印,带有对于中古传统文化化的过分美化。但《白鹿原》的确在艺术上到达了相当的成就,一定程度上遮盖了思想上的一厢情愿。
白鹿原电视剧观后感(精选篇6)
今夜下了点滴小雨,看完《白鹿原》已经夜晚十一点半了,但我依然觉得很精神。
我觉得它是继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之后又一部耐人深思的优秀华语电影,展现了王全安导演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这个故事如果硬要抽出一个模式的话,那就是情欲与道德,或者说人性与教条。白嘉轩代表道德,田小娥代表合理欲望,又是一个法海一个妖孽的模式。法海虽然可敬但也着实让人讨厌,如果白嘉轩当初不恪守白鹿原的规矩成全黑娃和小娥的婚事,也就没有后面那么多纠结。妖孽虽然是妖,但让人怜悯,她只有最朴实的愿望,希望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田小娥就像白鹿原上一颗美丽的炸弹,又像一个照妖镜,照出了一群人的丑恶、自私。换一个角度,是不是男人天性爱美女?亦或美女无敌?除了“法海”白嘉轩,几乎人人都在她面前溃败现形。而白嘉轩的不成全,被鹿子霖解读成嫉妒,在鹿子霖的挑唆下,引爆了她邪恶的复仇行动,也直接导致她死亡,她成了白鹿原邪恶私欲的牺牲品。
给我印象最深的三个演员,分别是白嘉轩、黑娃和田小娥的扮演者。尤其是白嘉轩的扮演者,演得水乳不分,似乎他就是白嘉轩本人。黑娃的刚烈和血性演得很充分。田小娥的扮演者张雨绮很年轻,刚开始感觉有些在演,但拿捏得很到位,好在她死死抓住了人物的核心,那就是一个朴实的愿望——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她把自己个性中对爱的坚定和人物对爱的坚定融在了一起。
而影片中的政治风云变换和《霸王别姬》《活着》类似,但侧重点各不一样。白鹿原的变迁是政治风云在普通百姓身上的残酷反映。政治风云变来变去,老百姓却没有得到实惠,人们只想过简单有吃有喝的生活,管他城头变幻大王旗,哪方唱罢哪方登台。
如果略有不满,就是它的结局,在日本人的轰炸声中结束,被释放的鹿子霖回来了,他似乎期望着日本人的飞机炸掉白鹿原的一切,这个愿望充满了他个人的私恨。也许一切还会重复上演。
《白鹿原》真是这几年来不可多得的好影片!
白鹿原电视剧观后感(精选篇7)
白嘉轩的妻子仙草因瘟疫去世,感动万千观众,不胜唏嘘!那感人肺腑的力量来自平凡夫妻的一饭一衣,一眼一依,执子之手,来世再聚……
从雪地里捡回来的妻子,为白家香火子嗣,是上天的恩赐,嘉轩亦懂得珍惜。在小女儿白灵的身上,无尽的骄宠,可以得知。
然突如其来的瘟疫,带走嘉轩半世的温暖,留下的是无尽的凄风苦雨,山河破碎人沉沦,妻离子散原依依。
妻子,人世间最美的词语,是唯一能陪伴我们一生的知己,每日饭菜的疏离,一笑一颦的情趣,病床前眼泪,成功后的赞许。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无私牺牲的背影,那就是妻子。人的一生,父母终将远去,孩子也会远走高飞,累了才会偶尔回家栖息。但妻子才会对我们不离不弃,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抑或疾病缠身。有她在厨房忙碌的身影,这个家都是温馨的。
丧妻的白嘉轩,想念油泼面的香辣,想念夜补衣的沉寂,想念自己骄纵女儿时妻子的嗔怪,想念自己严苛儿子时的妻子眼泪。
那一声老泪纵横的:“仙草,我想你哩!”是嘉轩最深挚的怀念。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时光老了容颜,老不去心中的挂念;
时光弯了脊梁,断不了一世情缘,或邂逅,或一见钟情。
生活告诉我们: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白鹿原电视剧观后感(精选篇8)
《白鹿原》讲述的故事背景是在清末到解放那段动荡的历史中,以白鹿村为故事发生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白嘉轩是整个故事的主要人物。他是白鹿原的族长。他光明磊落做事坦坦荡荡;他老实本分,踏踏实实做一个农民。他隐忍坚强,一生遇到许多坎坷,他铁面无私,自己的儿子犯了错,他也强撑着实行族法;他仁义宽厚,他雇的长工鹿三,似乎是那种剥削压迫关系,而在故事中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却是那么融洽,竟胜似一家人一样,绝对的尊重,绝对的平等,最后竟成了生死之交。他一生都在努力维持白鹿村的平静与秩序,从不会被潮流冲昏头脑。
但是他如同千千万万个中国式家长一样,从他身上看到了对孩子的爱。在女儿白灵裹小脚时体现的淋漓尽致。不忍心看到孩子的疼痛,反对对女儿裹小脚。在女儿想去西安城上学时,起初很反对,但是不想看到女儿伤心模样还是将女儿送去城里。在攻打西安城时,和鹿三去城里找女儿,吓得腿软,足足可以看出对孩子的爱。
白嘉轩有着顽强的意志,在家境日渐败落的状况下,就是靠着坚定的信念,靠着自己的艰辛劳动,一步步地将家境扭转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