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观后感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观后感【篇1】
重温《大国工匠》纪录片,聆听24位极具“工匠精神”的传奇人物事迹,感悟“工匠精神”。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会感慨于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洞,会赞叹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的技术。正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的事迹中所描述。他为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这样的技术,非一朝一夕所成,也非臧谷之羊的态度所能做到。工匠的工作貌似平常无奇,但是这些工作中都积淀着经年累月淬炼而成的精湛技艺。
回顾三国,诸葛亮一生不辞辛苦,兢兢业业,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做到了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所谓“工匠精神”除了做到精细、精准,更多的是敬业。作为国家电网检修工的王进,面对工作时带高压电50万伏,作业地点离地面100多米,脚踩晃晃悠悠的电线,这种让普通人想想就心惊胆战的工作,他却在这一岗位上坚持了21年。极限化的胆量、意志、体能、耐心、责任心和本行业的技术操作本领使其成为了超高压输电线上的“舞者”。相当多的工匠岗位,都是以身犯险而保大业安全,以一人之力而系万民康乐。
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梁启超曾在《读书分月课程》中写道“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做工作时我们要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做到心无旁骛。作为殷瓦钢内胆焊接的领军人物张冬伟认为心不定则手不稳,手不稳则活必糙。即使焊完一条6米长度的焊缝需要5个小时他都能做到心如止水,手如拂羽,身如渊渟岳峙,这就是大匠精神。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就传承着敢为人先,身先士卒的精神。第一次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的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解决了一代又一代的温饱问题。无论是改变拓印技术,实现三维拓印的李仁清;还是从传统雕刻工艺向现代数字化雕刻制版转化的马荣,他们都做到了创新。
我们所从事的电解铝生产一百多年来一直遵循着冰晶石—氧化铝熔盐电解法。但自从熔盐电解法诞生之日起,电解铝的先辈们对于电解生产工艺的创新、技术指标的提高就从未间断过。电解槽电流由最初的几十千安发展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500千安电解槽AP50。电能消耗由吨铝22000kW·h降低至现在的12900~13200kW·h。在电解槽设计中已掌握“三场”仿真技术,能较好地处理电解槽的磁场、流场、热电平衡等问题。正是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我们由最初的在生产现场监管电解槽的生产状态,发展到了只需坐在计算机前通过生产历史曲线的分析结合多维图就能准确判断电解槽的生产趋势。作为一名电解生产的工区长,在生产中要积极学习现代铝电解知识,将理论和生产现场相结合,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电解槽。首先对于基础数据的测量要准确。结合计算机给出的大数据对电解槽运行趋势进行准确判断,通过生产参数的调整使电解槽按预定方向发展;其次日常的操作要精细化,进行仿生学管理,我们常说电解质是“血液”,阳极是电解槽的“心脏”。更换阳极作业相当于做一场心脏手术,一定要精准、快速高效的完成,把对电解槽的干扰降低到最小,新极保温料相当于我们的衣服要夏薄而冬厚,保持电解槽的热平衡;最后对于电解槽要运行分段和趋势管理,电解铝的生产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管理,合理设置单台槽的技术指标和技术参数进行趋势化管理,使电解槽高效、平稳运行。换而言之,任何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即所谓“工匠精神”。
作为工匠岗位的工作者,我们应当传承“工匠精神”。做到不断进取,自我提升。面对传统技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对工作忠于职守,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干活。如中国工业沈飞标准件厂的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所说“干工作,不光会懂,而且会通;不光会通,而且还会很精。”千古工匠的业绩已然竖起历史的丰碑,今日的我们应以扎实创造去赋予民族文明以实体形态。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观后感【篇2】
近几年听到很多人在提工匠精神,看完《大国工匠》,才体会到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在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蕴涵着严谨、耐心、踏实、专注、敬业、创新、拼搏等可贵品质。这些“工匠”们勤恳敬业、干练稳重、遵守规矩,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执著、坚守、精进,不断追求极致与完美。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为火箭铸“心”的高凤林,他是焊接火箭发动机的中国第一人,“0。08毫米,这是火箭燃料输送管道壁的厚度,焊枪停留在上面不能超过0。01秒,否则就会焊穿管壁,他将发动机的合格率由29%提高到92%”多么令人震撼的一组数据,震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
虽然我们是一名老师,接触不到这些精密仪器,但是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以这种精神时刻鞭策自己。第一就是敬业,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常怀一颗敬畏之心,因为教书育人容不得半点差错,同时将这种严谨、专注、拼搏的精神也传递给我们的学生。第二就是精业,作为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自己努力学习更多知识,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到精益求精。第三是奉献,作为一名老师,更要有奉献精神,其实说到奉献,我周围也有很多默默奉献的同事,如王欣欣老师,她经常很晚了还在班级里或办公室里忙碌,儿子只能在一旁默默等她完成所有工作才能回家。其实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从而赢得学生、家长、同事的信赖与信服。这些同事是我最好的榜样,我也会像他们学习,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脚踏实地,努力提升自己。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观后感【篇3】
周五晚上收看了“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些“大国工匠”,既是匠人,也是追梦人。他们用双手铸就了港珠澳大桥的辉煌,用智慧将航天器送上太空,用坚守探测出一个个油田,用果敢挑战超、特高压带电作业……他们是焊工、技工、电工、桥梁工等等,来自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却有着同样对工作执着的追求。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团队。这座大桥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它的美丽、雄伟世人有目共睹,但在实现这份美丽的过程中,那些辛酸和励志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其中一个难点便是一个外海沉管隧道。在港珠澳大桥之前,全中国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来不到4公里,而且,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隧道,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从零跨越。我国的桥梁专家们,在困难面前没有后退,也不能后退。2013年5月1日,历经96个小时的连续鏖战,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成功安装。这是不平凡的96个小时,仿佛一个从来没有人教过,也从来没有驾驶经验的新手司机,要把一辆大货车,开上北京的三环、五环。
这些可敬的榜样,他们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一员。但是,他们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我们要向这些榜样人物学习,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探索,精益求精,用自己的爱心、耐心、恒心去守护孩子们稚嫩的童心,让他们在爱的雨露中茁壮成长。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观后感【篇4】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就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来讲,他会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的焊接技术,不由人折服。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但工匠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应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因此,“大国工匠”诠释出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释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作为一名战斗在生产线的普通员工,我们应该清晰认识到祖国多么需要能工巧匠,让我们用我们平凡的岗位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为我们的企业献出一份力量。
观看完之后,我们深受感动,这还激发起了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关于我们能做的就是以后一定努力好好学习,学习他们的刻苦认真精神,把这些精神应用到我们的专业课学习中来,刻苦扎实的学习专业课知识,在实训时积极认真参加实训,多练习,以创造出一个优异的成绩而努力!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观后感【篇5】
看《大国工匠》,我们被工匠们的劳动精神,坚持不切的精神所折服。一系列故事使我们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技术的宝贵。
该纪录片讲述了方文墨几位在不同岗位中的劳动者,靠着自己过硬的技术,坚持不懈的努力,突破了一个有一个奇迹,从一个平凡的岗位追求着职业技能的完美,最终脱颖而出,贡献社会的故事。
《大国工匠》推崇“匠人精神”宣传技术技能,成就出彩人生,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中国制造业服务业水平有很大好处。
我在收看这系列的节目时,发现他们的文化程度不同,年龄有别,但拥有一个共同的发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坚持不懈,他们医术精湛。他们其中有人能用手检测堪比x光般准确。它们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练。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观后感【篇6】
重温《大国工匠》纪录片,聆听24位极具“工匠精神”的传奇人物事迹,感悟“工匠精神”。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会感慨于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洞,会赞叹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的技术。正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的事迹中所描述。他为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这样的技术,非一朝一夕所成,也非臧谷之羊的态度所能做到。工匠的工作貌似平常无奇,但是这些工作中都积淀着经年累月淬炼而成的精湛技艺。
回顾三国,诸葛亮一生不辞辛苦,兢兢业业,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做到了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所谓“工匠精神”除了做到精细、精准,更多的是敬业。作为国家电网检修工的王进,面对工作时带高压电50万伏,作业地点离地面100多米,脚踩晃晃悠悠的电线,这种让普通人想想就心惊胆战的工作,他却在这一岗位上坚持了21年。极限化的胆量、意志、体能、耐心、责任心和本行业的技术操作本领使其成为了超高压输电线上的“舞者”。相当多的工匠岗位,都是以身犯险而保大业安全,以一人之力而系万民康乐。
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梁启超曾在《读书分月课程》中写道“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做工作时我们要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做到心无旁骛。作为殷瓦钢内胆焊接的领军人物张冬伟认为心不定则手不稳,手不稳则活必糙。即使焊完一条6米长度的焊缝需要5个小时他都能做到心如止水,手如拂羽,身如渊渟岳峙,这就是大匠精神。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就传承着敢为人先,身先士卒的精神。第一次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的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解决了一代又一代的温饱问题。无论是改变拓印技术,实现三维拓印的李仁清;还是从传统雕刻工艺向现代数字化雕刻制版转化的马荣,他们都做到了创新。
我们所从事的电解铝生产一百多年来一直遵循着冰晶石—氧化铝熔盐电解法。但自从熔盐电解法诞生之日起,电解铝的先辈们对于电解生产工艺的创新、技术指标的提高就从未间断过。电解槽电流由最初的几十千安发展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500千安电解槽AP50。电能消耗由吨铝22000kW·h降低至现在的12900~13200kW·h。在电解槽设计中已掌握“三场”仿真技术,能较好地处理电解槽的磁场、流场、热电平衡等问题。正是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我们由最初的在生产现场监管电解槽的生产状态,发展到了只需坐在计算机前通过生产历史曲线的分析结合多维图就能准确判断电解槽的生产趋势。作为一名电解生产的工区长,在生产中要积极学习现代铝电解知识,将理论和生产现场相结合,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电解槽。首先对于基础数据的测量要准确。结合计算机给出的大数据对电解槽运行趋势进行准确判断,通过生产参数的调整使电解槽按预定方向发展;其次日常的操作要精细化,进行仿生学管理,我们常说电解质是“血液”,阳极是电解槽的“心脏”。更换阳极作业相当于做一场心脏手术,一定要精准、快速高效的完成,把对电解槽的干扰降低到最小,新极保温料相当于我们的衣服要夏薄而冬厚,保持电解槽的热平衡;最后对于电解槽要运行分段和趋势管理,电解铝的生产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管理,合理设置单台槽的技术指标和技术参数进行趋势化管理,使电解槽高效、平稳运行。换而言之,任何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即所谓“工匠精神”。
作为工匠岗位的工作者,我们应当传承“工匠精神”。做到不断进取,自我提升。面对传统技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对工作忠于职守,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干活。如中国工业沈飞标准件厂的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所说“干工作,不光会懂,而且会通;不光会通,而且还会很精。”千古工匠的业绩已然竖起历史的丰碑,今日的我们应以扎实创造去赋予民族文明以实体形态。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观后感【篇7】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他们一念执着,一生坚守。我们国家需要许多像这样的人才。就是因为他们,才会有如此大的进步。
他们是谁呢他们是中国“大国之匠”,他们用智慧创造今日的辉煌,他们用实力创造今日的成就,他们证明中国这个大国的实力,他们证明了我们国家的进步与努力。
打造“中国制造”,有这样一些国家技师,他们的名字是故秋亮,孟剑锋,胡双钱……故秋亮为载人潜水艇做出伟大的贡献——蛟龙号,一丝不苟,临近退休却依旧关注祖国的未来,默默奉献祖国科技中。为此,孟剑锋,国家高级技师,不断努力,不断追求,不容半点差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胡双钱,从1980年进场,不管工厂倒闭,也不被高薪诱惑,依旧与工厂老员工相互陪同制造大型飞机,对每一个细节更为关注,他给家人没能尽丈夫与父亲之责,却给他们带来一堆堆奖状和荣誉证书。他们是打造“中国制造”的有功之臣。
大国之匠,把我们推向世界顶尖,把中国文化传远名扬。他们是周东红、宁云章。一个为造纸做出伟大奉献,一个为高铁作出奉献。我们生活中,学习中都会运用到纸,而周东红从未浪费过一张纸,从他手里掏出来的纸全部都是完整的,为运用到纸的部门奠定了基础。宁允展为高铁速度创下了与以往记录更高的成就,为此,我国高铁科技已打通世界。
为了祖国进步,为了人民安全,更有这么两位有功者用一生来成就祖国事业与自己的事业。他们是张东伟,管延安。张东伟也是严师出高徒,从学徒开始,他的师父不容他出一点差错,他们岗位中稍出了点差错,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是巨大的。他是一位LND船的钢板链接者,钢板链接务必徒手链接,在这行业中,务必心平气和,为此他只要一有时间,便会去钓鱼将职业培养出情趣
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还有管延安,是一位有20年工龄的、技术精湛的老钳工。我们国家有许多海底通道,而这些都是透过他们一双双精巧之手打造的,在他们刚出生的时代里没有高科技术产品,只靠他这一双手精确到001毫米,也不放过。他说:“如果发生空隙,海底通道将会出现露水,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要更加用心”。
他们一念执着,一生坚守,不抛弃,不放下是交给我们的收获,“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是我们一生的追求。所以我们一旦认定的事情,就要透过自己的努力追求着那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绝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