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观后感感动中国

| 新华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你培养自己的艺术品味和判断力,让自己对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都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优秀的2023观后感感动中国是怎么写的?小编给大家整理了2023观后感感动中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观后感感动中国

2023观后感感动中国篇1

今年《感动中国》中最使我感动的是张桂梅的事迹。

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是一个平凡的女人,膝下无子,但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中国好人”,被几百个孩子亲切的称呼为“妈妈”;她疾病缠身,但她誓死与病魔抗争,坚持把毕业班的学生送进考场;她放弃优越环境,选择了艰苦,因为她觉得“艰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为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四处奔走,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张桂梅同志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想是因为她心中始终牢记“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正因为如此,张桂梅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和热爱,她牢记初心使命,心甘情愿为民奉献一辈子。也正因为如此,她毅然决然选择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用她饱含深情的伟大的“爱”去帮助贫困山区女孩实现人生的梦想!张桂梅同志践行初心使命,以责任担当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张桂梅同志所说:“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我想,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张桂梅同志,她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她心系困难群众,投身教育扶贫,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人民教师的骄傲;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是我们基层共产党员的骄傲。

的确,我们要走群众路线,就必须情系群众、一心为民;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落地落实、做事做实。张桂梅同志,始终冲在最前线,敢与时间赛跑,敢和病魔抗争,竭尽全力帮助一批又一批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托举起他们的希望和梦想。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也一样扎根山区农村,面对的一样是贫困的孩子,他们也一样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唯一的出路就是学知识、学科学,我们一定要接过老教师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用心来工作,用心来教书。记住,这里—更需要我们!

2023观后感感动中国篇2

参加工作已经将近一年的时间,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迅速转变为一名人民教师,特殊的角色要求我们必须迅速的适应并承担这个特殊角色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教书育人。对于教书这份职责,我们几个新入职的同志,一直在努力的探寻有效地教学方式,每周坚持听课,向师傅和其他教师请教教学中的困惑,课下我们自己也在探讨交流对后进生的管理措施。可是,在育人方面,那些我们不愿意听到的丑恶事情,曾经让我非常困惑和迷茫。当两岁女童小悦悦被车轧过,而身边18位路人视而不见;当汶川地震来临第一个跑出教室的老师“范跑跑”还振振有词;当唐山大地震余震发生时,一位不知名的老师不顾学生安危,自己躲在桌底下时,我的心中气愤万分,但同时也感到十分的痛心。

然而,刚满29岁的张丽莉老师在学生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完美诠释了教师的高尚情操,她是我们教师的骄傲,是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是新入职教师的师德楷模,是初为人师的我们崇拜的`女神。

张丽莉老师的瞬间抉择,绝非来自于她偶然的条件反射,而是来自于她最美心灵和人性大爱,来自于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精神,她对工作尽职尽责,把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心上,宁可放弃休息时间也不愿意放弃一个孩子;也来自于她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家庭并不富裕的她连续三年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来资助贫困学生,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饭送给学生等等。正是她这种处处以他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为重的“道德理性”,才会有她生死时刻的自然而然之举。

从张丽莉老师的教学生活中,我觉得在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前,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知识要学习。前段时间发生的唐山地震余震事件一直让我心存愧疚。那天我正在教室上课,在学生发现有地震的迹象时,没有引起我的任何重视,对地震知识无知的我曾经以为是投影仪的原因,我甚至还提醒学生安心上课。虽然当时为了稳定坐在投影仪下两位学生的恐惧,我选择站在他们旁边上课,心想万一投影仪掉下来我还可以保护他们。但是,当我下课后听到这确实是地震发生的迹象时,当我看到唐山某中学在相同情境下老师们组织学生自我保护时,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深深的自责。联系张丽莉老师的事迹,我终于明白,做一名合格的老师,真的不是仅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真心的爱学生,从点滴做起,才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最大限度的为我们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因此,今天我作为一名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代表,向我们的教育事业、向我们的社会承诺:我们要以张丽莉老师为榜样,学习她的崇高思想,牢记使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踏踏实实的做事,兢兢业业的工作,做一名学生爱戴、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人民教师。

2023观后感感动中国篇3

2020年5月17日晚8点,《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四川木里火灾中牺牲的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当地扑火人员、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顾方舟、浙江省嘉兴市盲人中医师朱丽华、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张富清等人获得“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荣誉。

感动一座城,感动一个国家,也感动了14亿中国人,他们获得“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荣誉,实至名归。大半生献给莫高窟的樊锦诗,“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功业凝成糖丸一粒”的顾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劫难,何其伟哉!“逾古稀而不辞,虽千万人而往”的伍淑清,一颗心爱国爱港,是美心,更是良心;从不放弃,永不言败,女排姑娘身上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

《感动中国》节目被誉为“年度精神史诗”,就在于获奖者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无论爱国还是敬业,无论诚信还是友善,无论积极进取还是崇德向善……他们身上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坐标,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标识。

看到那一幕幕细节,我们无法不感动。比如,1949年10月1日,杜岚在濠江中学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澳门回归祖国当天,已经87岁高龄的杜岚,放下拐杖亲自升起国旗,把对国家的爱传递给澳门濠江中学的孩子们。再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乡工作的黄文秀,主动选择当驻村第一书记,从帮村里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到教村民做电商,带领贫困户脱贫,可惜壮志未酬——因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每位获奖者都是可敬的,他们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不只是感动了我们,还温暖、鼓舞和启迪了我们。

我们有理由向他们衷心感谢。“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每位获奖者都在所处的领域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有温度,让我们更有动力前行。比如朱丽华,她因伤失明,遭遇不幸,但不被命运摆布,而是自学成为当地盲人中医师,从事推拿工作30余年,开创了自己的诊所,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非常了不起。更可贵的是,朱丽华坚持做慈善,截至目前已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为希望工程捐款达373万元。

恰巧,17日是第30个全国助残日。朱丽华本身是残疾人,靠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又为残疾人提供了巨大帮助,不仅推动了残疾人事业发展,也让这个社会更美好,可敬可赞。

我们有责任用感奋回馈他们。每位获奖者身上都蕴藏着“精神富矿”,他们用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坚守,诠释和定义了平凡中的不平凡,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特别在当下,更有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面对这场大战和大考,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举世瞩目。比如,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各方面人员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展示了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同样的逻辑是,从获奖者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我们就更有勇气走过苦难,走向胜利。

我们也有必要感悟人生。获奖者中,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共同点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有些人的高度,我们永远无法企及,比如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张富清,再比如拿了十个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但是,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他们的责任感,他们的拼搏精神,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换言之,我们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但可以像他们一样顽强奋斗,可以像他们一样把个体命运与国家需求结合一起。

获奖者中有一名美国人,名叫潘维廉,1988年起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任教,后来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老外。潘维廉令人感佩之处在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他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他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无论在哪里,能够做推动社会进步、推动国际合作的事,就是有价值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是无尽的。”如果说主流媒体发力道德模范宣传报道,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体现了媒体责任,那么从中不断获取精神的力量,把这种力量融进工作岗位中,则是我辈责任。

2023观后感感动中国篇4

陆鸿今年45岁,是苏州市缘跃纸制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被称为“阿甘厂长”。不满一周岁时,一场中毒性脑炎让他成了一名脑瘫患者,他的小脑指挥神经失常,影响了肢体和表情的控制,头也常不受控制地晃动。身体上的“不一样”让陆鸿在找第一份工作时碰了壁,职高毕业时,本该接收他的工作单位拒绝了他。后来,他在叔叔的工厂里学习“敲白铁皮”的手艺,还学会了骑自行车,正是那段骑自行车上班的时光,让他的体态更接近了正常人。

在叔叔的工厂干了两年后,陆鸿辞职了,并从2002年开始创业,他修过自行车,开过报刊亭、电话亭和碟片店,开过专门出售视频素材的网店,又跟店里的顾客学了摄影。2012年,他终于开了自己的照相馆,并苦练修图技术,凭着这一绝活儿,照相馆的生意越来越好。不少顾客总向他要和照片配套的相册,陆鸿和妻子商量后决定自己制作相册,从家庭作坊做起,一步步发展成了如今营业额超过千万元的企业。

3月5日,陆鸿告诉__,多亏当地政府帮他解决了厂房问题,他的相册工厂才能做起来,甚至在疫情期间还新增了外贸业务,目前工厂各个渠道的网店有十几家,厂里的48名员工中,有35人是残疾人。2022年,工厂的营业额达1300多万元。

2023观后感感动中国篇5

“菌草技术走向世界,我印象最深的是援外第一站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林占熺说,20多年前,那里还处在刀耕火种的部落经济状态,如何让他们掌握菌草这一现代生物技术,是一大难题。“我们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把技术本土化、简便化,让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获得成功。他们为了庆祝菌草技术示范成功,举行了非常隆重的现场会。”林占熺还介绍说:“为了记住来自中国的帮助,一位部长把自己女儿的名字改叫‘菌草’,而且特地登报公布。此后,从南太到非洲、拉美,许多人通过种菌草、种菇,摆脱了贫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林占熺透露,到目前为止,已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了菌草技术骨干一万两千多人,培养菌草留学生24人。他们把菌草技术翻译成18种文字在各地传播。2017年,菌草技术被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列为重点项目,正在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2023观后感感动中国篇6

谈到学生的改变时,刘秀祥开心得“手舞足蹈”唐瑞清摄“我们处在一个很好的时候。”刘秀祥说,在8年“助学走乡村”的经历中,他发现随着脱贫攻坚,教育扶贫的大力开展,“真正因为贫困读不起书的孩子很少了,”他坦言,“更多是思想上的问题,有的父母会觉得读书没有用,特别是对女孩来说。”刘秀祥深刻地意识到,扶贫亟需扶智,思想的转变是关键,这正是刘秀祥把工作重心放到德育上的原因。

刘秀祥的公益励志演讲开展了1000多场,有上百万听众。他的能量也通过这一场场演讲传递给了无数的孩子,在他们心间撒下了点点星火。

刘文星的改变就始于刘秀祥20__年的一场演讲。刘秀祥千里背母上学的故事,努力改变命运的自强不息精神深深打动了当时在读初中的刘文星。“从那以后刘老师就成了刘文星最敬佩的人,他转学去了刘老师的班上。”母亲罗儒红说。她感叹道:“孩子变化太大了。”在刘秀祥的影响下,原本不爱学习,有些让人“不省心”的儿子渐渐变得自觉懂事,变得会关心父母,变得富有同情心。

刘文星的父亲刘春旺告诉记者,儿子在北京学画画时,刘秀祥经常通过微信关心他的情绪和学习。刘秀祥去北京时,刘文星特别激动,要去看望老师,刘秀祥请他吃了饭,又因为担心他晚上回去的安全问题,掏出200块让刘文星打车回住处。“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刘老师的细心让我们十分感动,他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时时为学生考虑。”刘春旺动容地说。

在北京学画画半年没上文化课,刘文星在2019年返校时的成绩并不理想。刘秀祥帮他制定学习计划,激励他不要放弃。20__年高考,经过努力,刘文星以超过艺考线50多分的成绩被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建筑设计专业录取。“祥哥你放心,我在大学也会像在高中一样努力的!”刘文星说。

刘文星唐瑞清摄在孩子们的心里,刘秀祥不是严肃的副校长,他更像一位亲切的哥哥、智慧的朋友,孩子们亲切地唤他“祥哥”。“祥哥是个很温暖的人,他经常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们买水果,(买)香蕉、芒果给我们解馋。我们住校不常回家,逢年过节他还会叫我们去他家搓一顿改善伙食。”刘文星说道,“今年端午节,刘老师和师母凌晨4点就起来给我们包粽子,全班56个同学,还有科任老师,每个人都有。”

采访当天下午,正值望谟县实验高中高三三班的思政课,刘秀祥给同学们进行了一场主题为《你不努力,谁替你努力》的演讲。课上,刘秀祥声音激昂:“面对困难不放弃,努力会让你看到希望,不要用现状去评判未来!”他的目光明亮有神,仿佛盛着希望。

课后,高三三班学生廖国份告诉记者:“刘老师的演讲总是充满力量,他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觉得离自己很近,是刘老师让我坚定了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信念。”廖国份说,自己以后想当一个设计师,修建优质的建筑来帮助更多的人。

刘秀祥每个月都在学校举办沙龙、论坛,给孩子们上不同主题的思政课,以此来跟孩子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状态,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树立自信,坚定目标,与他们一同发掘撬动人生的支点。

刘秀祥不只影响了学生,在同事杨名胥的眼中,刘秀祥是老师们的榜样。“对刘校长来说,学生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他平均一周有4天以上都住在学校,而且睡得越晚,起得越早,精神越好。”杨名胥告诉记者,在刘秀祥的带领下,老师们都卯足了劲整学风、抓学习,学生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大大减少,原本严重的迟到现象也基本杜绝。杨名胥说:“刘校长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无论学生成绩好坏,家有多远,他都一定会去家访。他常常说‘相信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的’,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去努力改变望谟教育的现状。”

刘秀祥给学生上思政课唐瑞清摄刘秀祥先后获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教师、全国青年五四奖章、黔西南州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在学生、家长、同事们眼中,他是“伟大”的人,“真正的好老师”,“强大的榜样”……刘秀祥笑着摇摇头,表示自己“只是一个平凡人,做了作为一个人该做的事。”对于荣誉,他看得很淡,只对它们能让自己的公益活动获得更多的支持,改变更多的人而感到欣慰。

刘秀祥基于亲身经历的励志演讲是一阵有力的春风,唤醒了无数孩子内心对读书、对奋斗的坚持,梦想开始发芽;而刘秀祥,是光,他对教育和公益的坚守,是一汪不竭的清泉,持续地滋养这些梦想;最终,一棵棵树茁壮成荫,或撒下一方清凉,或散发一阵芬芳,带去更深更远的改变。

2023观后感感动中国篇7

西安城南,大雁塔北,测绘路旁,驻扎着中国经济建设的一支野战军队伍。自1954年成立以来,这支队伍的几代人满怀理想和激情,投身祖国的测绘事业,测天量地,只步为尺,用青春和生命默默丈量着祖国的壮美河山。

他们成立于国家百业待兴之时,在国防和经济建设急需测绘依据的时候披挂出征。从珠峰之巅到东海之滨,从炎热的南海到酷寒的北疆,年轻的队员们在风云莫测的土地上负重攀登、艰苦跋涉,一次又一次填补了祖国大地的测绘空白。

他们总是出现在国家的高峰险滩,冒着高寒缺氧的危险,用生命将测量觇标矗立于珠峰之巅;深入昆仑山脚下的无人区,填补了西部地区地形图的空白;穿越茫茫南湖戈壁和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辗转东海之滨、在南海暗礁,完成海岛礁测绘……

建队64年来,他们先后六测珠峰、两下南极、36次进驻内蒙古荒原、46次深入西藏无人区,48次踏入新疆腹地,足迹遍布全国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徒步行程近60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00多圈,测出了近半个中国的大地测量控制成果。

他们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大地控制网、高程网、重力网建设与维护,开展了国家基本地形图测绘、海岛礁测绘、应急救灾与灾后重建测绘,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高精度的测绘产品。

他们是国家测绘事业的一支尖兵铁旅,也是长途往返的候鸟,一年出去10个月,回来待两个月,绿叶发时出征,树叶黄时归来。

他们是一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英雄团队,也是天涯思亲的游子,也惦记着故乡的云故乡的风,还有故乡泥土吹来的芬芳。

他们是自然资源部下属国测一大队。

23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