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的电影观后感
写观后感是一种情感释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宣泄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让我们更加平静地面对生活。流浪地球的电影观后感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流浪地球的电影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流浪地球的电影观后感篇1
假期里,我和爸爸踏进电影院,看了号称中国第一部科幻片《流浪地球》。
作为一部科幻片,当然要有震撼的片段和细节啦!这两样《流浪地球》都有。再带上3D眼镜,那震撼的效果不是我能说的。
《流浪地球》讲述的是:太阳正在慢慢的老化,膨胀。只要到了一定程度,太阳就会爆炸,就会毁灭整个太阳系。为了人类的生存,人类搭建几千个大型喷射器把地球推出太阳系,飞到遥远的新家。人类把这项计划叫做“流浪地球计划”。在计划的实行当中,因为渐渐远离太阳,导致地球地表的温度达到零下81度。所以人类又建造了温暖的地下城图以生存。在这时,男女主角出现了,由于男女主角从小就在地下城长大,没见过地表长什么样子,对地表的印象只停留在三岁的时候。所以他们想出去看看地表。当他们出去时,一场灾难发生了:当地球接近木星时,由于木星的一些特性,导致地球的喷射器大半出了故障。如果地球被木星的引力吸去的话,会把地球撞碎的!这时无数位科学家们想了无数个办法,但都无济于事,而男主角听到这件事情后,想起了小时候爸爸给他说的话:木星的气体百分之九十是氢气,而氢气是可燃物,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用地球上的最大的喷射器发射一束激光,用激光使木星的气体点燃,发生的冲击波足以让地球脱离木星的引力。他把这个办法告诉政府,但是政府却说有一个科学家提出过这个办法成功几率为零。无奈之下他只好拉一些人来秘密潜入喷射器来实行这个计划。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成功地把地球拉出来,把这成功几率为百分之零的计划实现了。
看完这个电影,我认为:希望是可贵的,有了希望,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我还想说:如果人们再不注意的话,地球上的资源将会用尽。所以,请珍惜身边的一切资源吧!
流浪地球的电影观后感篇2
今天下午队会课的时候,我们一起看了一个电影,叫做《流浪地球》。
这部电影讲的是:太阳持续老化,科学家们预计300年后太阳将吞没整个太阳系。全球花巨资做了几百万座发动机,想要将地球带离太阳系。刘启他爸爸去了航空部,负责为地球勘察动向。刘启则和他妹妹韩朵朵一起找到一哥,要了两个保护服。经过一系列事情,地球终于逃离了太阳系。联合国将这次行动命名为“流浪地球计划”。
在这部电影中,刘启他爸爸和他爷爷全都牺牲了,但刘启没有放弃。他突发异想,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个想象成为了现实。最后,地球继续逃脱,预计2000年后将会到达另一个星系。主人公刘启十分勇敢,他不畏艰难,在重要关头十分镇定,起了超级大的作用。他为了拯救地球,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当然,韩朵朵也起了十分大的作用。她利用全球播报召集来了许多救援队,来一起帮忙“撞针”。最后,他们成为了救援队的一员。
刘启与韩朵朵,还有他们的.爸爸,都十分伟大。如果没有刘启的那一决定,推动器就不可能发射火焰;如果没有韩朵朵那几句话,救援队就不可能来帮忙;如果没有刘启他爸爸选择牺牲那一决定,木星就不可能被点燃!
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不怕困难,任何时候都要镇定!
流浪地球的电影观后感篇3
纵观《流浪地球》全片没有发现一个美国人。
疑似美国人是那个人工智能慕斯,而且还是一个疑似反面的角色设定,当然“他”是在执行控制中心的指令,但依然不能摆脱设定的反面角色,最后的下场当然也不好。
以往的美国科幻大片,比如《独立日》当然是美国以一国之力,带上盟友,其他小伙伴吊打外星入侵者,用计算机病毒让外星舰队瘫痪,用核弹轰击外星航母,最后取得胜利,现在来看硬伤无数,硬是把能跨越河系航行的文明拉到和地球一个水平,这个不提也罢。还有很多科幻片,外星科技起码是能星际航行的文明,居然被热武器或者人类的最大杀手锏核弹命中,而美国人每次都无一例外的是主角,其他小伙伴能做做下手已经是给足面子,但这一次《流浪地球》里没有明显的美国人。
有中国人,俄国人,泰国人,以色列人,日本,韩国等等,不细数了,这一次中国人是主角,不论是领航号空间站,还是杭州中心等名称都让人熟悉而亲切,这一次靠的不是个人英雄式的里外狂澜,也不是傻傻的设定,更不是用白痴的外星文明设定来获胜,而是靠全体的智慧和力量,这一次没有美国人。
全片都是协商,协作,集体,集群,共同体,人类到26世纪本就应该是一个共同体,联合国应该升级或者已经消失,而由共同体联合管理,人类的智慧第一次得到全面的释放和集成,合力效果远大于某个国家一家领导。也有幸才能让人类度过这天地巨变的浩劫,这一次没有美国人。
这是一次开始,是第一次,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我相信,从此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幻片中出现没有美国人的情况,世界是全世界的,少了美式的孤胆英雄还有东方市的集体主义,还会有很多有趣的组合和尝试,这世界少了谁都会照常运转,只是这一次美国人缺席了。
流浪地球的电影观后感篇4
前几天我看了《流浪地球》这个电影,我很有感悟。
电影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太阳系中的太阳不断的在膨胀,它随时有可能把地球吞了,并发生大爆炸,所以人类准备团结一心,把地球推至遥远的恒星系。人类建造了100万个地下避难所,和50万台加速器。还有50万个地球转弯器在太空站。其他人一直在观察情况,当地球要撞上撞上木星时,太空站撤离了,这就是联合政府签的“火种计划”,当地球快要毁灭的时候,太空站上带有人类的文明、人类当时的种类,以及人类当时所需要的一些物品都保留在太空站之中。
在行进的过程中,需要燃料,这个时候,一个叫刘琪的人,想到他小时候他的爸爸告诉过他,木星是可以利用的,所以他就想办法用。就是让地球来冲击木星,还有五公里就能到达了,但加速器失败了,因为没有燃料。一个这个人发现了太空站有30万吨的燃料。所以他就行驶到太空站,找到喷火点,把太空站引爆,木星推动着地球绕跑得更远,不让太阳毁灭掉地球。人类得救了。
通过电影,我知道了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要动脑子想一想。想完之后才能去做决定,要有信心。只有这样,你才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在现实中。我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遇到难题,要想办法去看看书,或问问老师,问问同学,问家长等等,只要肯坚持,就可以成功,我也可以在电脑上搜查资料,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你做了一半儿就放弃了,那就是半途而废。一定要坚持,这样才能成功。比如有时候在做作业的时候,有人叫你去玩耍。但是你一定不能答应,应该先把作业做好。可以给他说我马上就要做完作业啦,等我做完作业再找你玩儿吧。完成作业之后再去找这个人去玩儿。
这就是我看了这个电影的感想。你们看了有什么想法吗,快分享给我吧。
流浪地球的电影观后感篇5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无论是感人的故事,还是逼真的特效,均获得赞誉满满。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句平凡的“我想回家”。
中国人历来重情重义,对中国人来说,“家”远非一个物理空间那么简单,这个字承载了太多的情感。所以,当灾难来临,在中国人的电影中,选择了带着地球一起“流浪”。
“家”亦分为“小家”和“大家”。“小家”之爱人皆有之,影片中,当地球几乎被木星捕获时,所有人首要且唯一的念头几乎都是回家看看。但影片中也不乏“大家”之爱,甚至将其体现得淋漓尽致。地球踏上流浪之旅,撞击木星的危机令人类团结,以“大家”之爱,救地球这一“大家”,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为己”这一致命的毛病。
令我最难忘的是主人公刘启的父亲。作为一个父亲,他是多么想要陪伴孩子的成长,但在人类命运生死攸关的时刻,他那“小家”之爱又是何其渺小——当整个星球都湮灭了,又何来的家?他毅然赴死,化作空气中的一粒尘埃,陪伴人类左右,呼吸与共,永生不灭。那是他最后的家。
“家”,一个抽象而具体的东西。对于我自己而言,家便是情。前些天当一个亲戚被查出癌症晚期,我有几分认真地和父亲打趣,要他常常体检。他对我说:“你还没长大,我怎么会有事?”话题深入下去,父亲和我说了种种他无法也不可能此时离去的理由:弟弟年纪尚小,此时哪怕父亲失联一阵也会对他的性格造成莫大的影响;我刚至成年,還没做好准备面对世上的种种。我顿时哽咽无言,也忽然明白了这个家早已经成为父亲好好生活的理由。他是个伟大的父亲,但他又是天下所有父亲中普通的一个。
“大家”也好,“小家”也罢,我们真正舍弃不掉的,是那一份炽热深情。家是支撑我们渡过难关的信念,是每一个人都不惜一切代价要去守护的东西。因而在影片中,最终的危难关头,原本已经绝望的援兵又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
家因情而温暖,家生于有情之外。
流浪地球的电影观后感篇6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电影,对于我来说就是人生中的一大喜好。小学时,学习任务比较轻松,所以经常往电影院里面跑;可惜现在初中,学习任务比较重,很少有时间再去了。趁着这次过年,我终于去看了20__年第一场电影——《流浪地球》。
这是一部科幻和灾难性的小说,主要讲的是近未来,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为了自救,人类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即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中国航天员刘培强在儿子刘启四岁那年前往国际空间站,和国际同侪肩负起领航者的重任。转眼刘启长大,他带着妹妹朵朵偷偷跑到地表,偷开外公韩子昂的运输车,结果不仅遭到逮捕,还遭遇了全球发动机停摆的事件。为了修好发动机,阻止地球坠入木星,全球开始展开饱和式营救,连刘启他们的车也被强征加入。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无数的人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刘培强和韩子昂也英勇牺牲。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在地球毁灭的最后几天,大部分的人都丧失了希望,只有王磊小队一行人,在为地球做最后的努力。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韩朵朵在向全球的人求救,她认为自己很无用,大家都在为拯救地球尽己所能,甚至是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然后韩朵朵也在用自己单薄的力气帮助王磊他们。那些颓废的人,听到韩朵朵的感悟后,终于又有了希望。纷纷在回家与亲人最后的拥抱的途中调头,来到拯救地球的前线支援他们。这时我不禁潸然下泪,多么可贵的精神啊!他们都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最后几天,而是去支援拯救这岌岌可危的地球。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实现的希望,就连机器人Moss也计算过,判定成功率为百分之零,可他们却仍没放弃,在用自己所有力气去拯救这毫无意义的地球。
电影结束了,我的泪水已打湿我的脸庞,“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流浪地球的电影观后感篇7
"在这个世界上,希望和钻石一样珍贵."如果你选择希望,你就有理由坚持生活。
《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是太阳进入老年,地球上的人们带着地球去寻找新的家园以求生存。它也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灾难来临时人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故事中的人有勇气去做,因为他们选择了希望。如果它们不努力工作,而是舒适地等待灭绝,结果会完全不同。即使前面的过程很困难,但未来是美好的。后者,即使过程简单,也注定要灭亡。这是希望的力量。
钻石很珍贵,因为它能反射成千上万种颜色的光。希望,给它一束人类的光辉,它一定会给你一个多彩的成功世界,所以希望像钻石一样珍贵。
小说中有一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叛军想把坚持在地球上游荡的5000名士兵冻死。但是5000名士兵中没有一个人屈服并乞求怜悯。他们说:“让人类永远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们选择了全人类的希望,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死刑执行一小时后,氦闪爆发,太阳开始死亡,所以5000名士兵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的选择拯救了人类。这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有很多选择希望的例子,比如“猪很强壮”。如果它没有选择希望,如果它在废墟中坚持了九天的希望,它今天怎么能过上舒适的生活呢?还有最美丽的老师张丽丽,她为——个孩子的未来选择了更高的希望。她继续努力,把三个学生从疾病中解救出来,给了他们生命和健康。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最真诚的情感,但它能带领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选择希望吗?
我想是的。当生活、学习和工作不令人满意时,我们应该选择希望并坚持下去。每当我穿过峡谷,沿着崎岖的小路行走时,一片绿荫出现在我面前,我的心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如果你选择希望,希望也会选择你,给你带来光明的未来。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希望比钻石更珍贵!
流浪地球的电影观后感篇8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未来2500年的大逃亡,但唤起的却是一些很古老的意象和感动。例如从地面一向上升到俯瞰地球上万个行星发动机的长镜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油然而生,而救援群像,则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蚍蜉撼大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种悲壮,还有陈胜吴广式的干劲与豪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夫死,死国可乎?”……科幻的外衣下,包裹着传统古典的文化内核。
这部电影真正触动我的,并不在于那些温情和牺牲的片段,而是恍惚在作品中看到,一个数千年古老礼貌的灵魂,仿佛在一堆重工业的机甲外壳中重新拥有了鲜活的生命……
一向认同这样的观点,农耕文化属性、标准意义的传统中华礼貌其实早在南宋崖山海战之后魂灭,其后明清可是是僵尸一般苟延残喘的存在。礼貌的内涵高低,与物质礼貌成果的体量不必须有那么直接的关系。所以那些本质无非是在历史故纸堆中抠抠索索,沉溺于千年礼貌古国自嗨式的作品,不可能构成真正的文化输出。
正如电影里所呈现的,脆弱的人类,包裹上坚硬机甲与外骨骼,在险恶的极端环境中艰难求生。那么,眷恋故土、乡愁无限的农耕礼貌,在重工业钢铁基建的庞大外壳中,究竟是古老礼貌的复活,还是新型礼貌的诞生?
也许,两者皆是。不一样礼貌的相遇,并不必须就是你死我活的结局。历史上的中华礼貌曾因野蛮民族征服而渐渐形存神亡,但古巴比伦礼貌却与古埃及礼貌在海上遇合诞生出古希腊礼貌,并延续为一脉相承的古罗马礼貌,又在文艺复兴中成为现代西方礼貌的源头。
《流浪地球》呈现了某种传统礼貌与现代工业的融合,焕发出古老而又崭新的生命力,才是这部影片最值得激动的地方。
“没有利他主义就没有真正的礼貌”,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却显然违反人性。尽管抒情诗朗诵式的台词对白比较影响观感,这部电影中多处“利他”行为,其实都没有脱离自利的基础。
救援队长王磊如此执着运送火石去杭州,是为了杭州的妻儿(电影因删减而未明确交代),刘培强若不是为了地球上的儿子,恐怕不必须会选择为了地球存亡的一线生机(尽管AI计算的成功率为0)而放弃空间站,而最终联合政府批准这一行为,也可是基于他们在地球之上的人性本能,不可能如AI一般绝对理性。
电影里最贴合原著精神的台词来自AI,“让人类坚持理智,确实是种奢求”,然而个人更喜欢另一句,“没有人的礼貌,不能算真正的礼貌”。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原本就类似于奇迹。如果电影最终人类没有选择相信期望努力拯救地球,一个保存着受精卵和种子的小小空间站在缺乏食物和燃料补给的茫茫宇宙也根本谈不上让礼貌存续。倘若礼貌的内涵没有具体而微地体现为每个鲜活个体的精气神,就算保留历史遗迹,礼貌实际上已经断绝。
尽管国内电影工业水平与好莱坞存在着客观上的水平差异,但《流浪地球》主创团队尽最大努力用可能争取到的资本和人力物力进行了尊重行业规律与标准的合理投入,并为资料产品注入贴合普世人性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观。所以电影在市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或侥幸。
原本,科幻小说在国内大众文学中算是相对冷僻的类型,而国内落后的电影工业体系里,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更缺乏清晰区别的产销流程。作为艺术作品的电影,佳作的诞生或许更取决于天才型电影人。而商业电影的制作,如果总靠灵光一闪、情怀一现或流量明星,则注定不可能持续。作为商业电影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合格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严格来说还算不上精品,可是相比市场上多年充斥的粗制滥造精神垃圾,已经是“物以稀为贵”了。
期望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但带动国内科幻小说题材从冷僻转为热门,也能推动电影工业体系逐渐完整和成熟,能够稳定批量产出具有文化和价值观输出意义的合格品,这才有更大可能性创造出高质量的经典作品。
流浪地球的电影观后感篇9
春节期间火遍各大影院和朋友圈的《流浪地球》,讲述一个为了自救,人类把地球从太阳身边偷走的故事!
整场电影看下来,最大的赞叹是对于电影整个场景,真的做得太好了,有点不相信我们国人也能做到这么好的地步了。真的很赞呢!
故事围绕着回家这两个词,凸显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种精神,而且突出了我们为了人类生存锲而不舍的精神,人类是很努力的,所以在电影里面的空间站的“机器人”莫斯说的最后一句话“看来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太难了。”
接着最让我感动的有两个点:
1.电影中的一个科学家老何在研究最终的线路之前打开他的小烟盒,拿出最后一支烟的时候,看到他妈妈给他留下的纸条“天冷了,记得穿秋裤”。(我看到这个场景鸡皮都起了,这种小细节简直了)
2.然后就是在中国救援队还在孤军作战的时候,韩朵朵说完那段话,然后其他国家正在逃离的车辆都急转弯,返回去大家一起帮忙,不知道这算个感动的点不算中二,但是我的眼眶当下是湿的。(虽然挺多人吐槽朵朵的台词是个败笔,但是作为一个初中生,能说出这样的话真的已经很棒了)
而就电影本身来说,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突破:
1、勇气的突破。中国之前一直没有像样的科幻片出来,市场也一直唱衰,能有勇气开拍并且让它上映,我觉得是需要整个制作团队很大的勇气和信念感的。
2、故事的突破。大刘原著的世界观有多牛就不用说了,国产科幻片如何自然的加入中国元素,尤其是中国人的语言体系、思考方式,这其实挺难的,毕竟我们看了那么多科幻片都是好莱坞的,早就形成了条件反射。流浪地球这次做的还挺好的,至少很多细节打动了我。
3、特技的突破。中国能做出这样的特技我其实一点都不惊讶,惊讶的是如何利用好特效去为故事服务,有技但不炫技很重要。流浪地球也做到了。
4、里程碑式的突破。这部电影的成功,最大的突破应该是,我们以后肯定会有更多国产科幻片出来了(当然肯定也会有资本使然的烂片),但是最起码观众开始有信心了,那就会做的越来越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永远都值得被疼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