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电影观后感

| 新华

通过写观后感,你可以更深入地思考所观看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其主题、情感和思想。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什么什么电影观后感,希望对大家写什么什么电影观后感有所帮助。

什么什么电影观后感篇1

这部电影还是挺好看的,好多故事都差点把我眼泪笑出来了,如果一直这么笑到结尾,我也就不会特意写篇观后感来向大家介绍这部电影,顶多发表下心情就哦了。

小水和阿亮之间羞涩的爱情,仿佛多年前的自己,都是怀着忐忑之心去为对方做些好气又好笑的事。回想起来觉得比较幼稚,荒。唐,但是确是挺幸福的。小水一直都在努力改变自己,希望自己变得更完美,更优秀,这样才能配得上心中的白马王子。而阿亮一直郁制着对小水的感情,拼命的选择逃避。(真搞不懂他是在逃避些什么)

正所谓女大十八变,小水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了,当毕业前夕小水鼓起勇气向阿亮表白时,阿亮始终还是没有正式自己的感情。小水很伤心的离开了,而阿亮,当他拿出那本专为小水制作的相册时,我还是被他感动了一小把。而他们因为阿亮的逃避,耽误了八年,虽说是个完美的结局,但是带来遗憾是不言而喻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他们没分开那段时间,两人也不会取得今日的辉煌业绩。写到这里我不禁自问,我能等谁八年吗,又有谁能等我八年?

有好多两情相悦的人,暗恋着对方,甚至是知道彼此喜欢,只是没人先开口,导致擦肩而过,遗憾终身,我只能对此表示惋惜。我坚信幸福是要靠自己争取的,开口了就有一半的机会。

什么什么电影观后感篇2

“每寸冰霜,每寸锋芒,每一步都是信仰;往来绝壁,那道天梯,可以是我的肩膀。喜马拉雅,暴风雪故乡,她正在等我前往……”每次听到这首由谭维维演唱的主题曲《攀登者》,我的内心不由得汹涌澎湃,脑海里反复回放着同名电影《攀登者》中的一幕幕画面。

该片是一部国产冒险片,取材于中国登山队1960年和1975年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真实历史,在上映前就曾引发广泛关注。影片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穆朗玛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一些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

在这之前,中国电影还没有冒险这一类型的先例,无疑增加了拍摄的难度。庆幸的是,该片除了请到徐克与李仁港这对老搭档,还迅速集合了一个强大的台前幕后阵容。曾经亲自采访过这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人员的著名作家阿来,也为影片提供了四万多字丰富素材的文学剧本。

熟悉那段历史的观众应该知道,攀登珠穆朗玛峰并不仅仅是攀登一座山那么简单,它关涉领土归属、国民信心、国际形象,是政治任务,也是民族使命。所以,哪怕知道困难重重,也敢于迎难而上。“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这便是中国的攀登精神。

影片以1960年这次登顶为背景,集中再现了1975年这次登顶中发生的故事。1975年登顶之所以重要,除了国际形象、国民信心、珠峰科考等因素外,编剧还设置了一个戏剧冲突,即1960年的那次登顶虽然属实,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留下影像资料,所以国际登山界纷纷质疑,并不认可。1975年的登顶,便是中国登山队重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契机。这样丰富了登顶的动机,更为人性化。

可以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条件艰苦的背景下,这两项壮举的实现很适合拍成热血燃情的电影大片。该片起点高,意义非凡,从一开始就定下高概念类型大片的方向,登顶的过程当然需要尽最大可能真实还原,情节的跌宕、人物的曲线、动作特效场面等都很重要。

在视觉效果上,该片极具冲击力,有壮美的珠峰,也有连环的险境,前后五次大场面都呈现得惊险刺激、震撼人心,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珠峰的极寒、极陡、极险,凸显出登山队员不畏生死和不断攀登的精神。

由于这类影片本身热血冒险、充满兄弟情,为了适当柔化单一的雄性气息,该片有意突出方五洲与徐缨这对恋人,发生在红色年代的情感戏融合登山过程的动作戏,就好比是冒险片里注入文艺片的气息,这样更加抢眼和有感染力。

方五洲与徐缨原本彼此相爱,但因为方五洲的沉默和退缩,使得他们生离多年。身为气象学家的徐缨留学归来后,为了给祖国作出贡献,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义无反顾加入登山队。圆满的是,她的使命完成了,预测出最佳的登顶时间,确保方五洲和队员成功登顶;遗憾的是,她因为肺水肿频频吐血,死在了风雪中,心中的小爱没有得到延续。

临死之前,徐缨深情告白方五洲:我很庆幸,和你一起登珠峰,在我们之间的那座山,消失了,谢谢你让我看到它,让我们真正谈了一次恋爱。她也终于听到方五洲说出那句准备许久的话,说想要娶她,现在就要娶她。

当庄重而神圣的五星红旗插在珠穆朗玛峰顶,重新书写了中国历史,大家自豪而激动地欢呼,唯有方五洲实现为国登顶梦想的同时,也留下无限悲痛。

这样的结局,不禁让我感叹中国的登山事业是几代人用生命与鲜血铸就,来之不易,尤显珍贵。而该片传递的中国登山精神,是一次回望,是一次致敬,值得永远被世人铭记。

什么什么电影观后感篇3

中午抽空看了一个电影,是中国特有的那种高调的宣扬社会主义好的那种电影--《极限救援》。说实话我是奔着名字来的,因为最近都在看美国大片,这种救援啊,极限啊,都是很刺激的那种。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就决定看了,主要是对比一下中国和美国在这种片上的区别。但是看后在这一方面我是很失望的,一点不惊险,一点不刺激。可以说跟美国大片比起来真的是很失败。

但是,最后我觉得这个电影还是很好的,因为我居然哭啦,看得我很揪心很揪心,因为知道结局肯定是好的,所以能笑出来,但是当时情况那么紧急,很揪心,所以也是哭的泪流满面。

或许也是因为对东北人的喜爱吧。东北人的名声确实不是很好,一说到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暴躁,武力之类的。也许是因为在那边呆了五年的原因吧,我还是很喜欢东北人,我喜欢他们身上特有的那种豪爽的气质。喜欢他们的实诚热情。

这部在哈尔滨拍的片子,满满的都是东北人的热情,东北人的善良。那个司机刘武送一个将要生产的孕妇到医院,送到医院不记得跟人家要钱,还因此被扣了分罚了钱。即便这样也没有影响他后来救那个嗓子里进去骨头的小男孩。这就是东北人的大气,能分得清孰轻孰重,分得清轻重缓急。

片子整个基调很紧张,但是东北人特有的幽默还是在那里的。车一上高速的时候,刘武说坐稳啦,我要起飞啦。出租车送那个儿科医生那个骑自行车的老大爷,那个司机表扬老大爷三轮车骑得好。最后小宝宝得救,主任医生出来那种自信的表情。最后刘武的女朋友和丈母娘认可他,都是能让人捧腹的。

整个片子也是很感人的。电台的主持人都有点情绪失控,开始吼起来。然后手机没电之后那么多人扔手机给他。整条大街的人主动为这个出租车让出一条路来。两个因为追尾的人为此放弃前嫌,主动让路。到了医院小宝宝情况不好,刘武狠狠地扇自己的耳光。这些情节都让我潸然泪下。我使劲忍住不哭,但是忍不住。

或许很多人不会喜欢这样一部电影,但是我很喜欢,因为里边有我对东北的深深地爱,有对东北人深深地爱,拍这种片子就是应该在东北,才能像样。

片子中没有一个有名的演员,但是大家演的都不错,因为看得出都投入了真实的感情。

有时间,看看这个片子吧,然后提醒一下自己,能做好事的时候多做点好事。好人总归是会有好报的!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什么什么电影观后感篇4

电影《攀登者》影片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完成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的故事。真实故事只有比电影更艰苦、更加悲壮,当年克服万难的攀登珠峰,每个人都背负着巨大的荣誉感,“唯有牺牲多壮志”,前仆后继勇往直前,这在电影中多次出现,令人泪目。然而,影片为了戏剧性做了改编,但还是基本忠实呈现了两次登顶中的真实状况。对于虚构的两段情感戏见仁见智,与其说是想让人物更丰满,不如说是补充了气象、医疗和后勤等支援团队的形象,真实故事中像他们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这最能体现出的“集体主义精神”,在雪山大全景的“航拍”中荡气回肠。

应该说,对于登山冒险题材而言,中国电影几乎是个空白,这种题材的电影太过于难拍,以前的中国电影在技术和资金方面都难以达到国际水准。而有着视觉奇观电影,在珠穆朗玛峰壮观的背景之中,中国登山队员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生命极限挑战,珠峰顶是人类世界最接近天空的地点,正是因为如此,才吸引登山队员不断向峰顶发起挑战。影片里像热爱登山运动的人,他们眼中看世界,可能就是看到那一座座高峰,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要攀登到这些高峰之巅,一览众山小。

也就是说对于影片人物中方五洲如此、曲松林如此、杨光和李国梁也如此,在他们的生命中,登顶珠峰是必须完成的人生目标,这是为了国家的荣誉,也是为了他们的理想。真正的攀登者绝对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团队协作,是依靠科学,敬畏自然。而在影片记录历史的意义远大于其商业娱乐性,两次攀登是特殊年代的壮举,是每个中国人都需要了解的历史事件,但如果这部电影不提起,只怕很多人还不了解这群了不起的英雄。

在这部电影里,感情戏是这部片子最为人诟病的存在,也一并使得节奏不对,完整感不强。诸如“哎呦,我的胖妞”那里,作为电影院普普通通一名观众,其中的情绪真实的反映了这一段的差劲、尴尬。像这样的登山题材作为少见的类型片,最大的成功秘诀当然是扬长避短,登山的种.种危险,珠峰上空的样子、珠峰的生态、峰顶俯瞰视角,以及关于要人还是要摄影机的选择都可以多做文章,这都是新鲜却也让观众觉得有趣的地方。而且,影片中贯穿全影片的主题确实升华了电影的高度,因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对世界的探索就没有人类的进步。

换句话说,关于攀登的叙述,如何登山、什么时候登山、需要哪些准备,影片的细节很多,给了足够令人信服的铺垫,配合三次登山的惊险而曲折,节奏和镜头感都很好,音乐中也配的起紧张刺激了都。其中,表现雪山的巍峨、风暴、雪崩,大自然力量强大无情,对比人类的微弱更显得登山的场面很燃,都很励志的了。这部电影争议最多的是感情戏,值得理解的问题是缨子思想的一种转变,理解了男主角登顶的决心,理解了登顶的意义所在,而她也愿意为了队员们成功登顶而奉献自己,不惜生命。而恰恰是这样的一种思想转变,才使得她和男主之间没有了隔阂,达到了思想的统一。

如果要说这部电影的感情戏有什么问题,可能在于容易给人喧宾夺主的感觉,弱化了登顶的意义。女主人公徐嘤这个角色似乎苍白空洞,也很像是为男主量身打造的角色,没有自我只会为男主奉献一切。有评论者认为,爱情有千百种模样,她选择了奉献的那一种。没有道德绑架,没有强迫,没有算计,有的只是一颗真心。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她不是男性期望的符号,她只是她自己。她是为了所谓的梦想,为了爱情献出了一切。也只是在不相信爱情的人眼里,这样的付出能闻出一股讨厌的味道来了吗?等等等等。

当然,也有评论者认为,这电影要表达的如果没有感情戏,这部电影就只有骨头没有血肉,成了简单苍白的说教。关于感情戏在这部电影中的作用,也许在几天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大家会认识到或感觉到。我觉得这是一部不是强制煽情、引导大家去爱英雄、爱国家的影片,而是在润物细无声的叙述与表达中让大家自己切身去感受家国、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一部好的影片,是需要时间和耐心去理解的,在以后某个时刻,也许你会真正理解导演和演员的良苦用心及电影宏大的含义。

综合总结一下,其中配音配乐是有着全程烘托雄壮的音乐,应该低沉的时候还是雄壮,不少片段配音还是雄壮。而相对于过多的诗歌朗诗式的台词,与环境不相符合的诗歌朗诵,如果电影可以把主人公的爱情戏不要那么突兀地表现出来,加多突出队员间的情谊感情戏会好得多了呗。最后,这个电影的主题故事我觉得是很能触动人,面对喜马拉雅的自然雄伟和观众的期望,个人的渺小和肩上的责任,队员间相互信任、生死与共的联系。这就已经不容易了都。诸如此类。

什么什么电影观后感篇5

首先不得不说一下,自己看这部电影的原因。这学期我选了中国当代小说研读这门研讨课,老师带我们解读了很多的中国当代小说,而他提到了很多次霸王别姬这部电影,而且一直在对它好评,所以忍不住就看了。

这部电影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震撼,真的是震撼。从故事的设想、演员的演绎、情节的细腻、电影的场景、人物的成长、时代背景的反映,给我带来了极大地冲击。以前从没有接触过张国荣的任何作品,所以对于大家对于张国荣的尊敬都没法了理解,但是看了霸王别姬之后,真的不得不佩服张国荣,感觉他把蝶衣的那种柔与刚以及隐忍都表现出来了。还有就是巩俐的表演也让我咋舌。以及影片所反映的那种京剧文化在逐渐受到破坏的现状,也让我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思考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感受到了在不同的时代下人民大众以及文化事业者的痛苦。还有一个我的感受就是,我感觉这个电影以蝶衣的成长为主线,似乎蝶衣的每一步成长都伴随着死亡。踏进戏园子的蝶衣,伴随着的是他身上的女性一面的消失;少年时代的蝶衣,伴随着小赖子的上吊死亡;日本人侵略中国,成角儿了的蝶衣伴随着科班师傅的死亡;民国时期的蝶衣,伴随的是陆小楼和菊仙的孩子的死亡;建国时期,伴随着袁四爷的死亡;时伴随着菊仙的死亡;直至最后他自己的死亡。

什么什么电影观后感篇6

算计三逃

老算盘,账房的会计,凌乱的头发配上圆眼镜,眼神总是闪躲着。怯懦卑微中藏着最显著的特点“算计”,千方百计地想逃出去。第一次意外发现一匹白马,而马受惊冲出去,念头落空;第二次顺水道游进苏州河,日军试图进入楼中,犹豫之后选择大喊示警;第三次吸取教训,换了军服,被战友发现,为保命跪地求饶,暴露了他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性,成功逃进租界。

蜕变觉醒

端午第一次遭遇日军,被吓得惊慌失措,眼神里充满恐惧,浑身颤粟,队伍被打散,便逃进四行仓库。意外发现出口通往租界,被误认为是英雄,又回去尝试做一个真正配得上群众欢呼呐喊的英雄。短短几天,一次次面对死亡,第一次面对亲人被敌军杀害,第一次杀敌军,第一次中弹。护旗促成他最后的蜕变,挺身而出,忘了恐惧,举枪击回日军飞机。战胜恐惧的本能,心中只有责任与使命,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已中弹。

端午的觉醒代表着“八百壮士”身后的普通中国人的觉醒,结尾一双双伸出围栏,施以救援的手,带给我们足够震撼,激起每个国人爱国热诚。

我们从电影中一个个小人物的成长中,反思战争的残酷。每一个有血有肉的战士的成长都足够震撼我们的心灵。新时代青少年作为强国的建设者,我们要铭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坚定志向,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什么什么电影观后感篇7

今天晚上,爸爸带我和姐姐 去看电影《唐山大地震》。

电影开始时,我看到了幸福的一家子人,我想,他怎么也想不到灾难就在身边吧。

我猜对了。他们有说有笑,而地震在晚上,电影里的爸爸妈妈正在一辆大卡车上卿卿我我,那对龙凤胎在家里睡着了。他们家有一个大鱼缸,鱼从鱼缸里跳出来,在桌子上活蹦乱跳的'。我知道,那是预震,鱼在警告人们,也是在告诉那对龙凤胎:要地震了!

可那对龙凤胎睡的太沉了,没有感受到周围的异常。我的心都揪起来了,真为他们担心,心里不住地在喊“快醒醒,快醒醒,要地震了!

地震真的开始了,我看见天空在一点一点地在变成紫色,我不敢看了,只听见我身边也是一片尖叫……直到爸爸告诉我没事时,我才敢睁开眼。在我眼前,刚才的一切都变成了一片废墟。

电影中的“爸爸”已经死了。那对龙凤胎压在了一块板子下面,一个叔叔说,只能救一个,救女儿压住儿子,救儿子压住女儿。“妈妈”决定不了。看他们都要死了,“妈妈”说“救弟弟”。“救弟弟”这三个字在我心里震了一下。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救弟弟?虽然姐姐应该让着弟弟,但要用命去让吗?我的脑海里浮现了一个词:男尊女卑。

接下来,就是姐姐方登在拉尸体的车上醒了,被一个救援的夫妻收养了。然后费劲周折,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姐弟去救助时相遇了。

然后去墓地拜祭了他们的父亲。

最后,快结束时我看见了好几块大石碑,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人名,那写的都是在地震中死去的人。我看见一位老人在看他在地震中死去的妻子、儿子、妹妹。我看到他死去的儿子仅有五岁时,我哭了。

这是第一部让我流泪的电影。

什么什么电影观后感篇8

青春的成长就是不断经历第一次的过程。没有恋爱过,没有告白过,青春的热血会冲破自己的懦弱。但是青春的热血一般伴随的都是头破血流的反省。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总会在你热血的时候给你当头一击棒喝,人难免就又会缩了回去。走一步,退两步,思第三步,哪一段第一次不是这样。

青春的成长总会伴随着亦敌亦友的朋友,他们会跟你争妹子打得头破血流,也会在外敌当前的时候做你最坚强的后盾。他们可能跟你在同一个宿舍,你们没有深交,但当他消失的那一刻,好像又掏空了你生命中的某一种习惯。他们可能外向可能内敛可能单纯可能细腻,但你总能接受各种多样性而又不带成见。

青春的成长就是第一次的恋爱,大千世界的恋爱故事大体是你爱的人爱别人,而爱你的你不爱。这个基本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体验了第一次才知道为什么恋爱的魔力让你对不爱你的人专情,而对爱你的傲慢。男主角居然也只有在自己失恋的深渊才能体会父母要离婚的伤感,哪怕他早就知道这是一个局。也就只有在时间和对恋爱新的体验中,才知道应该欣赏爱你的人对你的付出,双宿双飞去了人大。

所以说,青春的成长就是从懵懂到体谅。电影里面,像我们影子的中学生们都像我们曾经一样,老说别人幼稚,而自己干着没有担当的幼稚的事情。而我们接触了社会,知道我们无法保护同伴,知道我们身边看起来跟我们一样人有着不同的身家,知道我们对朋友背负的重担的无知程度,知道我们父母老师所经历的不能言说的痛。知道了这些,很难再幼稚下去。所以,我们体谅、我们担当、我们分担、我们才可能进化成更好的人。

虽然字幕的最后,居然和晓凡都考去了人大,虽然居然懂得了晓凡换发型的原因,虽然看起来居然这一次要紧紧抓住爱自己的那个人的付出,但青春总伴随着来来回回。说不定他会再次放弃爱他的人选择他爱的人。但是,在复读恋爱的这一段旅程,他只是更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想要什么。所以,青春的第一次,总要尝试,不在尝试中失败,哪能从失败中找到成功呢?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青春的故事。很明显,80后90后的青春不是北京胡同家属大院,山西汾阳晃荡迷茫。但对于青春的叛逆,青春的成长,每个重新翻看这一段的人,总会敲击到内心的共鸣。

什么什么电影观后感篇9

《天空之城》是一部让人百看不厌的惊险动画片。

这部电影里有个传说,在太空中有一座漂浮的城堡,那城堡有着高超的科技水平,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小女孩希达是天空之城皇族的后人。她拥有一块祖传的飞行石,凭借这块飞行石,可以到达天空之城,但希达并不知道自己拥有这样的力量。海盗头子老妈和利用军队的穆斯卡知道飞行石的秘密,他们都想要抓住希达,夺走飞行石。

希达偶遇矿山里的小男孩巴鲁,两人一见如故。巴鲁的爸爸见过天空之城,但是没有人相信。巴鲁相信爸爸说的是真的,他也想亲眼见到天空之城。

嗅觉灵敏的海盗头子老妈带领一帮人马来抓希达,勇敢的巴鲁带着希达一起逃跑。追捕与逃跑的过程紧张激烈,险象环生,令人惊心动魄。这时穆斯卡带领军队出现了,他们打跑了海盗,随后抓捕希达和巴鲁,最后二人掉入万丈深的矿井,幸亏发光的飞行石让他们安全飘落。然而,二人刚出矿井,希达就被军队的人抓住了。

巴鲁和海盗达成联盟成功救出了希达。匆忙中希达丢失了飞行石,野心勃勃的穆斯卡得到飞行石,带领军队乘坐舰艇飞向天空之城,他妄想获取天空之城的科技力量,然后称霸世界。希达和巴鲁为了阻止穆斯卡的邪恶计划,他们和海盗老妈一起乘海盗飞艇飞向天空之城,结果两只飞艇狭路相逢,最终打败了穆斯卡和他的军队。天空之城的高科技也在战斗中毁灭。

《天空之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邪不压正,善良的人们必将战胜邪恶的坏人。还有,大自然对于人类是很重要的。天空之城有着高超的科技,它的战斗力可以控制地球上所有的人。但是离开了大地,人类就不能长久生存。所以希达的祖先离开了天空之城,在地球上过着平凡的生活。

影片中,希达所说的一首诗令人难忘:“我爱人间乐土,但愿与风合唱,鸟语花香,春回大地,普天同庆。就算有千吨大炮,万匹火力,就算有再多机器人,没有土地是活不了的。”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这样世界才会和谐美好。

20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