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的简介和主要事迹
陈景润的简介和主要事迹(篇1)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上世纪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
此外,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综合症20__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2岁。
陈景润的简介和主要事迹(篇2)
要问起读书时期,记忆最深刻的人物是谁,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出第一个名字,那就是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
当年,阅读了著名作家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真的是热血沸腾,这位可敬的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他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陈景润因此也成为我们心目中最有分量的典范和英雄。
因此,在这个清明期间,特意来到北京门头沟万佛华侨公墓内,瞻仰最崇敬的科学家陈景润先的安息之地。
清明节,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期间,无数人缅怀先贤,静心感受前辈的精神,寄托着对先人的崇敬和哀思,正是这每一年的缅怀,都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哀思;每一年的祭奠,都能让人们在这土壤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春天的万佛华侨陵园景色秀丽,湖光山色,人称此地凭禀戒台之威严,遥承潭柘之涵秀,常有紫雾生腾环绕,陈景润的墓碑非常有特色,两块非常大的大理石,一红一白,分别铸成的两个大大的数字白色的“1”和红色的“2”。
代表的是陈景润在1973年3月2日发表了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1+2”),把几百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轰动,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是陈景润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有一个关于他忘我钻研数学问题的故事广为流传:陈景润走路边想边走,有一次他碰到路旁的大树上,连忙道歉,可是并没有反应,他仔细一看,才知道自己碰的是一棵白杨树。因此,在他墓后面,种有一颗这样的树。
陈景润先生出生在战乱时期的1933年,福建省的一个小职员的家庭, 在那个时期养育一个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陈景润的父母靠着微薄的收入,养活着一大家子。在这样的一种环境里,小小的陈景润性格内向。生活沉闷也就养成了他沉闷的性格。
陈景润从小就很喜欢数学,而且天赋很高,高中时期就因为突出的数学理科成绩被当时有名的厦门大学成功录取了,陈景润就顺利进入了厦门大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后来就遇见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当年蜗居于6平方米小屋,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他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有数学家给他写信:“你移动了群山。”他的研究成果,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陈景润后来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尽管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自己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0多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3岁,带着对“1+1”冲刺而未竟的遗憾走了。
1999年10月,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把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观测中心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681”的小行星(第一颗编号为素数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称赞他:“陈景润先生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危险,但是一旦成功,必定影响世人。”
陈景润的学术成就在今天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他为了数学研究,甘于清贫、耐受寂寞,他醉心科学探索、执著追求真理,他的科学精神仍激励着大家奋发前进。每到清明节期间,许多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他的墓前,缅怀这位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数学家。
陈景润的简介和主要事迹(篇3)
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的大名,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相较于他成功的学术事业,他在感情上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在40多岁之前,他的感情世界一直是一片空白。
不过,在陈景润47岁的时候,他和比自己小18岁、当时只有29岁的女军医由昆结了婚,并且还在日后生了他们的儿子陈由伟。
那么,陈景润和妻子由昆的儿子陈由伟后来怎么样了?如今他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一篇叫《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震撼了全世界。
这篇论文,对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进行了极大突破,更加让人们惊讶的是,这篇论文的作者并不是当时那些成名已久的数学大家们,而是一个几近于默默无闻的助理研究员,这就是陈景润。
一时之间,陈景润这个名字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而他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助理研究员,迅速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并在日后成为了几代人的偶像。
但是他背后的故事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成为著名的数学家之前,陈景润经历了非常多的坎坷和磨难。
他用了很多年,才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成长成为一个著名的“天之骄子”、“数学天才”。
陈景润是福建福州人,他的家境很是一般,但他从小却对数学很感兴趣,在别的孩子整天为了玩游戏而打打闹闹的时候,他却经常独自一个人用纸笔不停的演算。
对他而言,数学比玩游戏有趣多了,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陈景润也因此受到了其他小伙伴的抵触甚至是孤立,不过好在一把一门心思扑在数学上的陈景润,并不在乎这些,他仍然像从前一样我行我素地独自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世界里。
1950年,年仅17岁的陈景润从家乡考到了著名的学府厦门大学。
在那个年代成为一个大学生是极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成为名校的大学生,从这里足以看出陈景润的聪明超乎常人了。
从厦门大学毕业后,作为厦门大学的高材生,他来到北京的一所中学,担任数学教师。
以陈景润的聪明,担任区区高中老师当然是绰绰有余的,然而陈景润却因为性格非常内向。
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世界里面,很少与同事及领导交流,渐渐的他便成为了学校里面一个不合群的人,他也因此受到了同事们和领导的排挤。
陈景润在这所中学担任教师还没有多久,便被领导以“不称职”为由赶出了学校,就这样,年轻的陈景润失业了,眼看在北京丢了工作,他只得回到了福州老家生活。
一开始,学校还会给他工资,这让失去工作的陈景润至少不会饿上肚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也渐渐忘了他这个人,也不再像从前一样照常给他发放工资,就这样,陈景润的生计失去了着落。
但性格内向又一心沉浸在数学世界里的陈景润,自然不会选择像普通人一样回学校讨回公道,而是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为了养活自己,陈景润选择到集市上摆摊为生,不过陈景润和其他人摆摊的方式不太一样,他往往只是再把摆着地摊支起来以后,自己安安静静的坐在旁边看书,从来主动向顾客不吆喝。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陈景润的地摊的生意很是冷清,远远不如在他附近摆地摊的其他人。
但陈景润并不在意这些,他一直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对于这些金钱上的往来他并不是特别在乎。
然而好景不长,陈景润因为无证经营他摆地摊的事情受到了相关执法人员的驱赶,他只能学着其他小贩的样子东躲西藏。
不过陈景润是一个实诚人,在一次被当地执法人员问及为什么要无证摆地摊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告诉对方自己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本来在学校当老师,却遭到了学校无理驱赶,所以失业了,只得靠摆地摊谋生。
很快厦门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却在靠摆地摊为生的事情很快受到了媒体的报道,而陈景润也第一次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就连他的母校,厦门大学也知道了这件事情。
厦门大学的几个教过陈景润的老师都说陈景润这个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如今却沦落到在大街上摆地摊,非常于心不忍。
便把此事告诉了厦门大学当时的校长,劝校长给陈景润安排一个他能力所能及干的职务。
就这样陈景润来到了厦门大学,当上了资料室的资料员。
这个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是比他之前摆地摊还是要强多了,而且也十分方便陈景润利用空闲时间研究数学。
可以说在陈景润人生最为艰难的阶段是他的母校和他的老师帮助了他,他后来的成功也离不开他母校和老师的帮助。
在母校厦门大学做了几年的资料室资料员以后,陈景润又受到了当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关注。
华罗庚教授在看了陈景润写的几篇论文以后,觉得他是一个百年难得一遇的人才,不应该就这样被埋没了,于是推荐陈景润到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
和大科学家牛顿一样,陈景润也是一个把所有心思花在学术研究上的人,并不关注情情爱爱上的事情。
而这也就导致了如此聪明如此优秀的陈景润,一直到40多岁的时候还是单身。
不过爱情总是说来就来,在陈景润40多岁的时候,他终于碰到了自己的爱情,认识了在日后和他厮守一生的女性,也就是他日后的妻子由昆。
由于长时间钻研数学,经常废寝忘餐,生活习惯非常不规律,因此陈景润的身体状况一直不是特别好,经常三天两头就要到医院住院。
1978年的一天,已经45岁的陈景润因病住院了,在医院里他结识了一个叫做由昆的女医生,这个女医生温柔体贴,对待他这样的患者,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这也让陈景润第一次体会到了被人关心的感觉。
而这位女医生也对陈景润这样的著名科学数学家十分感兴趣,经常向他请教一些问题。
渐渐的,他们两个人之间越来越熟悉。而陈景润也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意,性格非常内向的陈景润在此刻终于认定了自己要厮守一生的人就是她。
就这样,平常连说话都很少的陈景润选择鼓起勇气向由昆告白。
虽然由昆对陈景润也很有好感,但是考虑到两个人年龄上的差距,一开始并没有答应陈景润的告白。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昆也想明白了,自己爱的人正是陈景润,尽管他们两个人有年龄上的差距。
但这并不重要,也不能弥补他们两个人之间相爱的距离,两个人也就这样开始了交往,成为了情侣,两年后,他们两个人选择登记结婚,正式成为了夫妻。
结婚以后,原本木讷寡言的陈景润竟然经常主动把妻子由昆分担家务了,还经常送由昆小礼物,甚至会经常去由昆工作的医院接她下班,陈景润的朋友们都说陈景润简直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在收获爱情的同时,陈景润的事业也取得了更大的进展,当选为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也是在这时,著名的作家徐迟以他为主人公写了著名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把陈景润的知名度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儿子陈由伟出生以后,工作繁忙的陈景润还经常抽出时间给儿子辅导功课,这让陈由伟的同学们都羡慕不已,毕竟哪个小朋友不希望有一个数学家爸爸给自己辅导功课呢?
陈景润还经常参加儿子陈由伟的家长,在参加家长会的时候,他完全没有一丁点的架子,没有随和,就像一个普通的父亲一样。
有时候,妻子和儿子放假的时候,陈景润还会带他们出去旅游,在旅游时,学识渊博的陈景润还会为他们讲解各种奇闻异事。
尽管陈景润性格很内敛,但其实他并不是人们印象中邋遢的数学家,反而是一个非常注重仪容仪表的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他都非常干净洁净。
由昆和陈景润两个人原本以为是可以厮守一生的,然而十几年过后,原本身体就不是特别好的陈景润又患上了严重的帕金森综合症,身体也就更加差了,作为他的妻子,由昆无微不至的照料着陈景润。
尽管如此,由昆还是没有挽回丈夫的生命,终于在1996年她的丈夫陈景润永远的离开了他和他的孩子。
丈夫陈景润的离世让由昆伤心不已,当时他和陈景润的儿子陈由伟还非常小,还在上中学,在伤心过后,她又重新振作了起来,她明白自己不能倒下,因为孩子还小,于是由昆把余生的精力放在培养儿子陈由伟的身上。
成年以后,陈由伟选择前往加拿大留学,而他的母亲是完全支持他的这一决定。
一开始,他选择的专业是商科,后来他又改学数学,尽管更换专业,但他的母亲由昆仍然没有责怪他,而是一如既往的支持他的决定,由昆相信,儿子已经长大了,能够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在取得数学方面硕士学位后,陈由伟选择回国发展。然而他此时的选择,再一次令其他人大吃一惊。
他并没有选择和数学相关的工作,而是转而从事金融工作。
尽管多次改变人生的方向,但是他的母亲由昆从来没有责怪过他一句,反而一直在他背后支持他,这也让这陈由伟射出了后顾之忧,不必像其他人一样在做决定的时候前怕狼后怕虎。
后来,陈由伟又选择加入创业的大潮中,开始自主创业,并且创办了一家医疗公司,经过多年努力之后,成为了一名著名的企业家,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虽然陈由伟没有和他的父亲一样走数学这条路,但仍然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
足以可见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适合走的道路,要走自己适合走的道路,终将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不朽的成功。
父亲去世那一年,陈由伟只有15岁。在这样小的年纪便永远的失去了父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幸的。
但是尽管小小年纪父亲便永远的离开了他,但他的父亲陈景润对他的影响却是终生的。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儿子的身份也给了陈由伟很大的压力。在他高中的时候想选择文科,便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你是大数学家的儿子,怎么能学文科呢?”
后来,陈由伟工作以后,没有从事数学相关的工作,同样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他们甚至说陈由伟“浪费了你父亲给你的优良基因”。
各种滋味,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体会。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即使父亲在某一个专业取得巨大成就,也并不意味着而这就必须在那个专业工作,这样的想法对当事人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如今陈由伟已经年过40岁,同样有了自己的子女,他把自己父母给自己的教诲,同样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教导他们要做和他们的祖父陈景润一样对国家、对人类、对社会有用的人。
陈景润的简介和主要事迹(篇4)
陈景润(1933-1996)
福州仓山城门镇胪雷村人。中国著名数学家。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3月19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20世纪50年代对高斯圆内格点、球内格点、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作了重要改进。60年代以来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1966年5月证明了命题“1+2”,将200多年来人们未能解决的哥德-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结果被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其后他又对此作了改进。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
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9年,中国发行纪念陈景润的邮票。
同年10月,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陈景润的简介和主要事迹(篇5)
陈景润不爱逛公园,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就应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必须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明白,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但是他飘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向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