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秦文贵事迹

| 刘慧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秦文贵事迹

直到今天,回想起荣获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时的场景,秦文贵依然历历在目。

当时,36岁的他是青海石油管理局高级工程师。

如今,花甲之年的他,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华油集团党委书记。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授予中国14至40周岁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

来自石油一线的小伙子获得中国青年最高荣誉

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只有5人,来自石油一线的青年秦文贵便是其中之一。

1982年,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钻井工程专业毕业的秦文贵,来到地处柴达木盆地的青海石油管理局钻井工程处工作。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荒漠戈壁,一干就是15年。

为了多出油,出好油,缩小青海油田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在这片蕴藏着石油的土地上,秦文贵毫无保留地挥洒汗水和青春,相继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青海油田自然环境恶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刚到油田,还是个小伙子的秦文贵没能躲得过环境的考验。几乎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流鼻血、嘴唇干裂……

然而,真正的考验并不只这些。面对石油“战场”种种挑战,掌握了扎实石油钻进理论知识的他,丝毫不敢“轻敌”。

扫钻台、擦机器、打吊钳、收工具……作为一名基层钻工,秦文贵让一切归零,对待每个细节都谨慎细致,坚持每天努力钻研业务。

钻井队工作特殊,只要一开钻,就不能停工,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需要24小时看守井台坚守岗位,直至钻出石油。

“钻头啃岩石。工作的对象是硬的,工作精神也必须是硬的。”秦文贵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青海油田人的精神,也是中国石油人的精神。

1983年,刚工作不久的秦文贵遇上油田一处钻井突发强烈井喷。

情况紧急。当时,队长不顾个人安危,带领钻工们跳进齐腰深的泥浆冲向井口,拆换被堵的管线。

那一幕深深震撼着秦文贵,也给了他以后在工作中攻克难关更大的勇气和决心。

拆换管线只是暂时的,要彻底解除危险,必须把重晶石粉混拌在泥浆中提高泥浆密度再泵入井内。没有运输工具,50斤一袋的重晶石粉需要人力肩扛手提。这些石油人夜以继日地工作,最终保住了油井。

在石油“战场”,秦文贵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

1995年,秦文贵主持尕斯油田深井简化技术套管程序研究。经过半年的苦心钻研,他和课题组完成了可行性论证,并成功打出了4口深开发井,节约综合钻井成本近700万元。

然而过程有多艰辛,挑战有多大,或许只有秦文贵自己知道。正是那段时间,34岁的秦文贵一头黑发竟花白了。

在之后工作中,秦文贵依然时刻保持着石油人的战斗精神。

他积极探索固井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基本消灭了小钻具通井事故的发生,仅这一项全年节约数十万元;他精心设计推广双级固井和7寸尾管完井技术,通过两口深开发井的试验应用,每口井节约成本30余万元;他优化改进井身结构,缩小井眼,岩石破碎量降低一半,不仅提高了钻井速度,还大大降低了成本。

他研制出可移式钻机水泥条形基础,不仅搬运、安装简单迅速,还可多次使用,使每口井节约5万多元;他采用“本塞纠正,对准套管,水泥固定”的措施,妥善处理了狮32井的深层套管断裂事故,为国家避免了重大损失。秦文贵组织研究和推广、运用的科技项目有10多项,大幅度提高了钻井速度,使2个月打成一口井的梦想变成现实。

面对取得的一个接一个成绩,秦文贵说,在井队上干,从技术员到工程师,自己是出了一些力,但还是靠大家,“打井不是靠一个人的”。

“我们都是来自最基层的青年”

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分别是:青海石油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秦文贵,上海液压泵厂工人李斌,山西省柳林县薛村乡王庄村农民刘笑,南京军区上海警备区某部八连班长公举东,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坪小学教师宋芳蓉。他们中,年纪最大的37岁,最小的仅24岁,全部为中共党员。

这些获得殊荣的青年,全部来自各行各业最基层,他们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为当时乃至现在的青年,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标杆作用。

出生在贫困农家的宋芳蓉,初中毕业就被选拔到海拔1800多米的顶坪单人教学点当代课教师,那一年,她刚满15岁。在顶坪教学点,年轻的她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撑起一片天空。从4岁半的幼儿到13岁的少年,从生活到学习,宋芳蓉既当老师又当保育员。

为了让更多孩子有学上,1994年,宋芳蓉的“单人学校”迁到了黄粮坪,把顶坪、栗子坪、黄粮坪三个坪的孩子集中到一起上课,学校取名三坪小学。

学生人数由十几个增加到30多个,可是许多学生交不起学费,买不起课本。为了不让孩子们失学,宋芳蓉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贴补困难学生,自己的日子却常常捉襟见肘。

同样出生在贫困农家的刘笑,曾因身体残疾与大学无缘。16岁到22岁,人生最美好的时代,他一次次尝试寻找自己人生的航向,写作投稿200余次,被拒;养鸡,遇上瘟疫,血本无归;养猪、养兔,天旱缺草料不得不止于半途;种蘑菇、栽天麻,缺少技术再次失败……一次次碰壁,他却毫不气馁,反而认真总结经验,更加脚踏实地,把目光放在脚下的黄河沙滩,自学技术种植西瓜。

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自学相关知识,23岁这一年,刘笑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回报。经过不懈努力,深耕西瓜种植领域,很快他就成了镇里的西瓜专业户,从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奋斗之路。

1992年年底,公举东放弃拿着数百元工资的国家干部身份,选择以大学毕业生身份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每月只拿几十元津贴的士兵。作为“好八连”历史上第一位大学生士兵,他从入伍之初就严格要求自己,在团骨干集训结业考核中夺得六项第一。

走上班长岗位的公举东,立志让全班战士都成为“政治思想强,军事技术精,作风纪律严,完成任务好”的优秀士兵。他还在生活、工作中时时处处为大家送去温暖。战士住院,他去陪床;战士考学,他给辅导;战士家中受灾,他悄悄寄去自己的津贴费。

公举东带领战友继承“好八连”传统,接力承担“好八连”常年照顾的南京路30个孤寡老人。他还将自己荣立一等功所得的奖励2500元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和共建点的孤寡老人。

能和来自不同行业的优秀青年共同获得此项荣誉,秦文贵觉得,这对自己也是个很好的提升和激励。

那一天,得知自己获得这一荣誉时,秦文贵正从钻井上下来,满身是土。

当时秦文贵所在的油田位置,距离要去的局机关有500多公里,到了机关秦文贵才得到自己获奖的准确消息,要到北京去报到、开会。

“那一幕我永远不会忘记”

1997年五四前夕,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秦文贵等5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并号召全国青年向他们学习。

在与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交流中,秦文贵回忆起多年前获奖时的光荣时刻。


1997年5月,团中央、中宣部组织巡回报告,在北京、上海都受到广大青年和学生的欢迎,反响较好。电视、报纸报道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的事迹,秦文贵也收到了来自全国不少省市青年的来信。这些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也成为当时全国青年心中的榜样“爱豆”。

后来,秦文贵回到母校作报告,不少学生听了他的报告,“在油田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深受鼓舞,毕业后选择到油田去工作。有的直接跟他说,“毕业了,我们都想到油田去,就去你那儿”。秦文贵回忆,学生们对石油工作的向往,对于当时已经在油田工作多年的他来说,也是一番激励。

获奖后,秦文贵有机会与更多更优秀的青年接触,“深感自己作的贡献微不足道,在那些优秀同志身上有许许多多需要我去学习的优点”。他表示,获奖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就是,深切感受到自己还差很多。“每当我想起或者看到这个奖章时,我都在想,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奋斗奋斗再奋斗”。

多年来,秦文贵的生活、工作也与国家的发展一样变化很大,但始终不变的是对荣誉的珍惜和敬畏。

近24年来,秦文贵陆续获得不少国家级荣誉。对于每份荣誉,他都格外珍惜,但是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对他来说,有着更独特的意义。

获得这项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后不久,秦文贵就被派到美国学习,后来因工作需要又辗转多个岗位,但是无论在哪儿,他都始终保持着青春之活力和干事创业之激情。

“每当工作上遇到大的困难,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初在柴达木盆地迎着刺骨寒风、顶着零下三十几摄氏度的严寒,夜以继日奋战海拔3000多米井场时的情境。”这样的苦吃得下,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秦文贵感慨,信心的确是比黄金更重要,这个信心也正是他的初心,“用自己的汗水和才智干好本职工作,奉献在自己的岗位”。

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名单

朱光亚:为新中国核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胡忠、谢晓君:从成都到高原地区扎根支教的教师夫妇

吴孟超:奠基中国肝胆医学年届九十依然工作在手术台上的医生

刘伟:自小失去双臂却创造出生命奇迹的钢琴师

杨善洲:为人民群众奉献一生的党的基层干部

阿里木:靠卖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的草根慈善家

张平宜:坚持12年爱心长征、改变山区麻风病村的台湾爱心人士

孟佩杰:从八岁开始伺候瘫痪养母12年的孝顺女儿

吴菊萍:在危急时刻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

刘金国:为官清廉的公安战线楷模

白方礼:特别奖(特别致敬)

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国测一大队--山河功业存

【颁奖辞】

六十多年了,吃苦一直是传家宝,奉献还是家常饭。人们都在向着幸福奔跑,你们偏向艰苦挑战。为国家苦行,为科学先行,穿山跨海,经天纬地,你们的身影,是插在大地上的猎猎风旗。

【人物事迹】

国测一大队自1954年建队以来,先后完成和参与完成了全国大地测量控制网布测,中蒙、中苏、中尼边境联测,京、津、唐、张地震水准会战,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的布测,全国天文主点联测,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南极中山站建站和第21次南极科考测量,国家GPS A、B级网、国家高程控制网、中国公路网GPS测绘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的建设、施测和管理等国家重点测绘项目,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测绘保障。

珠峰高程测量工作是由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完成的。这是国测一大队第七次深入生命禁区测量珠峰,并创造了中国人在珠峰峰顶停留时长新纪录。

2020年5月,国测一大队第7次测量珠峰高度,最终测定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测绘科技的巨大成就。两下南极,7测珠峰,39次进驻内蒙古荒原,52次深入高原无人区,52次踏入沙漠腹地……自1954年建队以来,国测一大队徒步行程累计60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00多圈。国测一大队的历史,就是一部挑战生命极限的英雄史。建队以来,有46名职工牺牲,还有许多人姓名难以寻找,连一块墓碑也没来得及立。他们的生命传奇唯有大地作证。

4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