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铁成的事迹材料

| 刘慧


窦铁成事迹材料

窦铁成,1956年10月生,198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铁一局电力工工匠技师,被誉为“专家型技术工人”“金牌工人”。先后参与建设了京山铁路、京秦铁路、西安地铁等上百个工程项目。历任中铁一局电务处四队电力工,电气设备安装、试验班班长,电力工高级技师,电力试验所质量负责人、窦铁成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工匠技师、陕西省总工会副主席(兼职)。

窦铁成1979年通过招工考试,被铁一局电务处录取。1980年,他以优异成绩,取得了参加中铁一局电力培训班学习的机会。每天晚上,窦铁成都是第一个走进教室,最后一个离开。周末,别的同学都回家了,或者结伴出游了,他却一头扎进教室,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凭借这股子钻劲,7个月培训结业的时候,他拿了电力内外线考试的最高分。

1983年,窦铁成满怀信心来到京山压煤改线和京秦线之间的沱子头变电所,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变配电施工。望着一寸半厚的各种图纸和两层高的变电所大楼,他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自己的那点知识根本无法应对。但是倔强的他告诫自己:“再难的知识,只要一点点啃,一点点琢磨、分析,总能悟出个道道来。”于是,窦铁成白天干活,晚上把自己关在备用调压器房里,对照专业书籍,一张张图纸、一条条线路、一个个节点地分析解读,设备如何安置、电缆怎么走。施工期间,他把加起来一寸半厚的七套各类不同技术图纸齐齐地画了一遍。最后,工程不仅顺利完工,还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1999年,变配电设备的测试开始采用电脑进行分析,已经40多岁的窦铁成立刻买来计算机教材,从最基本的原理学起,慢慢地学会了表格制作、工程制图等,成为中铁一局3万员工中掌握电脑设计绘制电力图纸的第一人。

为了能提学习电力知识及施工技术,在工资不高、生活不宽裕的情况下,他先后花了近万元购买《高等数学》、《电工学》、《电磁学》、《电子技术》、《电机学》等技术书籍,利用工余时间进行自学,向身边的工友、技术人员甚至徒弟请教。40多年的工程生涯里,窦铁成边学边干,累计写下了90余本2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密密麻麻记满了他成长成才足迹。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工程,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就要用不同的办法来施工,可以说每个工程都要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将知识、技术创造性地用于工程,解决难题,就会从中享受到快乐。”这是窦铁成秉承的,也是他坚持的。参加工作以来,他勤于思考,善于结合,攻关新课题,解决新难题,累计为企业创造和节约成本浪费近1800万元。

在西康铁路秦岭变电所,他利用现场废料,研制了一套煨弯器提高工效近5倍;在浙赣铁路板杉铺牵引变电所,面对国内没有铜板双导线间隔棒这一定型产品的严峻形势,他提出“简化结构、保证功能”的加工方案,并利用自有设备加工出了替代产品,保证了送电目标;在北京地铁昌平线施工过程中,他发现地线支架的绝缘装置不合理,于是联系厂家优化设计,新产品不但杜绝了加工过程中有害气体对人体的损害,每套还将节约劳动力80%,提高工效4倍,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证书。在西成高铁施工抢工大干期间,窦铁成发现了设备A相的直流电阻差值过大的异常情况,经过反复试验和与设备厂家协调沟通,最终修复设备,避免了变压器烧毁的重大事故。

参加工作40多年来,窦铁成先后解决技术难题69项,提出设计变更7次,解决送电运行故障400余次。“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窦铁成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这句话,并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窦铁成是“名人”,是“工人主席”,可办公室里总是找不到他。简单的工装、一个黑色的双肩挎包,他行走在施工一线,一直如此。作为电力试验所质量负责人,在大连、佛山、西安、天津工地上来回跑,重大工程节点,都有他指导施工的身影,尽职尽责、毫无怨言。

2011年11月,窦铁成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作为全国首批挂牌成立的工作室,窦铁成主动担当,发挥劳模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带领技术攻关小组先后成功研发了疏散平台测量小车、刚性悬挂接触网垂直向上钻孔平台等多项成果。累计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项、各类专利42项、工法39项、获奖科研项目48项、BIM大赛获奖11项、软件著作权10项。

多年来,窦铁成授课和举办专场讲座300余场次,签订师徒协议400余份。为了能将优秀的施工工艺留下来,传下去,他自学CAD制图软件,和两个徒弟一道完成了443页、10万6千多字的“牵引变电所施工工艺”和中铁一局电力试验所第一刊4万1千多字的“电气试验作业指导书”。2009年,他带头完成24万8千字的《变配电所安装与试验操作法》的编纂工作,尽最大的力量把自己的所知所学传授给更多的人。

窦铁成锲而不舍地在他热爱的岗位上展现一个大国工匠的情怀和担当精神,是新时代最美奋斗者。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颁奖词

为救援群众牺牲在洪水中的消防员陈陆

王宁:2020年的夏天,我国的南方多省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在危急的时刻,我们总能看到一些逆行的人们,一个始终都坐在救援冲锋舟最前面的身影永远地被定格在了这个夏天。

颁奖词:

最先出发,最快抵达,为危难的乡亲奉上最好的年华。欠身体一台手术,欠妻子一个告别,欠父母一次团圆。洪水汹涌,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大雨过后,你是天空中灿烂的霞。

人物事迹:

这是陈陆第一次抽出时间和家人拍一张全家福,其乐融融的一家人不曾想到,这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合影,就在几个月之后的一场抗洪抢险中,陈陆永远离开了他们。

7月,连续的特大暴雨让庐江县的降雨量超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庐江县很多村庄被大水淹没。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的接警电话再次响起,同大镇连河村紧急求助,正在其他村救援的教导员陈陆带领着消防战士们迅速前往,这已经是陈陆第411次连续接警了。

水涨得很快,很多村民被洪水围困,村子原本的马路都已经变成河面。水位不断地快速上涨,陈陆反反复复地在村里寻找,跟死神在争夺着百姓的生命。而这时的陈陆几乎96个小时没有休息,由于长时间的日晒水泡,他已经双腿红肿行走艰难。体力已经透支的陈陆再一次咬牙登上了冲锋舟,这时水位已经越涨越高,险情突然发生了,由于水流太猛,大圩上的溃口突然被冲开,水流大量涌入。

40分钟后,船上另外三名落水战士被战友们救起,而陈陆这次却再也没有力气游出水面。两天之后,在下游两公里的地方,人们最终找到了陈陆的遗体。

陈陆出生在军人家庭,父亲是第一代安徽边防军人,妻子是一名公安民警,一年里陈陆有300多天都住在大队,一个月才能回来一两次跟家人团聚。

2008年的汶川地震,陈陆拖着伤腿在震区连续10天搜寻生命。2020年初的冶父山大火,休假中的他听到消息马上直奔火场中心。

在陈陆一家的微信群里,还留着出事前他和父亲的这样一段对话。“我会守好庐江”是陈陆对父亲最后的承诺,也是他用生命来兑现的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

办公桌上一辆崭新的消防车模型是陈陆还没来得及送给儿子的礼物,从结婚到现在,他甚至没有陪妻子和孩子过过一次春节。

在生命的最后一次任务中,陈陆连续接警411起,解救疏散群众2665人,许多被救的村民来为他送行。他36岁的青春年华,永远定格在了抗洪防汛的第一线。

《感动中国》观后感

听着周围低低的抽泣声,我知道每个人都被他的举动深深感动。

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五年跑着走的生活,五年紧锣密鼓的生活。陈斌强,这个男人用他的行动,诠释了反哺,诠释了感动。

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作为子女的孝心。母亲的一次外出未归,让他得知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母亲的一句要和儿子在一起,他决定带着母亲上班。翻出了箱底的布带,他紧紧将母亲绑在身边,骑着摩托,经过30公里的山路,去上班。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渐渐不记得他是谁,不再开口说话,无法自己吃饭,甚至不能自己大小便;仿佛一个沉浸在回忆世界里的老小孩,那天真的笑,灿烂的让人泪流不止。可是五年,他没有放弃,依然坚持着,他说:也许她不记得他是谁,可是她知道这个人对她好,这就够了。是怎么样的信念,支撑他风雨无阻地走过了那么多日夜;是怎样的决心,能让他始终不放弃他的老母亲啊!

他的孝心,该是天下父母的宽慰。其实,哪一位母亲,不值得我们如此这般对待?曾经她也用布带背着你辛劳,撑起一个家;曾经她也为你照顾你起居,为你做最好的避风港。她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细腻、最温暖、最无私的爱。从我们在子宫里悄悄成长开始,直至她的生命结束;她的爱,至死方休。

古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此。他说:我们孩子可以等,但是父母等不了。等你长大成人,她等了二十年;你还要他们等到什么时候,才明白“孝”?他们等的也许并不是你的金钱支持,更多的是你的一通电话,一句问候,一个呼唤。也许回一趟家,比什么都好;别让她空坐在门口,看着空空的庭院的回忆你的儿时。多关心她,多爱她一点,别等到来不及时你才明白你对她是那么的残忍。

小时候,妈妈用曾经用布带背着你;长大了,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也许有一天母亲会老,变得孩子般纯真,但是爱不会变。我相信每一对母子身上都有这条布带:它是深深的母爱,它是爱的反哺,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处的触动。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3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