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

| 徐球

感动中国以公而忘私的正能量抵消社会上不和谐的声音,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大家了解过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精选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精选篇1

上世纪80年代,俞鸿儒他首先用激波管理论分析热分离器流动,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运用他独创的热分离器理论,制作产品并应用于油田气回收。1998年完成“籍热分离器降低总温的低温风洞”获中国科学院发明奖一等奖。这一发明克服了国外用液氮制冷的低温风洞费用昂贵和污染环境的难题,开拓了建造高雷诺数低温风洞的新途径。

乙烯是评价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钱学森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指出以气体动力学为反应气体创造急速升至高温和高压的反应条件,实现快速反应,并将生成的化合物通过迅速膨胀冷却进行“冻结”的思路。俞鸿儒从1980年代积极探索工业化裂解乙烯研究,提出反向射流混合加热法。到了1990年代,他积极推动“用于裂解制造乙烯的气动加热方法研究”。这一气动新思想如能在化工中实用将会产生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精选篇2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他一直很重视人才,以培养力学接班人为使命,曾于1990年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他铭记郭永怀先生的话,“我们这一代,你们以后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几十年来,他培养了多位硕士和博士,成为学术精英和国家栋梁。他还在中国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教授,多年来热心培养人才,并大力支持这些单位的力学学科建设,推动了中国高校的力学教育。

他非常赞同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他认为,科研选题往往决定项目的成败,选题重要但难度极大。他经常教导中科院青年科研人员,要有一种使命感,“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要从国家战略性、前瞻性、牵引性的角度分析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隐藏的关键问题,为工业部门的实施打下基础。

兼备数学、流体力学和机械多重背景的他,既是科学家,又是工程师。他倡导理论要和实际相结合,强调理论分析、实验、计算联合运用的研究方法。他始终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确保实验数据的严肃性,也要求学生务必如此。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精选篇3

1958年,在郭永怀的鼓励与支持下,俞鸿儒提出研究氢氧燃烧驱动激波管。起初,由于尚未摸清事故原因,实验过程中多次发生事故,最严重的一次,整个临时搭建的实验室被炸毁。但每次事故后,俞鸿儒不仅未遭责难,反而受到安慰和鼓励。尽管也有非议的声音,但所里的领导们,包括钱学森、郭永怀等无不大力支持,力学所索性一次性地申请了许多水泥和木材,每次实验室炸坏了就立刻重建。最终,俞鸿儒彻底弄清了事故原因并采取了防范措施,他创立的氢氧燃烧驱动方法沿用至今再未发生过严重事故。

“从事科学研究,一定要勇于独立思考,不盲从,不怕犯错。”俞鸿儒说,当年,郭永怀和钱学森大概也是因为看中他的这一点。后来,当俞鸿儒自己培养学生时,他也最喜欢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乐于创新的学生。“有个学生,能力很强,什么话都敢说,也不怕得罪领导,我就喜欢这样的学生。”他笑着说。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精选篇4

4月8日晚,“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江西上饶籍中科院院士俞鸿儒获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前辈布下的奇子,蛰伏深空的巨龙,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他独辟蹊径,一往无前。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黄金般的心。”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俞鸿儒的颁奖辞。

现年96岁的俞鸿儒是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之一。他长期致力于激波与激波管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为我国创建了多种高性能气动实验装置,被誉为“中国激波风洞第一人”。

颁奖台上,俞鸿儒手拄拐杖,从少先队员手中接过奖杯和鲜花,微笑着向观众致敬。伴随着荧幕上闪现的过往风云,此刻,他“深藏功与名”的一生,才开始被更多人熟知。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精选篇5

九旬院士俞鸿儒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俞鸿儒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空气动力学家,也是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之一,研究风洞技术已有60余年,被誉为“中国激波风洞第一人”。

时代造就人物,人物催人奋进。作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民族精神、民族禀赋的生动映照。俞鸿儒院士的事迹犹如一扇窗口,观照着中华民族向上向善的精神面貌,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他的行动,生动诠释着“国之大者”的初心使命。他的精神,化作你我前进的力量。

他敢为科学事业,却不为个人安危,以“铁肩膀”挑起“国之重担”。为了开展高超声速飞行试验,发达国家纷纷筹建大型自由活塞驱动高焓激波风洞,俞鸿儒却颠覆性地提出用爆轰驱动的方式来产生高焓实验气流。爆轰驱动的危险性极高这个想法遭到了团队其他成员的一致反对,但俞鸿儒却说“我不怕反对,没人反对可能是平庸的工作”。他没有放弃,继续心无旁骛地搞研究。实验过程中多次发生事故,最严重的一次,整个临时搭建的实验室被炸毁。终于在一次次的试错和复盘后,俞鸿儒带领团队在风洞研究领域“炸”出一条新路。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精选篇6

俞鸿儒他随和、亲切,气度从容、非常淡定,对学生和下属极少有愠色,总是循循善诱。他从来不把学生当劳力,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研究兴趣,鼓励他们自信和独立思考。

他对国家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顶尖的人才不是刻意挑选出来的,而是在合适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人才要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看谁能解决关键难题。营养是必要的,但不宜太多,否则水多了会把苗子浇死。

他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耕耘在科研第一线,孜孜不倦地探索,学术思想活跃,善于从战略角度理性地看问题,如前辈钱学森和郭永怀一样,不断开辟新的方向。新世纪初,路甬祥院长建议他关注极其重要的“高超”问题研究。他选定创建可靠的地面试验装置和增大冲压发动机推力两项关键性工作。当前以污染气体作为试验介质的试验装置,难以提供可靠的试验数据。激波风洞试验介质为空气,能提供复现飞行条件的气流参数,但试验时间太短。如何延长试验时间呢?采用爆轰驱动能提供足够的驱动能,但爆轰驱动适用于产生高焓气流,在Ma=5~8范围,难将分界面缝合,试验时间很短。经过反复思考,他发现采用小直径驱动段能克服这一困难,再将被驱动段长度增长并增大直径,便能建造长达100毫秒试验时间的激波风洞。他和周围的同志商定后,于2006年向中国科学院提出建造复现高超飞行条件的脉冲风洞的建议。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精选篇7

俞鸿儒敢为攀高向新,却不为循规蹈矩,下“苦功夫”铸就“国之重器”。“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厚积薄发的。研究起步之初,俞鸿儒就一直被研究团队视为“闲子”,导师郭永怀并没有安排一些重要的任务给他。但俞鸿儒却自告奋勇,潜心研究风洞技术60余载,长期致力于激波与激波管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在国家批复的经费难以满足实验需求之时,擅长经商的俞鸿儒打起了“精打细算”的主意,通过改良实验、创新方法、改变原料等途径节省经费,不断突破技术局限。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科学实验,俞鸿儒为我国创建了多种高性能气动实验装置,在高超声速、高焓流动实验研究方面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见证了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为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他敢为“后辈之人”,却不为功名利禄,当“孺子牛”培塑“国之新星”。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在报国家奖项时,作为JF-12主要设计者的俞鸿儒却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最后。他说这个荣誉对自己没有用,想给年轻科研人更多的机会。世上除名利外,应有更高的境界和价值。俞鸿儒就是具有这样的信念与情怀的人,他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联结在一起,以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境界和高尚品格服务国家。他竭尽全力把一批批“行业新人”,培养成“行家里手”甚至“专家权威”,带着他的“风洞人们”实现从“跟随”到“超越”、由“重复”向“创新”的转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爬坡过坎,去攻克一个又一个娄山关、腊子口。

20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