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

| 徐球

感动中国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民族精神,2024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来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通用8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

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篇1)

俞鸿儒, 气体动力学家。1928年6月15日生于江西广丰。1953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1963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速空气动力学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国内首先开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风洞和配套的瞬态测量系统。提出方案并参与实现对激波管流动和有关瞬态测量的关键难点的突破。开创了在航天器研制中广泛应用激波风洞的实践,为中国高超声速流实验开创出一条节省资金的独具特色的新途径,并促进了国内激波管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种利用普通激波管产生完整0波的构思,已成功地用于冲击伤试验装置中。提出并采用爆轰驱动新方法建成爆轰驱动激波风洞,为提高实验气流焓值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致力于将气体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改善和革新与气体流动有关的生产工艺研究。

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篇2)

2012年,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激波风洞JF12这一国际巨龙,在怀柔钱学森工程科学基地横空出世。运用俞鸿儒独创的爆轰驱动理论及技术,2008年起在财政部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专项的支持下,姜宗林研究员率领中科院力学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实验室中的JF12团队具体实施,用4年时间建成了复现高超声速流动条件激波风洞这一大型科研装备,可复现25—40公里高空、5到9倍声速的高超声速飞行条件,引领了国际先进风洞技术的发展。美国国防部2013—2015年连续三年向国会提交的报告中评价了中国的JF12激波风洞,认为这体现了“中国科学院在推进军事现代化的基础研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一再强调,研究工作的价值在于“花比较少的钱、小的代价去解决大的、重要的问题”,不能落入“花钱越多、成果越大”的误区。这套世界水平的重大科研装备的研制经费,如若在其他部门,可能申请几亿经费,而在俞鸿儒省钱办大事的方针下,他们用4000多万元就建成了。

他还积极推动高温气体动力学实验室的发展。自1958年担任力学所激波管组组长以来,俞鸿儒一直是力学所激波管方面的学术带头人。 在他和竺乃宜等人的努力下,1994年中科院批准力学所成立高温气体动力学实验室,并于2011年迈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他长期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指导工作。他把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当作一个大家庭,现在依然审慎思考实验室的长远发展,提出各种战略性建议。

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篇3)

步入“不惑之年”的俞鸿儒,嗅到了科学春天的气息。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激波风洞应用研究”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并同时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此后,俞鸿儒和同事们的科研热情高涨,通过国际交流,将视野扩展到基础和工业应用。

早在1964年郭永怀就关注含灰气体流动,1980年代初,俞鸿儒研制出竖直含灰气体激波管,开展含灰气体流动及激波特性研究,首次观察到无间断前沿的含灰气体激波结构。

1985~1988年间,他与第三军医大学王正国等人研制成用于生物冲击伤试验的生物激波管,成果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篇4)

4月8日,“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十多位年度人物中,有96岁的俞鸿儒、60岁的杨华德和89岁的牛犇。

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风洞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俞鸿儒潜心研究风洞技术50年,是我国高超声速风洞奠基人。如今,俞老依然提携后辈,他的智慧与谦逊点亮了无数新星。

农业专家杨华德援助非洲布隆迪已有9年。通过潜心带领专家组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8年时间,他成功将该国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

2023年,年近九旬的牛犇参与演出的四部影视作品与观众见面。70多年来,他精心刻画了200多个经典银幕形象,即便是很小的角色,他都会全力以赴。为演好角色,他常常潜心在生活中学习各种技能,受伤后打上麻药也要完成演出。

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篇5)

“国家的科学事业需要我们来做铺路石。”这是导师郭永怀对俞鸿儒的教导,俞鸿儒也像导师一样,成为年轻科学家的引路人。俞鸿儒主导研制的JF-8激波风洞为各种重点型号的飞行器试验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参加过2019年国庆阅兵的东风-5弹道导弹也曾在这里进行过测试。曾有人问他看到导弹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内心是什么感受?

俞鸿儒淡然一笑说:“我们帮了一点忙,主要工作还是人家做的。”2012年5月,我国建成高超音速复现爆轰驱动激波风洞JF-12,实现了从“模拟”到“复现”的跨越。这是国际上最大、整体性能最先进的激波风洞,为我国航空航天重大任务研制提供了关键支撑。但在申报国家奖项时,作为JF-12的主要设计者,俞鸿儒却把自己的名字署在了最后。

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篇6)

让俞鸿儒吃惊不已的是,郭永怀指定他当组长。要知道,当时力学所的8个研究组中,其他7个组长都是海归的大专家,而他只是刚入所10个月的研究生。

实际上,之所以对资历尚浅的俞鸿儒委以重任,是因为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和观察,郭永怀对这个学生已有所了解,发现他是一个实验能力很强的人,而风洞研究恰好对实验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郭永怀相信俞鸿儒,还在于他对这名小自己近20岁的学生较为独特的过往经历略知一二——曾经两次高考,先在同济大学读数学,后来又到大连大学(后改为大连工学院,现为大连理工大学)读机械工程,并留校做了助教,3年多时间里曾参与了多个教研室的工作……

而此时的俞鸿儒除了感恩导师提携外,更多的是压力。虽然他曾调侃自己是个“万金油”,但他更清楚,有些挑战单凭实验能力强是应付不来的,还需要更多经验。郭永怀曾说过,他自己没有实验工作经验,所里其他科学家也是这样。因此,具体工作怎么做,要俞鸿儒他们自己去闯。

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篇7)

俞鸿儒在进行早期激波管实验时曾发生了几次事故,严重的一次把临时搭建的棚子都炸坏了。然而每次事故后他都未遭责难,反而得到安慰与鼓励。原来郭永怀已预先向党委和钱所长说清了情况。如果没有郭永怀的支持,这种实验是难以展开的。近水楼台,接受钱、郭两人影响,他深切感受到二人的科学精神和踏实严谨的科研作风,此后科研实验再未发生严重事故,科研上也不断自我突破。

1962年初,广州科学大会期间,钱学森向钱令希提出把俞鸿儒留下来。作为交换条件,大连工学院到力学所挑选挑选一个年轻人。1962年9月,俞鸿儒调入力学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俞鸿儒一直很重视人才,以培养力学接班人为使命,曾于1990年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他牢牢铭记郭永怀先生的话:“我们这一代,你们以后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几十年来,他培养了多位硕士和博士,成为学术精英和国家栋梁。他经常教导青年科研人员,中科院人要有一种使命感,“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要从国家战略性、前瞻性、牵引性的角度分析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隐藏的关键问题,为工业部门的实施打下基础。

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事迹故事(篇8)

“前辈布下的奇子,蛰伏深空的巨龙。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他独辟蹊径,一往无前。拔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黄金般的心。”这是俞鸿儒院士作为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

这么一位96岁高龄的院士,他为什么能获得这样的殊荣呢?

他的导师郭永怀曾经选中他研究激波管的理论,或许是因为他肯动手,或许是因为其他原因,总之,郭永怀的这个决定,改变了俞鸿儒的一生。

“没有人反对可能是平庸的工作。”他造出首座“爆轰驱动激波风洞”。当他提出用爆轰驱动的方式来进行试验时,几乎所有人都反对,但他不顾他人反对,继续心无旁骛得搞研究。终于,他建成了 JF -10。

205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