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张连钢人物事迹

| 徐球

2024年《感动中国》张连钢人物事迹大家了解吗?感动中国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正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张连钢人物事迹(优选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感动中国》张连钢人物事迹

《感动中国》张连钢人物事迹篇1

张连钢,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颁奖辞对他如是评价:“这一块好钢,用到了刀刃上。把买不来的做出来,还要做到最快,最强,最智能,天降大任于己,何惜筋骨体肤,唯心志所向,百折不回。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是怎样炼成的?找到这个答案,港口专家张连钢走了10年。

2013年,青岛港决定筹建全自动化码头,处在肺癌术后康复期的张连钢毅然挑起重担。那时候,国外垄断自动化码头技术,不信邪的张连钢带领团队迅速展开科研攻关,用三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国外常规八到十年建设任务。张连钢也从智慧码头的“门外人”,成为智慧码头的“推门人”。2017年5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投产,创下世界自动化码头开港作业效率最高纪录。后来,张连钢团队多次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并荣获“时代楷模”称号。

《感动中国》张连钢人物事迹篇2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买,不仅要接受国外企业开出的天价,还要接受软硬件捆绑销售、所有关键技术不公开等条款,这就会造成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被“卡脖子”;不买,意味着从零开始、艰苦探索,甚至承担失败的风险。

“两条都是‘死’路,与其受制于人,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被国外卡‘死’,不如放手一搏,自主攻关拼‘死’!”抱着“向死而生”的决心,正处于肺癌术后康复期的张连钢毅然挑起重担,组建起创新团队自主设计建设自动化码头。

项目的起步异常艰难: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去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学习,也是碰一鼻子灰:不让下车、不让拍照、不让近看,提到技术问题,对方更是三缄其口——一道道难题如大山般横亘在面前。

面对艰难困苦,张连钢没有气馁。他深知:共产党员向来是不怕困难的。现在,一个科技报国的机会摆在面前,他必须全力以赴。

《感动中国》张连钢人物事迹篇3

“你要干一件从来没有干过,甚至是基本没怎么见过的事情。”张连钢说,面对中国在自动化码头领域一片空白的现状,面对西方公司的技术封锁,最难的是从零开始,进行系统性的创新。

3000多次讨论会,40多个进出闸口布局方案,7000多个测试案例,十几万次的测试……张连钢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关,只用了15个月就拿出了符合青岛口岸实际的码头规划设计集成方案。

“当时就一个信念,一定要为中国人争口气,啃下自动化码头这块‘硬骨头’。”张连钢说。

凭着一腔赤诚,张连钢带领团队一次次攻坚克难,仅用3年半就完成了国外常规8到10年才能完成的自动化码头建设任务。2017年5月,胶州湾畔崛起一座世界领先的自动化码头: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大型机械防风“一键锚定”装置、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一连串耀眼的“全球首创”诞生在中国人手中。

2019年11月,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投产运营,张连钢带领团队推出了“氢+5G”智慧绿色发展新模式,再次为全球港航业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智慧”轰动了业界,先后有60余个国家的宾客前来参观考察。有的外国同行还提出到作业现场看看,并且希望能够拍照、录像。

“给他们看,让他们拍!”张连钢充满自信地说。他知道,核心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他们带不走;共产党人拼搏奉献的精神密码,他们带不走!

《感动中国》张连钢人物事迹篇4

“我叫张连钢,来自山东港口集团。”

12月2日,第八届山东省道德模范表彰会上,61岁的张连钢作为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发言,深感荣幸,倍受鼓舞,也将他与集装箱码头的故事,娓娓道来......

执着专注、追求卓越,是张连钢身上值得推崇的工匠精神。

“因为我学的是船舶港口电气自动化专业,我的感觉就是学的专业要用一辈子。”

1983年,张连钢大学毕业分配到青岛港,报名参加第一个集装箱泊位建设,从此与集装箱码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就是一种很原始的、朦胧的工匠精神,因为我父亲是搞汽车修理的,我从小就觉得当一个技术好的技术工人是人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从事这个专业以后的职业追求。”张连钢说。

《感动中国》张连钢人物事迹篇5

这一口气,张连钢足足鼓了三十年。凭借自己的专业学识、刻苦钻研,1985年,张连钢参与了“六五”国家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国内第一台采用全可控硅直流调速集装箱桥吊的安装、调试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他参与开发“青岛港前湾三期智能生产控制系统”;2006年,他主持完成大型轮胎式起重机移动供电技术创新,实现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突破并在全国港口推广,赢得业界同行的高度评价,在港口发展大潮中,成为港口科技领域踏浪前行的弄潮儿。

三十年后,当张连钢作为自动化码头项目负责人与四大联盟谈合作时,再次遇到了当年那家公司。这次,对方态度依旧。不承诺工期、不开放系统。“这就意味着我们还要像当年完全不可控,从而因为这一个原因导致项目建设无法组织实施,干到哪算哪!每当遇到问题,我们还得央求着别人飞来为我们调试,费用昂贵。”

这与30多年有什么两样?但是,这次与30年前又不一样了!这次张连钢决定要“扳回来”!因为他认为我们国家的技术进步和自己团队的积累已经具备了挑战权威的实力。

“全自动化码头不是西方人‘专属’,他们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样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张连钢说。

《感动中国》张连钢人物事迹篇6

在接手自动化码头项目前,张连钢还在与肺癌拼命抗争着,尚处于术后康复期。但为完成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这一梦想,在青岛港2013年决定启动全自动化码头建设时,他毅然决定勇挑重担。

从方案开始设计的那天起,张连钢办公室的灯就没在晚上十点前熄灭过,通宵达旦更是家常便饭。核心团队25位成员白天奔走在土建、供电、设备施工现场,晚上在临时搭建的简易集装箱房中攻关科研。

张连钢为了心中的梦想,拖着病躯和项目组成员一起拼命努力,带领着这个平均年龄34岁的团队,在没有经验、没有资料、没有外援的“三无”状况下,踏上了自主创新的艰辛探索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成功还得依靠我们自己!”张连钢说。

《感动中国》张连钢人物事迹篇7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投产运营以来,张连钢继续带领团队不断挑战自我,已经连续多次刷新世界纪录。就在不久前,张连钢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了集装箱码头智能指挥控制系统,使得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第9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再次站到了港口自动化领域的最前沿。

如今,中华民族正以更大的自信走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让我们向“张连钢”们致敬,祝愿中华民族在百年复兴的征程中,涌现出更多的“张连钢”们。致敬他们身体力行伟大建党精神,用理想、信念和实干照亮着一个民族前进的征程!

面对国外对核心技术的封锁,在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状况下,他带领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团队成立了IT组、土建组、桥吊组等9个攻关小组,分兵出击、协同作战。那些年,张连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此时,他正处在肺癌手术后恢复期内,却抱着重病之躯,全然不顾“只有30%的患者有5年以上生存率”的医嘱,带领年轻的团队日日夜夜拼搏奋斗。

204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