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慢性病实施方案

| HT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卫生院慢性病实施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卫生院慢性病实施方案范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 在江北5个街道抽取8个居委会, 每个居委会抽取两个居民小组;在有50岁及以上者的家庭户中抽取60户调查户, 调查户中所有50岁以上居民和使用Kish表抽出的7名18~49岁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家庭646户, 调查个人888人。

1.2 方法

通过SAGE家庭、个人问卷调查及体格测量、生化检测等获得相关资料, 调查内容包括家庭 (住房、财产及家庭收入、家庭支出) , 个人 (人口学资料、职业史、收入、健康状况描述、人体测量和生化检测、危险因素和健康行为、慢病和卫生保健利用情况、社交、健康和生存质量) 等。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Epidata3.02进行双录入,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描述、χ2检验。

2 结果

2.1 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

通过个人问卷调查, 婺城区城市居民曾经被确诊的主要慢性病 (按患病率大小) 依次为:高血压34.23%、关节炎22.07%、白内障12.5%、糖尿病9.68%、心绞痛8.45%;各年龄组、分性别主要慢性病患病率 (见表1) , 各年龄组间关节炎、心绞痛、糖尿病、慢阻肺、高血压、白内障有统计学差异, 而关节炎、慢阻肺患病率同时与性别相关;脑卒中、伤害、抑郁患病率与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

2.2 主要慢性病治疗

调查过去两周和过去12个月的治疗情况发现治疗率较低的为白内障、关节炎、慢阻肺等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率相对较高 (见表2) 。

2.3 卫生保健利用

2.3.1 在过去12个月中有41.53%的人有卫生服务需求, 求医主要原因为:心脏病 (14.87%) 、关节痛 (11.11%) 、高血压 (11.11%) 、外科病 (11.11%) 及其它疾病 (18.52%) ;有求医需求者中29.63%的人未获得卫生保健, 主要原因是认为病不重、不能负担保健费用和没有时间去。

备注:白内障治疗率为过去5年内手术治疗。

2.3.2 过去3年中住过院的比例占15.1%, 住院原因主要为心脏病 (18.75%) 、高血压 (12.5%) 、中风 (11.25%) 、糖尿病 (7.5%) ;44.0%住院费用由强制性医疗保险支付, 自己或家人支付占50%, 均数为4 845.1元;对住院保健服务满意或很满意的占69.6%, 5.9%的人对本次住院不满意。

2.3.3 过去12个月31.3%的人接受过非住院治疗, 就诊次数平均为1.93次;就诊原因主要是急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见表3) ;平均费用为912.5元, 平均就诊时间31.89分钟;对非住院就诊满意率为73.7%, 不满意率为1.8%。

2.3.4 对当前卫生保健服务的评价, 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对治疗的自主决定和个人隐私保护的欠缺以及医疗设备的清洁性。

3 讨论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 被确诊的主要慢性病为高血压、骨关节病、白内障、糖尿病和心脏病, 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与北京市老年人主要慢性病相一致;但在现场检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慢性病未被检出, 如高血压实际患病率达到64.07%, 远远高于已确诊患病率34.23%, 由于血糖及血脂等生化检测数据WHO还未反馈, 部分慢性病的实际患病率不能得出。

调查发现, 每年有41.53%的被调查者到各级医疗机构看过病, 有卫生保健需求者中29.63%的人未能及时就诊, 不能及时就诊和按需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是认为病不重、不能负担保健费用和没有时间去。44.0%住院费用由强制性医疗保险支付, 自己或家人支付占50%, 住院费用自己支付的部分平均为4 845.1元;非住院治疗费用为912.5元, 耗时31.89分钟。调查者中绝大多数已退休, 经济条件较差, 文化程度偏低, 很难应付当前医疗费用及药品价格的增长, 妨碍了及时治疗。

约1.2%的人躯体功能有障碍, 生活能力下降, 需要他人帮助。医疗条件的改善让生存率提高, 但相应的康复措施难以适应, 导致出现慢性病严重后遗症。

老年人对医疗服务需求多样化, 主要集中在急慢性病的治疗、开设老年专科门诊以及对城区护理站和康复机构的需求。他们希望社区能提供护理照料及慢性病的康复护理指导和解决重家务劳动等问题。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针对老年慢性病患病率的差异, 加强老年慢性病防治规划, 以适老年人对医疗服务需求多样化, 包括开设老年专科门诊以及对城区护理站和康复机构的建立, 改进不同卫生机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加快建立老年保健筹资机制, 完善老年人卫生保健的政策法规和医疗保险制度, 以降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生活失能率。

参考文献

[1]伍小兰.老年人慢性病的社会学探索[M].中国社会出版社.

[2]焦淑芳, 尹香君, 王瑜, 等.北京地区居民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 20xx, 18 (3) :197-198.

[3]陈建军, 张庆军, 李阳, 等.湖北省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老年人群健康危险行为的现况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 20xx, 10 (3) :274-277.

[4]陈建军, 张庆军, 李阳, 等.湖北省部分地区中老年人群中健康危险因素的现况调查[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xx, 26 (4) :497-501.

[5]邵静俪.静安区人口老龄化与社区老年护理机构资源状况初探[J].社区卫生保健, 20xx, 6 (5) :317-319.

卫生院慢性病实施方案范文2

一、工作目标

1、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网络对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的新发的首诊病例进行网路直报工作,制定慢病网络直报工作制度,由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疾控中心每季度对慢病报告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写出简报。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xx区疾控中心管理、评价,综合性医院协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计算机档案档案管理系统。

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社区服务人口基线调查率大于×××;

2、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

三、高血压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高血压患者×××名;

2、对至少×××名以上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其血压控制率≥×××;

3、发现并至少登记高危人群×××名;

4、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次血压得比例达×××;

5、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有记录及效果评价;

6、35岁以上居民3年至少测×××次血压得比例达×××;

7、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达×××。

四、糖尿病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糖尿病患者×××名;

2、至少对其中×××名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血糖控制率到×××;

3、发现并登记高危人群×××名,每年至少测×××次血糖的比例达×××;

4、高危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

5、对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有记录和效果评价。

五、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网络直报系统和工作制度;对社区一般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机制。

(一)、利用现有的网络直报系统,对今年新发的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建立慢性病报告工作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二)、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

1、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利用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社区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登记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成都市慢病报告网络所报告的属于本社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并将所有信息录入相关的数据库,进行微机化管理。

3、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收集详细的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的要求进行临床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和随访,并填写《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卡》。对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和非药物治疗方案。当患者出现《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规定的情形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性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随访。帮助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技术支持。

4、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对检出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综合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需要的管理类别进行随访和管理,并填写《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符合转诊情况的病情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和随访。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支持。

(三)、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检出。按照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筛查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

2、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对高危人群采取群体和个体健康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与健康方式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血糖。

(四)、社区一般人群的健康促进根据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在社区广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社区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1、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橱窗,每2月更换1次内容,制作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单,通过居委会、医疗站点等发放给社区人群。

2、在社区每月举办一次高血压、糖尿病知识讲座和健康生活方式讲座、义诊等活动。

3、利用社区居民活动室等居民较集中的地方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阵地,摆放各种宣传资料。

4、在社区开展免费测血压、血糖活动。

六、培训按照《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xx高血压防治指南》、《xx糖尿病防治指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生进行培训,以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质量。

七、评估

1、过程评估高血压、糖尿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管理开展情况,双向转诊执行情况,35岁患者首诊测血压开展情况,就诊者的满意度等。

2、效果评估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糖尿病相关危险行为的改变率,高血压、糖尿病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和药物规范治疗情况。

八、督导和考核

(一)、由区卫生局组织督导和考核,考核意见及时反馈到被检单位,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制定内部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规章制度,加强自我检查。

(三)、考核指标

1、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建档率和建档合格率;

2、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人数和规范管理率;

3、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及培训合格率;

4、社区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率;

6、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

卫生院慢性病实施方案范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街道有大型国有企业4家,随机选取其中1家为试点进行研究。该国有企业共有职工3 640人,根据20xx年4~6月该企业职工体检结果,将诊断为高血压的310例患者纳入高血压患者管理组(简称“高血压组”),其中男性255人,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50.78±7.22)岁;女性55人,年龄39~67,平均年龄(47.95±5.40)岁;将诊断为糖尿病的52例患者纳入糖尿病患者管理组(简称“糖尿病组”),其中男性42人,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50.79±7.39)岁,女性10人,年龄39~67,平均年龄(47.67±2.16)岁。征得本人同意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干预研究。要求研究对象依从性好,能合作。排除恶性肿瘤、思维不清、痴呆和各种精神病患者,排除非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各种严重器官病变患者。

1.2 方法

20xx年3月该企业医院基本完成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金和技术资源整合,在此基础上,20xx年6月份开始对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干预研究。具体措施如下:(1)高血压组患者分三组由职工医院医生进行随访管理。一组:①收缩压≥180 mmHg女性患者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但收缩压、舒张压和低密度脂蛋白变化不明显(p>0.01),见表1。(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110 mmHg,伴任何危险因素或者靶器官损坏;②收缩压在160~179 mmHg之间或舒张压在100~109 mmHg之间,伴3个以上危险因素或者靶器官损坏,每月随访1次。二组:①收缩压在160~179 mmHg之间或舒张压在100~109mmHg之间,伴<3个危险因素;②收缩压在140~159 mmHg之间或舒张压在90~99 mmHg之间,伴1~2个危险因素,每2~3个月随访1次。三组:收缩压在140~159 mmHg之间或舒张压在90~99 mmHg之间,无危险因素或者靶器官损害,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监测血压;了解患者自觉症状和药物、非药物治疗执行情况;督促患者规范服药,进行健康教育;开具健康处方;建议患者每年检测血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空腹血糖、血脂和眼底检查。(2)糖尿病组患者根据血糖测量值分三组由职工医院医生进行随访管理。分组情况:诊断为糖尿病且空腹血糖≥7.2 mmol/L为一组,每月随访1次;诊断为糖尿病且空腹血糖6.1~7.2 mmol/L为二组,每3个月随访1次;诊断为糖尿病且空腹血糖4.4~6.1 mmol/L为三组,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了解患者自觉症状和药物、非药物治疗执行情况;提出运动和合理营养的建议;建议患者每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血糖监测,并定期对糖化血红蛋白、眼底、肾功能、微蛋白尿和血脂等指标进行检测;对血糖控制不良者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20xx年2月对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患者进行血压、血糖和血脂检查,并将检测结果录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

xP<0.01,高血压组患者随访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评价指标

随访管理8个月后,比较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9.0建立高血压和糖尿病随访数据库,并对随访管理前后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均数比较使用t检验,率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血压组患者随访管理前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

高血压组患者随访管理8个月后,男性患者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较随访管理前明显降低(P<0.01),但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变化不明显(p>0.01);

2.2 耱尿病组患者随访管理前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

糖尿病组患者随访管理8个月后,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血糖、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干预前比较变化不明显(p>0.01),见表2。

xP<0.01,糖尿病组患者随访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员工的健康状况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疾病的年轻化,在职中青年人群发病和死亡的增加影响着经济的发展[3]。近年来,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的健康问题,但主要以开展体检、职业病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等为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比较少见[4]。本研究中,该国有企业在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人力、资金和技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这是对企业健康管理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新模式的探索。患者血压水平降低可以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5]。

本研究发现,高血压组随访管理后男性患者收缩压明显降低,但舒张压变化不明显,可能原因是患者舒张压干预前已经在较低的水平(男性:90.08±9.2 mmHg,女性:89.09±11.63 mmHg),目前降压治疗推荐的目标血压为<140/90 mmHg,当血压低于某一界值时,患者心血管危险水平不仅不会继续降低,反而会逐渐增高[6]。血脂异常调节对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和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有促进作用。本研究随访干预8个月后,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在正常范围内明显下降;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不合并糖尿病的单纯高血压患者增加2倍[7]。通过综合干预多种危险因素,可以降低血糖,对降低高血压并发症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患者血糖水平在干预后明显降低,说明该国有企业慢性病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压、调整血脂和降低血糖在高血压防治中发挥作用。

调整血脂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手段之一[8]。本研究中,糖尿病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由高水平明显下降至正常范围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也在正常值范围内明显下降,说明该企业慢性病管理模式可以通过降低血脂水平在糖尿病防治中发挥作用。随访干预8个月后,患者的血糖水平没有明显下降,可能与干预的时间较短有关,之前也有相似的报道[9]。

20xx年国家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资金、人力和技术都有很大的提升[10]。在当前企业职工医院萎缩、员工健康需求不能较好地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利用社区基层的卫生资源,减弱企业职工医院逐渐萎缩的影响,激活职工医院的功能。已有研究显示,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变企业员工的不良生活方式,降低生活方式疾病的患病风险[11]。本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在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为企业开展这种健康管理模式,进而提高中青年员工的健康水平提供了依据。

摘要:目的 分析某国有企业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企业慢性病管理的效果,为企业探索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该国有企业医院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人力、资金和技术资源整合后,建立了310人的高血压患者管理组,52人的糖尿病患者管理组,进行长期的随访干预。配对分析该模式实施8个月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临床指标变化情况,从而评价新健康管理模式的效果。结果 新健康管理模式实施8个月后,高血压患者管理组男性患者收缩压和所有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糖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糖尿病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企业慢性病管理,可以通过在一定程度降低血压、血糖和调整血脂在企业高血压防治中发挥作用。

卫生院慢性病实施方案范文4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三级慢性病医院在20xx年3—11月入院治疗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介于26—67岁,平均年龄(32±2.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病诊断标准,家属支持此研究。

1.2 方法

对这些患者进行为期6周的综合干预,在患者出现负面的情绪、心理、行为反应时,及时进行综合干预,并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医院干预为主,社区和家属干预为辅的综合方案。医院加强常规护理、综合治疗,严格管理,发挥其主导作用,让患者可以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要通过医院、社区、家属三方面的作用,给患者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治愈环境。与此同时,强化对患者进行集体慢性病管理的教育,开展个体的心理护理,进行生活技能的训练,不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患者的病情朝良好的方向发展。

2 结果

综合干预前、干预第3周和第6周后,患者的症状、副作用量等记录的总分、平均值下降,对患者在第3周和干预前、第6周和干预前以及第6周与第3周的比较后得知,患者的社会兴趣、社会活动能力等生活质量方面的消极因素下降。

3 讨论

慢性病防治是系统工程,其中坚力量在医院。因为医院集合众多优质医疗资源,可以有效进行慢性病的管理,所以应该加强医院在慢性病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可是,医疗实践中,由于医生的大部分时间、精力主要在治疗中,要对患者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难以实现。通常进行的单一治疗、宽松管理没有有效地控制慢性病的流行,需要进行综合干预。因为慢性病具有长期性、终身性特点,必须建立并强化优质医疗服务体系。伴随我国慢性疾病人数的增加,我医院开始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慢性病管理工作。[2]在建立的本地卫生服务中心,安排专人开展慢性病防治、转诊工作。医院与社区进行合作,开展一体化的疾病管理方法,适合慢性病本身的特点和治疗趋势。医院与建立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作,合理划分各种慢性病防治职能,依据各自医术水平差异、卫生资源的分配差异,将慢性病的管理进行进一步细分,适应各自的管理方式。我医院实力比较雄厚,可是区域总体数量有限,将其职能划分为疑难慢性病的诊治、慢性病医疗技术指导,医院与社区相互合作,各尽其责,卫生服务效率有效提升。[2]

近年来出现的信息共享技术以及协同管理理念,使慢性病的管理工作又有新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社区与医院以及病人家属之间建立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区域医疗卫生技术、资源的互动,提升慢性病管理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效率,我院建设的疾控中心为主导,医院、患者家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协同管理网络平台,很好地发挥了其对慢性病的管理有效管理。三方紧密联系,协同管理,积极关注卫生服务质量的差异,使慢性病管理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提升,使患者的慢性病管理服务工作非常到位,缩短了患者的疾病恢复时间,使慢性病的防治服务体系和管理质量实现了一体化、同质化,促进了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进展。

近年来,慢性病防治分离现象十分严重,对于慢性病控制不利,要借助医院、社区、家属的综合干预进行慢性病防治工作。本研究针对慢性病的发生原因以及发展情况,及时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加以及时调整控制,综合衡量患者、慢性病、医患关系、社会责任等方面,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行为、生物、社会、环境的等综合干预,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意识、生活质量。在医院强大的医疗技术支撑下,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开展的整体防治、健康教育等工作,使慢性病的管理与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优化。

综上所述,综合的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的配合度,提高了患者的社会兴趣等,值得临床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马恒元.优化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对慢性病管理的影响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xx,18(29):4013-4014.

卫生院慢性病实施方案范文5

1 我国卫生服务机构针对慢性病管理的现状

1.1 医院主导的慢性病管理

由于卫生机构历史沿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医疗卫生资源存在于医院, 因此, 医院一直处于慢性病管理的主导地位。由于医院平时主要工作在于疾病的诊疗, 而慢性病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对高危人群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和健康教育。因此, 要求医院一定要转换职能, 应该从社区慢性病预防、控制、教育等多个方面建立规范、合理的管理办法[2]。

1.2 疾控中心参与的慢性病管理

根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中的相关规定, 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是疾控中心的主要任务之一。20xx年, 中国疾控中心对全国范围内的疾控中心进行了科学调查, 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 参与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疾控中心仅占43.5%;除省疾控中心设有慢性病防治科外, 很多地级市、县区级疾控中心均未成立慢性病相关管理机构;部分疾控中心慢性病管理人员编制岗位人数偏少, 存在工作人员缺乏甚至无慢性病管理的相关工作能力的现象[3]。

1.3 社区自身主导的慢性病管理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干预体系建设。社区慢性病管理体系相对于医院、疾控中心的慢性病管理, 具有方便、经济等特性, 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及政府部门的好评。20xx年卫生部颁布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工作纳入了社区卫生服务范畴, 由政府出资购买此项卫生服务工作, 并对相应机构进行绩效考核。但是, 根据相关调查, 慢性病患者由于对相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水平缺乏信心, 仅有25%的患者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4]。

2 我国慢性病管理存在的不足

2.1 医疗服务缺乏协同

我国现阶段的社区卫生机构缺乏同医院的有效联系。就信息方面来说, 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很难实时共享医院的卫生信息, 而信息共享的缺失直接导致慢性病患者健康档案零碎、重复、陈旧等问题, 产生了大量卫生资源的浪费。就转诊体制来说, 社区卫生机构和医院未能达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双向转诊制度, 往往是社区将患者大量转向医院, 医院却很少将出院患者转回社区, 即使转回也很难共享患者的医疗卫生信息。

2.2 卫生服务质量缺乏一致性

由于人力、财力等多种卫生资源的差异, 医院的卫生服务质量远远超过社区卫生机构。医院实力雄厚, 资源丰富, 可对慢性病实现有效管理;而社区卫生机构由于资源匮乏、仪器落后、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等因素, 难以实现对慢性病的预防、诊疗工作达标。如何解决卫生服务质量的差异, 促进慢性病管理服务的同质性, 成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3 防治分离现象严重

要想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及发展, 必须对其不良生活方式进行控制。不可否认, 自上世纪初将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分离后, 卫生部门对临床医学进行了巨大投入, 对预防医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欠佳。慢性病管理的防治工作一体化, 必须要将预防与治疗工作有效结合在一起。

3 优化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建议

3.1 强化卫生服务的纽带作用, 促进社区、疾控中心及医院的医疗协同

目前, 由于我国卫生服务机构协同性的缺乏, 使宝贵的医疗卫生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针对上述机构的协同工作, 笔者认为, 建立区域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势在必行。我国的一些城市, 如苏州成立了以疾控中心主导,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为主体的协同管理平台[5], 有效驱动了区域内的卫生资源, 优化慢性病管理结构, 提升了慢性病管理效率, 最终促进了慢性病防控工作的发展。

3.2 根据慢性病特点, 明确各级医疗机构职责

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过程, 所涉及的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控中心、医院等, 根据慢性病特点及机构实力进行有效分工, 可充分利用卫生资源, 实现慢性病的有效管理。笔者认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在上级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的指导下, 开展慢性病的防控工作;医院可凭借其在硬件上的强大实力, 对慢性病的管理、诊疗工作强化专科建设, 协同社区卫生机构进行超出社区诊疗范围内的诊治工作。疾控中心应适时适当沟通协调医院、社区卫生机构的卫生服务工作, 并定期检查、监督、指导、评估社区和医院的慢性病管理效果。

3.3 以现代医学模式为指导, 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一体化建设

需要在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引下, 对患者的生物功能、社会状态、心理因素等多个致病因子进行分析, 并对其实施全方位有效干预, 最终达到强化健康教育, 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的目的[6]。区域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建设的根本在于有效整合医院、社区卫生机构、疾控中心三者的力量, 最终形成医院、社区、疾控中心为主体的慢性病一体化管理模式。

摘要:慢性病的流行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卫生所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 而其解决有赖于针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卫生服务体系机构进行有效改革。目前, 我国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协同性较差, 卫生服务质量缺乏一致性, 防治分离现象尤为突出。针对此类问题, 笔者认为, 应根据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通过卫生信息共享、协同服务, 划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职责, 促进防治一体化工作, 优化慢性病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质量, 增强患者自我健康管理以及政府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社区,优化,区域卫生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董俊武, 罗庆, 刘军安, 等.慢性病管理与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优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xx, 30 (5) :299-301.

[2]陆勇, 季正明.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xx, 12 (2) :73-75.

[3]杨功焕, 施小明.20xx年全国疾控系统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xx:14-15.

[4]张宇, 肖十力, 张拓红, 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实施途径和管理办法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xx, 5 (2) :123-125.

[5]顾秀英, 胡一河.全国慢性病防治示范社区太仓模式在苏州市的发展情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xx, 21 (2) :146-150.

卫生院慢性病实施方案范文6

关键词:卫生服务利用,慢性病患病率,公平性,集中指数

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包括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的公平性[1],为了解云南省鲁甸县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的公平性,通过对鲁甸县农村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分析鲁甸县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利用现状,为进一步提供合理的卫生服务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大量文献数据表明,经济是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一个关键因素[2,3,4,5,6,7]。本文根据经济分组,采用集中指数法对鲁甸县农村居民慢性病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抽样方法与样本量

对鲁甸县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经济分层抽取了一个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和一个经济发展较差的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2个行政村,入户调查1 150户共计4 373人。

1.2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入户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培训以及设有专人问卷审核。调查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成员基本人口学特征、家庭经济情况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等,调查过程按照要求实施了严格的质量控制。

1.3相关定义

1.3.1集中指数(Concentration Index,CI):是世界银行推荐的用于评估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健康和卫生服务不公平性的指标。CI是按社会经济状况排序,对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组之间人口分布变化比较敏感,从而反映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健康和卫生服务利用不公平的影响[8]。CI定义为集中曲线与对角线之间面积的两倍,取值在-1~+1之间,绝对值越小越公平。若为负值,说明患病集中在较低经济水平人群,若为正值表示患病集中在较高经济水平人群,当CI趋于0时,说明健康状况或疾病的分布比较公平[8,9,10,11,12,13,14,15]。

其中xi为人口累计百分比;yi为收入累计百分比。

1.3.2慢性病患病[3]: 调查前6个月内,患有经过医务人员诊断的各类慢性疾病,或诊断时间>6个月、在调查前6个月内时有发作并采取治疗措施等。

1.4统计学方法

将收入到的问卷表,通过Epidata 3.1录入数据,再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所用的统计方法包括CI、χ2检验等。

2结果

2.1收入分组

收入分组是国际上研究卫生服务状况最常用的方法[4]。 将调查人口按照家庭调查自报年人均纯收入从低到高顺序排列,五等分为I~V组,I组为最低收入组,V组为最高收入组,界值依次为1 500元、3 000元、5 250元和10 000元,见表1。

2.2居民的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鲁甸县农村居民1 150户共计4 373人,其中男性2 347人(53.7%),女性2 026人(46.3%),男女性别比为1∶16;汉族4 064人(92.9%),其他少数民族共313人 (7.2%);人均收入6 171.5元。调查对象以在婚为主,有2 319人(53.0%);有97.7%的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0.3%的调查对象职业为农民,64.8%的调查对象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

2.3慢性病患病情况

鲁甸县近年来主要的慢性病为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和慢性胃肠炎,患病率分别为15.76%、9.78%、7.64%、5.23%和3.11%。本次研究鲁甸县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3.56%,低于全国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水平。女性慢性病患病率(14.63%)高于男性 (9.63%),基本呈现年龄越大,慢性病患病率越高的趋势, 文化程度为文盲的慢性病患病率最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及收入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均有统计学差异,见表2。

2.4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分析

不同收入分组的鲁甸县农村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的CI为-0.180 2,说明患慢性病较集中在低收入人群,且CI值不接近于0,提示在慢性病患病方面存在不公平性,χ2检验的P值小于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不同收入分组的鲁甸县农村居民在慢性病患病情况上存在差异。在卫生服务利用方面,门诊就诊χ2检验的P值小于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门诊就诊的CI值为0.010 3,说明高收入人群较多地利用门诊服务。住院的CI指数分别为0.035 2,说明高收入人群利用住院卫生服务较多,但住院的CI值且接近0,提示住院卫生服务公平性较好。自行购药的CI值为正值,也说明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村居民自行购药的情况比经济较差的农村居民多。住院和自行购药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此两个经济分组差异不大。而在未治疗原因上认为病轻,占31.0%;没有时间,占1.0%; 经济困难,占51.0%;交通不便,占1.0%;治不好及丧失信心,占12.0%;其他,占4.0%。可见鲁甸县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未治疗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其次是病轻,见表3。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鲁甸县农村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为13.56%,低于全国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的农村水平17.1%[16],与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出的农村水平的差异,可能与鲁甸县农村居民自我健康意识提高以及经济发展有关, 但也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为能更好地进行统计分析推断, 患病率计算均是患病人数/调查人数,而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16]的患病率计算是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其次是与文化程度有关,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偏低, 64.80%的调查对象是小学及以下文化,这就可能会导致调查对象健康意识不强,对疾病会有误解,也较少的去进行相应的检查,使得就算有疾病发生,也很难被察觉[17]。

通过CI指数对鲁甸县农村居民不同收入分组人群慢性病的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分析表明,被调查人群的卫生服务利用存在不公平,门诊就诊和住院的CI值接近于0,公平性较好,但CI值均为正值,说明高收入人群比低收入人群更多的利用这两项卫生服务。政府部门仍需采取相关措施来加强低收入人群在门诊和住院的利用。

238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