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张爱玲读后感
白流苏:历经沧桑的成年女子,眉目清秀姿色尚存,结束了一段不如意的感情,经受着世俗的冷眼,哪怕是家人,亦有轻视,认为她不再有翻身的可能性,极尽冷嘲热讽。她亦无谋生的资本,只好忍耐着生存,心里有着卑微亦有自尊,其实她自己也不知道明天在哪里,只因不愿意将就那个不爱自己的人,面对看不到尽头的生活,没有逆来顺受,选择了一条较勇敢的路。
范柳原:放荡公子哥一样的存在,但在文章中并不是从正面描写,而只是太太小姐们如此传言而已。太太们想把女儿许配过去,小姐们想搭上这位钻石王老五,如此趋之若鹜,所以凭添了他的自傲。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太太小姐们未达到自己的目的,未免气结,说话有口不择言的可能性。
流苏成天郁郁寡欢,陪妹妹去相亲,本意作陪衬,这一陪衬就衬出了一部倾城之恋。
范柳原看上了她,一次舞蹈,念念不忘,请徐太出面,将流苏诳到香港。
一位是感情失败,有几分清醒,更多的是无奈与无力,封建落败家庭的小姐,“近三十的女人,往往有着反常的娇嫩”。一位是留洋归来,几分精明,几分放荡的青年。
这样的两个人相遇,步步为营小心翼翼,互相试探互相远离。明明已经起了意,眉目流转之间皆是情,却还是忍耐着不表露声色,互相贬损奚落。他对她时而一本正经一往情深,时而又游荡不羁。谁都无法跨出一步,像少年人样敞开心扉去爱,所以互相气恼互相折磨。
流苏想要一份生活的保障,离开大家庭窒息的环境,她开头根本也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找个可靠的男人生活,这样的思想也是人之常情。因为她知道自己,既没钱又没有养活自身的本领,虽颇有几分姿色,但再美的容颜亦如昙花一现,很容易就过气,所以她对自己不敢抱希望。而范柳原有着几分精明,几分玩世不恭,不想用婚姻束缚了自己,但他对流苏也有着那么一点深情,在香港刚见面,就敢于对流苏说,我在这儿等你呢。是不是有点轻浮了,但又未尝不是真情实意。
幸运的是,因为一座城池的倾覆,成全了他们的爱情。在生死天灾面前,所有的算计,计较暂且放入一边,只想好好爱,尽量爱,城池的倾覆,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范柳原表面上放荡不羁,放浪形骇,没个正经,比方他说“我不能想像你穿着旗袍在森林里跑,不过我也不能想象你不穿着旗袍”,是不是油嘴滑舌很流氓?但同时,他也有着西式绅士般的优雅,风情。内心善良脆弱,纤弱敏感,当他对流苏说,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时,是那样的固执哀恳,无助孤单。
而他对着一堵墙,却想起地老天荒的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只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 ,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他对流苏是喜欢的,他对她讲,“你知道么?你的特长是低头”。而徐志摩在《致沙扬娜拉》中有写道:“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诗句极其传神的道尽了女性的柔媚与羞涩。或许在范柳原眼里,流苏的低头,亦是风情万种,娇柔妩媚。
他半夜打电话给流苏,“从你的房间看出去的月亮是怎样的呢?”读到这儿,我不由得又想到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爱情名句:今晚的月色真美!其实后面接句是:我想和你谈恋爱。只是当事人含蓄内敛,羞于直白表达,只能说前半句。当时的柳原,也是这样的心情吧。
而他对着流苏念着“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时,却很是悲凉,大概人真的喜欢上一件事物时,会产生不真实的,患得患失的感觉吧。
哪怕有这许多的喜欢,甚至是有一点爱了,他亦没有正式想要订婚成亲,只准备去英国。虽然他给流苏安顿好了住所,吃喝不愁,可是对于流苏来说,名分真的是很重要,流苏无奈得甚至已接受自己这尴尬的'不明不白的身份。然后,天下乱了,河山颓了,冰河铁马,流弹枪雨就落了下来,在生死面前,他卸下了所有的防备与放荡,留下来与流苏组成了一个家。是为倾城之恋。
张爱玲祖奶奶真是毒辣啊,每篇文章中都有流转至今的名言,在这篇中,例如:
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稀罕的。
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
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好女人教坏了,又喜欢感化坏的女人,使她变为好女人。
你们男人就是这样,当面何尝不奉承着她,背后就说得她一个钱不值。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一个不吃醋的女人,多少有点病态。
根本你认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
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一点贱。
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给男人上,那更不好,如果一个女人想给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是双料的淫恶,杀了她也还污了刀。
总之,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的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
近三十的女人往往有着反常的娇嫩,一转眼就憔悴了。
倾城之恋张爱玲读后感【篇2】
“柳原,你说,是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我们,还是我们成全了自己?”
难得的宁静夜晚,月的明媚光晕里,流苏还是依旧由那件烟灰色旗袍衬着,指尖轻触围墙,若无其事地笑着。范柳原抬头,便觉得醉了。
流苏总是这样的大气、清丽、尖锐而又执着,当幸福来到她身边扎营落户时,还攥着对于爱情的论证轻轻质疑。我在合上《倾城之恋》的那瞬,脑里还停留着先前经典的一幕,耳边仿佛有咿咿呀呀的胡琴夹杂着吴侬软语,留下满心的甜蜜与凄决。
翻开《倾城之恋》,上海弄堂里的聒噪,黄包车夫的忙碌身影,百乐门纨绔子弟的灯红酒绿,未出阁小姐那葱白双手绣出的鸳鸯,都跃然眼前。我看见白家的流苏,穿过幽深而阴暗的弄堂,呼啦一下明亮的天光晃得眼睛眯成了缝,也不知道是路对面哪个愚贩惹得她乐了,拢了拢披肩,神情淡漠地离开。
怎么爱上流苏这个女子的,真的是件奇妙的事。
这样清新又守旧的女子,有一点不真实,但不是最美丽,总有淡淡的温和感,推开我们一定距离,仿佛一切很美好,一切却又冷漠,眼里透着骄矜。因此流苏的个性,必须是我爱上她的重要理由。她总是给人一种想要靠近却又很难走近的感觉,或许是处在复杂社会里的家庭变故造就了如此的疏离感,既没法让她身居闺阁,又不能忍受随她猎奇窗外的世界,这样矛盾的成长环境,没来由地产生防备,恐怕她每天心里都在博弈上千百回。这样亦远亦近的小资情韵,说实话,是我苦追而未果的,前一秒的接触柔和大气,后一秒的回味傲然辛香。
这样的距离感,流苏仿佛给自己画了一个圈,自己的酸甜苦涩由自己看见,自己品尝,自己落泪,自己从梦中惊醒。
真的迷她的烟灰色旗袍迷了好久,偶尔还会别出心裁地点衬一朵雅荷,那发型也是微卷齐肩相配得当,略施粉黛,倒不似寻常所说的画中人那般稀罕,却自有一种耐看的美。流苏的的步伐被描述得轻盈,让她的行走有一种灵魂厚度的升华,每每读到流苏穿行于街巷的句子,总会停下来猜想,她穿及踝的旗袍,时间又这等的急切,究竟要迈多大的步伐,才能平衡自己的仪态而又兼顾效率呢,突然会感叹自己,真是入迷了。看过《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总是在手风琴的经典旋律中由旗袍衬着有优雅地走来。在我心里,流苏应该是不急不缓地走在青石板路上,没有音乐,也不一定有落日余辉,细碎的鞋跟碰撞石板的回声,已将她的身影美成永恒。
请让我冒昧地说,没有故事的女人定是没有美到骨子里,经历过世事的女人一定不会沧桑,反而拥有一份别样的`淡定与洗炼。流苏的故事多、纷杂,因此爱玲把她的岁月写成了书,有血有肉,酣畅淋漓。经历了丈夫的背叛,失去了腹中的孩儿,一度被败落家庭的“寄生虫”折磨得难拾尊严,白家封建腐朽的门第思想将流苏的婚姻葬送无疑。或许老天总是这么戏剧化,遇见范柳原,流苏却不愿意去相信了,所以这场爱情走得辛苦,努力得漫长,非得经历炮火的威胁与生死的牵挂才能照亮彼此的真心。我爱流苏的每个故事,不仅是每个故事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更是因为我目睹了她一路走来的平易与艰辛,也在我的心里筑起了无形的堡垒,任凭世事难料,女人也该发挥自己最大的韧性。
之于爱情,我想流苏是再聪明不过的,她真正的爱情,是遇见柳原之后,一低头的娇羞,一刹那的蹙眉,没来由地这样放纵自己。望向柳原的眼神,或许在心里已经揣摩了好久,柳原说的话语,多数也被聪明地回答,偶尔语塞,会突然有一点愠怒。这样在爱情里的女子,哪一个男子不心动呢?美好总是那么稍纵即逝,惟智慧与勇敢方能万古长青。流苏不惧漫天的炮火苦寻柳原的下落,冒死跟在日军队伍之后买口粮,收养两个失亲的姐妹。柳原归来,他的流苏仍能有条不紊地用心做好每一道菜。这样的流苏,太有一份真性情,对爱的执着对爱的忘我但仍有对爱的理性。她仍是淡淡地说话,略带温暖的眼神,坚守自己的高度,跋山涉水日月照真心遇见能并肩的人,如同被逼到高空痛楚绽放的烟火,极力地甘愿与珍重。
哪怕家里的那本《倾城之恋》被岁月晕染上了一片黄色,在这样的月夜,我也总是会想起那个大气温婉,智慧坚韧的流苏,她总是那样轻轻地倚着围墙,回头喃喃地问,认真的样子令人心醉。这个时候,我看不出她背后的坚强,也看不清她来时的泥泞,就这样让她在心里成为永恒。
不忍打扰,只需仰望。
倾城之恋张爱玲读后感【篇3】
中华上下五千年,史书记载着沉默的年代,激情的年代,建设的年代,崩溃的年代,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已定的命运,只是来这世上演完自己的一出戏。多少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倾国美人在演完自己那出戏后完美谢幕,随江水东去,再不回头。
其中民国绝对是一个出传奇的年代,时代的齿轮吱吱作响,张爱玲曾这样绝望地形容民国“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张爱玲还有她笔下那一个个倾国倾城的人,在战乱、疾病、封建束缚、人情淡薄中不甘的活着。她们是时代的产儿,但轰轰烈烈的时代大改革中她们淡然处之,那是一种既来之则安之无可奈何的处世哲学,对于她们来说抓住自己的幸福都已经是不容易的事,何来更多?
一座城,整个香港的陷落成全了一个叫做白流苏的女人。她不是个爱落泪的人。可是,蚊香、孤单、颤动的月光,与她的跳动的心,会和在一处,让她一次又一次不知不觉的把泪逼出来。离婚回到娘家是另一个身份,不同于未出阁的小姐受万千爱戴,她是人人可以践踏的污泥。美丽年轻的女人不会甘心任人欺负,她要报复,即使她失去所有至少她还有美貌和不甘。她对妹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示好,对这个爱玩的放荡不羁贵公子用的不是娇媚讨好的低俗招数,是忽远忽近间隐隐散发的女性魅力的本能。在范柳原成功被她吸引后,接着她奋力一搏,跟徐太太来到香港。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去做范柳原的情妇了,但每个人都带了上流社会的面具,维持那可怜的高贵和吃人的礼数,自欺欺人地“卖掉”她。甚至在白流苏第一次从香港回来后,那些骨肉之亲还感觉到赔了夫人又折兵,打下牙和着血往肚里咽的委屈,以至于范柳原让白流苏再次去香港时,一家人可以说是感觉占了大便宜急急忙忙送白流苏再次去香港。在香港,他心底虽然喜欢白流苏,但他不肯直认,装作漫不经心,他的似问非问,她的似答非答,将两人的关系保持在一个若即若离的状态。直到香港的沦陷,他不必再为外在的一切斤斤计较,把真心全盘交出,然后,她胜利了。
白流苏嫁给范柳原,意味着白流苏成为法律上的范太太,意味白流苏是一笔巨额财产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意味着她给那些曾经在她困难时对她冷嘲热讽的人一个大大的嘴巴子。对于社会来说,离婚的女人“圆满的收场”最好也莫过于此了吧。可是“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
范柳原说过“中国女人呢,光是坐着,连发胖都不肯发胖——因为发胖至少还需要一点精力。懒倒也有懒得好处!” 白流苏是个典型的中国女人了,她有蚊香、孤单、颤动的月光和她跳动的心就够了。
毕竟,回忆往事,早已无法言说;处身现实,却是满目疮痍。
倾城之恋张爱玲读后感【篇4】
一个大都市的颠覆成全了一个女子梦寐以求的婚姻,然而这场坎坷的婚姻不过是一个苍凉的悲剧。
都不过是自私的人,一个自私的男人,一个自私的女人,一个为了征服对方,寻找刺激,一个为了经济需求,摆脱周围的嘲讽,都不过是可怜的人,一个可怜的男人,一个可怜的女人,受迫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一边保留着自己的自私,一边又渴求着对方的一些真心。
在那个没有灯,没有人声,只有莽莽的寒风的死的城市里,就像范柳原所说的一样,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他们在这墙根底下遇见,都对对方存了一点真心。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靠得住的,只有自己的这一口气,和身边的这一个人,他们居然在这一刻,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得到仅仅的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成为一对平凡的真正的夫妻。
最终他们结婚了,两个人一路走来,都得到了当初执着的东西,却似乎都失去了更值得珍惜的,曾近短暂拥有过的东西。范柳原将他的甜言蜜语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把流苏真正当成了自家人,当成了妻子,然而流苏依然怅惘,她怅惘的,正是她失去的,那一点爱和真心。悲剧,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两个人的悲剧。
倾城之恋张爱玲读后感【篇5】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读张爱玲的书就是读她的人、她的人生。《倾城之恋》这本书我在读的过程中并没有多大感触,直到我放下书细细回想是才顿悟过来。倾城,倾城,本就是一个让人误会、让人遐想的词,我以为会是怎样的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才能称得上她如此的赞美(倾城本是形容女子容貌姣好,另所有人倾倒。汉武帝刘彻的妃子李夫人有’一顾倾人国,再顾倾人城’之称,倾城引申形容美好、独一无二的事物)但正以为执笔人是张爱玲,恰恰又因为是她。偌大的白家馆,在夜晚的时候总是给人一种空洞寂寥的感觉,时不时传来一两句咒骂声,更是让人徒生孤寂感。流苏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祖辈的繁华落幕之后,留下的除了仅剩的族产更多的是大手大脚骄奢安逸的生活习惯,于是,如所有人所想,家道没落,哥哥嫂嫂却还那样过着活。那样封建的大家庭,可想而知,像流苏那样的女子是绝对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流苏原本也以为自己会像自己的母亲那样在适当的年龄由家里人作主出嫁,然后相夫教子,四世同堂,一生就那么过了,她想,没有愿不愿意,自己是应该那么过的。流苏出嫁了,然后又离婚回家了。
这本书在流苏结婚后的生活是没有笔墨的,完全的是靠从别人的对话中想象其中的情景。对方是大户人家、纨绔子弟,结婚并不能让他收了性子,婆家人不管,流苏也没法管,也许是因为她看惯了自己哥哥的生活,就觉得那是正常的了,反正家是被败光了,本来这是事情的正常发展过程,但是流苏的悲哀之处在于婆家的人却把败家的责任归咎到她身上,在悲愤之下,流苏离婚回家了。没想到的是回到家的流苏不仅要忍受离婚的痛苦还还要承受娘家人的责怪甚至嫌弃。带回家的嫁妆被哥哥用光了,却被哥哥嫂嫂说成是自己赖在家里,吃家里的,用家里的,甚至也把家产败光的责任推到她身上,这让流苏情何以堪。“我用了你几个钱?你住在我们家,吃我们的,用我们的,从前还罢了,添个人不过添双筷子,现在你去打听打听看,大米是个什么价钱,我不提钱你倒跟我提起钱了”这是流苏三哥说的,“自己骨肉,照说是不该提钱的,但是提起钱来话可就长了,我早就跟我们家老四说过,我说老四,你去跟三爷说说,你们做金子,做股票,不要用六姑奶奶的钱没的沾了晦气,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见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看看,这是流苏四嫂当着流苏的面说的,生生分出了你、我们。但是没有人站出来为流苏说一句话,流苏是一个人在这个家里生活着。流苏的前夫死了,婆家人希望流苏回去守丧,这是流苏断不能答应的,但是她的哥哥嫂嫂却想借这个机会让流苏离开这个家,少一张吃饭的嘴,流苏反对又引来上面的话。
流苏想:“这个家,我是待不下去了。”流苏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遇到范柳原的。范柳原出生在英国,在当时所有人眼里他是一个潇洒多金的男人,徐家太太为白家七小姐介绍的,流苏跟着去了,流苏所庆幸的是,风流前夫什么都没给他留下,却让她这个封建小姐学会跳舞。在那个舞厅,她和他跳了一次舞,流苏想:“我要抓住这个男人。”因为那个家她是真的待不下去了。所以,在徐太太问她愿不愿意一起去香港是,流苏想了想,点了头。所以,当流苏在香港遇到了范柳原是,流苏也是不惊讶的。是的,范柳原对流苏产生了兴趣。看书的时候我一直以为流苏和范柳原之间是爱情,可是现在我知道,那不是。流苏不爱范柳原,生活没有给她时间去想爱这个东西,她需要一个人给她一个家,给她一个可以容得下她的地方,给她一个可以给她安全感的地方,范柳原出现了,所以流苏抓住了他,仅此而已;范柳原也不爱流苏,在英国出生的他对祖国的一切事物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想要一个纯粹中国的女人,有中国的味道,流苏就是那样的女人。在浅水湾的日子是流苏所未曾经历的。他们一起跳舞,一起吃饭,一起出游。范柳原给流苏介绍她未见过的花,范柳原为流苏唱歌。范柳原说:“有人善于说话,有人善于笑,有人善于管家…你善于低头。”范柳原说:“我自己都不懂得我自己,但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范柳原说:“不吃醋的女人大抵是有些病态的。”范柳原说:“我爱你…我忘了问你一句,你爱我么?”
流苏其实一直在等范柳原说:嫁给我吧。可是他不说,他说:我爱你。却不曾说过关于结婚的任何。范柳原是不爱流苏的,他只想和流苏,甚至他想流苏做他的情人,可是流苏玩不起,她28了,她怕了,这个世界让她没有安全感,她真的是急需一个家。终于,流苏受不了回到了上海,可是那个家哪还容得下她,哥哥嫂嫂们因为她搅了七小姐的婚事更加变本加厉地责骂她。所以,当范柳原发来仅仅只是希望她回香港的电报时,流苏收拾收拾,登上了去香港的船。范柳原来码头接她。流苏站在船头看着细雨微茫的岸边举着伞的范柳原想:算了吧,算了吧,情人就情人,只要给我一栋房子,就这样跟他过吧。范柳原低下头在流苏耳边说她的绿色雨衣像一只瓶:药瓶…你是医我的药。流苏红了脸,这是属于他们的温情。流苏真的就那样过起了生活,她有了一栋房子,却还是一个人。范柳原曾在浅水湾对流苏说:“这堵墙,不知为何竟让我想起地老天荒这一类的词语…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都毁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就剩下这堵强,流苏,如果我们在这墙跟遇见了…流苏,或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点真心,我会对你有一点点真心。”没想到他的一句玩笑话竟成了真,战争开始了。流苏等到了来寻她的范柳原,戏剧性的他们又回到浅水湾逃难。也算是在一起经历了生离死别,也算是在那个时候身边只有对方可以依靠。战争过后,看着仅剩的那堵强,看着这个倾毁的城市,他们竟然说不出话来。范柳原不再是那个身负家资的范柳原,他也要开始关心白菜多少钱一斤,今天有没有肉吃这样的小事;流苏也不再是那个流苏了,他们之间少了那么一点点距离感。范柳原看着洗衣的流想:我需要一个妻子了。范柳原建议在报纸上登结婚事宜,流苏又哭又笑。到最后他们还是没有爱,有的只是那么一点点真心。结局是这样说的:流苏还是有一点迷惘。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为了成全她,成千上万的人死去了,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传奇里的人物大抵如此,到处都有传奇,可是结局未免有此圆满。范柳原和流苏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对,甚至是庸俗的。
一座城市的陷落成全了他们。所以我说正是以为是张爱玲,倾城,倾城原来是这个意思,怎能不让我们失笑,张爱玲用“一座真正城市的倾毁”颠覆了以往倾城的含义,倾城之恋自然不再是我们所想的那个美好的意思,张爱玲用这个故事讽刺了很多人心中美好的爱情故事,因为她不相信爱情。张爱玲出生在大官宦之家这样的出生让她对于大家庭的兴衰看得很透彻,那种大家庭的利益斗争、寡情残酷也是见多了,所以流苏在白公馆的生活的描述对于她来说是游刃有余,她也更难理解流苏那种无容身之处急需一个人给她一个家的心情。写出这样一个故事更大的一个原因是张爱玲不相信爱情。那种“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我永远爱你”、“生生世世”对她来说是不可能的,张爱玲的所有小说都是以黑色为基调,淡淡的悲伤,其中从未出现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唯一感人至深的“半生缘”结局却让人唏嘘,可见张爱玲对于爱情是多么的绝望。当然这跟她个人经验有很大关系,张爱玲对自己与胡兰成的爱情说:“在爱情面前,我卑微地低到土里,开出花来”,她也曾坦诚地说过:“尽管我在爱里,但我不相信爱情。”所以我说,读张爱玲的书,就是在读她的人,她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