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人间》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人间》读后感 篇1
我读汪曾祺的书已两年有余,所以在王老师布置作业时说要读汪曾祺的书时,我着实兴奋了一阵—有种抱负得以实现的感觉。
说到汪曾祺,我倒是颇喜欢这个人;第一次知道他,还是小学时看的一本杂志上:“北豆腐入开水焯过,俟冷,切为小骰子块……亦不加醋。”(选自《人间情味》)第一眼看到这描写松花蛋的文字,我便对汪曾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我在书店里偶然看到了《人间情味》这本书,便买了回来,细细品读。
一开始读他的书,有种异样的感觉;因为,在看惯了许多名家、名篇的精致、华丽的文字后,面对汪老那仿佛聊天般平实的文风,实在难以忍受,难以入心;但我当时似是铁了心似的,硬是坚持读了几个月。但终究还是放弃了—因为理解不了。
上完《昆明的雨》后,我似乎才真正开了窍,才开始理解他的文字,他的文风,以及文字背后的感情。当天一回到家,我便从被尘封了一年多的书柜中找出了这本《人间情味》,兴趣盎然地读了起来。再读时,我才发现汪老是个十足的“吃货”,各色美食在他笔下,仿佛都有了灵性,不仅做法、食用方法齐全,且还有各种地方特色的文化风俗穿插其中,让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我最喜欢的是那篇《端午的鸭蛋》;“高邮的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鸭蛋有白的和青的两种……”即使是不爱吃蛋类的我看了,也是十分想买些来作解馋之用。
再往后看,便改变了我对汪老的看法;从人间草木,到夏天的昆虫;从人间的美景,再到人间的深情;这书中的一幕幕都使我无法停止思绪的延伸。百度上,对汪老的描述只有生平简介,代表作,以及几张严肃得有些过分的照片;但我想,在生活中,他应该是一个既心胸宽广,心思细腻,能体味人间冷暖,又是童心未泯,爱品美食,热爱生活的老小孩吧。
合上书,我想出去走走,去看看书中,他笔下的花草树木,体验他眼中的世界,感知他心中的美好,体味有情有味的人生。
《在人间》读后感 篇2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对汪曾祺文章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了《端午的鸭蛋》中红亮冒油的咸鸭蛋上——平实亲切、饱含生活味儿。
少不更事的我,盲目沉醉于题材壮烈、情节跌宕、发人深省的大部头经典,期许着哪一天被某书醍醐灌顶,对汪曾祺这类朴实无华的作家并不上心。朋友推荐,才有幸拜读汪老先生的《人间草木》。我本对它毫无期待,可是读文伊始,我就痴迷其中无法自拔了。
汪曾祺写院子,写花卉,写枸杞子,写葡萄,写昆明的雨天,写北京人遛鸟……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像是一位在山间信步而行的老农,把昨晚赶路时马车不小心抖落的零碎细软一一拾起。院子里的杂草,幽径边的野花,雨后冒出的菌菇,路边姑娘叫卖的栀子花……这些都是最平常的事物,却被汪老描写得那般引人沉醉,我不觉惊醒,它们都是我们遗失的美好啊。
汪曾祺写《人间草木》,从花草讲到饮食,从节日讲到各地风俗,从西南联大的大学生活讲到对老师的感恩,从自己的家人讲到个人的写作历程。这其中我真切感受到了他细致的观察,对生活的热爱。他不抒发自己的悲凉孤独之感,转而描写生活中简单的快乐,让每一位读者都感受到他的乐观与豁达。
回想以前,总觉得在校生活单调枯燥,走在校园里总是脚步匆匆,身边的景色视若无睹。我不知校园操场边上有块不小的石头,我叫不出教学楼下树木的名字,我从未欣赏过墙角盛放的花,我甚至不认识同在一层楼的同学……现在想来真是惭愧。
《人间草木》少有华丽的辞藻,少有大段的抒情,少有内心的忧伤,取而代之的是平实的描写,淡淡的热爱和豁达之心境。读罢掩卷,再一次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我不禁放慢脚步,嘴角上扬,用心去看周围的一切,它们妆点了我的美好生活。
《在人间》读后感 篇3
“1930年,他进入东大法文系就读;1933年,开始用太宰治为笔名写作;1935年,以短篇《逆行》入选第一届芥川赏候补;1936年,发表《晚年》后被推崇为天才作家,并于1939年以《女学生》获第四届北村透谷奖,但始终与他想赢得的芥川赏无缘。他曾五次试图自杀,最后于1948年在《人间失格》发表后,和情人山崎富荣于玉川上水投水自尽。”
初闻太宰治,大多数人第一印象大致都是“丧”。很难想象,一个丧到极致自杀许多次的人也会引起数多人共鸣,给予大家一些力量。
上次在图书馆读书,偶然听到两个小女孩儿讨论:“不敢读《人间失格》,怕读自闭。”不禁暗笑。若当真如此,这本书早在出版前就被禁了,怎还能传到中国让广大读者阅读?在这里,我想纠正下各位读太宰文字时的心态:丧一下可以,但更要关注于作者想传达给我们的正能量。如果只想读书装个样子,想必太宰也会觉得不读也罢。
《人间失格》,虽然也有被其中一些文字击中内心,或许因为跨国界的审美差异,反复读了三遍,又特别看了伊藤润二配文的漫画,仍是不太能理解这种近乎病态的作品。
第一手札的第一句就是:回首前尘,尽是可耻的过往。既是主人公大庭叶藏的一生,也是太宰治的自画。他胆小卑微,他把自己当成小丑去向世人求爱,想要被世人认可,认可自己也是世人的一部分。
“世间,人的集合。”
“所谓世人,不就是个人吗?”
他没有把自己当做是人,所以才会有经典的那一句“生而为人,对不起”,他是被社会遗弃的边缘人物,文字就是太宰治挣扎的自我独白。
我对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两句话是堀木对叶藏的数落以及叶藏的内心独白。“再这样下去,世人是不会原谅你的。”所谓世人不就是你吗?“世人是不会原谅你的。”我看不是世人,是你不会原谅我吧。“总有一天世人会葬送你。”不是世人,是你才对吧?
世人看见他多次求死,谁又知道当时的他是有多想拼尽全力地活着,成为世人的一分子,结果却被世界一次次残忍抛弃。不是对死的渴望,而是对生的执念。
为人罪恶,但没有为之拼命前,又怎能轻谈死亡与解脱?“不要绝望,在此告辞”,这才是太宰治真正想说的啊。
《在人间》读后感 篇4
这本书没有看完,今天抽着空继续看下去,这几周时间看的还是汪曾祺的作品,但是每看一篇文章都会有新的收获,汪老的文字中,都是些精彩的对话,很感人的情节,至今还在默默地感动。可是今天在回忆这周看的内容还记得吗?说实话,忘掉了,这是不好的习惯,真的很可惜。废话不说了,继续阅读精品集《汪曾祺精品集:人间草木》。
城隍·土地·灶王爷
这是一篇很长的文章,讲述了三个建筑有关的故事。讲述城隍,先引用很多经典来重视这个城隍,还用历史朝代的记录了这个城隍,刻意用碑文来记录了城隍。
城隍庙是供奉城隍的地方,后面也是,土地也是供奉的地方,在这一点,自己不是那么了解,所有的庙都是去看看而已,从不在脑海里思考一下,而记住自己曾经来过这里,比如大庙、圣水寺等等。从来没有去深入的研究。
总体来说,城隍、土地、灶王爷是和中国人民大众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神。
老舍先生
这篇写的有点意思了,一个著名的大作家怎么会一个手下写作呢?汪老把老舍的生活中记录下来了。老舍在生活中有爱好,比如爱花、喝茶、收藏画品、好客等等。
读起来才发现老舍对每个人真诚的对待,还是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深知老百姓的底层生活,还会为人民着想,想让他们过上很好的生活。对部下很关心的,客人来了,他要亲自去倒茶,当上了北京市人民代表,要为人民说话。
后来作者调离北京市文联,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整篇文章,没有用过很华美的词语,但是把老舍的生活记录下来写活了。
齐白石的童心
这篇有意思了,重点是童心,不管年龄多大,都要保持一种心态。没有好奇心的话,就没有什么见识。确实是,不然自己的生活成了呆木头。就好比文章说,蜜蜂在花间上下乱飞,很有画面感。汪老又写道:此画之美,在于有一片温情,一片童心,一片人道主义。
结束语
读了这几篇文章,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汪老写的普通平民的生活姿态,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欣赏的地方,比如真诚对待人,要阳光点,精神点。读作者写的文章就是一种能量,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到那么一点点归属感。
《在人间》读后感 篇5
《人间词话》,说它是目前所有词话诗话中知名度最高的一本恐怕是不为过的。以前总是听说,也有略读过。现在终于在兔叔的“豆瓣压力”下重拾起这本并不厚的小册子并完整地读了一遍。我必须要说,我以前看的是现代排版的简体字版,而现在看的这本是竖排版,从后往前翻,从右往左看,更主要的是繁体字!(说来汗颜,我真不认识几个繁体字,丢中文系的脸了)还好它没有完全和现代相反,毕竟还是从上往下看的。突然想到一条对联儿: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甩;楼上楼下看左传,页往右翻。挺有趣的。其实吧,我是比较喜欢古典文学的。但是太懒,所以看过的书并不多。寒假时候买的一本《世说新语》现在还没读多少。(捂脸……)可能还是没人督促的缘故吧。自制力啊,真没太大信心。
又扯远啦。说人间词话吧。
王国维先生是很看重词的境界的。从开篇就可以看出来: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第二篇也是继续说造境和写境。第三篇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论断更是千古名句了,被无数的人引用过,毋庸赘言。一直到第六篇依然是境界理论。第七篇具体赏析单字创造境界。第八篇又一转,说境界的大小,但无优劣。后面到第二十六篇最终上升到了人生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老实说,这段话早已耳熟能详,但至今仍未能真正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
上面是说词的境界问题,下面简单说一下王国维先生对于词人或曰诗人优劣的评价。他在第六十篇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话说,有很多人觉得中国现代文学简直是垃圾,一代不如一代。对于这种说法,我想王国维先生如果还在世的话,应该是不会赞同的。他曾经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人间词话》第五十四篇里也明确提出:“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
暂时写到这里,日后再“寻章摘句”慢慢写来……
《在人间》读后感 篇6
从小像个小丑一样舍去自己、用怪诞的行为与言语向他人献媚一般地搞笑、在他们的笑声中綦切地找到自己的价值一样,重复着无意义行为的叶藏。
十分自卑,同时又十分自大;他自卑到以为自己一旦揭开丑角的面具就会被这世界抛弃,却又自大到对那随时可能抛弃自己的世界嗤之以鼻。
一个人从充满希望到绝望再到捡回希望最后回归绝望的一生
叶藏的悲剧来源于他过于感性敏感的性格和那个讨厌的时代,即便在世界的恶意与身为异类的压力交织出的悲剧中,叶藏也努力地尝试过融入这个世界,他的的确确想过好好地活着。
我们在某种时段都当过叶藏。
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呀,可以看透,但是不要亲身经历,不要对人有太多期待,就算深处地狱,也要自己走出一条道。至于手中的牌,自己去争取。
不要丧失自我,时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成为别人的附庸,也不要对人有期待
经典语录:
1.人世间"摸爬滚打至今,我唯一愿意视为真理的,就只有这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
2.生而为人,对不起。
3.“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并一起自我作贱——这就是世上所谓“朋友”的真面目。”
4.所谓世人,不就是你吗?
5.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6.因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
7.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被幸福所伤。
8.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
9.我想到了一个招数,那就是扮演滑稽的角色来逗笑。这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
10.“我们认识的叶藏,又直率又乖巧,要是不那么喝酒的话,不,即使是喝酒……也还是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呢。”
11.我问神,不抵抗难道是一种罪么。
《在人间》读后感 篇7
与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鸿篇巨制相比,这本书应该算是冷门书籍。没有曲折的故事,没有散文的神韵,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就是这样一本书,勾住了我的魂儿。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随笔,让我从小文章中感悟到了大生活 。
林语堂先生的随笔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可谓是独具一格。在书中,他用平易朴实、诙谐幽默的语言描摹出了人生百态,大到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小到抽烟、喝茶、买东西,让我或哭、或笑、或痴、或狂,启迪我的心智。读这本书,似沐浴一场春雨,心田开出一朵一尘不染的小花,微小但高贵。最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去解读人生这本晦涩难懂的书。
人活在这个世上,究竟为了什么?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相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答案。有人说,人活在这个世上为了成为富甲天下的款哥;有人说,人活在这个世上为了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利。而林语堂先生的答案是:尽情地享受人生就是人生的最大目的。如果一个人整天在喧嚣中沉浮,在物欲横流中步履蹒跚,在鱼龙混杂的社会中勾心斗角,只为追逐他心中的目标。在这种环境下,他的心灵会饱受摧残,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因为他感受不到人间快乐。渐渐地,他的灵魂日益萎缩,成了一具名副其实的行尸走肉。人间之最大悲哀莫过于此乎?林语堂先生认为,我们的尘世人生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必须趁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尽情地把它享受,这才是人生最大的目标。就像一部雄壮的交响曲,人们喜欢它的气势恢宏,但是雄壮激越之音太多,就会听起来觉得刺耳。激越又不失平缓,这才是交响乐的最高境界。人生也是如此。过于忙碌的人生总会有一种失去快乐的空虚。而只有在忙碌中享受尘世之乐的人,才不会在人生大幕徐徐下降之际留下白来人世走一遭,枉为人一生的遗憾。在()本书中,这种优游人间的思想贯穿于每一篇文章。正所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全书的精髓,也是人生的真谛。
《在人间》读后感 篇8
看完《童年》,我忍不住又想看《在人间》了,因为在我接触社会之前,最好多了解一下人间。
在这个世界上,高尔基经历了无数的事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
阿廖沙只有11岁就来到了这个世界。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尽快适应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一切都让他感到奇怪。在一个只有11岁的孩子的世界里,因为他应该是纯洁和顽皮的,所以他不能容纳这么多的沙子。
他在鞋店当店员,在圣像作坊当学徒,在画家家家家里帮忙,在船上当杂工。虽然他赚的钱不多,学的技术也不多,但他也收获了很多,那就是博览群书。
起初,阿廖沙周围的人几乎都很肤浅,没有文化,没有智慧,什么都不懂。因为他们的狭隘,阿廖沙直到在船上做杂工时遇到斯穆雷才有机会学习。起初,阿廖沙对斯穆雷的印象不是很好。高尔基这样描述斯穆雷:我不太喜欢这个家伙。虽然他穿着白色的衣服,但他看起来仍然很脏。他的手指上有头发,大耳朵里有几根长发。他说话像狗叫一样年轻的阿廖沙仍然习惯于以貌取人,但后来他慢慢发现斯穆雷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好人。斯穆雷那很多书出来让高尔基念,尽管高尔基当时觉得很不高兴,但是事实证明这对高尔基是有很大帮助的。
后来,他回到绘画师家,遇到了那个裁缝的妻子,因为阿廖沙的好心,善良的裁缝妻子常常借书给他。但由于周围人的无知,阿廖沙无法正大光明地阅读。裁缝一家搬走后,又来到了另一家,其中一位美丽端庄的妻子引起了他的好奇,于阿廖沙经常去妻子家借书,他把妻子变成了女王,这表明妻子对他有多大的影响,这也暗示了高尔基的理想——做一个知识渊博、知识渊博、温柔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阿廖沙也学到了很多书中学不到的东西,他也看到了很多丑陋的东西来识别好坏。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社会里,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看到了太多,一个孩子怎么能容忍这么多沙子,如果有点粗心,也会陷入这些肮脏的娱乐,但阿廖沙读了很多书抓住了他,他明白善恶美丑,只是一步,一个错误可以成为永恒的仇恨。
我们可以从《人间》中学到很多。最重要的是,我们坚定了博览群书的信念。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让人从“人间”到“天堂”。
《在人间》读后感 篇9
读了高尔基的三部曲,我更喜欢《在人间》这一本书,我觉得这本书就像是《童年》的后续一样很好看。
书中主要讲述的内容是主人公是从小便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死后,他便跟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家。不幸接二连三,外祖父破产了,他不得不走向“人间”,自行谋生。当时的他还不到十二岁!
他在“人间”,什么活都干过:烧水、煮饭、洗碗、扫地、带孩子、跑堂、学徒、洗衣、搬运……还挨过打,住过院。总之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
他曾在一家鞋店打工的时候亲眼目睹了厨娘的死亡,耳闻老板、萨沙和其他店员的小市民本色,当“生活向他透露出它难看的一面、虚假的一面……”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迎难而上。他回到了外祖父和外祖母现在居住的地方。
再后来,他自己找到了一份活,他的东家是外祖母的妹妹(也就是给外祖母妹妹做帮工)“他从来没有见到过像她一样的人,她是那么容易生气发火,还那么喜欢喋喋不休的去埋怨所有的人和事情。”她还用松明枝来毒打他,有一次从背上拔出了整整四十二根深深的木刺,并且她还用她那个不知疲倦的舌头去挖锯“我”外祖母的心,甚至还去撕咬外祖母的心。
不止这些,他还将受到了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磨难。但是,阿廖沙面对困难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坚强面对,去正面迎战困难。
看到这里,我觉得阿廖沙的童年过得很艰辛,一个又一个的不幸降临在他的身上。但他没有向困难屈服、自暴自弃……他很顽强、有自信、能吃苦、还很会思考,学习非常刻苦勤奋。
我没有经历过像阿廖沙这样的童年,但是在我的成长道路上也遇到过一些小困难。我记得我第一次学自行车的时候,是妈妈在后面扶着我,跌了好几次,可疼了,妈妈一直鼓励着我,让我不要放弃。在妈妈的鼓励下我没有放弃,骑得越来越好,有一天学车的时候,妈妈扶着我的手突然撒开了,我终于独立骑自行车。人就要像学自行车一样从哪里摔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要勇于面对困难,不放弃。
像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如果世界是平静那还有意思吗?
《在人间》读后感 篇10
20xx年8月5日,我读完了《人间失格》。
这本书由序言、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后记共五部分构成。其中序言和后记作者以第一人称,诉说“我”看到了主人公叶藏的三张照片后的感想。中间的三篇手札与照片对应,则是用叶藏的第一人称来叙述了胆小懦弱的叶藏的经历以及他为了逃避这个世界而终日放浪形骸,最终一步步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自我毁灭之路。作者太宰治以纤细的文笔,书写对人生的哀叹与嘲弄。无奈与讽刺,愤懑与惆怅,阴郁颓废的毁灭美学的悲情演绎,表现了战后日本人“精神”与“感官世界”双重萎靡的杰作。
叶藏通过同学竹一,获得了自己的信仰。他决心要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压抑。但接踵而来的是来自家人和朋友的嘲笑与批评,从小养成的弱小的性格也使的叶藏不敢反抗。信仰的种子还没有发芽便已经死掉了。就连他好不容易找到的属于自己的爱情,也被这个社会所夺走了。当失去一切希望时,魔鬼便悄然来临。叶藏最后还是败在了世俗手中,陪伴了他一生的演技也没能让他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
《人间失格》不是在描述一个悲伤的故事,它只不过借一个受害者的口吻来讲述人类的丑恶,自私自利,好逸恶劳……我们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感受:我为什么要活着?来到这个世界我能做什么?《人间失格》问的就类似这样的问题,但我不希望你的选择是和作者太宰治一样的道路,逃避残酷的现实与自身的力量不足,须知存在就是合理,倘若不能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失业,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一个普通人。
在太宰治的心中,叶藏并没有失去做人的资格,而是没有浑浑噩噩做人的资格。他的身上难得有着善良与真诚,却无法得到救赎。人性的光辉终究没有照亮当时的社会,反而被无尽的黑暗所吞噬……
最后的这句话,送给所有人,包括我自己:“愈是敏感、愈是胆怯,愈会企盼暴风雨降临得更加猛烈。”
《在人间》读后感 篇11
《在人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写的。它真实的记录了高尔基小时的惨淡童年。
高尔基的童年是悲惨的,很小父母双亡,由外祖母抚养,可家庭贫困的外祖母哪能抚养的起呢?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逼高尔基流浪街头自己养活自己。
他先在鞋店、圣像店做学徒,又在轮船的厨房里打杂,过着非常沉重而苦闷的生活。而读书使他找到了快乐、安慰。虽然条件艰苦,但高尔基久久不能忘记读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他什么书都读,只要有机会接触书籍,他就不放过,读到好的书籍,他就反复阅读,有好的诗句他还抄写下来,这些成了他最珍贵的手抄本。书读多了,他自然就能分出什么是好书,什么又是没用的书,但他都读,不读怎么会分出书的好坏呢?
高尔基为了读书遭受了太多的屈辱、欺凌。他读书读得入了迷,读到身子冻僵了为止。读到忘记身边的事情。有时主人发现了,还把他的书统统撕碎、烧掉,有的时候甚至殴打他一顿!但他一直坚持着读书,永不放弃!
高尔基生活在一个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并警告高尔基不应该读那么多书。但若真有心读书,书是绝对可以看到的。高尔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开杂货铺的人,看到他那满密室的藏书,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高尔基说不出的高兴。也因为经常在这里看书,他结识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让他明白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高尔基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可以说是“书”成就了高尔基。而现在的我们面对一个个好看的电视剧,一个个好玩的游戏,一部部好看的电影……魂都全给了这些琐事,怎么还有时间来博览群书呢?也正因为如此,当今社会的现代人都因此变得浮躁不定!然而唯有书籍可以洗磨我们的心灵之镜,唯有书籍可以焕发我们的智慧之光。书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让社会进步了,让人类进步!所以即使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也要向高尔基一样,坚持读书,坚持学习,成为一名热爱读书、热爱学习的人!
《在人间》读后感 篇12
读《人间草木》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极其赋有情趣、文化,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增长见识的一本珍贵的书籍。其中还有许多不惟人知的奇异趣事,漂亮动人的景物。雨季是明亮的、饱满的,使人动情的。花儿呢?更是鲜艳夺目。有缅桂花,芳香扑鼻,香的像兰花。夏天有珠兰、牵牛,牵牛花是短命的,还有薄命的秋葵,漂亮的凤仙,真是数不胜数。还有一种奇异的野草“万把钩”它结的果实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很难去除。
这些东西都很有趣吧!看了这之后,我深深的陶醉并沉迷在此,其中的乐趣还无穷呢!
山丹丹一种很美丽的花,可以入药,还有紫红诱人的葡萄,沁人心脾,还有香甜的槐花,布满在整个春天。啊,真美!我如同亲眼看见如此优美的景色。
作者把这些优美的景色刻画的栩栩如生,他细微的观看深刻的描写,都使人仿拂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人间草木》刻画的如此醉人、优美,如同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真切体会。
说到生活,肯定少不了美食,文中对于食品的描写更是让人垂涎三尺,那美味简直是人间极品。
高邮的咸鸭蛋可是不同凡响。那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黄发红,散发诱人的香味。不似别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说到美味自然少不了作者钟爱的咸菜茨菇汤、气锅鸡、火腿,还有昆明的牛肉等祖国各地的特色佳肴。气锅鸡特别鲜嫩,汤清如水,而且鸡想扑鼻,看着这生动的描写,我不禁口水潜溢。
作者有这么渊博的知识,如此独特的见解,一定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而且了解的风土人情也相当之多。作者了解到各地区的人们口味迥异。X人爱吃醋,爱吃酸。无锡人爱吃甜。四川人爱吃辣,等等的异域风情。作者竟能对各地的风土人情知之甚详,看来作者是一个喜爱游历,善于观看的人。
《在人间》读后感 篇13
把每个明天当做世界末日,从现在起迈出第一步——题记。
初次听闻这本书,是在与朋友的一次闲聊之中,随后对这本书产生了浓浓的兴趣,边去书店买来了这本书,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的第一页,细细品味……
“他曾在夏天在单件和服中穿上毛衣,只为搞笑;
也行因为怕父亲扫兴而在半夜潜入客厅在父亲的本子上写上‘狮子’二字,只为不让父亲因自己而扫兴……”这一切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伪装成纯真无邪的乐天派,塑造成一个滑稽逗乐的怪人。他对这个世界太过畏惧,认为世人比狮子、鳄鱼甚至恐龙都要可怕。他曾说过“面对世人,我总是怕到发抖”他太过敏感,太过小心翼翼,以至于最后被送进了疯人院。面对世人,他总是怕到发抖,而面对这个世界,他又何尝不是呢。
也许有人会认为太宰治不过是因五次自杀而出名的作家而已,或认为他的作品中传递的是使人愈来愈消极的负能量,可当你真正去品味他的作品时,才会发觉他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他的一生,一个使自己绝望的人生。当自己读过他的三五本书后才发现他的作品并不是以“罪”“恶”“罚”为主题创作,反而是以“爱”与“善”为主题创作。他写每本书的目的都不是为让读者致郁自杀,而是使读者反省其身、自我救赎,不落到与自己相同的下场。
“不要抗拒改变,这是这个世界上不变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反复地变,反复的过程很容易让人变得低落和沮丧,然而你再低落和沮丧,人生还是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改变所包围着,就像是站在一台你没办法控制的跑步机上,时间、速度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那我就选择跑得更从容一点,尽我所能地在这个被动的人生里争取一些主动,所以我很讨厌‘抗拒’这个词,很消极、很脆弱、很被动,如果我不能改变世界,好歹让我改变自己,遵从自己的选择。”在我眼中,《人间失格》或许就是在阐述这样一个道理。
当世人知道书中的叶藏被送入疯人院时,书外太宰治的生命也止于了他的第五次自杀,我想这或许便是最精彩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