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 HT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红楼梦有感 篇1

当我首次翻开《红楼梦》这部千古名著时,就被它那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所吸引。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描绘贵族家庭兴衰的历史,更是一幅展现人性百态的画卷。

我被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情感纠葛所打动。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如同现实中的我们,也面临着选择与放弃,追求与失落。这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同时,《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也让我陶醉其中。那些优美的诗句,不仅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也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与追求。每读一句,都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人物们共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

此外,这部小说还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繁华与衰败,都是过眼云烟。真正重要的是人性的光辉,是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总的来说,《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人生的教科书。它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人性和生活,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读红楼梦有感 篇2

可怜——一看到这个词,我立刻想起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人物——林黛玉。

《红楼梦》是一部讲述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生动地描写了封建社会的生活,讲述了许多热闹、有趣的情节,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但在这些热闹之中,林黛玉却“焚稿断痴情”,让人难免落泪。

林黛玉的身世十分悲惨。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虽是当官的,但因为黛玉是一个女子,并没有传给她。偏偏林黛玉的母亲早逝,让她不得不过上寄人篱下的生活。到了荣国府,黛玉虽和几个姐妹相处融洽,却常常被“混世魔王”贾宝玉惹得暗自落泪。但在交往中,宝黛二人逐渐亲密无间,成为彼此知已,却因为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更喜欢外甥女薛宝钗,与王熙风一起实行了“掉包计”,黛玉最终“焚稿断痴情”。正所谓“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林黛玉若没有自幼丧母,身世一定不会如此悲惨。这时,我是多么为黛玉而感到悲愤。若没有年幼丧母,若没有碰上“花花公子”贾宝玉,若……世间有许许多多苦难,而这些苦难几乎都能在林黛玉身上找到,也能在她所经历的事中发现。此时,我是多么的希望自己是书中的人物,去帮帮她呀!

但在身世如此悲惨时,林黛玉也十分坚强。黛玉从小身体虚弱,自从会饮食时便开始吃药,从未间断过。但是,林黛玉从未抱怨过。有一次,我得了中耳炎,每天都要去挂针。我过三五分钟就会问一次:“几分钟过去了?好了没有?还要多久?”只要有一点点不舒服,我就叫着嚷着,一吃药就抱怨,抱怨药难吃,抱怨药要吃好几次,抱怨......但自从认识了林黛玉,我便不再抱怨了。比我苦的人很多,这芝麻大小的事儿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他们可以,我也可以!比起林黛玉,我也太软弱了些。

如果林黛玉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她那么有才华,那么坚强,那么美丽,她的身世一定会有所改变。但时代在变,可惜林黛玉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大家族中,度过了悲惨的一生。

林黛玉让我怜惜,让我佩服,也让我对事物有了新的看法。正是因为《红楼梦》这本书,我不再是以前那个怕苦怕累、软弱的女孩了。

读红楼梦有感 篇3

《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赞叹作者曹雪芹的文采,更感慨贾府人物的命运!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出了一个封建社会贵族之家由胜而衰的命运。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是来自天上的爱情,象征着感情的高尚与纯粹;宝玉与宝钗之间的“金玉良缘”,则是贾府的权势与薛家财富的结合,把可怕的现实原则,带到了爱情之中。

《红楼梦》,刻画了多少鲜明的人物:宝玉的天真、叛逆和软弱;黛玉的多愁善感,诗人气质;宝钗的深沉,世故与冷静。在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大观园,青春的欢笑和烦恼都是那么动人心弦的;然而,花样年华的“大观园”,却被残酷的现实社会轻而易举地摧毁,《红楼梦》成为万千少女心中的一曲哀歌......黛玉的《葬花吟》,唱出了小说中所有天真少年的共同心音“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书中,有神话式的高远奇特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仰望无限的天空;又有童话般美丽纯洁的爱情,使我们的情感净化,升华;更有诗歌一样抒情的境界,大观园的每一片风景,都象征着一种人生! 读《红楼梦》我们被美惊醒!“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读书心得简短500字篇2 这几天,妈妈让我重新看了一遍中国名著《红楼梦》。

其实在7、8岁时,我看过这本书,里面贾宝玉整天跟女孩子在一起玩,女声女气的,而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的,为一朵花都能伤心半天,当时,我很不理解,觉得这里的男女都是没事找事的人,而我现在重新读一遍才理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含意。

在《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有:薜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她们各有各的悲惨命运。如:贾元春暴病而亡;贾探春远嫁他乡;贾迎春被嫁给了一个恶少;史湘云的丈夫早死,后来史湘云被买到青楼;秦可卿上吊而死……从金陵十二钗的悲惨命运反印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思想使许多人得不到幸福。

许多人看《红楼梦》印象最深的,一般都是林黛玉和贾定玉。林黛玉从小就聪明清秀,绝丽无双,气质脱俗,淡雅若仙。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认字。母新去世后黛玉到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痛故,她便长住贾府,与宝玉相爱,她虽然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性,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之道。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而很喜欢丫环莺儿编的花篮。尽管整个贾府都说:“宝玉和黛玉是一对神仙眷侣。”可是这一段被贾母、王夫人与薜姨妈等人给残忍地扼杀了。最后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在宝玉与宝钗二人成婚时的一刻泪尽而逝。到后来,贾宝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出家为僧。

《红楼梦》是一个悲情故事,由一个封建家庭由盛转衰的历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史。读着它,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感慨时而愤怒,让我想到很多很多。

读红楼梦有感 篇4

早在两百多年前,此书一出就惊动了当时的社会高层。一边是烧书,一边是捧书,一边是"伤风化",一边是"风情旖旎"的奇。

其实我倒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当然在地主阶级的两个叛逆者企图主宰自己的婚姻与命运,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

先说说林黛玉的个性与思想。她"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她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绝望与哀愁。她的尖酸刻薄和好哭的特点,也源于此。是一个具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而贾宝玉也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贾宝玉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地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但是,他同贾珍,贾琏,薛蟠之流相比,确实别具一样的性情。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仕做官,立身扬名,光宗耀主的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写渣滓浊沫而已。"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候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着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所以宝黛他们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那是混帐话,认宝玉做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的基础上。从中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贯穿于他们的思想性格中的对封建正统,特别是对程朱理学以及八股科举的反逆思想;一是对自己,对自己的家族,也就上对本阶级的前途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的感觉。林黛玉也许是因她是个女子,又处于无权无势,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生存的压力更重,愁与恨也就郁积欲多。一个是希望"一杯净土掩风流",一个则希望化成飞灰,化成轻烟,或者死后被"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一方面是与周围极不相符的叛逆精神,一方面有对这种阶级产生的绝望感与没落感。

这种叛逆的思想,在当时反映在爱情上是带有相当强烈的病态,畸形,伤感的。也只能落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了。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了一场骗局,硬是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上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而宝黛他们却把自己婚姻的希望一再寄托再贾母身上,希望得到贾母的支持与允诺,简直是迂腐,软弱之极。

想想他们用建筑在蔑视封建"仕途经济"的思想基础上的"木石姻缘",去对抗封建卫道者精心安排的"金玉良缘",怎能不落个玉石俱焚的下场呢?

悲就悲在我们看尽了这种荒唐的阶级观念产生的爱情悲剧,还是无法避免在现实的社会中仍有被迫门当户对的才能成婚的想法,让婚姻远离了爱情,直至枯萎,永远不断延续着悲剧

读红楼梦有感 篇5

看过很多诗词,最令人由感悲伤的还数林黛玉的《葬花词》。

在红楼梦中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也是令人悲情。“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读红楼梦有感 篇6

初读《红楼梦》时,梦里还只是朦胧,似在雾中,随着雾一点一点地消散,我看到了那些蕙质兰心,清韵雅洁的少女,和贾宝玉这红楼里的少年。我渐渐的着迷了,在这充满了花招秀带,柳佛春风的地方。它充满了青春的痴怨,悲欢,和年少轻狂的无奈。宝玉和他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是红楼里的一场噩梦。黛玉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难怪宝玉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黛玉她又是世外仙株寂寞林,性格中内含几许叛逆。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尤其贴合当时贤德媳妇的标准。爱与不爱,宝玉坚持了自我的选取,但是娶谁做妻子,宝玉一点选取的权利也没有只能听从父母长辈之命。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人,最后也只能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含恨而亡的凄凉结局。可她与宝玉的感情在一年年的花开花落中传递着。

围绕三人的还有一群少女少妇们,她们都是薄命司册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她们同样清纯美丽,却又有着同样悲惨的命运。可惜,可叹:繁华易逝,感情易断,红颜易薄,痴情不改,花开几度,蕊冷香残,轮回之中,道不完你我的爱恨纠缠。

读红楼梦有感 篇7

有一个节日里,我与朋友喝了大半天的酒。不过,我状态好,喝晕了没有出现断篇儿的事,另外几个人都喝迷糊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喝迷糊的人说出来的话有时都是真话、大实话,有些话是平时不会说出来,对看不惯的人和事,也会借着酒劲“骂”出来,俗言“酒醉心里明”。

这让我想起《红楼梦》中那经典的一幕——焦大醉骂。焦大骂出来的事,都是真事实事,也是贾府中见不得天日的丑事。研究《红楼梦》的人,对焦大所骂之事有不同的解读,但事实一定清楚。仔细一想,借酒浇愁的焦大,反而是贾府里惟一清醒的人。他也是贾府里惟一敢痛骂主子的奴才。鲁迅先生把焦大称作“贾府的屈原”,一对比就什么也知晓了。

焦大在《红楼梦》里是无数个小人物中的一个,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他年轻时曾经跟随太爷宁国公贾演一起去打战,还曾经救过贾演,按理说这样对贾家有大恩的人应该得到贾家的尊重和好处,但焦大的境况却完全相反,同是贾家的奴才,焦大和赖大那可是天差地别。焦大自恃是贾府的老功臣,依仗酒醉而破口痛骂主子。鲁迅把焦大的痛骂主人与屈原的谏君拿来对比,认为性质类似。鲁迅指出: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假使他能作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鲁迅果然是读懂焦大这个人物的文学家。

到了第一百零五回“锦衣军查抄宁国府”,焦大在第一时间跑到荣国府来报信,不料这边也查抄着呢。便号天蹈地的哭道:“我天天劝,这些不长进的爷们,倒拿我当作冤家!连爷还不知道焦大跟着太爷受的苦!今朝弄到这个田地!珍大爷蓉哥儿都叫什么王爷拿了去了,里头女主儿们都被什么府里衙役抢得披头散发?在一处空房里,那些不成材料的狗男女却象猪狗似的拦起来了......他们还要把我拴起来。我活了八九十岁,只有跟着太爷捆人的,那里倒叫人捆起来!......我如今也不要命了,和那些人拚了罢!”不论人们怎样评说《红楼梦》中的后四十回,但我认为,这一回中的焦大应该是符合曹公意的。看这一段,想起他的骂,那真的就是一种劝,劝而不听才骂。这跟屈原的劝谏不被采纳则怒、则发牢骚,还真像是一回事儿。为了贾府,他要和别人拼命。如果没有爱,又哪来的劝,哪来的这种拼命精神呢?如果焦大不爱贾府,屈原不爱楚国,他们还会那么气愤?那么伤心难过么?

但是,不管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集体的当权者,都不喜欢单位有乌鸦嘴,有揭当权者隐私的人存在。类似屈原、焦大等都是不受欢迎的人,他们属于一个单位多事多嘴多舌之人,不识时务,这不能不说是人性的悲哀。

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反观焦大,也是贾府中最清醒之人。可他们的结局呢?

话又说回来,屈原再清醒楚国还是灭亡了;焦大再清醒贾府还是被抄了。真正的原因谁又能说得清呢。

活在这个世上“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对于个人是一种最好的生存状态。

难怪郑板桥先生“难得糊涂”呢!

读红楼梦有感 篇8

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宝玉黛玉伴嘴闹了几日,老太太要凤姐说合,凤姐对这两个“冤家”也很了解,最好的交差就是将二人带到老太太跟前,于是“拉了黛玉就走”,黛玉必须要拉,宝玉自然会“在后面跟着”。

宝钗是何等老谋深算,宝玉、黛玉说话想讨便宜,哪里是宝钗的对手。“凤姐虽不通达,但只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说什么只是形式,观颜察色,知微见著才是功夫,这是王熙凤的强项。宝玉在宝钗处讨了没趣,黛玉非但不体谅,最后还要再打趣,硬是把个宝玉逼到墙角。黛玉这样的说话习惯不好。

书中虽然没有正面写过王夫人如何教育宝玉,但从她断然处理丫头金钏一事可见一斑。

宝玉是书的主角,以他所到之处的视角把故事引伸,写他看龄官划蔷,是为了刻划他的“痴”性吧?写宝玉看“划蔷”痴的被雨淋了,原来是为了踢袭人一脚。袭人忍痛还要为宝玉开脱,真是“宽以待人”!

读红楼梦有感 篇9

今天,妈妈介绍了一本书给我。它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线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悲剧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我认为《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看了它,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时常投入不已。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非常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离开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倒是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却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人是青梅竹马,十分要好。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钢琴、办小报……我也有些爱哭,有时家人说说我的不是,呵!我的“金豆豆”就咕噜噜地滚了一地。不过,这些应该改正,作为现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说话似的。我要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读红楼梦有感 篇10

说不尽红楼梦,道不尽红楼梦。读完了红楼梦有无尽的回味,它是中国小说难以制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不仅仅由于它较高的思想价值,还在于它非凡的艺术成就,它的博大意蕴和深刻内含。书中精彩跌宕的故事情节,细致刻画的四百多个人物无一不吸引着我。

贾宝玉。书中的核心人物,聪慧伶俐,在众多子弟中出类拔萃。他看似“富贵闲人”但终究无法自我做主过自我想要的生活,和黛玉相知相爱,却被迫被骗的娶了宝钗。最终家破人亡做了僧人。顽石化作了灵石,被放在了女娲补天之处。

林黛玉诗才高潮,弱质袅娜,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在富贵家族里寄人篱下,多愁善感,仅有宝玉最知她心思,两人却又经常怄气斗嘴。惋惜最终两人还是被迫分开,黛玉积郁成疾,泣血而死,只留下一缕香魂,一段传奇。

读红楼梦有感 篇11

曹雪芹的这本书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和贾宝玉与薛宝钗之间的婚姻悲剧。林黛玉与贾宝玉本是两情相悦,可却因为那世俗的观念和家族的传统被迫分开。而贾宝玉与薛宝钗,本是无情,却因为家人的怂恿和所谓的“金玉”结成了婚姻。形成了一段有情无缘的爱情和有缘无情的婚姻,造成了“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中乡魁宝玉却尘缘”和“薛宝钗独守空闺房”的事情,终成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剧。曹雪芹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悲剧发生和发展的复杂过程,造成悲剧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根源。从而展现了渐虐崩溃的封建社会的真实内幕。表现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等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从而反映出了封建社会中人对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他们连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幸福都无法做主,全听家长的指挥,甚至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而跟他们相比,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人人平等,不管男女贫富,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从小都有自己的权力,任何人都不能侵犯。长大以后,孩子可以选择自己生活中的事情,选择自己的幸福和婚姻,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且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的喜好做事。再看看我们自己,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享受着家长的呵护和老师的关爱,是多么的幸福,与他们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否则,后悔也来不及。

读红楼梦有感 篇12

多年前读过红楼,可惜那时少年心性,此书又博大精深。我没耐心读完,更不解悟其中的含意。书里细致而繁琐的描写不逊色京剧里的老生开始唱“啊”字,一个字唱几分钟,直让你瞌睡。尽管都是国粹,但吃不起消化不了。完全没有琼瑶阿姨一串一串的水晶梦来的直接又快活。如今渐老,琼瑶书籍亦如嚼过吐了的泡泡糖,再不想看一眼。重拾红楼这块“石头”硬啃,竟然别有一翻味道,越嚼越香,越看爱看,早晚不舍。

首先我认识到这本书不只简单地写些你情我爱。它涉及到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那时候又没有电脑,这个曹雪芹他是怎么把如此巨大丰富的知识积累的?实实地让人震撼他的毅力。而整部书又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还说后人专门有研究红学的,真是不为过啊,不为过。

尤其是小说语言艺术魅力的成功驾权,不愧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仅仅三言两语就把个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注: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例如刘姥姥一进贾府见王熙凤,那“凤姐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周瑞家的和刘姥姥站了一会子凤姐不问不敢打招呼,足见凤姐平时在贾府的威严和厉害。凤姐见刘姥姥“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这时的刘姥姥已经在地下拜了几拜,刘姥姥够机灵的,迅速能看准形式找对在家做主的人。最好笑的是,刘姥姥还没有开口求接济,这凤姐先哭半天穷,可见凤姐心计多手腕灵活。一来一去笔墨不多,人物性格尽显突出,让读者感到人物可见可摸。

红楼内涵精深,但作者都是写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也是从这种生活中发掘人生的痛苦与欢乐。

万物人为灵长,有情有爱才不枉为人,而爱情更是让人愿生死相随的强烈感受。宝玉生在百花中独爱一枝,那枝已逝何来相恋。“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究竟是物是人非梦一场,万境归空。

读红楼梦有感 篇13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绛珠仙侍尘世游,风花雪月如云,荣华富贵如烟,梦醒时分,堪与谁言,那随风而去的姻缘?

-----题记

一个是木石前盟,一个是金玉良缘,一个在最美的年华逝去,一个在漫长的岁月中等待,叹人间何来完美事态,想心中有多少爱,怎经的消磨转换?翻开书,沉浸其中,细细品味其中滋味,百般人百般味,不过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罢了。而我,不过是取吾之拙见,显于纸上,与尔同享。

那年桃花树下,你一袭轻衣,独倚花锄,烟眉似蹙非蹙,双目似喜非喜。漫天花雨中,你仰着头,是望向天空,还是在探索虚无?你衣袖随风而动,几缕青丝在你脸庞划过,竟有几分空灵,似娇花照水,似弱柳扶风。好一个画如美人,美人入画!

你是黛玉,那个在桃花树下轻咏“葬花吟”的诗人;

那个感叹着“冷月葬花魂”的大家闺秀;

那个总在宝玉面前拈酸吃醋的林妹妹。“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待到来年桃花浓时,伊人已逝。黛玉带给我的是怜惜。

生而富贵,受尽宠爱,心中懵懂,却不通俗务。自小便生活在胭脂堆中,视功名如粪土,视爵位如包袱。与黛玉相恋,却与宝钗成亲,你无力反抗黑暗,却又心念前尘。遁入空门是一心向佛,还是为了剪断红尘?你衔玉而来,喜好风月,是他人眼里的纨绔子弟,祖宗眼中的不肖子孙。我相信你并非是色中恶鬼,只是较之他人,你对女子多了一份宽容,一丝尊重,一点爱慕,便自成了一派风流。

你是宝玉,前世的神瑛侍者,今生的风流公子,在滚滚红尘中演绎自己的故事。你带给我的是反思。

品格端方,行事大方,是薛家的掌上明珠,是大观园中的“群芳之冠”。你最终嫁于了宝玉,却又在寂寞孤独中了此残生。“那是不是一种习惯?今生我的生命中只剩下了等待,只盼你----我的良人啊,能回头是岸!”你倚着门,似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试问苍天。那个如牡丹似的人儿啊,一缕芳魂归天地!

你是宝钗,尘世间一朵美丽华贵的牡丹,尽管遗恨而终,你的风姿,无人能敌。

合上书,任百般滋味泛上心头。手指抚摸着书面,喃喃自语:“红楼梦,梦虚无。”曲终人散,只留冷雨照窗弦。轻叹,风花雪月,荣华富贵,勾心斗角,儿女情长,不过都是红楼烟梦一场,醒了也罢。

读红楼梦有感 篇14

淡的月光下,一股凄厉的风飘过,幽灵在贾府徘徊,似乎永无宁日。

初读《红楼梦》,总觉得它是一泻千里的月光,淡淡地洒在大自然中,轻轻地,幽幽地。细细品味之后,就渐渐能欣赏出这美妙的月景了。

林黛玉,正如淡淡月光下的小湖一般幽静、明澈。她娇弱清丽,总是忧郁哀婉、孤标傲世。同时她有着十分敏感、细腻的感情世界。由于父母的早亡,她孤身一人投靠到贾府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就使她养成了强烈的自尊意识。她得到了贾宝玉的倾心爱恋。不过,这也促使她的悲惨命运了酿成。由于在当时的社会中贾宝玉的祖母、母亲为了家族的利益,宝玉的前途就促成宝玉和宝钗成亲,到了最后,痴情的黛玉也在忧伤中死去。月光还是淡淡的,小湖总是平静又柔软,还笼罩着幽怨的气息呢!

贾宝玉,又像月光静泻下的丛林。总想用自己的躯体来接住直泻而下的月光,但却留下了昏暗的黑影。他追求随心所欲的率性生活,他虽然幼稚,却有很执着的清高脱俗。正因为如此,他倾心爱怜才情洋溢、孤标傲世的林黛玉。他们思想情趣相通,相互引为知己。但受家长制的影响,在家长们的周密安排和不知底细的情况下,与宝钗成了亲。终于,宝玉也在悲与恨中选择了离家出走……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这是何等的悲痛呢!当时的社会竟然是如此的残酷!看,月光还是淡淡的,丛林还是勇敢地接住月光,是那么的坚决,那么的之中……

王熙凤,自然似月光尽情地洒在山川里。那样的直率,潇洒呢!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因而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她是一个爽朗大度的人,以其谈笑风生赢得老少尊卑的喜悦;又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但就是这么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也自有其艰难窘迫之时,她不仅曾遭到罩衣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因辛劳力拙而死去。可悲!似淡月朗照山川。

我站在月光下,漫步于贾府之中,思绪也随月光一同静泻:为什么是拆离而不是成全呢?为什么是屈服而不是抗争呢?为什么是残忍而不是博爱呢?……太多的为什么了,才会酿成如此悲剧,让你心无宁日啊!正是这不完美的情节和结构的安排,才凸现出它鲜明的个性、飞扬的灵彩,使它成为不朽的杰作。

月光还是淡淡的,静静地,轻轻地……

读红楼梦有感 篇15

从人间凡人的角度来看,黛玉体弱多病,第三回她一出场,就是那么一种身体面貌怯弱不胜的状态,她的不足之症,是一望而知的。当然,曹雪芹塑造的这个形象,虽然病态,却极有美感,叫做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虽非健康美女,却又胜似健康美女,宝玉爱她,固然首先是心灵相通,但对她的外貌风姿,也确实是为之倾倒。

所以,并不是只是情人眼里出西施,黛玉本来就是个美人胚子,有些红学研究者说黛玉只是在宝玉的眼里看上去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况且,在第三回里曹雪芹确实写的很美:笼烟眉含露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完完全全一个弱柳扶风的林妹妹,怎么会单纯的是一个病态?从薛蟠看黛玉的那一笔,我们就可以知道单单看黛玉的外貌,也是可以摄人魂魄的!

根据命运的设定,下凡后的黛玉,她那个眼泪,跟别的凡人不一样,却是有一定的总量的,那个总量,应该也就是在天界被灌溉的雨露的那个量。因此,黛玉那个话,你还记得吗?其实就是告诉读者,绛珠仙草对神瑛侍者的还泪,剩余量是越来越少了,那么,一旦泪尽,当然也就是完成了偿还灌溉之恩的任务,就要再回到天界去了,也就是说,人间的黛玉,她的生命就结束了。尽管这以后,书里还写了几次黛玉哭泣流泪,但她将泪尽而逝,这是文本的神话式预先设定,后面一定会这样来写的。

2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