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读书心得200字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书出版时心中充满悲伤,因为母亲死去。
边城开篇边介绍了湘西的风景。从文中可以看出,沈从文特别爱他的故乡,我虽然不曾去过,但从字里行间可以想象出湘西美景,那里的风土人情,虽然有些“文明人”并不喜欢,可是那淳朴的民风,善良的村民确是值得让所谓的“文明人”学习,他们不为钱,不会暗地里互斗,他们是善良的村民。或许,在我们看来,他们很傻,白给钱都不要。可是他们的傻却是我们所缺失的。
文中讲的是一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他唯一的伙伴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有那女孩,翠翠。
整本书我都可以感受到翠翠与爷爷的感情,爷爷一手把翠翠拉扯大,爷孙俩相依为命。日子虽苦却也活得快乐,那种干以舒适的生活正是饱受工业噪音污染的城市人所追求的。其实整篇文章枯燥无味,耐着性子往下看,却也嚼出了些趣味。
当地的求爱方法是唱歌,就是那种最原始的,站在山对面唱,向心爱的姑娘求婚。翠翠爷爷当时也向大老提的这样的要求,而不料大老不会唱歌,但是却不肯放弃,最后无奈便将翠翠让给同样深爱着翠翠的二老。谁知,事情总来的不顺应人意,“大老坐下水船到茨滩出了事,閃不知这个人掉到滩下漩水里就淹坏了"因此,二老就误会老人,从此也不再唱歌,老人也有些气馁。故事到了这里,也许就该完了。可是,二老并没有放弃翠翠,却也没明说自己的心意,直到老人死去。
老人去世的前一天晚上,夜间下起了大雨,夹以吓人的雷声。祖孙俩便默默的躺在床上听雨声雷声。第二天早上,翠翠起身发现渡船不见了,屋后的白塔也不见了。翠翠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翠翠吓慌得不知所措,只锐声叫她的祖父,祖父不起身,也不答应,原来这个老人在雷雨将急时已死去了。老人的死猝不及防,根本没有任何预兆。不仅身在其中的翠翠没有料到,连我这个看清全局的身外人也不曾料到。我的脑袋里嗡嗡嗡地响,仿佛是收音机调频的声音,听的人有些烦躁。
故事到了这里已经没有看头了,主人公已死,后面的描写再怎么优美,我想也是苍白无力,沉重悲哀。
结局有些不尽人意,二老没有回来,翠翠也一个人活着。文中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好像作者有意让读者发挥想象,读者不一样,结果也就不同,有欢喜的,有遗憾的。
边城的读书心得200字篇2
一直听说过《边城》的大名,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都没有看过。这一次在语文课本上与《边城》结缘,感触颇深。
人性是世间最美的东西。在现代都市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森林里,我们又保留了多少纯净的人性呢?在城市中终日奔波劳累的我们实在无力去呵护,只任尘埃将它一点一滴淹没,甚至吞噬。人性中太多的美德将尘封的心灵在一角,疲倦的我们如何有闲暇将其开启?或许有很多人早已忘记了它的存在。可是在边城,在这个几乎被世界遗忘了的边城,我找到了人性的归宿。
湘西山美、水美,但人更美。青山绕水,水环青山,缠绵不已。在大自然母亲的宠爱中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山教会了她坚强,水赋予了她柔美。在清澈的见底的溪水的眷顾下,她的心纯洁无暇。年少的懵懂,初开的情窦,她的心里喜愁掺半。因为纯朴,她无法拒绝大老,也无法向傩送表白。一切都是源于善。然而终是凑巧,落得个孑然一身独守空船,为了一个未必会回来的人作无期的等待!
其实不管悲惨也好,完美也罢,我们都要走下去,不管我们高不高兴,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昨日随风已逝,明日迎风将来,世界从不理会任何人。
翠翠的爱情随着傩送的悄然离开逝去,就这样,爱情之花还没盛开就已凋落了。也许没有开始的爱情才是最完美的,因为错过,才会刻骨铭心,没有结局。才会意味着永恒的存在。
属于边城的故事结束了,但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人生路漫漫,吾等切记珍惜。
边城的读书心得200字篇3
《边城》是写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故事,小说以边城小镇为背景,描写的川湘地区边城的风土人情。故事的主人公叫翠翠,以她唯美的爱情故事展现船家女小翠的善良纯洁。这部小说在近代文学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汪曾祺曾经说过:“除了鲁迅,没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从这个评语可以看出沈从文在文学的地位。
《边城》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边城小镇除了秀丽的自然风光外,小镇人民生活自由,民风淳朴,相亲相爱宛如一家人,《边城》谱写了爱与美的赞歌。这与我们现代生活形成了对比。很显然,沈从文描写的小镇的纯美是隐藏了对现代社会传统美德缺失的批判,呼吁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继承。我们现代社会中充斥着名利、功利、金钱,人跟人之间的相处久显得不是那么纯粹。小镇的婚配习俗没有让翠翠有好的爱情归宿,小说的最后以渡船为生的翠翠,翘首以盼,等待傩送的归来,刻画出主人公翠翠对爱情的忠贞。这一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相信傩送会回来的,翠翠会有美好的未来。这也是作者对封建婚嫁习俗的不满和批判。
现代自由社会我们的爱情、婚姻都是自由的,我们应该为我们生活在这个自由美好社会而庆幸,至少我们现在没有婚姻包办,童养媳,指腹为婚了。现在我们是以人为本的文明社会,人们享受着自由社会的便利的同时,却丧失了部分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做一个爱国爱党,做人坦荡,做事光明,待人真诚,有远大志向,有气节的中国人。
边城的读书心得200字篇4
喜欢读书评,也就知道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很早就让我有读它的想法,然而,当我把这本篇幅不大的书捧在手里的时候,却发现这并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
说这本书不容昜读并不是说这本书有多么复杂的情节,众多的人物,相反,这本书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渡口的老船夫临死前希望能给自己外孙女翠翠找个靠得住的孙女婿,在所谓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傩中选择,结果大老在一次载船运货途中溺水身亡,二傩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死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渡口上只剩下孤零零的翠翠。
那么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呢? 这个故事发生在川湘边境,称为“茶峒”的小镇,特有的风物让没从未到过此地的人没法想象作者到底说的是什么。不信?你说说什么是桐油,青盐,还有什么是棓子?
而作者特有的叙事方式也给读者带来困难,当然可以称为一种语言特色。例如“在这小城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这样只能意会的句子到处都是,无疑会给“农人”和“士兵”带来阅读的困难。
上面还只是说了一下小说的语言特色,从内容上来说,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原本很简单的事情,作者故意搞得很复杂。对于大老托媒人提亲和二傩山崖唱歌,老船夫都没有给出正确的回应,仿佛在借着外孙女不断地调兄弟俩的胃口,我没法理解一个乡下的船夫怎么会有如此细腻的情致和技巧。直到最后兄弟俩先后离开家乡,顺顺也失去了对这个婚事的兴趣,而老船夫也无奈地死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这是谁酿成的呢?
我只能说是作者杜撰了一个美丽而纠结的故事。
边城的读书心得200字篇5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能够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总是不经意的撩拨着我的心弦,文中处处浸润着湘楚景色,处处是淳厚质朴的风味人情,字里行间飘散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读起它时你便会被忧伤围绕,像是触及到了什么,是怀念儿时那个有着暖阳的冬日午后?还是此刻这个让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便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能够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取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为何取名《边城》,在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也许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思考。
边城的读书心得200字篇6
习惯了城市的喧嚣,习惯了华丽的辞藻,当好不容易静下心来翻开这本书时,便立即沉醉其中了。
它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语言,平淡无奇,内容,也并无什么新意,但它却能将一个小山村的情味跃然于纸上,使人完完全全沉醉其中,一气呵成读毕全书,读罢还回味无穷,这便是它的魔力了吧。
对农村,我存有的感情不过是外婆家的一句乡音,一片竹林,不过是个玩乐的地方罢了,充其量,不过是一家人在异乡的一个念想。这个小村庄,和我脑海中的的确有相同,又着实不同,它与我的家乡有着近似的景,至于情,是在认识了这座小村庄后才忆起与自己的家乡有所相似的。
一切都这样纯朴。
摆渡的人并不求利益,有时甚至还白送上一条黄烟;大黄狗如此近人情,不再被当作宠物来养,而就是与人为伴;顺顺没有丝毫财主的蛮横,大方洒脱,又能济人之急;两个儿子也没有公子的娇气,荡桨时选最重的一把,吃干鱼,睡舱板;人们的皮肤被阳光染上了小麦的颜色,空气中震荡着沙哑的歌声,老人摇桨摇了五十年,身板仍硬朗着。大自然在这林子中造了一个“世外桃源”,俨然如沈从文自己评价的一样,同时,大自然赋予了这里的人们与生俱来的快活和不受任何杂质玷污的心,大概就是这一点,使人着迷。
这个故事的悲剧结尾,让无数人叹息,似乎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大老的溺死和二老的离去,为它画上了省略号。故事没有给我们一个温馨的结尾,也就使我们拥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永远的回味,是分歧,是分歧让他们之间有了距离,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还有“车路”与“马路”,船主和船夫,这个么多的分歧使他们相去渐远,也不足为奇了。
似懂非懂的,我合上了书,一股书卷的气息扑鼻而来,我闭上眼,为故事假想着另一个结尾,却总是不合适,这时,我明白了这书的又一高明之处:它的故事是不容拆散的,情感、分歧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