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散文的心得感受

| 新华

今天,我终于将余秋雨先生所著的《行者无疆》拜读完毕。全书共分四部分,分别记述了他在南欧、中欧、西欧和北欧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描绘了四地区的沧桑巨变和人文风情。我对这本书感悟颇深,我既领受到余先生旅欧的艰辛、知识的渊博、独特的视野、思辨的敏锐和文笔的冷峻,也对欧洲历史和欧洲文明有了更深更细的了解。

这本书可以说是余先生的欧行漫记了,他和同行者一道远行前往欧洲进行社会考察和采访,从南欧一角踏上欧洲大陆开始,由南至北一路走去,游历了许多国家,踏遍了欧洲的山山水水,走访了许多名人故居,充分领略了欧洲古典文明曾经拥有的辉煌和现代文明的活力四射的魅力。余先生自知是匆匆过客,所以每驻足一处,总是处处留心,细致入微地观察,用历史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在良知的驱使下理性看待中西方之间的文明、人文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并从中对比反思,直言中国在这些方面隐存的种种弊病。的确每个国家和民族甚至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本体,都有其生存发展所固有的良性特质,但也会存有影响其生存发展的负面因素,所以只有在对比中勇于揭示自身的不足,才能不断改过自新,不断前行。

我很欣赏他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思索和对话,是对历史的直视和感悟,是一种胆略和智慧。对此我颇有同感,欧洲社会即保留了古典传统的魅力,也辉耀着现代文明的光芒,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本来应该有着比欧洲更厚重的历史沉积和更多值得世人仰慕的有价值的精神所在,而我们却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真正将传统文明的精髓发扬光大;人们在追求财富的同时,却忽略了精神素养的提升,从而缺失了精神文明这一臂膀的支撑,这是前进道路上的悲叹之处。在这里,我呼吁更多像余先生这样的有社会良知有历史和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涌现,靠他们的言行感召感染世人勇于面对社会和自身存在的缺失,主动学人之长弥己之短,积极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让我们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舞台重新大放异彩。

《行者无疆》真的是一本好书,在这里,我不便多述书中的细节内容,你不妨自己去慢慢赏读、细细体味、好好享受。

怎么写散文的心得感受篇2

杨绛在人生迟暮时写的书——《我们仨》,没有半点的文饰和卖弄,只是在听一位老人娓娓道来她的故事他们的故事,读来让人有温馨的感动。

她看着女儿钱瑗和钱钟书相续的离开人世,只能一个人思念他们仨。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一直是让我艳羡的,他们两可谓是典型的“书呆子”“书痴”,所以也许月老早就为他们牵了线才让他们在清华相遇,后来两人出国留学,国内发生战乱后回国,抗战,解放战争,三年自然灾害,改革开放……他们就这样相孺以沫的,当然后来还有他们的女儿一道走完了一生。

他们从来都是与世无争,与人无求,不事权贵的,他们只求能有一份自在的闲适和从容,他们也许物质贫困,却是知识的富有者,精神上的贵族,在他们,知识全不是为了卖弄。“我们要江青给的房子?”钱钟书这老头用如此轻蔑的语气如是说。而在如今这样一个被金钱灼烧的社会,在车水马龙,夜夜笙歌下,这种爱情,这种做学问的态度,这种处事的姿态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可悲呢?我时常在想我们所心心念念追逐的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还是我们只是爱上了理想的赝品而已?这个世界上独立的人多,自由的人少,而自由亦不靠索取得来,像他们那样活出真性情实属罕见了。我们往往只是做着这肉身的奴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是失了自己。

梭罗在读完哈佛后放弃了平常人走的路,他独自去了瓦尔登湖畔生活,他感受到一个人若心境知足,他便宛若置身天堂。确实,世俗人眼中的成功也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我们无需奉为定律,如若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而去做一件事,像他们仨,即使世人笑我痴,而又何乐而不为呢?

“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他们的女儿钱瑗与世长辞后,杨绛的这种担忧就愈加强烈了,然而老病相催,岁月总是不饶人的,钱钟书第二年也走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他们从此失散了,她清醒的认识到以前他们寄居的寓所只是古驿道上的客栈而已,而家在哪里?她还在继续寻觅。

也许我们都在寻觅。

怎么写散文的心得感受篇3

这本书的封面是不出众的。

“林清玄”三个大字印在封面正中央,再往左为他的经典作品,再是出版社。上下两块都是清雅的荷花;上面为一朵花苞被一朵硕大的荷叶遮住了“半面”,而又一朵清雅、正在怒放的荷花又被那荷叶衬着,诗意盎然。而下面是一朵墨荷与一朵粉色的荷花并肩立着,又使粉色的荷花显得倍加耀眼。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思过方知爱恨;很过方知情深。理智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感情才是人生的全部。生命中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

这又是一个满怀愁苦的作家罢!我思忖道。在我所读过的作家的作品中,很少有人会以一个轻快自如的笔调吐露内心愁苦的。众所周知的《乡愁》,虽写的婉转真挚,却也有句“乡愁是一座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诗句,令人伤感之余,又多了世事的凄楚;刚读的席慕容的文字,也有优雅脱俗的篇章。虽在少数中我也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但思过后留下的又是那种心灵的疮痛。

就像《月光下的喇叭手》一样。

“那时月亮很明,冷冷的月芒斜落在他的身躯上,它的影子诡异的往街边拉长出去。”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与喇叭手的相遇、相知、相思。从字里行间不断地渗出了喇叭手的乡愁。一首骊歌贯穿全文,使我读完后那首歌还在我耳边、心头不住的荡漾。

一只喇叭,被上天吹奏着,音弦操动着老人的经历,拨动着作者的心。“老人专注地吹这首曲子,一次比一次温柔,充满感情,他的腮鼓动着,像一只老鸟在巢中无力地鼓动翼翅,声调却像一首骊歌,等他停的时候,眼里赫然都是泪水”我尤其喜欢这一段,这一段把老人的乡愁描写的淋漓精致,连无助的鼓动翅膀也是在温暖的巢中;“声调却像一首骊歌”又近一步说明了老人的悲伤。若不为此,为什么老人对那首曲子感动地满眼都是泪水呢?

一曲骊歌终了,是是非非散了,生命的红线被忽如其来的风扯断了;唯有封面那不起眼的墨荷,正在独怜倒影。

怎么写散文的心得感受篇4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过一本书,也不知道这能不能算作一本书,想必人们对余秋雨的散文所作的评论已是多如繁星的了,我此举不免有班门弄斧之嫌。我没有看过很多所谓的世界名著,只因自己没有这么高的品味。然而对这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评足论道,又不免太肤浅了。终究还是忍受不住激情的诱惑,心灵的撩拨。

秋雨散文历史的气息很浓。像《酒公墓》、《寂寞天柱山》、《阳关雪》等许许多多的篇章其中浓缩了历史,浓缩了人生。秋雨是年轻的,他能冲着王维的《渭城曲》而去寻访阳关雪,仅仅是为了一个多年的梦,为了一份童真。因而他又是洒脱的,试想在各种现代文明的烦扰下,又有谁有这么的一份闲情逸致呢。谁心中无一个饶撩的梦想,但谁依然有这么的一份纯真呢?我们对很多在年轻的心中是新奇的东西已见惯不怪了,甚至对于诸如抢劫、盗窃的现象也视而不见,不知道这些能不能看作麻木不仁,但至少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那份童真,我们的心已经老了。

秋雨是年轻的却又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在秋雨的心中历史虽然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更多的是给我们无穷的悔恨。在《道士塔》心中透露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人们往往把敦煌石窟的罪人归结为王道士。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当时的那种所谓“官员”的官员的错,一个国家都如此的了,又何况一个如此无助的人呢?王道士为生活的所迫也只能如此的了。作为华夏子孙莫不对此感到悲愤的,却很少人像秋雨那样洞察更深层的原因。对于往事的描述,秋雨能如一位老人用历史的心态看待,平和而非柔弱,悲愤而能决无忘其所然。秋雨应该对历史有很深刻的了解。

有纯真的童真,有老人的睿智,秋雨也不乏丰富的情感。在《老师》一文中,为在自己老师面前大声喧哗却能听于劝阻的学生表示感激。为昔日叫老师的绰号而悔疚。文中有这么一段“许多非主课老师却实在有点认不得了,这些非主课老师大多也早退休;今天特地赶来,静静地站在路旁,站在楼梯的拐角处,期盼往日的学生能认出他们。我的目光与他们一碰撞,立即感受到他们的期盼,便快步赶上去,一边呼喊着“老师”,一边试图以最快的速度回忆起他们的姓氏。”由此可见秋雨心中更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友情对秋雨来说也有重要的地位,如他写道“日子一年年过去,连我们也渐渐老了。三十人的班级,已有四个同学去世,每次追悼会,同学们哭得像家属一样伤心。”也正如他所写的那样“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仍然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读秋雨散文,就如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个人情感。秋雨的心是年轻的,他的心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因此他的人生应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他追寻的心中的“阳关雪”,他对对待敦煌文明隐没的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个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该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有了老人的睿智,有了儿童的心情,方有正视历史的勇气!

怎么写散文的心得感受篇5

今日,我读了冰心散文集里的一篇文章,名叫《忆读书》,读完了使我感触颇深。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冰心奶奶在少年时代读了许多好书的故事。冰心奶奶告诉我们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里面蕴涵了多么大的含义呀!

先说读书好,多读书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让成绩更加飞速的进步,有时还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几分愉悦。再说多读书,读书虽然好,但是不勤奋是不行的,读的书一定要多,只有这样,知识面才广,我家的书就非常多。最后说读好书,虽然要多读书,但大多数要读有用的书籍,不要偏向侦探小说之类的故事,要多读文学方面的书籍,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学习。总之,三者缺一不可。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日开始,学习冰心奶奶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每日都坚持读书,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多读好书,学习更多的知识,为祖国将来的更加繁荣昌盛做努力!

怎么写散文的心得感受篇6

艾略特说过,诗的`功能是净化部落的语言。读过李汉荣的散文,个人感觉他的散文也具备同样的功效。他的语言是那么朴素、纯净、空灵,如一道澄澈的河流静静地流淌于他的内心,如滴滴晶莹的水滴滑落翠绿的叶片,洗涤心灵的尘埃,处处洋溢、浸润着他悲天悯人的慈悲情怀。

在现在这个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的年代,几乎每个人都被裹挟,身不由己浮游其间。而他似乎仍能够做到独善其身,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受丝毫污染,我想既跟他生活的环境有关,也和他更愿近贴大自然,亲近生物的世界密不可分的。

全书分为“老屋、远去的田园、动物的眼睛、南山、感念祖先、心说”六个小辑。每个小辑的每行文字都是暖暖的。好像是他刚从广袤的田野和乡间路上顺手捡起来,随手揣在温暖的怀中。穿行在他葱茏茂盛的字里行间,你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恣肆_的阳光,水钻一样的露珠、泥土的芬芳。

李汉荣的世界,给我们展示最多、最充分、最令人神往的,是大自然!《一株野百合开了》、《野地》、《正午,我在山顶仰卧》、《田埂上的野花芳草》、《这么好的白云》、《山中访友》、《为蚂蚁让路》……是的,描写大自然的人很多很多,可有那种天人合一的情怀的不多。他在《生命何其不易》中,分别从牛、狗、猪、兔等着手,写道了人的罪孽,写了人该好好检点与自省。并引述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创立者和实践者阿尔贝特。施韦泽的话教导我们,“如果你在任何地方减缓了人或其他生物的痛苦和恐惧,那么你做的即使较少,也是很多。”“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

在李汉荣笔下,那些牲畜和虫鸟都是他亲近并珍爱的朋友。在《牛的写意》、《悼念一只鸡》、《喜鹊》、《羊的幽默》、《狗的醒悟》、《为蚂蚁让路》、《伟大的猴子》等篇章里,作者从小处着墨,细小却精微,饱满并充溢诗性,让人读后怦然动容,并情不自禁地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善待过自己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在这种诘问里,我们跟随着他的文字慢慢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净化心灵的氧吧。

如他在《说羊》中写道:“善和美这两个字怎么写?都有‘羊’在上,才是善的,美的。我猜想造这两个字的古人,也许放过羊,至少经常观察特别是欣赏羊。很可能他曾经抚摸过羊。……要是都羊这样本分地活着,做个素食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生物界和人类,哪会有那么多的仇恨、苦难和不幸呢?”

而在写到从古至今人们大多讨厌的、晦气的乌鸦时,李汉荣老师则用诗意的笔调刻画出另一种深刻的思考,他在《致远逝的乌鸦》结尾中写道:“失去你,夜晚变得更黑了。你这不祥的特种,你这忧郁的鸟儿,没有了你,空荡荡的天空,显出更大的不祥。”总之,对于一草一木,一鸟一物,他以一种平和的笃定之态,让我们无法漠视或伤害那些我们平时司空见惯的物什,劝诱我们,对大于自然,我们还必须学会敬畏和感恩。

在《感念祖先》这个小辑里,作者更多地以自我的人生感知入手,从生命的传承、对祖先的怀念,以及对生命的重新认知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如在《土单方》中,他对农村讳莫如深的土偏方,进行了别样的解读。如写揉太阳穴,他写“用手指稍稍用力一按,那疼痛的部位就是太阳穴,那里居住着痛苦的太阳,谁知道它在我们的体内放置了多少爱、温暖和灰烬……”;在写揉虎口穴时,他这样写:“我们把手伸向万物,伸向大地和天空,伸向河流深渊,伸向矿石植物,伸向命运的海洋,伸向爱情和劳动,伸向钱……如果不是篱笆的限制,我们的手会伸向无穷……”结尾,他则经补记儿时母亲几句叮嘱的话语为结尾:“……孩子,百草都是药,人是病,人是一种病活在这个世上,人靠万物治自己的病……爱惜这个大药房吧,我们是病,我们要谦卑地服药就医,治我们的病……”

是的,我们都在日常凡俗的人际罅隙、蝇头小利中活着,难免会生出各种各样的病。因此,我们要从中找出适合治病的方子,对症下药。从而活得更加干净、充实、踏实!

15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