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读后感读书心得体会

| 新华

小学生读后感读书心得体会篇1

从小到大,在语文书的每一篇课文都“藏”着一个故事,它们就象夜空中的小星星一样,不停地在我脑海中闪烁。

五年级时,我们学了一则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他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装出会吹竽的样子,居然得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他不喜欢很多人一起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真才实学的人中是不好的,只会害了自己。

语文书,你给予了我这么多的知识和道理,你真是一片充满知识的天空,让我们每个人翱翔!

小学生读后感读书心得体会篇2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我们小学生提出了20项行为规范,要求小学生不仅要爱国、爱集体、爱老师、父母,还要尊老爱幼;在学习上要求进步,在思想道德行为上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爱公物,遵守交通规则,诚实守信......”健康向上的新一代小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心得体会。

学习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懂得: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我们必须从点点滴滴中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小学生读后感读书心得体会篇3

今天,我们班举行了盛大的元旦联欢会,我们都玩儿得十分开心!我觉得我们班举办这次联欢会举行的很成功!

今天,我们大家都早早的来到了学校。因为我们想让我们今天玩儿的更开心,所以,我们在昨天下午就提前把教室布置好啦!

联欢会在上午八点四十五分正式开始我们这次表演节目的时候与以前有所不同。以前,我们表演节目时都是每个人自己出一个节目;而今年我们却是分小组表演节目的,每个小组有十名小组成员,每个小组必须出两个节目。因为此事,我们费尽心机想出了许多有意思的节目,例如:变魔术、小品、双簧、话剧、演唱歌曲等。同学们表演节目时都表演得有声有色,畅通无阻,绝对没有磕磕绊绊。由此可见,同学们在这方面下的功夫可真不少啊!在表演节目的时候,还有许多老师前来观看!为此,我们特意喊出了“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口号!节目很快就表演完了,我们便开始了包饺子活动!

我们先派一个同学下去把水打了回来,水打回来之后,我们便把水放在电磁炉上,打开电磁炉,把水煮沸。在水还没有煮沸的时候,我们便包起饺子来。同学们有的挫面团;有的擀饺子皮;还有的包饺子。没过一会儿,饺子就包好了!水也同时煮沸了,于是,我们便把亲手包的饺子煮下锅,过了几分钟,饺子终于出锅了!大家便排着队过来领饺子吃。在一旁观看的老师们也纷纷过来吃饺子,一阵阵啧啧的赞叹声在教室里回荡!

今天,我们都十分高兴。另外,我们的班主任司老师还说,等我们毕业的时候还要举行一次联欢会。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是很高兴!因为我们都去共同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去共同期待那一难忘的场面。

小学生读后感读书心得体会篇4

《西游记》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书。

故事主要讲了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时,一路共遇九九八十一难,他们坚强的面对困难,勇敢战胜困难的事情。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借芭蕉扇”,师徒四人在取经时,路过火焰山,火焰山熊熊大火,烈焰冲天,连天空都被烧成了红颜色,他们根本无法通过这去往西天取经的唯一的路。这时候,机智的孙悟空想起了铁扇公主,她的宝贝扇子可以扑灭这火焰山的熊熊大火。经过几次的斗智斗勇,他们终于借到了芭蕉扇,扑灭了火焰山的火。

读完后,我想到了学校,在学校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像猪八戒,好吃懒做;有的像孙悟空,机制灵活;有的像唐僧,善解人意;有的像沙僧,诚恳老实。我们要学习好的,不要学习坏的。

小学生读后感读书心得体会篇5

早上,我们又强化了广播操、跑步、踏步。

中午,我们吃完午饭就睡午觉了。午觉起来,又训练了一个下午。

晚上,我们吃完晚饭,汪教官告诉我们:“今天晚上自由活动!只许呆在自己的床上干什么,不许下床!但必须洗完军服才行!”我们兴奋过度了。哪里还有人会遵守呀!

我们女生早早的洗完了,就出来晒衣服,在晒衣服的途中,我们不知是谁先发现了彩虹!我们全部都陶醉在了彩虹里!

看了一会儿,彩虹渐渐地变透明了!又过了一会儿,彩虹不见了,我们看到没有意思了,就回寝室。

突然,陈洁娜提出:“我们来搞个联欢晚会吧!”我们都兴奋地点点头。

陈洁娜先唱了《棉花糖》,陈洁娜唱完了,就让我唱《藏经阁》。我唱完了,熊天娇提出歌词接龙,我们又兴奋地点点头。

正当我们唱的热火朝天的时候,一双凶神恶煞般的眼睛盯着我们,我们赶忙回到各自的床上。一张凶狠的嘴吼道:“睡觉!”说完,头也不回,走了。

我们有些女生开始抱怨起来:“怎么这样啊!现在才7点钟呀!”我并不说话,就转个身,睡觉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迷迷糊糊地听到了一个温柔又粗粗地声音:“九连的人睡了吗?九连的人睡了吗?”我赶忙把头抬起来,惊喜地喊道:“李老师,我没有睡!我没有睡!”我们寝室的人全部的把头抬起来了。

我们聊了一下子,徐玉雯说了一句汪教官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和老师聊天,不能超过1分钟!”李老师一听,匆匆地对我们说:“那好吧!我走!我走!”说完,就急急忙忙地走了。

我们都埋怨徐玉雯:“半分钟都不到呀!”可最后想想,也对啦!就不再埋怨她了!

小学生读后感读书心得体会篇6

六年的小学生活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就是在刚升入六年级时长达一星期的军训。这几天的训练下来,我的感受就一个字——苦!

记得刚听说要军训时,我还真有点喜出望外,以为这次的挑战会多有趣,自己真正接受训练时才体会到,在这期间要付出多少辛苦和汗水。那时候天气很热,而我们却必须穿上厚厚的校服,站在火辣辣的阳光下,晒上3个多小时,纹丝不动。同一个动作,不停地练习,反反复复,不耐烦也得坚持。

而我们这些离学校较远的学生就更累了,每天“千里迢迢”地来到学校,还要遭那样的罪,真是祸不单行。我天生体力就不好,从小就爱呆在家里,大门不出,长一点儿的路都没走过,更何况军训时地走那么长的路,还要笔直地挺立在无情的太阳公公下面3个多小时。我真的是忍受不了,每天晚上睡觉时都咬着枕头哭,第二天再咬枕头时,还能感觉到眼泪咸咸的味道。尽管这样,看到那么多同学都坚强地挺住了,我还是不得不咬紧牙,坚持下去。

训练我们的教官,也许已经够好了,从没见他对哪个同学动过手,但嘴上功夫比较厉害,说得同学们都哑口无言。每次见他批评哪个同学时,我的心就绷得紧紧的,深怕自己也会落得那样的下场。头顶烈日,练习着动作,看着教官狠狠地训斥着某个同学,从我头上滴下豆大的汗珠,同样的泪珠在眼眶里打转,却不敢流出来。真苦,真累!

说心里话,那段时间真是泪也流了,汗也流了,就差没流血了,如果说现在生活在天堂,那军训时就是在地狱。不过,我并不抱怨,这也是我成长历程中重要的一步。正是因为这次军训,我才学会了吃苦耐劳,不怕累的精神,也因些变得更坚强,更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我想,这就是军训的目的。大地上没有不累的营生,在以后的路上,我还会受很多累,吃很多苦,但我一定会挺过去了。小学六年级的军训生活将使我永生难忘,我会把当时同学们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铭记于心。

小学生读后感读书心得体会篇7

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它的重要性早被教育界乃全世界所熟知。常言道:“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劣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这其中就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包含着价值可能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只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这种可能性,对学生的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便是德育的意义所在。下面我从学校教育的伦理性出发,谈几点小学生的德育特点。

一、 超越性

学校道德教育是指向求教育者发展的可能性的。它存在的价值就是引道求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走向更为丰富的道德可能性。不断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也就是在教育的价值引导中,学生不断地在道德理解、道德判断能力、道德经验、道德智慧、德性品质各个方面获得更新和发展。学校教育具有了超越性,才能够引导学生实现价值的可能性。

学校道德教育之所以具有超越性,是因为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追求善的价值的基础上的,建立在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理想上。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学校教育各个方面都渗透着人类的价值和理想。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德育指向必须有所超越。小学生单纯、幼稚、天真无邪,学校教育是他们获得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对道德理想的理解等间接道德认识,道德判断能力与实践性的发展,只有在学校通过系统教育才能系统地获得。可以说,在学校所获得的道德发展对个人终身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追求都具有影响。因此,德育教育应该紧扣时代主题,努力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生活价值理想,从更广、更丰富的层面帮助他们建构道德精神;引导他们走向发展,走向创造,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党中央提出“教育要面向未来。”这就意味着德育是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性的本质。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要努力为未来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改变社会现状,推进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实现对现有社会和现实人的超越。因此,德育不仅要关注现实的存在,更要关照人们未来面对的问题。人不会满足现状,社会也不会维持现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展表现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广泛竞争,反映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每个环节。如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变更性、竞争性、发展性,使每一个人随时都面临着多种选择、多种风险和许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实际问题,人们需要消除对未来发展的困惑,避免挫折和失败。德育必须对人们的发展进行引导,进行符合规律的预测、预防和指导,帮助人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种预测、预防在现代社会是越来越重要。可见,德育也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德育只有紧扣时代主题,大力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德育才能显示其时代特征,体现其超越性的本质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人和社会对现存状况的超越,仅仅是维持现状现实社会秩序和人们现有思想水平的手段,那么,德育就会逐渐陷于保守,无所作为。德育不仅为过去、现在所决定,更为未来所决定。因此,学校在构建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时,确定了与各个年级品质培养相呼应的具体目标来帮助引导学生建立和实现道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道德教育中总是以应有或理想的境界、社会和人,在道德目标的追求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必要的张力”(《德育社会学》一书)。如此,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了超越性,就有可能引导学生实现价值可能性。因此,具有了超越性的道德教育是合目的的道德教育。

二、引导性

学校道德教育是道德价值的引导和个人德性追求的自主活动的结合。引导性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建立在求教育者的自主性上。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只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他律”为“自律”的时候,学生内部活动才能被启动,其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正如陶西平同志所说的:“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内驱力,由此推动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形成各种良好的素质。”

而这良好的素质形成,需要教师平常对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引导。从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看,低年级甚至中年级的儿童,其道德行为多半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或仿效他人的情况下实现的。到了高年纪,其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才日益明显地发展起来。所以,良好的习惯不可能靠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同时,还要明确,习惯是一种定势,不良习惯一旦养成便难以改变。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诸多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某种神经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在高度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小学生开始就应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从生活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的道德理解、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的自我构建。

如我们在创设各种德育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正确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方法论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研究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核心,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环境和恰当的教育方式,以此来引导和激发儿童自我教育的动机,促进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以此获得“变他律为自律”。这样让学生逐步地从自主的生活实践中,从自己的道德体验中,获得自我超越,获得在多元价值中选择自我的价值定向,从而自主地培养自己的德行品质。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德育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努力更新观念,教育的思路和手段也应相应地发生变化,要从长远的发展观、社会观来正视自己的教育对象,不负教育的光荣使命。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走上社会,成为社会人。一个人走上社会无论是环境的适应,还是知识技能的获得,抑或事业的成功,都靠自己的拼搏,即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而他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如何与他自身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而他的综合素质如何,又以自我能力相关,自我教育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其生存和发展能力就越强。所以,只有从小学生开始积极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成长的需要。

三、指向性

学校教育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无论是学校课程,管理实践和学校所营造的精神环境等,都具有价值的意蕴。对学生道德发展而言,它们都是具有互动性的教育意义结构。学校教育在整体上以人类社会的崇高价值作为建构教育目标、安排教育内容、筹划和开展学校教育各种活动、美化教育环境的价值基础,并且把这些崇高价值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教育作为伦理性的整体,意味着学校教育在实践中具有价值指向性。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构成价值影响,即学校教育各个方面均包含着道德教育,教师在创设德育的各种途径中会有一定的指向性。如:教育引导学生,要独立完成作业,练习和考试,这是诚信教育;上课不迟到早退,这是守时教育;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其他同学,这是自律守纪教育;学会倾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这是尊重教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是合作教育。

还有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团队活动等等,对学生都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都将促进学生道德精神的成长。其实,一个合格的教师,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上,他都能充分利用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如:作文课,班会等活动,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逐渐由现象到本质,由依赖别人评价到自我评价,由片面到全面发展。他有时甚至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个目光,或一种批评和一个预期的惩罚等,都是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和改造,最终形成预期的行为习惯,他德育指向都十分明显。当学生在获得一定道德成长的良好状态下,就会自然朝着道德的指向发展,最终形成预期的行为习惯。

因此,我们学校教育要形成一致的、有效的、正确的道德教育途径,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意向、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情感和正确的情感定向。通过认知体验,把德育内容带进人的生活情境,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理解价值,体验价值,力行价值,实现道德行为。

此外,对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适当进行伦理反思。因为学校教育是伦理性的社会实践,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是进行价值评价的对象,评价它们是否是贴近现实的道德生活的,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合道德的,是否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而正确的道德教育,是否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有积极影响。如此,让道德都在现实生活和具体人生的反思基础上的提升,这种提升是以道德的可能性为指向,因为可能性意味着对道德现实性的进一步建构,意味着在更高、更广、更丰富的层面建构道德精神。

四,实践性

学校道德教育虽然是在学校里组织进行的,是通过道德教育的内容、手段、方法和情境实施的,但是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及其经验而产生作用的。因为道德表现在日常行为中,它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的具体的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体的生活的。道德的学习与发展也是在生活的实践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无效果的。如此说来,学校的道德教育总是以关怀学生的现实的生活为价值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就意味着学校在价值引导的基础上,通过系列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儿童品德的由“知”到“行”这一目的。如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和各种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从中开拓了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学生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道德关怀意识。因此,好的道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是必然地与生活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这是道德教育实践的含义所在。

其次,再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年龄来讲,他们是儿童。儿童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许多错误概念或糊涂观念。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要讲空洞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在进行通俗的说理和评价促进小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积极情感色彩的体验。当学生从实践中亲身体会到按一定的道德要求行为给集体、别人带来好处,得到舆论的好评的体验时,他们才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育者的道德要求的正确性,从而加强继续执行这些要求的坚定性与热望。

其三,随着德育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德育手段也应相应变化。如果学校仅仅利用各种手段奖惩、约束儿童的生活中的行为,那么就把道德教育变成了道德控制。这种道德教育不但不能培养儿童的道德自主性和道德判断能力,反而把儿童训练成唯唯诺诺的服从者。如此缺乏生活实践性,我们学校道德教育仅仅成为道德灌输和道德管制,容易失去道德教育的实效。而在学校教育里一切会被认为是绝对适当必要的。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了,而是严格的道德监督。儿童是小心的生活在伦理之中,根本无从谈起道德的自主发展。他们一旦走出学校,那些道德戒律的作用便不大或无用了。而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社会心理环境的变化。学校作为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组成部分,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学校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手段也要发生变化。如: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我们可以积极开展“重在实践,体验过程”的课题研讨活动,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如此充分的发现、利用学校内部及其周边社区的各种社会自然环境等德育资源,积极的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有关德育信息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切身体验,真正对教育者所传送的品德内容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内化,将外在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品德言行。

我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我们应广开思路,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练习,使许多道德行为形成牢固的习惯;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

综合以上德育的几个特点的阐述,说明学校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作为伦理性结构的协同影响,就不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形成有效的价值引导;同时也说明学校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组织开展的道德教育课程和道德教育活动,而是贯穿于教育的一切方面。为此我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要在国家教育方针的引领下,高屋建瓴。努力创造出有利于个体道德发展的良好环境,即创造出以人为目的的,基于个性的自主、自由、自律、自觉而展开的教育活动,以宽容、健康、快乐、向善的精神展开教育与个性的交往的教化方式,引导学生个体德性的养成和对美善生活的追求,从而建构最佳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品质。

11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