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籍院士获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他是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俞鸿儒被誉为“中国激波风洞第一人”。4月8日晚,“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江西籍院士俞鸿儒被评为“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江西籍院士获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风洞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
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这是用于航空航天等试验的大型科学装置,技术水平在国际上遥遥领先。这一装置所运用的“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技术”的理论奠基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俞鸿儒。
俞老今年96岁,潜心研究风洞技术已经50年。如今,俞老依然提携后辈,他的智慧与谦逊,也点亮了无数新星。
致敬俞鸿儒院士,他的付出与奉献,将永远照耀在科学的高峰上。
颁奖辞
前辈布下的奇子,蛰伏深空的巨龙。
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
他独辟蹊径,一往无前。
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
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黄金般的心。
感动中国人物在哪个频道演播的?
感动中国人物节目于2003年2月14日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2004年起,在每年首播次日21:30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进行重播。
俞鸿儒个人事迹简介
1956年,俞鸿儒考上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师从郭永怀。(时任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的郭永怀认为高性能、大尺寸的高超声速风洞,是设计航天飞行器必不可缺的,因此便给年轻的俞鸿儒指定了研究方向——发展激波管技术,研制激波风洞。
俞鸿儒:“做激波管,怎么做?郭先生一点都没有说,但是有一条,不能按美国的办法做。当时跟我说,我理解的是,美国人很有钱,有很多高技术仪器、高技术装备,咱们没有。你想那么做,当时被封锁了,你也做不成。当时我是觉得咱们没有条件做,所以你要用自己的土办法把它做成。”
在力学所,俞鸿儒得以尽情沐浴在名家大师的春风中。钱学森和郭永怀的办公室在一起,俞鸿儒的办公室曾经在二人对面,由此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两位大师的言传身教。
俞鸿儒:“那个时候中央让中国科学院评价十个最普及的技术革新项目,钱学森带我一起到院里领任务,领了两个,一个是涡漩管一个是超声波。领了以后,超声波交给另外一个老先生,涡旋管你帮我干,当天晚上说怎么干,都十二点了,郭永怀在门口就把涡旋管的有关资料给我看,我就搞。一个礼拜报告就写完了,实验也做完了,然后就报到中央去。”
俞鸿儒的一大特点就是尽量用最少的钱做工作。“科学研究最关键的是人,是创新,而不是钱。有创新,再穷也能用自己的办法做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作。没有创新,再多钱,仿制国外再多的先进技术也是赝品,做不出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成果。”
俞鸿儒1957年初来到力学所,他的办公室在311,恰好在钱学森办公室对面,因为离得近,常常有机会见面。
“报告会吃他自掏腰包买的点心”
俞鸿儒一到力学所,首先触动他的就是参加钱学森组织的学术报告会,立即感受到钱学森的“与众不同”。报告会气氛很活跃,可以一边听报告,一边吃糖果。
“原力学所业务处处长李毓昌告诉我,开始办报告会的时候,钱所长拿出200块钱给管后勤的人,每次开会都有吃的,还有刚出炉的点心”。俞鸿儒说。
但参加学术报告会,人人都得专心。报告人假如讲错了、讲不清楚,钱学森马上来干预。“如果错得严重,他会让主讲人回去重新准备,下次再讲。如果是讲得不清楚,钱所长会找打瞌睡、精神不集中的听众,请他站起来,问他听懂没有,复述一下刚才讲的内容。”
钱学森的学术报告会一直很热闹,“而这体现钱先生的精神,要不不做,要么认真做,一切事都要这样”。
“他做报告逻辑性强、废话少”
1957年苏联发射人类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很多人希望钱学森讲解背后的科学原理。钱学森不仅给《人民日报》写一整版的科普文章,还准备了科普报告。
“有一天办公室主任周素跟我说,最近很多单位请钱所长讲人造卫星,钱所长一个人忙不过来,让所里人帮他讲,你也要去讲。我一听就急了,钱所长说你别着急,过几天要给中央首长讲,听完以后就会讲了。”俞鸿儒说。
随后,俞鸿儒听了钱学森在王府井人艺剧场的报告,主要讲三个问题:人造卫星为什么掉不下来、用什么办法把卫星加速到这么高的速度、人造卫星有什么用。
“钱所长将卫星的用途总结为‘站得高、看得远’,内容大家都听得懂。他告诉我,做报告首先要让听众听懂,如果有学识渊博的非同行专家听讲,不能把他当作专家,要把前提条件交待清楚,该讲的不能省略。很多人听完我的报告后觉得觉得我讲的很好,关键是钱所长的指导。有了这次体验,我感到科学研究工作即便再难,也不怎么胆怯了。”俞鸿儒说。
俞鸿儒总结钱学森做报告的特点,主要有三个:讲话京腔京韵,是标准普通话;讲话很慢,基本上一个字一个字说,在单位时间里讲话的内容比任何人都多;逻辑性很强,废话很少,“力学所杨振声曾偷偷的记钱所长讲的内容,他发现钱先生的讲话拿来发表不大用改。”
1958年,钱学森带俞鸿儒写呈送中央的涡旋管技术革新评价报告,“钱所长告诉我,涡旋管优点很突出,评价重点放在效率高低。他让我推导计算制冷效率的公式、收集全国的有关数据、再做些实验,经过几天奋斗,结果就出来了。”
据俞鸿儒回忆,钱学森亲自复核了计算制冷效率的公式,报告指出涡旋管不宜用于冰箱、室内降温等一般制冷场合,但能满足特殊需求。报告上报的第二天,媒体便停止了对涡旋管的宣传。